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一位大學畢業後就到貴州貧困縣工作的扶貧幹部在《在觸摸鄉村中收穫一份家國情懷》的文章中這樣寫道:
這幾年,從機關到農村,與村民做朋友、打交道,為村裡大事小事出謀劃策,我也明顯感覺身上慢慢多出一些「泥土味道」:自覺從村民立場思考問題;用老百姓的思維方式,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困難面前,學會忍耐堅持,我多了些從容淡定。在觸摸鄉村中,我收穫了一份家國情懷。
目前,農村的水、電、路、信等基礎設施得到極大改善,但在決戰脫貧攻堅和奔小康路上,諸如農村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問題也需要我們進一步努力。我也在思考,如何讓更多年輕人留在家鄉,創業致富,而我們又能為他們提供怎樣的組織關懷、政策支持。從長遠看,這樣才能真正化解老人、兒童面臨的生活問題,也能讓鄉村持續葆有生機和活力。
這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與感悟?請從下列任務中任選一個,以青年學生當事人的身份完成寫作。
①在高三(1)班「觸摸鄉村與青年擔當」主題班會上的一篇演講稿。
②給成功應聘大學生村幹部的學長姚自強的一封信。
③參與「觸摸鄉村與家國情懷」主題寫作筆會的一篇隨筆。
要求:結合材料,自選角度,確定立意;切合身份,貼合背景;符合文體特徵;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例文:
鄉愁
——「觸摸鄉村與家國情懷」隨筆
余光中是一個傳奇,他被文壇大師梁實秋讚譽為「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而他最為人熟悉的作品還是《鄉愁》。詩人定義了中國人的一種情感模式。這是關於母親、妻子、家園和祖國的糾纏性情感,也是許多歷經苦難的民族在歷史與現時的演進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第一次讀到《鄉愁》,是在小學語文課本裡。一種對家國的念念在懷的情感,便根植在我的精神世界裡。鄉愁,無關乎榮華富貴、鐘鳴鼎食、肥馬輕裘,它其實是一種關於家的故土難離的觀念,而這種觀念在我心中與日生長,攀援成滿園綠蔭。
兒時,父母為了我,不曾像鄰家青壯年外出創業,忙完農活,就在本地務工。我是被父母呵護的花骨朵,他們不讓我感受生活的艱難,我只是一味快活地生長。
父母到底因我長大,學業的需要,點著油燈,相商了整整一個夜晚,做出抉擇,領我離開那山清水秀的家鄉,來到這人兒扎堆的城市。異地求學離父母也遠了,從一己的情感來說,鄉愁裡最多的是對父母親的一種念想。城市的霓虹固然漂亮,隨處攤點各種小吃,盡可以滿足我這個小吃貨。出行也格外方便,但我還是不習慣,且不說太多汽車排放的尾氣汙染著生存的空間,單是那路邊蒙著塵土的花朵,也讓我看著難受。
夢裡依稀,還在家鄉吧,每天清晨都有一縷陽光透過窗戶照在我的床頭,每天清早呼吸一口新鮮的空氣,都讓人神清氣爽,一天的美好從清晨開始。我仿佛看到家園老屋上的炊煙,土灶間母親拉著風箱,頭上的白髮,隨著一兩聲咳嗽顫動。屋前一圍籬落一脈溪水,緩緩淌過,流水幽幽,我心憂憂……
一杯濁酒家萬裡,兩行清淚述鄉愁。余光中寫《鄉愁》,40多年彈指一揮間,這首詩不再屬於某個特定的人,它早已引發了全球華人的共鳴。無論你身處世界的哪個國度,在回望家園的那一刻,鄉愁都會化為兩行清淚,打溼衣襟。有這麼一個說法——凡是有華人腳印的地方,就會響起《鄉愁》的吟誦聲。從國家與社會的層面看,《鄉愁》是中華兒女盼望國家統一的一種呼喊。《鄉愁》傳誦的時候,也是中國社會出現歷史上最大規模人口遷徙的階段。當下中國,城鎮化腳步轟隆作響,無數人離開家園去城市創業。隨著城市版圖的擴張,鄉村景象日漸凋敝,傳統文化也正被人遺忘,許多人的故鄉已然變成了自己不認識的模樣,現代人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園。鄉愁成為一個極易引人傷感、唏噓的字眼。居住大城市日久的人們,這時候又不免勾起對昔日時光的追憶。《鄉愁》始終以其巨大的感染力,穿越地域的阻隔,勾起全球華人的文化記憶和命運共感。
在我看來,鄉愁,不光是一個空間的地理概念,還是一個時間的生活概念,貫穿了時代的風風雨雨。余光中寫《鄉愁》這首詩,堪稱民族美學的一個代表性作品。鄉愁是具象的,也是抽象的。鄉愁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正是如此,鄉愁帶給我的情感體驗,揮之不去,抵達了我的心魂深處。留得住綠水青山,系得住鄉愁。從開始接觸《鄉愁》這首詩到現在,在我心中就一直存在這一個希望——期盼祖國早日統一,臺灣早日回到祖國的懷抱。我相信這是兩岸人民共同的心願。
歲月流逝,鄉愁永續。
行文結構:千古鄉愁說到今,「鄉愁」往小處說是鄉土情結,往大處說則是家國情懷。本文作者心思獨運,由一己之情切而至一國之情重,行文有序,入境漸遠,而感慨遂深。開篇引余光中《鄉愁》,順手拈來梁實秋所贊語,既有點題之效,又見其閱讀視野而不著了痕跡。敘議展開,先概說余光中創作的背景,隨附關於「鄉愁」的思考,它是一種源自故土難離的觀念,無關乎榮華富貴、鐘鳴鼎食、肥馬輕裘。此視為行文第一層。接著順理成章,簡說自己成長而異地求學,終離鄉土,今昔對比裡,城市固然繁華,家鄉其實清素,卻清晰再現親身所感知的鄉愁。暗扣了鄉愁誠然無關乎榮華富貴、鐘鳴鼎食、肥馬輕裘。此視為行文第二層。再借「。
文章末了回扣開篇對余光中《鄉愁》創作的認同,結構圓合。大題目,作者巧妙運思,模仿了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結構,用早秋燥熱難眠,月下獨步鄉野,徐徐展開所見所聞所感所悟。一杯濁酒家萬裡,兩行清淚述鄉愁」過渡,將一隅之鄉土擴展為萬裡之中華。將「鄉愁」生華為全民族的情感,呼喊出國家統一的時代最強音。此視為行文第三層
(一)材料解讀和立意參考。
該作文題由材料、寫作任務、寫作要求三部分組成。
材料屬於言論型材料,它摘自一位基層扶貧幹部的心得文章材料摘自原文中末尾兩段。前者談論自己扶貧工作積澱的「泥土味道」,深入群眾,與老百姓密切聯繫,讓他形成老百姓的思維方式,成為他們的貼心人;同時鍛鍊了自己的工作能力,學會了堅忍,從容,收穫了家國情懷。後者談自己對當前決戰脫貧 攻堅和全面奔小康工作進程中的成績與存在問題的小結與反思。
材料的關鍵詞主要有「家國情懷」「脫貧攻堅」「奔小康」「創業致富」「鄉村生機/鄉村活力」等。審讀材料,立意構思,須整體感知上述材料內容及含意,圍繞其中的關鍵詞及其相互內在聯繫,結合自己對現實生活的觀察與體驗,來闡發自己的思考與感悟,表達自己的觀點,闡述理由;或者抒寫自己的感悟,表達自己的理想。
題幹給出三個可供選擇的寫作任務:演講稿、書信、隨筆。分別設置了相應的寫作情境,明確了寫作者的身份角色,也提示了讀者對象。考生須依據給定的寫作交際情境與文體類別來完成寫作。
寫作「觸摸鄉村與青年擔當」主題班會的一篇演講稿,重點須從當下鄉村現實與青年的擔當、使命的關係來立意,可以論說當代青年如何去關注鄉村的進步與問題,思考鄉土中國的昨天、今天與明天;也可以就老百姓思維、村民立場等視角,來闡發當代青年如何去觸摸鄉村,從而激發自己熱愛家鄉、改造家鄉,進而熱愛祖國、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偉大情懷與使命擔當。
寫作給成功應聘大學生村幹部的學長姚自強的一封信,則須著眼於對學長姚自強志向選擇的評價,結 合材料中扶貧幹部的心得體會,讚賞姚學長的勇於下基層去磨鍊自我的自強精神,肯定其家國情懷,從而論析自己對當代青年如何培養自己的擔當意識的思考。
寫作參與「觸摸鄉村與家國情懷」主題寫作筆會的隨筆,在視角、立意、結構、手法、語言風格等方面則更具靈活性,可以抒寫鄉村的樂與憂,寫對鄉村發展的感觸,對鄉村問題的反思等,可以通過對鄉村場景、人事、物象、風情民俗等的敘寫,來表達自己觸摸鄉村的體悟,以及對家國情懷、青年責任等終極問題的思考。
參考立意:
(1)當代青年要學舍觸摸鄉村的喜與悲,體會鄉民的愛與痛,培養自己的家國情懷。
(2)鄉村是脫貧奔小康的基點,需要更多有志青年去紮根、改造、發展。
(3)在建設美麗新農村的時代熱潮中,當代青年大有可為。
(4)熱愛祖國,從熱愛鄉土開始;熱愛鄉土.從留在家鄉,建設家鄉,美化家鄉開始。
參考素材:
(1)「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處在安史之亂中的杜甫,憂慮著處在山東、河南這兩個淪陷區的幾個弟弟,他們是生還是死呀!顛沛流離中的他,在異鄉的戍鼓和孤雁聲中觀望著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鄉之情。山河破碎,沒有「國」哪有「家」啊! 讀杜甫,我讀懂了家國情懷,他告訴我們心中有「家」,更有「國」。他漂泊四川成都,儘管自己處境艱難,茅屋為秋風所破,他仍向蒼天呼喊:「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他懂得推己及人,希望溫暖能普照天下。「受光於庭戶見一堂,受光於天下照四方」,能將溫暖與幸福惠及芸芸眾生,這是一種大胸懷,這是一種大境界。小家溫暖幸福只能是小家,全民溫暖幸福才是大家。有首歌唱得好,「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有了強的國,才有富的家」,生活在「家」與「國」中的每一個人,都應該有家國情懷。
(2)讀懂「家國情懷」,是一個人對自己國家和人民所表現出來的深情大愛,是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所展現出來的理想追求,是對自己國家一種高度認同感和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讀懂家國情懷,原來它首先表現為愛國之情。蘇武十九年持節不屈,就在於他心中有漢,心中有國。衛律的威逼利誘,沒能讓他叛「漢」;李陵的軟話攻心,沒能讓他仇「漢」;單于的漫長折磨,沒有讓他忘「漢」。朔風凜冽,無法凍硬他的愛國熱腸;胡茄幽怨,無法軟化他的愛國衷心。飲雪吞氈,就等歸漢之日。就要回漢了,新娶的胡女的眼淚留不住他;小兒子的小手拽不住他的衣襟。是他的心中沒有妻兒嗎?不是,只不過,在他心中,「國」遠比「家」重要。
(3)讀懂「家國情懷」,原來它又表現為愛民之情。鄧小平同志一句「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赤子情懷溢於言表。「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下鄉看望一位生病的老大娘,雖素昧平生,卻滿含熱淚地呼之為「娘」,視百姓為父母。讀懂「家國情懷」,原來它還表現為恪盡興國之責。顧炎武曾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任」,範仲淹也講「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作為社會中的每一員,都應該為國家的發展獻計出力,將個人之夢融入到中國的復興之夢。讀懂「家國情懷」,不是要我們拋卻小家,忘卻親人,而是要我們推己及人,由「家」到「國」,都捧出一顆愛心來。 「家國情懷」,是立身養德之本,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家國情懷」!
寫作訓練: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寫作訓練:由《我和郎朗30年》我和郎朗30年說開去
寫作指導:擬寫分論點
寫作訓練:最難忍受的孤獨莫過於缺少真正的友誼
文言文閱讀訓練:天下奇才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