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 | 草魚產業發展報告

2020-12-16 水產養殖網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 | 草魚產業發展報告

2020-12-14 16:54: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        瀏覽量: 822 次 我要評論
編者按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水產)是服務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撐力量。國家大宗淡水魚、特色淡水魚、海水魚、蝦蟹、貝類、藻類等六大水產技術體系分別就草魚、淡水鱸魚、鱖、大菱鮃、南美白對蝦、牡蠣、海帶等重點品種產業發展情況撰寫了報告,報告內容涉及養殖及捕撈情況、加工及貿易情況、市場及消費情況、技術研發情況、存在問題及建議等。現將有關產業報告進行連載,供交流參考。

草魚產業發展報告

引言

草魚是我國重要的淡水經濟魚類,產量佔我國淡水養殖魚類產量的1/5。一直以來,草魚以其養殖技術成熟、投入成本低、管理難度小、養殖成活率高、消費市場穩定而備受生產者青睞,並據此形成了一條從育種、養殖、飼料、病害防控、加工、流通和銷售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條。近年來,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漁業綠色發展等政策影響,草魚產業經歷轉型調整的過程,一批草魚綠色高效的養殖模式在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一、產業發展現狀

(一)養殖情況

01、規模布局

草魚是我國淡水養殖魚類中產量最大的品種。2018年,我國草魚養殖產量550萬噸,佔淡水養殖魚類產量的21%。我國草魚養殖分布較廣,除西藏、港、澳、臺以外的30個省市自治區均有養殖。長期以來,中南地區、華東地區和西南地區是草魚的主要產區。從省份來看,2018年廣東省的草魚產量最高,達89.23萬噸,其次是湖北省,達87.44萬噸,湖南省名列第三,產量為60.23萬噸。2018年,草魚產量超過10萬噸的省份有12個,分布情況見圖1,具體產量見表1。


圖1.&nbsp草魚養殖產量區域分布圖



02、產業效益

2018年中國草魚產量550.43萬噸,按照產業經濟研究室監測的平均出塘價12.72元/千克[1]計算,該年度草魚養殖產值達7001.47萬元。如果考慮飼料、漁藥、流通、貿易、加工、垂釣、餐飲等增殖價值,則草魚產業的經濟效益還會大大高於這個數字。

在實踐中,草魚養殖的產業效益因養殖模式而異,不同的養殖模式表現出不同的成本收益。調查表明,一些草魚養殖新模式的採納顯現出良好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1]&nbsp2018年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示範縣塘邊價格監測數據。

(1)不同養殖模式的草魚成本收益

按照養殖模式的不同,我們從主養、混養、淡水池塘養殖、網箱養殖、水庫養殖、稻田養殖以及種養結合等方面來分析草魚養殖的成本收益情況。見表2。

首先,主養草魚的養殖戶畝均年收益高於非主養草魚的養殖戶。2018年,主養草魚的養殖戶畝均產量1041千克,高於非主養草魚養殖戶的330千克/畝;在售價方面,2018年主養草魚的養殖戶草魚價格為12.08元/千克,低於非主養草魚養殖戶的13.52元/千克;從生產投入的可變成本來看[2],主養草魚養殖戶的畝均生產成本為11015.3元,高於非主養草魚養殖戶的4831.2元。綜合來看,不計固定資產折舊和養殖戶家庭勞動力成本,僅草魚養殖部分,主養草魚的養殖戶2018年畝均年收益為3130.9元,遠高於非主養草魚的養殖戶的404.3元。

其次,池塘養殖草魚的養殖戶價格最低,且畝均年收益低於網箱和水庫養殖。從產量看,2018年樣本戶池塘養殖產量為683.9千克/畝,低於網箱養殖,高於水庫和稻田養殖;在價格方面,池塘養殖戶平均售價12.30元/千克,低於非池塘養殖的草魚價格;從生產成本看,池塘養殖戶生產可變成本為6337.8元/畝,低於非池塘養殖戶;從經濟效益上看,池塘養殖的畝均年收益2149.2元,低於非池塘養殖的3873.2元,也低於網箱養殖和水庫養殖,後二者的畝均年收益均超過6000元。

第三,種養結合戶的畝均收益高於非種養結合戶。種養結合戶2018年畝均草魚產量700.7千克,低於非種養結合戶的945.3千克;從價格上看,種養結合模式下草魚價格為12.38元/千克,低於非種養結合模式的14.4元/千克;從生產成本看,種養結合戶年均生產可變成本5374.1元/畝,遠低於非種養結合戶的11748.5元。若考慮草魚收入之外的其他魚類收入和水生蔬菜、青飼草等種植業收入,則種養結合戶的畝均收益要比非種養結合的養殖戶高出964元。



需要說明的是,不同經營形式的草魚銷售價格不同。據調研,草魚一般平均售價12.52元/千克,發展特色垂釣業務的售價平均16.46元/千克,較前者每千克高出近4元。在摸魚抓蝦經營模式中,草魚的售價更高,為20元/千克。

[2]&nbsp由於此處無法區分專門針對草魚的養殖成本,故展示數據表示畝均池塘所有魚類養殖的生產可變成本。

[3]&nbsp生產成本:包括魚苗魚種費、肥料、飼養費、防疫費、水電費、僱工費等可變投入部分。
[4]&nbsp畝均毛利潤計算方式為畝均草魚產量*草魚價格-畝均可變成本,由於成本部分除生產草魚的成本外,還包括生產其他魚類成本,故畝均毛收入有低估的可能。
[5]&nbsp以網箱和水庫養殖為主。
[6]&nbsp調查涉及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30個綜合試驗站,回收問卷676分,有效樣本571份。

(2)新模式的採用及效益分析

當前,我國草魚養殖主體仍採用傳統養殖模式。僅有18%的調查樣本採用新型養殖模式,且這些樣本戶主要來自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在新型養殖模式中,池塘生態高效養殖模式約佔42%,池塘種青養魚、池塘集約化「跑道養殖」、池塘品質調控等模式各約佔15%,池塘「漁光互補」模式、濱海鹽鹼池塘規模化養殖模式、池塘-湖泊複合型養殖模式、小區型池塘工程化高效養殖模式、漁稻綜合種養模式等比例較低,共約佔13%。


圖2.&nbsp新型養殖模式佔比圖

新模式要求較高的初始投入,但能夠降低養殖過程中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並提高產品收益。在成本方面,採用新模式會帶來初始投入增加,增幅最低為0.2萬元,最高達650萬元[7],普通養殖戶平均成本增加約1萬元,但新模式也會降低要素投入,特別是減少人工成本,平均減幅為45%。在收益方面,新模式會帶來收益增加,養殖戶增收1萬元以下的比例為25%,1~5萬元的比例為42%,5~10萬元的比例為18%,增收10萬元以上的佔比15%。

新模式的採納有良好的生態效益。近四年有58%的新模式養殖戶認為養殖水質呈向好趨勢,但也有4%的群體認為水質出現變差現象。有42%的養殖戶認為水體底質變好,但也有7%的養殖戶表示示範點水體底質變差。生態環境的改善,有益於降低魚類病害發生率,44%的養殖戶認為採用新模式後病害發生率有所降低,但也有24%的養殖戶認為病害發生趨勢無規律可言。對於魚藥使用情況,有51%的養殖戶認為呈減少趨勢,但也有24%的養殖主體認為四年來魚藥使用情況沒有變化,同時有16%的群體認為四年內呈現時而增加時而減少的無規律隨機變化。

新模式的社會示範、推廣和帶動效益不斷增強。超過50%的新模式養殖主體組織其他養殖戶進行技術培訓,內容主要包括科學投餵、苗種培育技術、溝渠設計和改造技術等。33%的養殖主體表示所採用的新模式帶動當地養殖環境改善;48%的養殖主體表示新模式豐富了當地居民垂釣、農家樂等休閒娛樂活動。34%的養殖主體曾參與對外公益活動,主要是參與當地的精準扶貧行動,帶動貧困戶發展,資助金額從2000元到2萬元不等。
[7]&nbsp該樣本來自北京,混養部分草魚,主養鱘魚。

(二)加工及貿易情況

01、規模布局

近年來,隨著草魚加工保鮮新技術的產業化應用和新產品的不斷研發,我國草魚加工量、加工產品和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初步形成了從草魚提質淨化、分割冷鮮,到調理製品、熟食即食的適合餐飲配送、家庭烹飪、快餐飲食、休閒營養的系列產品加工業。通過對全國5省20個草魚加工主體的調查[8]分析,目前草魚加工產品主要以初加工產品為主,精深加工產品佔比較低,分割、調製草魚、三去草魚等冷凍冷鮮產品佔50%以上,風味熟食魚製品和風乾醃製魚製品共佔30%以上,魚糜製品約佔10%。草魚加工企業主要分布在湖北、廣東、安徽、江西、湖南、浙江等省,其中湖北草魚年加工量最大,達16000多噸;廣東省草魚年加工量2000多噸;湖南、安徽、江西、浙江等省的草魚加工產業逐步發展,浙江草魚加工以紹興醉制風味草魚加工為主。見表3。



從市場銷售方面看,華中地區是草魚加工主體的草魚製品主要銷售地;其次是華東、華北和華南地區;銷售量最低的是西北和東北地區。52.63%的草魚加工主體有產品參與出口貿易,但出口貿易量較小。草魚加工有季節性,冬季是加工銷售的旺季,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冬季草魚加工量是其他季節總量的2倍以上。

[8]&nbsp主要數據來源:產業經濟崗位2019年開展的20家草魚加工企業調查,下同。

02、產業效益

(1)經濟效益分析

原料成本、勞動工資和包裝費是草魚加工主體的主要支出。2018年,草魚加工主體的總經營成本中63.3%是原料成本,其次是勞動工資,佔12.6%,再次是包裝費,佔5.5%。原料、工資和包裝三項支出佔草魚加工主體經營成本的81.4%,水電租金稅費等其他支出佔18.6%(見下圖3)。2018年,20個草魚加工主體平均支出為4359.3萬元[9]。


圖3.&nbsp2018年草魚加工主體各項支出佔總經營成本比重

草魚製品是加工主體的主要收入來源。2018年,20個草魚加工主體的平均收入為6167.2萬元[10];草魚加工製品銷售收入佔被調查主體銷售收入的51.8%。

華中地區是加工草魚製品的主要銷售地,20個草魚加工主體的平均銷售量為68.26噸;其次是華東、華北和華南地區,平均銷售量在20~27噸;西北和東北地區銷售量最低,平均10噸。見圖4。


圖4&nbsp草魚加工主體草魚製品的銷售分布情況(千克)

[9]&nbsp有效樣本7個。
[10]&nbsp有效樣本11個。

(2)社會效益分析

不同規模草魚加工主體僱傭員工的地域傾向性具有差異。小規模草魚加工主體(員工數量低於200人)傾向於僱傭本地員工,其員工93%來自當地縣域,7%來自外地;中等規模草魚加工主體(員工數量201~500人)傾向於僱傭外地員工,其員工16.67%來自當地縣域,83.33%來自外地;大規模草魚加工主體(員工數量在500人以上)對僱工無明顯的地域傾向,僱工42.22%來自當地縣域,57.78%來自外地。這些說明,草魚加工企業為縣域勞動力就業作出重要貢獻。



圖5.&nbsp不同規模草魚加工主體僱傭員工所屬地域情況

草魚加工主體對人力資本提升和社會公益事業有重要貢獻。技能培訓方面,90.91%的草魚加工主體2018年都組織了專業技術培訓,年培訓7.75次,年培訓1187.25人次。培訓內容主要包括苗種培育技術、科學投餵技術、病害防治技術、調節水質技術、養殖管理技術、養殖及加工技術和加工工藝提升技術等。公益項目方面,70%的草魚加工企業參與到資助貧困學生、弱勢群體、產業扶貧、政府公益基金等公益項目中。

(3)生態效益分析

採用了體系新技術後,62.5%的樣本企業表示新技術或工藝節約用水,部分企業表示用水量由過去的每噸產品2.5噸水,降低到每噸產品1.8噸水,降幅約30%;37.5%的企業表示節約了電、氣等能源,62.5%的企業表示在汙水排放方面有所改進,過去汙水排放量每噸產品60噸,現降低到30噸以下;37.5%的企業表示新技術減少了加工下腳料、廢料。

採納新技術或工藝後,50%的企業表示節約了生產時間,採肉率從40%提高至42%,人工用量減少,年用工工資從510萬元減少到480萬元,提升了精深加工比例,降低了生產成本,在提升環境效益、節約資源的同時,提高了經濟效益。

(三)市場及消費情況

01、市場及價格變動情況(包括市場變化、價格變動)

我國草魚養殖面積大、產量高、分布廣,其大宗品種的屬性決定草魚市場和價格整體呈現穩定特徵。2015年以來,草魚價格表現為緩慢周期性上漲,近兩年有所回調,總體價格波動幅度較小。據中國農業信息網監測數據,2015年草魚批發價[11]12.54元/千克,2016年12.64元/千克,2017年14.51元/千克,2018年14.37元/千克,2019年下降為12.91元/千克。產地價格方面,據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示範縣價格監測數據,2018年出塘價低於市場批發價1.65元/千克,2019年出塘價[12]全年平均10.58元/千克,低於市場批發價2.3元/千克,二者價差呈擴大趨勢,出塘價格走勢與批發價基本一致。


圖6.&nbsp2015年以來草魚價格和交易量走勢

供給方面,草魚養殖產量穩中有增,整體供大於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後草魚產量增速減緩。2017年以來,環保檢查力度加大,主產區取締關停了一些不符合要求的養魚場,尤其是網箱圍欄養殖,減少了部分養殖產能,但草魚仍是大宗淡水魚供給的主要品種。2019年草魚出現價格低迷和魚病加劇雙重困境,是草魚價格的「小年」。2019年6月後,草魚苗種價格開始上漲,未來成魚價格有望好轉。

[11]&nbsp此處為當年草魚月度批發價的簡單平均值。
[12]&nbsp此處為當年草魚月度出塘價的簡單平均值。

02、消費意願及結構分析

草魚是我國消費區域最廣泛的淡水產品之一。據草魚消費專項調查[13],消費者對草魚的消費偏好可以概況為三個方面:一是草魚是消費者最常消費的水產品。723份有效樣本中,99.6%的表示吃過草魚,喜歡和非常喜歡吃草魚的佔60%;22.3%的表示最常消費草魚,20.5%的最常消費鯽魚,13.8%的最常消費蝦類;最常消費鯉魚和鰱魚的分別佔10.9%和9.1%;蝦蟹類、貝類、龜鱉類等佔比較低,分別為4.3%、2.3%和0.3%。草魚受眾廣,但有土腥味和刺多影響了草魚消費。不喜歡吃草魚的消費者表示口感不好、土腥味、有刺等是影響消費的主因。第二,鮮活是草魚消費者的重要偏好,罐制和煙燻製品消費較少。89.3%的樣本消費者選擇購買鮮活草魚,選擇冷凍草魚的只有1.3%,選擇煙燻臘制的佔5.5%。第三,優質優價是消費者草魚消費的期望,大水面養殖草魚最受歡迎。77.7%的樣本消費者願意多支付以購買通過質量認證的草魚。65.35%的傾向於購買大水面養殖的草魚,其次是池塘養殖,佔17.92%,選擇稻田養殖的佔13.04%。

草魚消費的結構性特點包括:第一,消費需求量較為穩定,消費地點變化不大。近三年來消費者草魚消費變多的佔21.9%,變少的佔25.8%,沒有變化的佔53.3%;在外消費草魚變多的為23.2%,變少的為28.1%,沒有變化的為48.7%。第二,家庭仍是消費的主要場所。在家烹飪草魚的消費者為69.2%,在餐館消費草魚的為30.1%;在烹飪方法上,家中烹飪草魚的做法主要是紅燒或醬燒,佔54.6%;消費者餐館選擇草魚的菜品主要是水煮魚,佔49.7%。第三,線下市場依然是主要購買渠道。在消費者購買草魚及其製品的渠道中,大型超市佔18.6%,中型超市佔13.7%,社區小超市/便利店佔6.6%,批發市場佔13.2%,農貿市場最高,佔22.8%;與此相應,電商平臺等線上消費僅佔2.4%。

[13]&nbsp大宗淡水魚產業經濟研究室2019年開展草魚消費調查,涉及28個省,發放問卷821份,回收有效問卷723份。

二、技術研發進展

(一)年度技術進展

近年來,育種、養殖、加工、飼料營養等草魚產業鏈各環節都取得了一定的技術進展,支撐了草魚產業可持續發展。

01、育種方面

一是持續開展草魚家系選育研究,在同塘養殖條件下進行比較,經連續2代選育獲得的F2代草魚選育家系的平均體重比非選育群體提高了22.59%。二是建立了遺傳相關標記、遺傳多樣性和遺傳參數結合的優秀種質遺傳評價技術,利用轉錄組測序技術篩選到一批生長相關候選差異表達基因和單核酸多態性(SNP)標記,利用關聯分析方法鑑定出4個與草魚生長性狀相關的SNP標記和4個與體重緊密相關的微衛星標記,創建了草魚多基因聚合育種技術體系。三是在草魚品質性狀提升改良方面,發現了能夠更好反映草魚「修長」體型和體脂性狀的選育指標,指標與髒體指數相關性最高(r=0.50~0.59),並具有較高遺傳力特徵,有利於選育工作開展。開發了一種定量比較草魚腸繫膜脂肪沉積差異的方法,並基於極端性狀高通量測序技術,開展了調控機理研究,發現較多關聯基因集中在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PPAR)信號通路。四是建立一套由20個微衛星標記組成的多重聚合酶鏈式反應(PCR)體系用來篩選遺傳多樣性、通過同塘對比實驗篩選生長速度差異性,獲得遺傳多樣性高和生長速度快的邗江水系群體草魚。利用長江邗江群體、珠江肇慶群體、黑龍江嫩江群體進行3水系雙列雜交實驗,創製出生長速度快16.8%的草魚優秀雜交組合。通過體系平臺進行草魚優質種苗的廣泛推廣,有力推動草魚養殖業高質量發展。

02、養殖方面

一是裝備研發不斷推進。精準投餵反饋裝置開發、疫苗自動注射機、溶氧自動控制系統開發、集約化管控系統建設、養殖大數據平臺建設、吸魚泵等工作有序推進。在吸魚泵研發方面,通過工廠空轉、載魚系統試驗後,結合流體仿真分析,對管體流態、進口彎度、管道材料進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完善,試驗結果證明,對規格2千克內的草魚幾乎無損,設備成本是國外設備的1/5左右,機械性能穩定,為推進養殖生產的信息化和機械化,提高生產效率打下基礎。二是節能減排新技術不斷湧現。湖州德清推出「三池兩壩一溼地」減排技術方案,利用藻類定向培育技術進行養殖尾水減排取得進展,如研發了一種以黑麴黴菌(Aspergillus&nbspniger&nbsp)作為生物絮凝體對淨化養殖廢水的微藻進行絮凝收集的新技術。三是養殖尾水淨化資源化利用技術,實現了水芹和水雍菜季節性的自然更替。這一新技術有望實現池塘養殖在低成本條件下營養物質多級利用、水資源循環使用及養殖尾水達標排放目的。四是尾水減排取得階段性成果,通過構建全程可控的循環水生態養殖示範區300畝(含水產品生態養殖面積240畝,尾水處理、生態修復養護區50畝,果蔬種養區10畝),實現養殖汙水、汙泥的資源化循環利用,實施從「水域到餐桌」全過程質量管理,確保水產品質量。通過任務實施,預計實現覆蓋全產業鏈的綠色、清潔養殖技術,構建生態化、集約化、智能化等全程可控養殖系統,並帶動傳統池塘養殖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

03、加工方面

一是草魚微流水淨化提質與調理保鮮技術,探明了微流水處理對草魚肌肉品質的提升效果及其代謝機制,即採用微流水淨化處理(自來水或循環淨化水、水體溫度10~15℃、水置換量400%/每天)4~7天,可以顯著提升池塘養殖淡水魚肌肉食味品質;二是針對魚肉低溫貯藏過程中品質劣化問題,建立了魚體臭氧水淋洗減菌、真空醃製(10~15℃、真空浸漬處理2~4小時)、質構調控、殼聚糖基生物膜保鮮、混合氣體包裝與冰溫氣調保鮮技術以及基於近紅外反射光譜學(NIR)技術的品質快速評價方法。通過新技術應用和新產品開發解決池塘養殖草魚土腥味較重、凍藏後肉質變軟、消費者可接受度低等問題,提升品質和價值,推進草魚加工產值增加、規模擴大,支撐草魚加工產業高質量發展。

04、病害控制方面

養殖草魚的傳染性疾病以病毒性的草魚出血病和細菌性的腸炎、赤皮病、爛鰓病為主。草魚出血病的流行病學調查和病原監測表明,2018~2019年健康草魚苗種的草魚呼腸孤病毒(GCRV)攜帶率為7.45%,發病草魚GCRV陽性率為49.6%,且均為Ⅱ型GCRV,提示草魚養殖過程中需加強苗種的引種檢疫。獲批的「草魚出血病活疫苗」在草魚主產區得到推廣應用,取得明顯的免疫預防效果,放養草魚的成活率由60%左右提升至85%以上;各種實用性的新型疫苗研究取得一定進展,如Ⅱ型GCRV芽孢桿菌口服疫苗、編碼草魚呼腸孤病毒VP5與NS38&nbspB細胞表位的DNA疫苗殼聚糖納米口服製劑等。防治藥物研製出「複方茶多酚粉劑(血停)」,先後在草魚主產區廣東、四川、安徽等地進行效果驗證,可有效減少草魚發病,降低死亡率80%以上,有望成為近年來第一個新型綠色漁藥。對養殖草魚的細菌性疾病研究相對較少,病原學研究主要集中於病原菌的分離鑑定和基因組分析,藥物防控集中在藥物安全使用方面,生態防控則主要體現在抑菌有益微生態製劑研製方面。「草魚嗜水氣單胞菌敗血症、銅綠假單胞菌赤皮病二聯蜂膠滅活疫苗」獲獸用生物製品臨床試驗批件,並在3個不同地區開展了臨床試驗,免疫組的養殖成活率比對照組提高21.3%。

05、飼料營養方面

一是增強草魚健康和改善魚肉品質的營養調控技術取得重要進展。針對草魚腸道、鰓等器官組織發育不完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健康易受損,導致發病率高、肉質下降的問題,研究發現:適宜水平的蛋白質、賴氨酸、色氨酸、纈氨酸、磷脂、鐵、錳、核黃素、煙酸、泛酸分別提高了草魚攻毒後腸炎和爛鰓抵抗力11.3%~57.1%、9.0%~80.7%,促進了生長,改善了草魚肌肉品質;以「器官健康」和「魚肉品質」關鍵指標為標識提出了生長草魚營養物質需要量參數34個。同時,高脂增加了草魚肝胰臟脂肪沉積,而適宜水平共軛亞油酸、磷、硒提高了幼草魚肝胰臟或(和)腸道抗氧化能力,DHA和精氨酸分別增強了草魚肝細胞和腸細胞結構與功能。二是草魚蛋白質高效利用的飼料技術取得重要進展。首先針對魚粉資源短缺,而植物蛋白可利用性差、易受黴菌毒素汙染等問題,研究發現:第一、適當提高草魚飼糧中脂肪含量有節約部分蛋白質的作用,且在低蛋白高脂肪組(粗蛋白28%,粗脂肪6%)添加1193單位/千克脂肪酶提高了草魚抗病力改善了魚肉品質;第二、黑水虻幼蟲粉、腸衣蛋白粉、棉粕可分別替代幼草魚飼糧中40%、40%、60%魚粉,但雞肉粉替代魚粉後降低了幼草魚生產性能;第三、飼糧嘔吐毒素會破壞草魚腸道、鰓等器官結構,降低免疫力,導致生產受阻,根據增重率和抗病力確定了草魚飼糧中嘔吐毒素的最大允許量分別為318.00微克/千克和190.43微克/千克。其次針對草魚器官發育不完善,結構功能易受損的問題,研究發現:當飼糧中穀胱甘肽、穀氨醯胺二肽、核苷酸、槲皮素、黃芩素、薑黃素、荷葉醇提物、地衣芽孢桿菌添加量分別達407.45毫克/千克、0.5%、0.082~0.15%、0.2~0.6克/千克、0.2克/千克、400~600毫克/千克、0.14%、1×105~1×106cfu/克時,提高了幼草魚血清或肝胰臟抗氧化能力和(或)免疫功能,促進了生長;與硫酸鹽相比,富馬酸亞鐵提高了生長草魚生產性能、抗病力(腸炎、爛鰓、赤皮抵抗能力)和魚肉品質,且富馬酸亞鐵的生物學效價是硫酸亞鐵的124.4%~150.3%。上述草魚營養與飼料理論研究成果豐富和發展了魚類健康營養理論,對行業的轉型升級和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理論指導意義;為草魚等淡水魚飼料研製、標準制定提供營養技術支撐。

(二)主要推薦模式

01、池塘「零排放」綠色高效圈養技術與模式

該模式是對傳統池塘養殖方式的重要革新。它主要在池塘中構建一套面積不超過池塘總面積25%的圈養裝置,主養魚類在圈養桶內養殖,外塘種植水草或構建生物浮床,減少了因飼料使用而造成的氮、磷等營養元素在水中和底泥中的積累。通過圈養桶特有的錐形集汙裝置高效率收集殘餌、糞汙等廢棄物,廢棄物經吸汙泵抽排移出圈養桶、進入尾水分離塔,固廢在尾水分離塔中沉澱分離、收集後進行資源化再利用;去除固廢后的廢水經人工溼地脫氮除磷後再回流到池塘重複使用,實現養殖廢棄物的「零排放」。這種養殖方式具備清潔生產、提升養殖容量,降低病害發病率、提升產品質量、減少人工和水資源等生產成本、提升養殖效率等多重特徵。


&nbsp&nbsp圖7.&nbsp圈養技術模式圖


圖8.&nbsp池塘圈養系統

該模式下比常規養魚節約飼料成本約20%;管理的水體面積大大減少,節約人力;魚藥使用量降低80%以上,藥殘更低;實施清水養殖,提高養殖魚類營養品質,產品土腥味基本去除、口感更佳。單個圈養桶產量相當於散養池塘1畝產量;池塘圈養的產量、效益相當於普通池塘產量、效益的5倍以上。

02、「回」型池種青養魚模式

「回」型池種青養魚模式遵循草魚的生態習性和養殖池塘生態位的特點,建造「回」型養殖池塘,在池塘平灘和池埂上種植黑麥草、小米草和蘇丹草等作為天然餌料,並搭配一定比例的鰱、鱅、鯽、黃顙魚等,輔以投餵配合飼料。該模式符合節能減排要求,通過改造原有池塘,底泥循環利用,減少了廢棄物排放,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良好。模式集成生態種養、養殖尾水循環利用與智慧漁業裝備技術,優化營銷管理渠道,構建「體系技術+合作社+漁民+品牌銷售」產供銷模式,打造生態農業科技知名品牌,形成生態循環型綠色高效萬畝水產養殖示範模式,每畝純利潤3000~5000元,為傳統養殖的2倍以上。


圖9.&nbsp連片集中養殖圖&nbsp&nbsp&nbsp


&nbsp圖10.&nbsp「回」型池種青養殖模式

03、魚菜共生養殖模式

魚菜共生養殖模式,通過搭建生物浮床來種植水蕹菜等蔬菜,實現水上蔬菜、水下養魚的生態養殖模式。該模式可顯著提升精養池塘的魚體質量和水體氮、磷的去除能力,具有節水減排,改良水質,提高飼料利用效率、減少魚病發生,降低漁藥使用量、提高產品品質、促進池塘養殖的提質增效的特點,生態和經濟效益突出。


圖11.&nbsp生物立體浮床示例


圖12.&nbsp生物平面浮床示例

作為精養池塘生態工程化修復技術的一種,魚菜共生模式的「一控兩減」效果明顯,節約養殖用水50%,減排養殖廢水80%,提高氮素轉化效率約10%,提高養殖產量10%~20%,經濟效益提高30%,具有改善水質、豐富水體生物多樣性、提高魚肉品質等效果。該技術在全國13個省(市、自治區)推廣17.13萬畝,累計增產2.03萬噸,增收1.91億元。

04、山澗流水養殖模式

廣西浦北縣官垌鎮地處六萬山區腹部。該鎮農民利用山澗溪流終年不斷、水源充足、草料豐富等自然優勢,在溝沿路邊、房前屋後、田頭地角或一些低洼田開挖小魚窩,引來山泉水養魚,魚窩面積小至幾平方米,大到50~60平方米,每個魚窩投放二三十尾甚至上百尾五六寸長的草魚種,平時投餵青草、瓜葉、木薯葉等。潔淨的山泉、純天然的青飼料和自然流水式養殖,產出了綠色生態、品質上佳的「官垌草魚」。

05、跑道式養殖模式

跑道養魚是將傳統老舊的池塘養魚方式改變成集中在流水槽裡進行養殖的新模式,其優勢在於養殖魚類始終在溶解氧高的流水中生長,養殖的魚生長速度快,成活率高,單產高,飼料係數低,生產管理方便,起捕魚方便,是一種高效、節能、環保、綠色的生態健康養殖新技術,通常會比粗放的傳統靜水池塘養魚增產1~2倍,大大提高魚產量、產值,增加養殖經濟效益。每條水槽投放2.5萬尾草魚,一年可以養兩輪,年產40萬斤草魚。

(三)發展形勢分析

針對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當前的技術難題,未來技術的發展趨勢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01、利用代分子生物技術輔助常規育種技術加快草魚良種選育

草魚的性成熟周期較長,運用常規育種技術培育新品種的時間較長,而現代分子生物技術應用在遺傳育種中能加快選育改良進程。採用現代生物技術進一步闡明草魚生殖、性別、生長和抗性等重要經濟性狀的分子作用機制,發掘鑑定具有重要育種價值的功能基因和分子標記,創建草魚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全基因組選擇、基因編輯等技術體系,利用分子生物技術輔助常規育種技術,提高良種選育的效率,加快遺傳改良的進度。

02、加強對接加工的養殖技術研究

由於草魚多集中在年底出魚,價格低,造成養殖虧本。因此,應開展序批式養殖相關的技術工藝和配套苗種培育、成魚輪捕輪放技術等研究。

03、草魚保活保鮮與綠色冷鏈物流及品質保持技術

隨著消費升級,適合餐飲配送、家庭烹飪、主食菜餚的方便快捷的調理保鮮類魚製品是目前市場發展主要方向。圍繞「大健康」、全產業鏈安全、低碳生活等產業發展趨勢和消費需求,精深加工、全產業鏈安全控制和綠色高效綜合利用技術是未來提升產業效益,促進產業提質增效以及滿足方便、營養、安全的消費需求的必然趨勢。

04、免疫防控技術研究

鑑於目前對病毒性疾病治療的技術和手段有限,免疫接種仍然是防控草魚出血病的最有效方法。疫苗的研究將著重於開發實用性好的口服、浸泡型疫苗、多價多聯疫苗,以及利用高效的生物材料作為疫苗載體,為草魚出血病的防控提供新的思路和技術。

05、草魚綠色健康養殖的精準營養與飼料調控技術

目前,關於增強草魚「器官健康」和改善「魚肉品質」的營養與關鍵飼料調控技術研究取得較大進步,但不同生長階段、不同養殖環境條件下草魚健康養殖的動態與精準營養調控技術較缺乏,因此持續全面深入開展增強草魚「器官健康」和改善「魚肉品質」的營養技術研究將為草魚健康養殖的動態與精準營養調控提供重要技術支撐。漁用新型蛋白源開發、植物蛋白源高效利用、水產養殖動物專用綠色功能性飼料添加劑等也是關鍵飼料技術,其研究可為草魚健康養殖提供重要技術支撐。

三、問題及建議

(一)存在問題

01、育種方面

草魚至今沒有人工選育的良種,依然是野生種的直接利用。野生種由於缺少定向選育,生產單位又不注重親本留種操作規程,導致草魚種質抗逆性差、生長性狀退化,種質問題成為制約草魚產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的核心要素,亟待加強對草魚的種質資源的利用和良種選育。草魚性成熟周期晚,即使在廣東一般也要4年才能性成熟,新品種培育周期長;普通草魚苗種常年生產利潤較低(售價約5~10元/萬尾水花),短期的經濟價值驅動力弱,導致草魚新品種研發單位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有強烈意願投入研發的生產企業不多,眾多的中小型苗種場沒有雄厚的資金、技術和品牌意識來推進草魚優質品種的選育改良研發。

02、養殖方面

草魚養殖戶以分散的小規模養殖戶為主,養殖規範性和科學性弱,養殖戶有過密投苗的傾向。當前環保與綠色發展對水產養殖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我國養殖區域普遍缺少功能規劃,養殖池塘的工程化和機械裝備水平較低,養殖尾水的處理方式亟待完善。草魚養殖戶的組織化程度低,應對生產和市場風險的能力不足,缺乏漁業保險等風險分擔措施。另外,雖然綠色高效養殖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但新模式的推廣受產權不穩定、產品優質不優價、進入門檻高、經營者能力弱等問題影響。

03、加工方面

草魚的加工利用率低、產品種類少,缺乏高附加值產品;現有魚類前處理與加工設備不適合草魚的原料特點,草魚加工機械化程度低,產品穩定性和加工效率難保證,限制了規模化發展;在養殖和保活貯運過程中漁藥、飼料及添加劑的不合理或不規範使用等問題也導致加工產品存在安全風險。目前草魚加工主體面臨較大的資金壓力,70%的草魚加工主體反映有資金壓力且基本上都是因原料採購而起,14.29%的主體面臨人員工資壓力。草魚加工主體平均貸款金額為703.25萬元,但仍有40%的草魚加工主體反映存在貸款難問題。

04、病害控制方面

我國草魚病害較為嚴重,由於草魚病害防控投入品質量良莠不齊,病害防治技術服務人員缺乏,養殖戶病害防控知識有限,亂用及濫用藥物現象仍較為普遍,不僅影響防治效果,甚至造成草魚大量死亡,藥殘問題威脅人的健康。目前,我國獲批的草魚疫苗僅2種,根本無法解決草魚疫病多發、並發、繼發的問題。

05、營養與飼料方面

首先,草魚營養需求研究主要集中在幼魚和生長中期階段,對不同生長階段、不同養殖環境條件下的營養需求和營養調控研究嚴重缺乏;其次,飼料中植物性原料用量大,存在抗營養因子含量多且易受黴菌毒素等有毒有害因子汙染的問題,由於相關研究較少,缺乏有毒有害因子控制限量等相關數據,上述問題都制約了草魚綠色健康養殖的發展。

06、市場與消費方面

近年來受烏鱧和巴沙魚等產品衝擊,草魚市場需求不旺,價格低迷;草魚往往年底集中上市,壓低了市場價格;市場流通渠道傳統且單一,銷售附加值低;以鮮活消費為主,加工製品缺乏,品牌化程度低;質量安全受到日益關注,但供求信息不對稱使草魚養殖存在優質不優價問題;隨著生活水平提高,高檔水產品消費比重提高,草魚消費量受限。

(二)發展建議

一是保障草魚選育工作長期、穩定和可持續性。穩定外部環境,加強體制建設,通過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來保障科研人員研發經費的穩定,夯實長期性、基礎性工作積累,厚積薄發,進一步發揮好體系優勢,維護好現有人才隊伍不流失,並發展壯大。

二是提高水產養殖組織化程度和社會化服務水平。鼓勵水產合作社、行業協會等組織的發展,提升技術服務和信息服務能力,提高養殖戶的價格話語權,並倡導建立信用合作、互助保險等風險分擔機制。地方漁業部門應對水產養殖地區進行科學合理規劃,積極推廣新品種、健康養殖技術和綠色生產理念,建立技術培訓和信息共享機制,通過認定頒發水域灘涂養殖權證保護養殖戶產權,促進養殖主體生產投資,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三是養殖過程的貫徹實施良好水產養殖規範。在水產養殖場實施良好水產養殖規範管理,可使草魚生產受到連續、穩定、有效的控制,促進生產規範化和標準化。

四是強化投入品管理,加大對綠色投入品研發的支持力度。健全水生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完善基層病害防治技術服務隊伍;做好規範化管理和使用水產養殖投入品的宣傳引導工作,嚴防違法違規投入品流入水產養殖環節,嚴厲查處非法使用水產養殖投入品行為;加大對漁用疫苗、中草藥製劑、微生物製劑和生物漁藥等綠色投入品研發的支持力度,特別是優化漁用疫苗的審批流程,並加快疫苗的推廣應用。

五是加大對草魚加工產品的研發力度,構建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體系。加強飲食文化宣傳;增加草魚適用加工與保鮮技術及配套裝備的研發投入,並從全產業鏈角度加強質量安全控制;促進「養殖-加工-冷鏈物流-餐飲」全產業鏈發展。

六是推動草魚市場品牌化建設,做好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督和管理。加強草魚及其製成品的品牌化建設,推出「瘦身草魚」「稻田魚」「水庫魚」等一系列綠色健康草魚產品,以此帶動草魚產業向高質量轉型升級;加強質量安全監督和檢測,規避草魚加工、流通、銷售中的食品安全風險,為消費者提供信息透明、優質優價的良好市場環境。

附件1:國際產業發展現狀

草魚是世界大宗淡水魚養殖的主導品種,中國在國際草魚養殖中佔絕對優勢。據FAO統計,2017年世界草魚養殖產量為551.95萬噸,佔大宗淡水魚產量的1/4。中國、孟加拉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緬甸等國家是草魚的主產國,這些國家的草魚產量都在萬噸以上。2017年,我國大宗淡水魚養殖產量為1963.66萬噸,佔世界大宗淡水魚養殖產量的89.91%,中國草魚佔世界草魚產量的96.85%。

世界大宗淡水魚等鯉科魚類的進出口相對較少,中國是貿易量較大的國家之一。由於UN&nbspCOMTRADE資料庫只細化到鯉科魚類的進出口情況,國際草魚貿易的情況無法獲知。2018年世界鯉科魚類進出口總量9.84萬噸,貿易額為30036.75美元[14]。

世界草魚消費量最大的國家是中國。中國草魚基本在內地被消費。草魚大部分以新鮮整魚或魚片形式上市,很少加工。草魚生長快、規格大、生產成本低、肌間刺少,可以與種植業和畜牧業相結合,做到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因此在發展中國家有一定發展潛力,已經成為孟加拉國、印度等國發展水產養殖的理想品種。

[14]&nbsp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資料庫中,鯉科魚類進出口分類編號為030193,數據截至2018年。

附件2:國際技術研發進展

國際技術進展集中在養殖和加工環節。一是前沿育種技術開發及育種技術集成應用。隨著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水產遺傳育種已從傳統選擇育種和雜交育種,發展至細胞工程育種、性別控制育種、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育種、全基因組選擇育種、分子設計育種和基因組編輯等精準設計育種。利用現代分子生物技術,解析水產養殖生物重要經濟性狀的遺傳基礎,鑑定有重要育種價值的功能基因或分子標記與模塊。在傳統選育的基礎上,集成應用全基因組選擇育種、基因組編輯育種、性別控制育種、分子設計育種等前沿育種技術,培育高產、優質、多抗等優良經濟性狀的養殖新品種。但因育種工作投入大、時間長,加上現代育種技術對育種環境和人員要求較高等原因,導致分子標記育種、全基因組選擇育種和基因組編輯等先進技術很難商業化應用,傳統育種技術仍是「主流」。

二是養殖過程的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國外養殖機械化程度較高,如國內缺乏的魚類疫苗注射設備在國外已經成熟和投入使用。丹麥的RossiInternational&nbspAasmund&nbspTorvik&nbsp6099&nbspFosnavg公司生產的Easy-Vac系列產品是專門用於魚類疫苗注射的設備,自動化程度高,一般只需1~2人即可完成操作,每小時可注射5000~6000條魚苗,注射角度、深度和注射量可調節,還具有計數功能。挪威SkalaMaskon公司設計研發的
Mskonvaccination&nbspsystem是一種全自動的魚類疫苗注射系統,該系統集魚苗養殖、運輸、導向、分級和注射於一體,可以實現不同種類和大小的魚苗的疫苗快速注射。該系統利用魚苗本身的物理特性,通過滾輪實現自動導向;通過機器視覺技術實現魚苗的分級;根據魚苗的大小調整注射裝置的位置,實現不同魚苗的疫苗精確注射。只需一個工人操作,即可實現每小時10000~20000條魚苗的疫苗注射。

三是信息化技術深入推廣。國外已經開始研究利用機器視覺方法對魚的攝食行為進行分析和對未攝食飼料顆粒進行檢測,以此判定魚的攝食慾望並進行智能投餵系統開發;隨著人工智慧、生理學和行為學的發展,多種技術結合機器視覺應用於智能投飼反饋系統成為一種趨勢,目前利用多種技術獲取魚的攝食行為變化信息開發高度自適應的智能投飼控制系統已成為一個熱門的研究課題。

四是魚類品質評價與加工保鮮技術不斷發展。目前國際上草魚加工技術研發主要集中在中國。國外技術進展主要圍繞虹鱒魚、沙丁魚、鱈魚等海水魚和羅非魚等其它淡水魚的品質評價與保鮮、生物加工及副產物利用。拉曼、近紅外等光譜、圖像分析、生物傳感器等技術越來越多的應用於魚類新鮮度和品質的評價;在保鮮方面,採用天然多酚類物質、生物基可食性塗層塗膜或同時結合酸性氧化電位水、氣調包裝、輻照、超高壓等單一或聯合技術延長低溫保鮮魚的貨架期,開發了系列生鮮調理魚製品的保鮮加工技術;在生物加工方面,圍繞各國地方特色發酵魚製品,解析了傳統魚肉發酵過程中菌群結構與風味組分變化的內在聯繫,開發了基於新型菌株與酶解耦合的魚類固態發酵技術;魚糜加工技術仍是研究熱點之一,應用卡拉膠結合乳蛋白、大豆多糖、胺基酸、變性澱粉、納米魚骨粒等改善魚糜凝膠特性,開發了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魚香腸、魚麵條等產品;魚類副產物的加工利用也逐漸引起各國重視,集成生物酶解、分離提取、微球包埋、乾燥等加工技術,開發了魚明膠、功能活性肽、魚油微膠囊、魚骨粉等產品,並以此為原料進一步開發活性包裝膜、功能性飲品、營養添加劑、醫用凝膠等高附加值產品。這些技術進展為進一步推進我國草魚加工技術研發和加工產業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鑑。但現有技術進展主要集中在品質評價、保鮮技術方面,適合現代需求的營養健康類食品、方便熟食類食品的加工技術研究較薄弱,對加工、流通過程中潛在的質量安全風險的研究有待加強。精深加工、全產業鏈安全控制和綠色高效綜合利用技術將是未來技術發展的重要趨勢,適合魚類加工保鮮的配套裝備研發是推動加工機械化、提高加工率、擴大加工規模的必然要求。(出處: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



 資訊分類

相關焦點

  •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 | 草魚產業發展報告 - 綜合資訊 中國...
    中國水產頻道報導,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水產)是服務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撐力量。國家大宗淡水魚、特色淡水魚、海水魚、蝦蟹、貝類、藻類等六大水產技術體系分別就草魚、淡水鱸魚、鱖、大菱鮃、南美白對蝦、牡蠣、海帶等重點品種產業發展情況撰寫了報告,報告內容涉及養殖及捕撈情況、加工及貿易情況、市場及消費情況、技術研發情況、存在問題及建議等。現將有關產業報告進行連載,供交流參考。
  •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 | 牡蠣產業發展報告
    有必要說明的是,《中國漁業統計年鑑》雖然沒有提供河北和天津的牡蠣產量數據,但是,據國家貝類產業技術體系秦皇島和天津綜合實驗站報告,兩地均出產牡蠣。長牡蠣養殖2017年前後在河北省興起,目前養殖面積和產量分別為1.5萬畝和1.00萬噸。天津雖然沒有開展規模化的人工養殖活動,但多年來野生牡蠣年上岸量大多維持在0.30萬噸左右,其中的大部分作為半成品都被銷往山東乳山進一步育肥。
  •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 | 南美白對蝦產業發展報告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 | 南美白對蝦產業發展報告2020-12-23 10:5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        瀏覽量: 1190 次 我要評論 編者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水產)是服務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撐力量。
  • 為鄉村振興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撐——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基層...
    引言2020年12月17日,由貴州省農業農村廳組織,貴州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2020年度工作總結會在遵義市召開,我省16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近三年已經取得1190項技術成果,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如何接續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打通從科研走向培訓與推廣轉化之路、集中示範應用成果成為下一階段的重要任務。
  • 吳彥:建議加強科技服務 強化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
    即日起,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推出「履職·心聲」系列報導,向網友講述代表委員的履職故事,從他們身上探尋國家發展的脈絡。全國人大代表吳彥。她提出的關於持續支持田園綜合體發展的建議、關於健全維護網際網路安全的法律制度的建議、關於強化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的建議、關於垃圾分類教育從中小學抓起等多條建議得到了各級政府部門的重視。這次實施的種養結合循環生態鏈想法,就源於她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密切聯繫群眾,在履職時的一次發現。
  • 加快產業關鍵技術創新支撐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 ——全國蘋果產業高...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蘋果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首席科學家姜遠茂教授、山東省農業農村廳果茶技術推廣站站長王志剛研究員、山東省果樹研究所所長李林光研究員、山東園藝學會理事長王金政研究員、河北農業大學機電學院農業工程系主任楊欣教授、中國植物保護學會植保系統工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李保華教授等出席會議,國家蘋果產業技術體系栽培、植保、育種、貯藏加工等領域的16位崗位科學家、13位綜合試驗站站長以及蘋果主產區重點市
  • 文山州「三創一育」推動現代農業產業發展
    原標題:我州「三創一育」推動現代農業產業發展 近年來,文山州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主攻方向,實施「三創一育」,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農業綜合效益和產業競爭力,全力推進現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創建一批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園。
  • 故城縣東大窪現代農業園區創新「農業+」模式推進產業融合發展
    故城縣東大窪現代農業園區推行生態循環農業模式。王希錄/提供 故城縣東大窪現代農業園區推動「農業+旅遊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王希錄/提供 河北共產黨員網訊(通訊員 於凱春 王希錄 記者 扈煒)今年以來,故城縣東大窪現代農業園區按照「加快轉型、綠色發展、跨越提升」的思路,創新打造「農業+」發展新模式,推進農業與農產品深加工、電子商務、生態旅遊等產業合作,努力實現一產接二連三,三大產業良性融合發展。
  • 激活現代農業發展活力 助推青梅產業提質增效
    激活現代農業發展活力 助推青梅產業提質增效 2020-11-18 17: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構建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濟南有哪些著力點?
    原標題:產業強則經濟強!構建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濟南有哪些著力點?現如今,工業強市建設蹄疾步穩、四海賓朋紛至沓來,特色農產品暢銷海外、創新驅動風鵬正舉……濟南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跑出加速度,新舊動能轉換邁出堅實步伐。產業體系是高質量發展的「根基」和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底盤」。
  • 國家現代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高品質定義「中國造...
    就這一話題,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了國家現代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勝利。「國產牛奶可以放心喝。我是做動物營養研究的,比較了解,我喝的都是國產奶。」李勝利堅定地表示,「自2008年以來,中國乳企實施了大規模的技術改造和產能提升。奶牛養殖的規模化、工業化、上下遊一體化以及良種化水平不斷提升,使奶源更具安全性。」
  • 儀隴:蠶絲起舞打造現代農業產業集群
    《產業興縣在儀隴》系列報導三:蠶絲起舞 打造現代農業產業集群「大農業,大產業,大有希望」。近年來,我縣按照省委「10+3」、市委「5+5」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要求,建成銅鼓土門、新政柴井、大寅三河,三大現代蠶桑示範基地,與農民建立合作共贏的利益聯結機制,加快我縣現代蠶桑產業高質量發展。 走進銅鼓鄉蠶桑產業基地,一片綠色呈現在眼前,十多名村民正在桑園裡幹活,有的除草,有的施肥,一片繁忙的景象。
  • 推進省現代農業肉羊產業示範基地建設 海門市開展山羊養殖技術專項...
    推進省現代農業肉羊產業示範基地建設 海門市開展山羊養殖技術專項培訓 來源: 海門市農業農村局 發布時間:2020-06-28 字體:[ 大 中 小 ] 為進一步加強省現代農業(肉羊)產業技術體系海門推廣示範基地建設,提高畜牧獸醫專業技術人員服務能力及廣大山羊養殖從業人員的養殖水平
  • 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國家體育總局辦公廳印發《全國馬產業發展規劃...
    人民網北京9月29日電(郝帥)今日,農業農村部官方網站發布了與國家體育總局聯合印發的《全國馬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指出,馬產業是我國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 現代產業體系跑出加速度 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五年來,湛江砥礪前行,只爭朝夕,以高標準、大手筆在雷州半島這片熱土上奮力書寫臨港產業、濱海旅遊、特色優勢農業、軍民融合「四篇文章」,勇擔「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與海南相向而行」的時代使命,為發展之卷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現如今:大工業發展蹄疾步穩、四海遊客紛至沓來、蔬果海鮮香飄海外、軍民融合風帆正舉……湛江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跑出加速度,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 協調服務業與製造業關係 發展現代產業體系
    與此同時,《建議》還明確提出「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由於服務業和製造業增加值佔據了GDP的大部分(2019年我國二者之和佔GDP比重為81%),那麼,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與穩定製造業比重之間是否矛盾呢?分析和回答以上兩個問題,有助於為協調服務業與製造業的關係、促進我國現代產業體系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參考。
  • 讓資源好牌打出產業王牌!東方農業高質量發展「快馬加鞭」
    「建議東方重點謀劃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等一批農業產業重點項目,培育壯大一兩個具有熱帶特色的主導產業,比如擴大火龍果種植規模,延伸其產業鏈,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努力建設一個火龍果國家農業產業園。」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所工程師張偉漫說,建議東方按照「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模式,打造一批優質的農產品生產基地。
  • 硒產業謀定功能性農業-萬祥軍:「兩會」提案推農業大健康
    技術的進步、觀念的普及已經為全民補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恩施具有全面發展硒產業、提供安全健康補硒途徑的優勢。已建成富硒特色產業基地300多萬畝,富硒產品產值400多億元。但目前還存在標準體系不健全、關鍵技術研究滯後、地區間產業協同不夠、優勢發揮不足等問題,需要從國家層面給予高度重視和政策支持。」
  • 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體系 - 兵團日報
    日前,兵團黨委、兵團出臺《關於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加快實現兵團農業現代化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全面把握新發展階段,認真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圍繞「保存量、擴增量、提質量、增效益、創品牌」,構建兵團現代農業產業、生產、經營體系,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
  • 到2025年,唐山基本形成這樣的現代產業體系
    唐山出臺實施意見大力推進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2025年基本形成現代產業體系□河北日報記者 王育民 通訊員 李紅敏  日前,位於樂亭經濟開發區的河鋼唐鋼新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