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個華裔人口眾多的國家,這個小國家的華裔人口超過四分之三。
很多中國人的印象中,漢語和英語是新加坡的通用語言,而且很多中國遊客認為在新加坡可以「無障礙交流」,但事實上,大多數新加坡人都用英語。
新加坡是個看起來很中國化的國家,十幾年前中央電視臺還引進了不少新加坡拍的電視劇,因為演員和劇情都很中國化,很多人看完劇集長大後才反應過來這是「進口產品」。
而新加坡的「國父」李光耀,在上位之初就搞得風生水起,「去中國化」首當其衝的便是漢語。今天,不得不說李光耀的這一方針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漢語在新加坡從幾十年前的世界通用語退居二線,許多新加坡的年輕人對中文也不太熟悉,張口就是英語。
為什麼李光耀看不懂漢語,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與中國相比,新加坡與中國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新加坡獨立還不到一百年,在大多數歷史上,新加坡都是馬來西亞的領土,直到1965年才從馬來西亞獨立出來。
在這片新生的國度裡,住在這裡的大多數人都是從中國遷來的,甚至李光耀本人祖上也是廣東人,但李光耀不像其他華裔一樣,有一種故土難離的感情。
當新加坡還沒有完全獨立的時候,李光耀就不斷地打擊新加坡當地的南洋大學,只是因為南洋大學是一所以漢語教育為主的大學,也是與中國接觸最多的學校,校長們經常以中國人為生,這引起李光耀的不滿。
李光耀建立了官方語言,更是為英語奠定了獨特的地位,雖然當時很多華裔都希望使用漢語作為官方語言,但李光耀始終認為,把英語作為新加坡的一種通用語,是他一生中最不可能做到的事,也是改變新加坡命運的正確決定。身負「數典忘祖」之罪的李光耀,是從何而來的驕傲與自信?
他有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漢語不能讓所有人都使用,為什麼?由於新加坡不大,但也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除了最大的華裔人口外,還有許多馬來人和印度人。佔新加坡人口四分之一的非華裔族群,他們不懂漢語,對於一個國家,如果有四分之一的人不懂官方語言,那又如何實現民族統一呢?
出於這一考慮,漢語和馬來語被排除在外,最終達到了所有人都能說英語的條件,居然是英語,因為馬來西亞曾長期受英國殖民,英國對馬來地區實行系統的英語教育,加上需要通商,華人或馬來人都會說英語。
而李光耀認為,英語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對新加坡的未來發展大有裨益。新加坡是個小國寡民的國家,其富足生活的主要原因在於它依賴於貿易往來。新加坡有很多客戶,其中以英語國家的人數最多。
假如每個新加坡人都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對經濟發展將大有助益,即使與非英語國家的人交流也基本沒有障礙,畢竟,世界各國都以英語為母語,地位也無法超越。
第三個原因更直接一些,漢語不好學。李光耀本人擅長漢語。但他認為,由於他從小就沒有在中國生活過,也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漢語教育,所以對漢語的理解過程也是非常困難的。
除了中國這樣一個整體漢語氛圍濃厚的國家,漢語的推廣在任何地方都是個難題,更別說自己已經學了幾十年了,還敢說通漢語。許多中國人認為英語不好學,其實漢語比英文更差學,只是生來接觸漢語就忽略了這一點。
無論漢語的字形、詞彙還是發音都比英語複雜,許多人從學齡前就開始學習漢語,長大了也不一定就能寫得一手好字,講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很多人直到長大了還會把漢字的筆順顛三倒四。
僅有26個英語字母,接受能力較強的孩子兩節課就學會了,當然從壞的方面來看,簡單英語遠不如漢語豐富,但對於一個需要快速崛起的國家來說,只有穩中求進,同樣的學習時間,簡單易懂的英語當然是更好的選擇,這也是提升國民整體文化知識水平的無奈之舉。
這個人口稀少,面積小,再有一半人不識字的國家,如何生存?中國地廣人稀,即使一時落後也有足夠的實力反超,實在超過不了也有很多退路,饒是如此,上個世紀的中國老一輩人還是卯足了勁趕超英超美。
列強尚且如此,而新加坡這個沒有出路的小國對其發展所感到的焦慮,更不用說了,廢漢語只是表面現象,真正的目的是與西方接軌,與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保持密切聯繫,只有這樣,新加坡才能在動蕩、複雜的國際形勢下,保一方太平。
作為一位政治家,其實很多事情都是不講理、不感情用事的,李光耀當年的決定從來沒有後悔過,因為這一決定的確對新加坡有積極影響,但他本人有意見到漢語也不見得。進入新世紀後,李光耀鼓勵、支持了一大批漢語學校的發展,為什麼?首先,因為很多華人對自己的母語還是有很深的感情,不希望漢語在新加坡絕跡。
更重要的是中國富強了,與歐美相比,光學英語無法與中國企業家進行交流,為了經濟能持續發展,新一代新加坡人又把學習漢語提到了日程,世界上許多國家也是如此。
事實上,許多時候,一個國家講什麼語言,並不是因為它有多喜歡,而是看中了這一語言背後的利益,我們想要提高漢語的地位,辦學校做宣傳,其實都是附屬品,真正的靈丹妙藥,就是國家富強,國家強盛,即使不輸出漢語,別人也會趨之若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