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用「葉落歸根」來說落葉的歸宿,似乎就是完成了一個生命的循環過程。而我覺得,倒不如把落葉看作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長在樹木之上的葉子是實體的生命,而飄落的葉子則是虛化的生命,是靈魂的歌者,是世界的美神。
落葉是綠色生命的延續
秋風乍起時,落葉成了世界的舞者,她佔據了整個節令的全部。褪去了綠色,但生命並沒有終止;脫離了樹枝,她便獲得了第二次生命。她以世界為舞臺,以風聲為伴奏,用靈魂在舞蹈,為世界舞出了清爽和詩意。大片的落葉,似鷹似雁,帶著力度和氣勢,在空中劃著弧線;小片的落葉,似雀似蝶,輕盈流轉,千嬌百媚。脫離了羈絆的舞動,更自由,更灑脫;沒有了依靠的飛翔,更任性,更矯健。動則有熱血沸騰之氣勢,靜則有坦蕩安然之情態。她以黃色為主色調,以乾枯為基本形態,但枯而不萎,黃而不衰。即便僅存葉脈,也能讓人感受到生命氣息的光影和勃勃動人的神韻。
落葉是生命幻化的詩意
她讓空曠的世界不再感到寂寞,她給清冷的季節無限的詩意。有了落葉,我們能感受到世界的純淨;有了落葉,我們的心靈不再感到孤寂。因為她容易觸動人的敏感神經,引發人的無盡的想像。「雨過閒田地,重重落葉紅」(唐·修睦),似乎有一點熱烈;「片片落復落,園林漸向空」(宋·潘閬),則有一些落寞寂然。而更多的是,落葉讓古代的詩人們引發出無限的傷感,他們甚至因怕見這字眼而迴避,免得這沉甸甸的傷感砸碎了自己的脆弱的心。於是,在他們的詩詞中,落葉變成了「木葉」,變成了「落木」。如屈原《九歌》有「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的詩句,而杜甫《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是成了七律詩中的經典名言。詩人們賦予落葉第二次生命,把自己的生命情緒移植到落葉上,於是,落葉以嶄新的形式活在了詩的世界裡,從古活到今,綿綿無絕衰。
落葉是生命哲思的凝結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是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句,這裡的秋葉就是落葉,這裡所說的「靜美」就是一種沉靜,一種沉澱,一種沉思,是對曾經的生命過程的回味咀嚼。風雨雷電摧殘過,她沒有畏懼;烈日霜露折磨過,她沒有躲避。那是她的青春歲月。她高掛在枝頭,靜靜地面對著,承受著,把生命的綠色呈獻給這個世界。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之後,她悄無聲息地告別,告別曾經的無限風光。抖落了一身的浮塵,瀝乾了所有的水分,遠離了喧囂的浮華,靜靜地舞於這晴朗的空中,飄飛在這茫茫的世界。她以巨大的包容、超脫的平和、無邊的坦蕩,經歷著,經歷過。經歷著,是一種充盈,是一種磨練;經歷過,是一種豐富,是一種收穫。正因為經歷了,所以,才顯露出沉靜與淡薄,顯露出生命的真純與質樸。她更坦然,留給人們的全都是思考;她更內斂,呈現給世界的全都是氣質;她無語卻向世界宣示著美的真諦,她枯乾卻引人們思考生的意義。
「朝看一葉飛,暮落渾無數。葉落畢歸根,明年發陽春。」(宋·章甫《落葉》)看到落葉,我們大可不必如大多數古代詩人般的悲涼,也不必當做衰落的象徵,如生命之輪迴,落葉也是生命的一種樣式,與其傷感,還不如與落葉一起,在世間起舞,於輪迴中放歌。輕輕地,靜靜地,沉醉於屬於自己的空間,快然於屬於自己的季節。
作者簡介:
周傳福,高中語文特級教師。躬耕講臺三十年,筆耕不輟記雜言,桃李之下有成蹊,梨棗之上築美篇。先後有數百篇文字發表於《美文》《意林》《中國教師報》《教育文選》等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