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文章是繼上一篇「比幹廟」的續寫。
繞過影背牆,來到比幹廟山門前。廟門的正上方三個字「比幹廟」,是我們古建築專家羅哲文所題寫。這讓我想起來之前參觀遊覽的「康百萬莊園」也是羅哲文先生題的字。從影背牆開始往裡面的這部分建築,均為明代建築。
比幹廟是重要的廟墓合一的建築群,是中國第一座含墓祭人的祠廟,稱為「天下第一廟」。廟宇宏敞,古樸壯觀。
回顧一下千年前的那段歷史,當時的帝辛、商紂王眾叛親離,他又親小人遠賢臣,聽信讒言,陷害忠臣,不聽勸誡,對反對他的臣僚往往加以酷刑,酷刑「炮烙」的發明者就是他。
作為太師又是帝辛親叔叔的比幹,看到帝辛暴虐荒淫,嘆曰:「主過不言非忠也,畏也不言非勇也,過則諫,不用則死,忠之至也」。於是,去摘星樓強諫三日不去,最終被帝辛殺死,並剖視其心。比幹以死諫君,因此被稱為「天下第一仁」。
北魏孝文帝感念其忠心,在此地建廟紀念。
拾級而上,整個院子裡蒼松翠柏,綠樹成蔭,顯得古樸而幽靜。這裡主要是供奉比幹聖像,是祭拜的主要場所,由大殿和拜殿組成,是比幹廟的主要建築之一。曾在宋代和明代時有過重修。
這裡不僅是天下第一忠臣古廟,也是雙木林的家廟,也還是財神主廟。
我們腳下所走過的這些地磚,均為明朝保存下來的古磚。再仔細看,會發現每塊磚上面都刻有一個方塊的印章,說明這些磚均出自官窯,所刻的字是表明這塊磚的出處。也就是說如果出了質量問題,都是要追究責任的,這也是古代的一種防偽標籤。
這個眼前刻有「殷太師廟」的建築,為比幹廟的第三道門,也稱之為「木坊建築」,是明代保存下來的。「頭門獅子,二門吼,三門獅子滾繡球」,這個是我見過最乘巧可愛的小獅子了,可不是小猴子哦。
這個可不是地裡隨便長的雜草,而是比幹廟裡的一個奇觀「空心菜」。是廟內所特有植物,相傳為比幹七竅玲瓏心所化而成,三葉無心。我幾乎都趴上去了,仔細看了一下,真的是無心菜呢。
在比幹廟三門的兩側分別有兩道長長的碑廊。碑廊現存的古碑石刻用64通,是歷代帝王將相和文人學士所遺留下來的墨寶,真、草、隸、篆、鐘鼎文齊全,最為著名的是魏孝文帝的「太和碑」與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碑」,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碑廊上有幾塊石碑是被玻璃罩著的,應該是這些碑刻裡面優為珍貴的。廟內碑碣林立,從春秋時期的孔子劍刻碑到清朝乾隆親書御碑,幾乎涵蓋了我國歷史上的歷朝歷代。乾隆御碑也為乾隆帝遺世唯一一通正楷碑。
這塊石碑上明確記載著「周武王封比幹」的歷史證據。但是,正文部分為古代繁體字,旁邊的幾個我能看得懂的現代字應該不是同一個時代的產物吧,應該是後來哪個朝代刻上去的說明吧。
這裡是比幹廟核心祭祀區,整體結構建築保留的是明朝的建築。大殿和拜殿前所掛牌匾,是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西逃返回北京時路過比幹廟所題寫的。裡面供奉的是比幹金身像,也是比幹在朝為官時的塑像。因為比乾沒有心,是忠臣的典範。在民間認為如果一個人沒有心,就是公正無私,沒有偏袒之心,所以比幹也被奉為文財神。
我每次都是一看過廟宇的正殿,在沒有導遊指引的情況下,都會認為景區到這裡就結束了,其實不然哦。不止主廟的兩邊會別有洞天,後面也還有令人驚奇的發現。
緊挨正殿的背面,才是比幹的墳墓。有一個小型的石牌坊,正中間同樣用金筆書寫著「殷太師比幹之墓」。石坊上的楹聯刻寫「孤忠心不死,故社柏猶存。」意思是,比幹對紂王的忠心和柏樹一樣萬古長青。上面東邊是太陽,西邊是月亮,代表著比幹的精神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同在,中間的心代表比幹的忠心。
穿過「丹心坊」,來到這塊立在比幹墓前的石碑,這就是「孔子劍刻碑」,被稱為「天下第一碑」。落款「宣聖真筆」,為乾隆皇帝所書。春秋時秋,孔子攜眾弟子拜祭比幹墓,用所帶配劍刻下「殷比幹莫」四個字。這也是目前為止發現孔子遺存在世的唯一真跡。
據說,比幹的後人就中有孔子的徒弟。殷比幹莫四字中的莫字殘缺,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也有傳說是被雷壁的,但是傳說畢竟是傳說,具體什麼原因,沒有找到證據前也都只是推測。
這塊石碑後面就是比幹墳墓,有遊客告訴我說,對著墳墓拍照或是神像拍照不好,所以也就沒拍了。
遊比幹廟到此就結束了。比幹是我國歷史上最早「以死諫君」的忠臣,也為後世歷朝歷代的為官者樹立了一個至高標杆。比幹精神也終成為我國歷史文化組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流傳千年,也終將繼續被我們世之人所銘記、傳承並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