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每個人出門都得戴上口罩。口罩在生活中也是很常見的,它不僅能夠預防疾病還能起到裝飾效果。那麼你知道口罩的歷史嗎?你對口罩真的了解嗎?
公元前6世紀出現了歷史記載最早的儀式性「類口罩物」 —— 以布包臉。波斯拜火教徒認為凡人氣息不潔所以祭祀用布包臉,以防自己的呼吸玷汙了神。這時候口罩與衛生關係不大,也沒有什麼技術含量。
公元1世紀,逐漸有了功能性意識,有博物學家研磨柴砂吋用鬆弛的動物膀胱皮膚掩住鼻子,減少吸入有毒粉塵。
在中國古代,長途跋涉的行人以布蒙口鼻以遮塵,春天踏青的仕女用面紗遮陽以避免遮頭露面,夜間行動的俠客戴面罩以隱藏真容。早先的口罩,衛生並不是主要的功能。
公元1275年,義大利人馬可波羅來到北京,宮中所見使他記錄下了「在元朝宮殿裡,獻食之人,皆用絹布蒙口鼻,屏其氣息,不觸飲食之物。」這樣的絹布,也是最原始的口罩。後來世上有口罩一物原來是與中國元代怕口氣重的太監汙染了皇帝要吃的食物有關。
十四世紀起,黑死病猖獗,席捲歐洲。這也極大促使強調功能性的「類口罩物」的出現。十六世紀,名叫 Charles de Lorme 的法國醫生發明設計出鳥嘴面具,他在眼眶的位置安裝玻璃以確保能看見。鳥嘴的部分可用來放香水、有香氣的香料或是藥物,比如薄荷葉、樟腦一類以用來起到過濾、消毒的作用。鳥嘴醫生成了那時歐洲醫生的形象。
1895年,德國病理學專家萊德奇發現了空氣傳播病菌會使傷口感染,從而認為人們講話的帶菌唾液也會導致傷口惡化。於是,他建議醫生和護士在手術時,戴上一種用紗布製作、能掩住口鼻的罩具。此舉果然有效,病人傷口感染率大為減少。從此,各國醫生紛紛效法。這種口罩,只是一層包裹在外科醫生嘴巴、鼻子和鬍子上的紗布,它包紮得既緊又不舒服。後來有人用鐵絲給口罩塑型又有人加了兩個掛耳,才成為今天口罩的樣子。
1918年西班牙流感席捲全球,疫病蔓延期間,人們被強制要求戴口罩,口罩已經成為疫病出現的象徵性影像。
隨著幾次傳染病與流感的爆發,以及霧霾的瀰漫口罩更加為人所知。口罩的種類越來越多樣,功能也越來越高級。
3M口罩保護採礦、冶煉等惡劣作業環境中的工人。
功能與時尚並重的Airinum口罩
Woobi Play,有著更合適兒童使用、有效過濾空氣的特點,頗具趣味性。
pm2.5口罩能防霧霾,防飛沫效果有限,過濾顆粒物直徑2.5微米
醫用外科口罩能過濾81%的直徑0.3微米顆粒物和95%的細菌,阻止血液、體液和飛濺物傳播。
如今口罩在生活中越來越重要,冬天霧霾需要戴口罩,部分鼻炎人群要戴口罩,去往人多的地方也需要戴口罩……這次疫情席捲而來,口罩價格增長,物資緊缺,不知道經歷了這次疫情的你是否已經有了囤積口罩的習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