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緣來醬子
生命的無常,就像落葉,其實所有事物都是無常的,沒有一件事情是持久的:永遠有變化及死亡。
當我們還是小孩時,心理需求的發展總是會期待大人的回應、期待大人肯定、期待大人能給予許多愛和歸屬感的保證。
如果能及時得到回應或歸屬感的溫暖,內在的心理需求就會開始累積經驗,最後反饋到對自己的觀感,並形成對「自我」的價值。
有非常多人自小就處於心理需求是被漠視的,在這孤獨的關係裡,內心就有大人也無法理解的世界,甚至被誤解為不正常的幻境。
這個世界不歡迎不一樣的人,這是生活教給艾略特的第一課。
艾略特是《抓落葉》這本書的主人翁,一生都認真地活著,卻仍然感覺像落葉一樣,失去了自己的控制,被生活推著而隨波逐流。
《抓落葉》的作者湯米巴特勒,是哈佛法學院的高材生,不但懂高深繁複的法律條文,巴特勒更喜歡探尋寫作的奧秘,法律只能制裁罪惡,或者保護弱者;而故事能溫暖和感動所有的人。
湯米巴特勒用科幻與故事劇情交叉,出現那種「無力感」的潛在心理需求,任誰都能從中得到各自的啟發。
而故事裡赤裸裸地讓讀者感受到:活著,快樂不快樂都可以,走下去才重要,抵達生命的終點就是人生的意義。
艾略特在8歲那年,就知道抓落葉的秘訣:不是快狠準,而是靜止。
艾略特說樹葉不是直線平緩墜落,落葉不可預測,充滿活力,不循規蹈矩,不時懸空,懸停下降的過程,很難抓,但同時也是抓住它的最好時機,因為急轉彎、變速和其他運動意味著猶豫不決。
要先耐心觀察風速和方向,在樹葉猶豫不決、迴旋下落的瞬間,輕柔地接住它。
所以艾略特可以很輕易地抓住落葉,但為了讓哥哥高興,艾略特假裝輸掉了抓落葉的比賽。
從此這就變成了他人生的每一天。他像觀察落葉一樣關注著周圍每個人的期待。
他處處讓著哥哥,聽從父母的安排、勤勤懇懇工作、對戀人體貼入微……他不再理會自己的感受,不失望、不委屈、不難過、也不再快樂。
他總覺得自己和周圍的一切格格不入,想法和大家不一樣。
在艾略特10歲那一年,因為和醫生討論「永恆的幻境」 的結果,讓他不知所措,甚至被質疑有自殺的傾向。
他憂鬱了。
這讓他覺得痛苦,感到周圍的世界在加速下沉,他想要逃離這個世界。
一顆心破碎前能夠承受多次打擊?也不知道人一生終能承受多少下?也許是無限的,也許某個時候開始,人們就不再嘗試了。
艾略特到28歲仍有自殺的念頭,但他從不打算和任何人談這個問題,即使下定決心,並有信念完成,但很多方法都不可靠,不但可怕,也會很痛苦,連想想都很困難。
艾略特不斷尋找逃離的方式,然而每一次都因為欲望重新燃起對生活的希望,卻也意外抓住了生命中的愛。
艾略特遇見了薩莎,兩人從相互的經歷中了解對方。艾略特準備離開這個世界,連遺囑都已寫好,但薩莎改變了艾略特的下半生。
薩莎給了艾略特最深情的告白:我的心在乎你的心。
薩莎治癒了艾略特,兩人攜手走過下半生。用互相期望的方式愛著對方,互相溫暖。
艾略特82歲時,薩莎先他一步離世,在處理好薩莎的身後事,艾略特選擇隨薩莎一同而去。
愛,能化解你對生命的質問,愛自己,是改變你一切關係的黃金鑰匙。
所以真正的問題不是能不能遇見那個人,而是無論你遇到與否,你能不能先放開心胸好好愛?
而真摯的愛不但能療愈一切,也能化解對生命的無力感。
而與自己的和解,如釋重負的生命,就如落葉般輕盈
坦然面對自己生命必然的匱乏,「上天不會給我們無法承受的考驗」,即使當時覺得幾乎被壓垮了、已經走投無路了,也請試著相信,這一定是你所能夠承受的考驗,所以它才會出現在你面前。
《陰影,也是一種力量:化內在陰影為生命動力的﹝榮格陰影進化論﹞》這本書中提到「當我們有意識理解自己的陰暗,將會湧出更多的正向能量」,去發掘自己存在的價值,投注更多的善良與愛到世上各個陰暗角落,並點上一盞燈。
承認黑暗,從黑暗中找到禮物,逐步成長。其實,我們的潛意識中,都藏著一把讓靈魂解脫的鑰匙,只要我們懂得開啟,就會發現:
原來,我們內心的陰影,就是我們唯一的出口和解藥。
負面情緒,是我們自己的一部分。別急著丟棄它、甩開它,要學著像朋友一樣相處,它才會對我們友善點。故意視而不見,它就會躲在我們的影子裡,如影隨形,趁我們不注意,絆倒我們前進的腳步,逼著我們看見它。
我們一點一點努力,可能還是有改善的機會!了解與接受事實,而不是只有有美好的信念,掌握生活,有勇氣面對現實的樂觀,才是真樂觀。
就如《抓落葉》中的一句話:生命在於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