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霧峰林家歷史特展」走進新鄉衛輝比幹廟

2021-01-09 中國臺灣網
臺灣「霧峰林家歷史特展」走進新鄉衛輝比幹廟

2019年05月16日 11:35:00來源:中國臺灣網

  

  「霧峰林家歷史特展」開幕。(來源:河南省臺辦)

  國臺灣網5月16日訊 5月8日,由北京市臺聯與新鄉市臺辦共同舉辦的「霧峰林家歷史特展」在新鄉市衛輝比幹廟與觀眾見面。北京市臺聯黨組成員、副會長陳子云,新鄉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工商聯黨組書記王永利,「霧峰林家」在京後人林義旻、林力,中國國民黨前副主席林政則等兩岸嘉賓100餘人出席開幕式。,看

  陳子云指出,比幹廟是河南省對臺交流基地,又是天下林氏重要的拜祖地,在新鄉市臺辦、比幹廟管委會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霧峰林家歷史特展」走進比幹廟,這是北京和河南兩地「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合作的扛鼎之作,為推動海峽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激勵兩岸同胞的愛國心和民族情做出了努力。

  王永利表示,新鄉、臺灣血緣相親、文緣相近、情緣相融、商緣相連。此次歷史特展回顧臺灣霧峰林家的輝煌歷史,感念臺灣同胞的愛國主義傳統,展望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願景,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和歷史意義。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臺海和平穩定,需要持續擴大深化兩岸交流交往;兩岸關係形勢越複雜,越需要兩岸民眾加強交流,展現維護祖國統一的堅定意志和強大力量。

中國國民黨前副主席林政則參觀展覽。(來源:河南省臺辦)

  林政則在參觀展覽室不禁感慨,比幹廟是世界各地林氏宗親心靈的歸屬,北京市臺聯與新鄉市臺辦能夠在這裡舉辦這個展覽,是對霧峰林家幾代人家國情懷的充分肯定,影響力非常大。他希望臺灣有更多的人、更加深入地了解霧峰林家的歷史,不斷增強自己作為中華兒女的民族自信。

  霧峰林家後人、在京臺胞林義旻發言時講到,林家代代為國效力,伸張民族大義,飽含家國情懷,始終致力於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譜寫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值得林家後代以及致力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志士們繼承和發揚。

  活動後,兩岸嘉賓還到河南師範大學參加「繼承與創新:比幹文化高端論壇」,併到該校生命科學學院參訪交流。(中國臺灣網、新鄉市臺辦聯合報導)

[責任編輯:普燕]

相關焦點

  • 霧峰林家歷史特展在京舉辦 抒寫兩岸同胞情
    霧峰林家歷史特展在北京臺灣會館隆重開幕  8月14日,由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與(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共同舉辦的「霧峰林家歷史特展——弘揚臺灣同胞愛國主義精神、攜手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北京臺灣會館隆重開幕。    全國臺聯副會長楊毅周、北京市臺聯黨組書記王蘭棟、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理事長林銘鐔及2018京津冀臺籍青年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學員等兩岸嘉賓共150餘人參加開幕式。
  • 【微觀衛輝】用好比幹文化資源才能更好擴大衛輝影響
    他們雖然沒有比幹廟、林堅出生地這樣的歷史遺存資源,但是他們用活了比幹「沫邑人」和殷商都在「朝歌」,打出了比幹出生地和遇難地的招牌,並將其依存在摘星臺等人造景點上,響亮喊出了「天下林氏,根在朝歌」。我們現在雖然也在做「尋根文化」,卻沒有能夠提出更有號召力、凝聚力的宣傳口號,儘管之前也有過「衛輝比幹廟,天下林氏根」的宣傳。
  • 海神媽祖姓林遠祖為比幹 被各朝代皇帝敕封36次
    林氏族譜記載,林默娘是九牧六房林蘊第八世孫女,追根溯源,遠祖也是比幹。  方便祭拜   比幹廟內修建媽祖殿   上世紀90年代,眾多林姓海內外華人來到衛輝比幹廟,祭拜林姓始祖比幹。當地人發現,許多臺灣人前來祭拜時還抱著一尊媽祖像。  也就是這時,大家才知道媽祖和林姓的淵源。
  • 讓文化活起來,滋養城市文明 古今交融 潤物化人 - 原創新聞 - 新鄉...
    新鄉文化 厚重多元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一座城市興旺的根脈和靈魂所在。   走進新鄉,太行巍巍在這裡調頭,壁立萬仞,見證革故鼎新故事;黃河滾滾在這裡擺尾,千載奔流,文明薪火生生不息。
  • 話說河南:新鄉衛輝這裡的老教堂究竟有何歷史?
    西洋教及衛輝東正教□任洪建西洋教在我國有天主教、東正教和基督教的稱法,這是西洋教的三大支派。衛輝很多人都知道天主教和基督教,要說東正教就很少有人知道。其實到中國來的最早的應是東正教。在這裡我們談一下西洋教和衛輝的東正教。一 、西洋教的產生與形成西洋教在國外統稱基督教,基督教與佛教、伊斯蘭教並列為世界三大宗教。
  • 財神媽祖:家國情懷世人敬仰
    比幹是歷史上以死諫君的忠臣,歷史學家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裡,把比幹和夏朝的關龍逢、戰國的屈原、三國的諸葛亮和唐朝的魏徵同列為敢言直諫的愛國者。在民間,人們視比幹為公平正義的象徵,尊其為文財神、文曲星,世享馨香。武王滅紂後,在太行山的森林裡找到了比幹夫人以及兒子,因她們避難時靠森林裡的果子當糧食才得以生存。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北京開幕
    中新社北京12月22日電 (記者 鄭巧 劉旭)「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22日在北京開幕。50餘位各界嘉賓出席開幕式並參觀展覽。此次展覽包括序言、誓不臣倭、始政與恥政、反佔領之戰、武裝抗日、殖民統治與教育、文化抗日、霧社起義、參加抗戰、民族純血的脈動、臺灣光復等單元,通過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和2萬餘字的文字敘述,詳盡展示了從1895年割臺到1945年臺灣光復的50年間,臺灣民眾波瀾壯闊地反抗日本殖民統治、回歸祖國懷抱的鬥爭歷史。
  • 臺灣漫畫基地《花漾蘿曼史》特展一窺蘿莉塔魅力
    一般民眾從臺灣漫畫基地《花漾蘿曼史》特展,也能藉由蘿莉塔服裝展示,更貼近「Lo星人」的世界。插畫家Zihling(左)與蘿莉塔服裝品牌小玫瑰星球店長小米(右),各自展現美麗的蘿莉塔服裝。參觀臺灣漫畫基地《花漾蘿曼史》特展,與參展者開心合影。(鄭任南攝)小米與Zihling分享,如果要穿著蘿莉塔服出門,多會在前一天搭配好整體造型,治裝還要有SOP,如先穿洋裝、戴假髮再化妝,就能控制妝容在發色下的濃淡,細節與耐心皆不可少,讓自己如「變身」般,在美麗服裝中得到力量。
  • 平和有個古村落埔坪村 是臺灣霧峰林家之本源
    村監委主任林永傑同志2014年11月被五寨鄉授予「種植經濟帶頭人」榮譽稱號;武舉人練功石  平和縣五寨鄉埔坪村是臺灣霧峰林家之本源 林氏家廟洋溢著海峽兩岸一家親的濃濃深情。霧峰林家的開臺始祖林石,是埔坪開基祖林子慕的第十四裔孫。自林石渡臺後,臺灣林氏族親與五寨埔坪宗親就經常往來,世世代代不曾中斷。林祖密之後,由於歷史原因,兩岸林氏交往不那麼頻繁。
  • 河南省新鄉地區年貨地圖,帶你配齊地道年貨!
    所以,這個春節,您不往家囤點獲嘉大白菜嗎?年貨·燒雞新鄉還有句話「無雞不成宴」!「燒雞」絕對是萬千新鄉人最深的鄉愁。走親訪友,拎只燒雞;朋友小聚,來只燒雞;闔家歡聚,吃只燒雞......燒雞,可以說是新鄉人逢年過節必備的「硬菜」!
  • 大沙河:新鄉向東,家門口的詩與遠方!
    今天,我們將目光向東,在新鄉大東區所涉及的新鄉縣、高新區、經開區、延津和衛輝之間,在黃河故道林地沙崗中探尋昔日的黃河遺韻,在田野阡陌追憶碧波蕩漾群鳥雲集的難忘場景,在道路交錯城市東擴的新氣象裡擁抱溼地公園的美好。
  • 河南師範大學要在衛輝建設新校區
    近日河南師範大學我校與衛輝市人民政府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將在衛輝孫杏村建設新校區,佔地2700畝。目前河師大有老校區和東校區共佔地1700餘畝,且兩個校區僅隔一條衛河。當時新鄉市想讓河師大在新鄉大學城建設新校區,那時新鄉醫學院、新鄉學院等已在大學城開始了新校區建設。如果當時河師大選擇了在大學城建設新校區的話,現在新鄉大學城將是除鄭州大學城之外河南規模最大的大學城。但當時校領導考慮到大學城離老校區有點遠,對學生的學習、老師的教學都不太方便。老校區有一定的文化積澱,如果選擇在老校區周邊新建校那麼整個學校的底蘊得以保留。
  • 暑假何處去 全臺12個必看特展
    今年暑假全臺接力舉辦各種大型展覽,不論是經典的吉卜力動畫、可愛的小熊維尼,或是充滿趣味的顛倒屋,通通一次要帶給臺灣民眾最特別的體驗,編輯整理出暑假各大熱門展覽,在炎炎夏日快把這些地方列入遊玩清單裡吧!  吉卜力的動畫世界特展
  • 河南這座「天下第一廟」,裡面有什麼寶物,竟讓清乾隆帝為之佐證
    這一篇文章是繼上一篇「比幹廟」的續寫。繞過影背牆,來到比幹廟山門前。廟門的正上方三個字「比幹廟」,是我們古建築專家羅哲文所題寫。這讓我想起來之前參觀遊覽的「康百萬莊園」也是羅哲文先生題的字。從影背牆開始往裡面的這部分建築,均為明代建築。
  • 臺灣林姓兩大望族,祖先都在漳州市
    林氏宗祠,因其中供奉著漳州林姓始祖比幹,又被人稱作「比幹廟」。比幹,在中國歷史中,曾是商朝末代暴君紂王的叔叔,他因忠言直諫,觸動紂王逆鱗,最終被剖心而死。這位千古忠臣又如何成為林姓始祖呢?傳說中比乾死後,他的夫人身懷六甲,逃於長林山中,在深山密林中誕下遺腹子,最終被伐紂成功的周武王賜姓「林」。這就是林姓最早的由來。
  • 「盛世壁藏——唐代壁畫文化特展·首部曲」巡展活動第二站開幕
    央廣網西安11月19日消息(記者雷愷)記者今天(19日)從陝西省文物交流協會獲悉,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陝西省文物交流協會等共同主辦的「盛世壁藏——唐代壁畫文化特展·首部曲」巡展活動第二站日前在臺灣中興大學開幕。
  • 匠心具足-親近臺灣傳統工藝特展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舉辦
    華夏經緯網7月28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為傳承臺灣傳統工藝與其中精神、藝術價值,「匠心具足-親近臺灣傳統工藝特展」日前在臺灣佛光山舉辦,共有全臺45位藝師參展、展出155件精心創作,盼藉此幫助民眾了解工藝之美、注重其價值保存,讓無形文化資產能代代相傳。
  • 雲霄何氏家廟
    何氏家廟建於清乾隆癸酉年(1753),座西北向東南,佔地面積二百二十平方米。雲霄、平和何氏開基一世祖添河公。,青石旋紋門鼓,石門豎,懸「何氏家廟」匾。同時,臺灣的林仔頭、青埔、竹仔腳、西莊、西勢潭、毛蟹寮、牛銅山、大竹園、竹仔頭、燕務、快官、山仔腳、崎腳、砂轆、何厝莊、三載厝、舊社溝、荷色嶼、太子宮等聚居村297名何氏宗親,也為拓建家廟捐資捐物。1921年重修何氏家廟,臺灣何氏宗親虹五房天靜捐龍銀600圓及石楣石窗全副;又有阿枚、水盛、永芳、學詩、興化等慷慨捐資,捐資石碑仍存放於家廟門簷右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