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 | 南美白對蝦產業發展報告

2020-12-25 水產養殖網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 | 南美白對蝦產業發展報告

2020-12-23 10:5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        瀏覽量: 1190 次 我要評論
編者按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水產)是服務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撐力量。國家大宗淡水魚、特色淡水魚、海水魚、蝦蟹、貝類、藻類等六大水產技術體系分別就草魚、淡水鱸、鱖、大菱鮃、南美白對蝦、牡蠣、海帶等重點品種產業發展情況撰寫了報告,報告內容涉及養殖及捕撈情況、加工及貿易情況、市場及消費情況、技術研發情況、存在問題及建議等。現將有關產業報告進行連載,供交流參考。

南美白對蝦產業發展報告

一、養殖及捕撈情況

(一)規模布局

南美白對蝦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蝦類之一,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共有38個國家和地區養殖南美白對蝦,養殖總產量為446.8萬噸,較2010年全球產量增長68.6%,在甲殼類養殖總產量中佔比最高,2017年達29%。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厄瓜多、越南、泰國等是養殖南美白對蝦的主要國家,中國養殖產量居世界首位。

01、主產區域

我國南美白對蝦生產的區域分布,表現為「廣泛性+集中性」的典型特徵。從廣泛性來看,淡水養殖分布在除西藏、青海、吉林、北京等少數地區之外的27個省份(本報告數據不包含我國港澳臺地區,下同);海水養殖除上海之外,其他沿海省份皆有分布。從集中性來看,南美白對蝦淡水養殖主產區集中在廣東、江蘇、福建、浙江、山東、天津6省市,產量佔全國比重接近90%;海水養殖主產區為廣東、廣西、福建、海南、山東5省,產量佔全國90%以上。

根據《中國漁業統計年鑑》數據,2011~2018年,我國南美白對蝦海水養殖面積整體上表現為波動增長趨勢(圖1)。2011年為13.14萬公頃,此後逐年上升,2015年達到峰值17.31萬公頃,其後開始出現下降,2018年為16.70萬公頃,但仍比2011年高出27.1%。其中,山東從4.04萬公頃增長到近5.97萬公頃,佔比上升到35.80%,廣東則從4.49萬公頃減少到4.17萬公頃,佔比下降到24.97%,兩省合計超過佔全國6成。廣西、河北、海南、福建4省佔全國養殖面積3成。


圖1.&nbsp2011~2018年全國南美白對蝦海水養殖面積變化情況(單位:公頃)

02、產量分布

雖然南美白對蝦養殖尤其是淡水養殖遍布全國,但因各地自然條件不同,產量分布比較集中:南部沿海地區廣東、廣西、海南3省區合計約佔全國總產量五成半,東南部沿海地區江蘇、浙江、福建、山東4省合計約佔三成半,其他省份佔一成五左右。

2018年,全國南美白對蝦養殖總產量為1760341噸,比上年增長5.27%。其中海水養殖1117534噸,增長3.40%,淡水養殖642807噸,增長8.67%。總產量排名前5位的省份分別為廣東、廣西、福建、江蘇、山東,5省合計產量139.44萬噸,比上年增加了8萬噸,佔全國比重為79.21%,較上年提高了0.6個百分點。此外,產量超過10萬噸的還有浙江和海南,7省合計佔全國總產量90%以上。海水養殖產量前5位分別是廣東、廣西、海南、福建、山東,均超過10萬噸,其餘省份都低於4萬噸。淡水養殖產量前5位分別是廣東、江蘇、福建、浙江、山東。



從發展趨勢來看,2011~2018年各主產區產量(包括海水養殖和淡水養殖)表現出不同的變化特徵(圖2)。廣東可謂一枝獨秀,產量佔全國三分之一,遠超其他地區,雖然2013年因病害出現了大幅減產,但之後強勁恢復,近年來雖仍有波動,但牢牢佔據第一大省絕對優勢。廣西位居第二,產量從2011年20萬噸增長到近30萬噸,中間雖有波折但上升勢頭強勁。福建、江蘇、山東、浙江、海南產量在10萬~20萬噸之間,其中福建和山東表現為持續上升態勢,江蘇和浙江整體上處於下降趨勢,而海南則在波動中保持穩定。


圖2.&nbsp2011~2018年全國南美白對蝦產量變化情況(單位:噸)

(資料來源:中國漁業統計年鑑)

03、養殖模式

目前南美白對蝦的主要養殖模式有土池、高位池和工廠化,此外還有部分地區採取了大水面養殖以及新興養殖模式光伏養殖。

(1)土池。土池養殖模式是一種較原始、低密度的混合養殖模式,各地均有大量的土池養殖。常規的土池養殖單個池塘規模較小,主要集中於20畝左右,畝產量100~600斤。大水面養殖具有面積大、水位深的特點,每個塘口面積超過100畝,最大規模達到3萬多畝。該模式屬於粗放養殖,基本上沒有機械設備,但是產量較低,每畝產量50斤左右。河北、廣西等地均有大水面養殖。

(2)高位池。高位池養殖單個池塘面積1~3畝,池塘中央底部設置排水系統,優勢在於前期投入較工廠化少,但是產出也相對工廠化較少,畝產量每造2500~5000斤。廣東、河北等地的高位池,每年養殖2~3造。

(3)工廠化。工廠化養殖模式是通過投入機械、化學及自動化等現代化設施進行高密度集約化養殖的模式,初期投入很高,但產量較高,每造每畝5000~13000斤。工廠化因受自然條件限制少,靈活性較高,養殖戶可以自己安排投苗時間,養殖造數一般在2~3造。

(4)光伏養殖。光伏養殖是在光伏陣列下建池塘進行養殖,具有「一地兩用,漁光互補」的特點。光伏陣列可以為養魚蝦提供良好的遮擋作用,較好地解決了發展新能源和大量佔用地的矛盾,實現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共贏。

04、病害情況

2019年蝦蟹產業體系針對南美白對蝦共在14個試驗站設置了36個觀測點,其中海水養殖11個試驗站24個觀測點,淡水養殖6個試驗站12個觀測點。根據監測數據,2019年發生病害的共有6個試驗站14個觀測點,基本情況如表2所示。



在海水養殖觀測點中,茂名試驗站3個觀測點中有1個發生病害,湛江試驗站3個觀測點、三亞試驗站3個試驗站、溫州試驗站2個觀測點全部都發生了病害,上述觀測點平均受災損失49651元。在淡水養殖中,陽江試驗站3個觀測點均發生病害,中山試驗站3個觀測點中有2個發生病害,平均每個觀測點受災損失79320元。

05、種苗生產

隨著對蝦養殖規模的擴大,種苗培育也成為對蝦產業鏈上舉足輕重的環節。我國引進南美白對蝦已有30年,國內種苗生產主要集中在福建廈門、廣東湛江、海南文昌,三大蝦苗產區各有特點,優勢各異。2018年我國南美白對蝦蝦苗總量為10224億尾,首次突破1萬億尾,相較2017年增長了7.0%。
圖3給出了近年來我國南美白對蝦育苗情況,顯示我國蝦苗育種呈現較大波動。在經歷2013、2014年高達11.7%、13.8%的大幅下滑後,國內南美白對蝦育苗量從近7000億尾降至5290億尾。但隨後在2015年出現反彈性暴增,增速高達50%,逼近8000億尾大關。從2016年開始,我國南美白蝦苗連續跨越八千億、九千億和萬億尾臺階。但是,雖然從總量而言我國對蝦育苗居於世界第一,卻存在著種苗質量不高、生產過程監管不力、市場混亂等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圖3.&nbsp2011~2018年國內南美白對蝦育苗情況
(資料來源:中國漁業統計年鑑)

06、產量預測

由於南美白對蝦生產過程中的影響因子很多,既包括技術因素,還包括氣候因素,另外還有病害等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因此,為了使預測結果更加合理,我們選擇了灰色預測GM(1,1)。在預測期間國家水產養殖政策沒有重大調整,養殖不發生大面積病害,養殖品種比例各地沒較大變化的前提下,以《中國漁業統計年鑑》歷年南美白對蝦產量為基礎數據,運用Matlab預測結果見表3和圖4:



圖4.&nbsp南美白對蝦產量增長趨勢

(二)產業效益

01、經濟效益

近年來,隨著苗種、病害等一系列關鍵技術的突破和推廣,南美白對蝦養殖已經成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有效途徑之一,收益較為穩定。根據國家蝦蟹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團隊的調查,不同養殖模式收益具體情況為:
土池養殖[1]2016~2019年每畝成本投入約為3350元,其中2016年最高為3467元,2019年最低為2625元。地區間存在較大差異,廣東省湛江市最高,山東省濱州市由於多為大水面養殖且有政策扶持,成本投入最低,為1500元。2016~2019年每畝可變成本佔總成本的78%,飼料費用為最大支出項,每畝投入超過總成本的45%,其次為蝦苗費用、土地租金、蝦藥費用。總體來看土池養殖成本構成及佔比變化差異較小。2016~2019年每畝淨利潤平均為930元,2019年為730元,淨利潤呈現下降趨勢,主要是養殖戶對蝦產量下降所致。2016~2019年盈虧平衡產量平均為63公斤/畝,盈虧平衡點對現有生產能力的利用率維持在50%左右,說明土池養殖模式總體效益可觀。

高位池養殖[2]2016~2018年每畝成本投入在57750元左右,2019年第一造成本投入約28300元。各地區人工工資水平不同是造成高位池養殖區域間成本差異的主要原因,其中廣西省養殖戶的固定員工工資高於廣東省。可變成本投入大約佔總成本的74%,其中飼料成本佔比最大,超過50%且仍呈上升趨勢。除飼料成本外,水電氣費用、固定資產折舊費用、固定員工工資、蝦藥費用、蝦苗費用也是高位池養殖的主要成本構成項目。2016~2018年每畝淨利潤平均為25860元,2019年第一造淨利潤15100元。高位池養殖南美白總體盈利能力較強,2018年由於蝦病爆發略有下降。2016~2018年盈虧平衡產量平均為653公斤/畝,2019年第一造為337公斤/畝,盈虧平衡點對現有生產能力的利用率維持在40%左右,但由於南美白對蝦市場價格逐年降低,實際銷售價格與盈虧平衡價格之差呈縮小趨勢。

工廠化養殖[3]2016~2019年每畝成本投入在178740元,呈逐年上升趨勢,2019年總成本達205920元,較2018年增加了38000元,這是由於2018年山東省取締煤爐加溫導致養殖戶減少養殖造數,同時爆發了大規模蝦病,而2019年絕大部分養殖戶改建燃氣爐後養殖造數增加,飼料和蝦藥費用增加導致成本大幅上漲。可變成本佔總成本的比例維持在70%左右,其中飼料投入佔比最大,近年來佔總成本支出比重均超過40%,其次為水電氣費用、固定資產折舊費用、蝦苗費用。2016~2019年每畝淨利潤平均為53380元,2018年取締煤爐及蝦病爆發,養殖戶經濟損失很大,2019年情況有所好轉,每畝淨利潤達56130元。2016~2017年盈虧平衡產量平均為1695公斤/畝,盈虧平衡點對現有生產能力的利用率平均為36.5%,2018年盈虧平衡產量高達3295公斤/畝,盈虧平衡點對現有生產能力的利用率增至82.6%,實際銷售價格比盈虧平衡價格低72元,損失慘重。2019年情況有所好轉,盈虧平衡產量回落至2230公斤/畝,盈虧平衡點對現有生產能力利用率為48.4%,實際銷售價格與盈虧平衡價格之差增長至11.2元,接近2016~2017年平均水平。

[1]&nbsp針對此模式調查的樣本主要分布於江蘇省連雲港市,在廣西省、河北省、廣東省、山東省也有所涉及。2016年共採集樣本量42戶,其中江蘇29戶、山東9戶、廣東4戶;2017年共採集樣本量19戶,其中江蘇15戶、河北3戶、廣西1戶;2018年共採集樣本量25戶,其中江蘇23戶、廣東2戶;2019年共採集樣本量25戶,其中江蘇24戶、廣東1戶。

[2]&nbsp針對此模式調查的樣本主要分布於廣東省湛江市,在河北省也有所涉及。2016年共採集樣本量9戶,均來自廣東;2017年共採集樣本量4戶,其中廣東2戶、河北2戶;2018年共採集樣本量6戶,均來自廣東;2019年共採集樣本量6戶,均來自廣東。

[3]&nbsp針對此養殖模式調查的樣本主要分布於山東省日照市,在江蘇省、河北省、廣東省也有所涉及。2016年共採集樣本量10戶,其中山東8戶、江蘇1戶、廣東1戶;2017年共採集樣本量14戶,其中山東9戶、河北4戶、江蘇1戶;2018年共採集樣本量22戶,均來自山東;2019年共採集樣本量24戶,均來自山東。

02、社會效益

南美白對蝦養殖不僅經濟效益客觀,而且還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主要表現在在糧食安全、就業貢獻及文化傳承等方面。

首先,南美白對蝦養殖對糧食安全做出的貢獻不容小覷。

參照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相關文件解釋,糧食安全係指所有人在任何時候都能通過物質、社會和經濟渠道獲得充足、安全和富有營養的食物,滿足其保持積極健康生活所需的膳食需要和食物喜好。

南美白對蝦作為一種重要的水產品,具有高蛋白(約佔20%)、低脂肪的特點,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必需胺基酸和2種半必需胺基酸,屬於FAO及WHO框架下優質蛋白源範疇。與此同時,南美白對蝦還富含有益於人體的多種維生素及鈣、鐵、鋅、硒等礦質(見表4所示)。



總而言之,南美白對蝦是一種高蛋白、高礦物質、高不飽和脂肪酸且營養均衡的優質蛋白質源,作為食品其有助於降低營養不良和非傳染性疾病風險、改善人體健康,進而對推動國家糧食安全作用不可小覷。

其次,南美白對蝦養殖和加工能夠提供大量的就業。

南美白對蝦,無論是作為第一產業的養殖環節,還是第二產業的初加工環節,雖然出現了部分產業升級轉型的成功案例。但絕大多數還屬於傳統的作業方式,尤其是加工為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力均佔資本投入總額中的相當比例。因此,養殖及加工兩方面可安置大量勞動力,緩解就業市場壓力。

具體而言,南美白對蝦養殖環節可解決勞動力約17萬人[4],與此同時,國內還有較多的加工企業,南美白對蝦加工生產環節同樣也需要較多用工,間接幫助社會解決大量剩餘勞動力,有利於降低社會失業率、增加國民收入以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第三,南美白對蝦產業還具有文化傳承功能。

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也是全球範圍內的水產大國。在自身發展的同時,積極推廣先進的水產養殖經驗和技術,向世界貢獻中國智慧、傳遞中國聲音、擴大行業影響、推進全球共同發展,既符合中國優良的傳統文化價值觀,同時也符合眾多國家(地區)對有擔當的水產大國的預期。

在我國由水產品出口大國向出口強國轉型、水產品質量及服務向更高層次「走出去」的升級中,南美白對蝦作為重要的養殖水產品,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一帶一路」總體戰略規劃中,南美白對蝦養殖成為實現技術輸出、援助沿線國家的重要載體。以科研院所為例,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和中山大學等單位實施中國-東協海上合作基金項目,以包括南美白對蝦在內的若干水產品為主要對象,在苗種繁育、養殖生產、病害防控及設施應用等環節開展聯合研究與技術轉移、技術培訓、基地建設與企業對接,舉辦產業發展論壇,建設與共享種質資源庫等工作。藉此,幫助解決其研究能力不足、技術基礎薄弱等瓶頸問題,通過技術推廣和示範,提升東協國家海水養殖技術的整體水平,充分彰顯了水產大國的應有之義。

[4]&nbsp根據《2019中國漁業統計年鑑》相關數據,加權計算。

03、生態效
根據Lymer等(2016)和Ainsworth和Cowx(2018)的研究,水產養殖與畜牧業和種植業相比,是低碳足跡食物來源。當前水產養殖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估計是2230萬噸,而如果用其他動物蛋白生產形式替代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牛肉約為8.2億噸(飼料生產、牛群排放的甲烷)。

具體到南美白對蝦養殖,其對水體富營養化的影響非常小。我們採用物料平衡[5]測算養殖排放終端總氮、總磷兩個指標。假設水體自淨能力為0,環境富營養化汙染總量為池塘中剩餘N,P量,則養殖水體中殘餘總氮(總磷)量等於輸入池塘的總氮(總磷)量與收穫水產品體內氮(磷)含量之差。

調查數據顯示南美白對蝦飼料中蛋白含量根據不同生長階段有差異,目前養成期飼料中蛋白含量大部分是40%~41%,通常動物性蛋白的氮含量為16%,換算成氮的含量是6.5%~6.56%,飼料中總磷的含量1.5%至1.8%,全蝦總磷的含量在2.5~3.0mg每g,溼重條件下全蝦氮含量在2.7~3.3%,全蝦磷含量在0.58~0.69%。根據2016~2018年國家蝦蟹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團隊調查廣東、江蘇和河北南美白對蝦土池和高位池養殖生產情況,採用物料平衡法可以計算出南美白對蝦養殖環境成本(見表5)。



結果表明,南美白對蝦養殖氮磷排放量不高。土池養殖每生產1kg南美白對蝦排放90g氮、20g磷;按養殖面積計算1畝水面排放12.6kg氮、2.9kg磷;高位池每生產1kg南美白對蝦需要排放111g氮、26g磷;按養殖面積計算1畝水面排放124kg氮、28.3kg磷。土池相比高位池排放的氮磷更少。

[5]&nbsp張玉珍,洪華生等.&nbsp水產養殖氮磷汙染負荷估算初探[J].&nbsp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nbsp2003,&nbsp42(2):&nbsp223-227.

二、加工及貿易情況

(一)對蝦出口規模

01、全球對蝦出口規模

2018年,全球對蝦出口規模約為249萬噸,較2017年略有下降(降幅0.18%)。對蝦出口前5位的國家是印度、厄瓜多、越南、中國和印尼,泰國位於第六位。前5大出口國的出口量都有所增長,但在2018年增長放緩。除厄瓜多外,所有國家的出口收入都下降了,原因是同一期間價格普遍下降。為了獲得更好的經濟回報,亞洲有能力的出口商針對發達市場出口了更多的加工蝦。

2018年,印度出口62萬噸,比2017年增長7.2%;越南正關出口35萬噸,較2017年增長了近一倍(如果考慮到越南仍有部分對蝦走私入中國,越南的實際出口量還要多)。與2017年相比,越南對中國的官方出口增長了300%,2018年達到1.4萬噸。;厄瓜多出口51萬噸,增長15.7%;印尼出口近20萬噸,增長9.5%;中國出口21.7萬噸,在中美貿戰的背景下仍增長0.8%;泰國出口約19萬噸,增幅較大,增長24.3%%(見圖5);2019年1~8月全球對蝦出口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


圖5.&nbsp主要出口國家出口規模變動趨勢(單位:噸)

(資料來源:世界糧農組織資料庫)

02、我國對蝦出口規模

針對國際貿易形勢,我國蝦類出口企業近年來在市場多元化開拓方面不斷努力,除了傳統的美國、日本、歐盟和韓國4大傳統出口市場,在北美、大洋洲和東協均開拓了新的市場,如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亞、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對這些新市場的出口少則6000~7000噸,多則達到萬噸以上;然而受全球經濟不景氣影響,2018年繼連續的增長之後仍表現出增長趨勢放緩,從圖6可以看出,不僅對美國的出口增長較前幾年放緩,對日本、韓國和中國香港的出口也均出現了負增長。2019年的中美貿易戰,更使我國蝦類出口雪上加霜。


圖6.&nbsp我國對蝦出口規模變化趨勢(單位:萬噸)

(資料來源:世界糧農組織資料庫)

(二)對蝦出口結構

在對蝦出口總量中,以冷凍對蝦為主,大約佔了出口總量的80%以上;大約16%是高附加值的加工產品,包括煮熟的去殼蝦、天麩羅原料蝦、壽司蝦以及其他加工對蝦產品,帶殼的冷凍原條蝦和蝦仁出口大多是為了滿足超市和進口國國內天婦羅加工商的需求;鮮冷對蝦的出口量很少。近年來加工產品的比例在不斷增加,但冷凍對蝦的出口還是增加得最快的。

泰國對蝦出口以鮮活對蝦和部分加工產品為主,鮮活對蝦所佔比重不大;印度和厄瓜多對蝦出口以冷凍對蝦為主,自2014年印度後來居上一路增長,超過了厄瓜多,2018年達到58萬噸;我國對蝦出口以加工產品為主,來進料加工多年來都是我國的優勢,越南加工對蝦的出口近年來呈現增長之勢。

三、市場及消費情況

(一)塘頭價格變動情況

根據海大農牧公眾號蝦價行情數據,2019年與2018年相比,活蝦塘口價呈現「跌——漲——平」三個階段。以出塘規格40支/500g的養殖活蝦塘口價為比較規格,第一階段在2019年前三個月,2019年價格比2018年同期明顯下跌,平均每斤跌8.8元;第二階段在2019年4~5月,明顯價格比2018年同期要高,平均每斤漲4.7元;第三階段是6月以後(包括6月),價格與2018年同期相比呈平穩態勢,略有增加,平均漲了0.7元/500g。

綜合2017年至2019年的價格變化,前半年的1~5月是養殖對蝦出池價格較高的時間段,最高價出現在4月份,到5月略有下降;6~10月養殖對蝦大量上市,是塘口價最低的時間段,具體到地區略有不同。

01、長三角地區

2019年上海除5月份外,其他月份對蝦出池價格相對平穩。2019年5月對蝦出池價格處於全年最高位。進入6月份後,隨著供應量的增加,對蝦出池價格逐步走低。隨後的各月份,上海活水對蝦塘邊價格波動不大,規格為40支/斤的蝦價格在21.75~23.75元/斤之間;50支/斤規格的對蝦,出池價在19.75元/斤~22元/斤之間;規格為60支/斤的蝦,價格維持在17.75元/斤~20元/斤之間。與上海同處在長三角的浙江省,2019年活水對蝦的出池價格變動情況與上海相似。而50支/斤和60支/斤兩種規格的對蝦,浙江地區價格高於上海地區的價格。江蘇是長三角地區另一個具有對蝦養殖傳統的省份,2019年對蝦塘邊價均略低於上海和浙江地區,但價格波動趨勢與上海和浙江兩地相似。

02、珠三角地區

2019年珠江三角洲一帶對蝦監測樣本點塘頭價格波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19年1月至2019年2月,塘邊價格整體下滑。第二個階段從3月至4月價格持上漲狀態,達到全年最高價。第三階段是從5月開始,水蝦塘邊價格開始下滑至最低點,隨後各月出池價格波動幅度較小,相對平穩。
常規規格對蝦,即每斤40支~70支的2019年全年都有供應,不同規格的對蝦塘邊價格波動趨勢基本一致。2019年2月~4月,由於整個珠三角地區市場的存塘量少,導致塘邊價格持續上漲,40支/斤的對蝦4月份的出池價格在39.90元/斤的全年最高點。7月~10月,是珠三角對蝦價格比較平穩的一段時期,且價格基本處於全年的低位,各常規規格蝦價都沒有大幅度波動,總體上在12.75元/斤~22.58元/斤的區間內。

03、華北及東北地區

地處華北地區的河北省唐山市,2019年對蝦塘邊價格總體表現比較平穩的態勢。具體來看,7月~10月出池的對蝦的規格主要是20支/斤、30支/斤、40支/斤這三種規格,波動趨勢基本一致。40支/斤的價格8月最低,7月最高,價格範圍在17.90~20.25元/斤內。20支/斤的價格7月與10月最高,均為26.50元/斤。

河北對蝦的生產按照養殖模式來看,分為土塘和工廠化兩種不同的養殖模式。由於養殖模式的不同,成蝦規格的不同,價格變化也相應存在差異。由於在工廠化的模式下溫度、溼度,養殖水質等環境因素相對容易控制,所以出蝦規格也穩定,規格從30支/斤到50支/斤的對蝦,1月~3月、7月~10月均有上市。7~10月,各規格都趨於價格穩定,其中兩種規格30支/斤和40支/斤對蝦出池均價從年初的高位降到23.14元/斤和18.50元/斤,下降幅度為39.63%和42.19%。

遼寧盤錦從7月份開始就有大規格20支/斤的對蝦出現在市場上,由於規格較大,價格也普遍高於30支/斤和40支/斤規格的對蝦。也由於20支/斤對蝦的高價使市場均價上浮,30支/斤和40支/斤規格的對蝦在7月至10月期間均低於市場均價。7月至8月遼寧盤錦對蝦價格整體下滑,10月開始價格有所回調,但與7月價格仍有所差距。從整體上看,遼寧盤錦價格變動趨勢較為平緩,同一規格內的價格變動不大。

04、湛江、海南、廣西地區

2019年湛江規格為20支/斤的對蝦只在2月份與3月份進行了記錄,出池價格分別為46元/斤、41元/斤,價格遠高於其他規格。除20支/斤的對蝦外,其它各規格價格波動趨勢基本一致。常規規格對蝦,在1~2月價格有所下浮,3~4月價格大幅上漲,5月~8月不斷下跌,8月份跌至最低點,9~10月價格持續處於低位狀態。2019年海南對蝦價的變動趨勢與湛江相似。2019年廣西常規規格對蝦,即30支/斤~60支/斤間,2~4月出池價格均保持穩步上漲趨勢,5月~10月開始下降且在下降的一定價格後開始保持平穩。

2019年,廣西對蝦的塘邊價,除9~10月份略高於湛江價格,其他月份對蝦出池價格均低於湛江;海南地區除4月和5月外,其他月份均低於湛江、廣西兩地區。

05、閩潮汕地區

汕尾地區2019年1月和6~7月,土塘養殖出塘價格整體呈下降趨勢,8~10月趨於平穩,7~10月,所有規格對蝦塘邊平均價為20.11元/斤。3月汕尾高位池有20支/斤大規格對蝦出池,塘邊均價為39元/斤;50支/斤的較小規格對蝦,出池價為28.50元/斤。1~2月汕尾高位池價格在下降,但在3月份出池價格有所回暖。

福州2019年工廠化養殖1~2月常規規格對蝦價格整體下滑;3~4月持續上升,5月開始又呈現下降趨勢,6~10月價格走勢平緩。30支/斤的對蝦價格均高於其他規格對蝦價格,與60支/斤對蝦之間存在差價最高可達17元/斤。

(二)2020年對蝦塘頭價格預測分析(基於加權平均價格)

產業經濟團隊基於2017年~2019年各地塘口價的周(7天記錄一次)價格數據,經整理加工後進行加權平均預測。選擇的預測品種是40支/500g的養殖南美白對蝦活水蝦,這是養殖對蝦中間具有代表性的規格。利用了採取距離預測年份越近賦權重值越高的思路。對於年度之間數據有部分缺失情況,採取權重值調整的辦法處理;缺失數據較多的地區和月份放棄預測。



(三)消費意願及結構分析

01、對蝦消費數量

儘管我國對蝦產量11年間已增加了約110萬噸,人均對蝦佔有量已超過2千克。但隨著國內居民的消費升級,對蝦人均消費水平不斷提高,國內產出已不能完全滿足需求。2018年我國已成為對蝦淨進口國,從厄瓜多、印度、阿根廷、越南等國的進口數量達到25.8萬噸,人均表徵消費量已超過3.5千克[6]。

[6]&nbsp數據來源:根據《中國漁業統計年鑑》、《中國統計年鑑》2008年,2019年數據測算。

02、對蝦消費意願及結構

蝦蟹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團隊2019年以在線問卷方式開展了對蝦消費情況的調查研究。本次調查收集了我國大陸28個省和小部分港澳臺地區的數據、以及國外的數據。為進一步精確分析,我們把數據來源主要分為,華北地區、華東地區、華中地區、華南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和港澳臺地區及國外七個部分。共獲得1860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1468份,問卷主要來自於華中和華東地區。


圖7.&nbsp在線調查消費者來源分布圖(2019年)

分析表明:與其他甲殼類水產品相比,消費者表現出明顯的對蝦消費偏好,佔比75%的消費者選擇對蝦。與魚類水產品相比,消費者對對蝦沒有表現出顯著的非偏好。42%的消費者選擇消費對蝦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乎對健康與營養的考慮,其次是加工方便所致。消費者在購買對蝦時,大部分買的是養殖對蝦,而且只有32%的消費者關注品種,30%的消費者不關注品種,還有38%的消費者分不清品種;購買最多的對蝦品種是南美白對蝦,其次是中國對蝦和斑節對蝦。菜市場和超市仍是消費者購買水產品的最主要場所。在購買對蝦類水產品時,人們更喜歡購買鮮活水產品,即活蝦。消費者購買對蝦時最關注的是水產品的新鮮程度,食用安全性,和價格。居家消費仍然是對蝦類消費者消費水產品的主要方式;消費進口水產品對消費者而言還不是很普遍,消費過進口水產品的比例僅29%,但隨著我國進口規模的不斷擴大,該比例有望持續提高。

根據中國工程科學技術知識中心漁業知識服務系統提供的天貓平臺數據,中國大陸2018年蝦類產品銷量高達42286.73萬隻,佔天貓蝦類產品總銷量的51.21%,據全球之首,且遙遙領先於其他國家,排在第二位的加拿大其銷量比中國大陸低44個百分點。因此,儘管目前就消費總體而言,網購的比例只有個位數,但隨著80後和90後逐漸成為我國消費群體的主力,網購的比例大幅度提高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四、南美白對蝦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建議

(一)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對蝦產業逐漸走向理性,消費不斷擴大,市場前景向好。但不容忽視的是,當前我國對蝦產業發展也存在著不少障礙和問題,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促進產業良好、有序、健康發展。

01、「小、散」特徵短期難以改觀,生產主體素質有待提升

目前我國對蝦養殖呈現大量散戶和少數大型企業並存的二元化模式,而且從事對蝦生產的農戶大都文化水平不高。這種典型的生產主體分散狀態,不利於我國對蝦產業長遠發展和健康壯大。一是個體養殖戶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對蝦養殖進入和退出門檻不算太高,不少養殖戶「賺錢就進來,賠錢就走人」,不願意投入更多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生產主體不穩定,更難以形成規模化、工廠化。二是個體養殖戶觀念落後。目前依靠經驗的養殖戶仍佔多數,大都屬於粗放式生產,推行新的養殖模式還是很難。由於分散的養殖戶規模小、無實力,絕大部分養殖戶沿用老一套養殖技術,難以實現科技創新。

02、工廠化養殖大範圍推廣較慢,養殖模式轉換有待加快

從最初的戶外土塘、高位池到室內封閉半封閉管理的小棚、大棚,再到近年出現的工廠化養殖,我國的對蝦養殖模式在不斷發展。「小水體+水泥池+溫棚」的工廠化養殖,溫度、水質等總體環境可控,在嚴格精準的養殖技術管理操作下,全年都可出蝦,產量高,效益好,被認為是對蝦養殖的發展方向。但是在實踐中,工廠化養殖模式的推廣進度並不快。新模式的出現與推廣對養殖戶來講是新的嘗試和挑戰,所需資金成本較大、對技術要求較高,風險與利潤並存,因此大範圍的推廣仍需時日。

03、上下遊環節仍然不夠完善,產業價值鏈條有待拓展

上遊種苗產業存在「散、亂、弱」現象,苗場實力不強,缺乏核心技術。在銷售環節,絕大多數養殖戶和企業都是坐等商機,銷售渠道單一,高度依賴批發商鏈條,被動接觸市場,產銷對接不足。同時,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不夠,行業組織化程度低,少數大型企業也缺乏對周邊養殖戶的帶動作用。在技術推廣方面,目前大都是依靠各地水產技術推廣站、藥品和飼料經銷商以培訓會的方式進行,效果不佳。

04、組織化程度較低,質量品牌觀念有待樹立

目前我國對蝦養殖非常分散,大規模養殖企業較少,政府機構、科研院所、龍頭企業和技術協會等組織與大量的散戶養殖缺乏整合協作,行業組織化程度低。在大多數地區,對蝦養殖並沒有普遍形成效果良好的合作社。少數的大型企業也缺乏對周邊養殖戶的帶動作用。在當前需求旺盛的市場環境下,多數養殖戶只重視提高產量,忽視產品營銷,缺乏品牌意識、質量意識。

(二)促進產業健康發展的建議

01、推進科技進步,提高對蝦產業技術含量

要加快提高技術增長率、提高科技對對蝦的貢獻率、發揮科技對對蝦發展的積極作用。一是加快新品種繁育體系建設,提供更優產品。良種的多樣化和優質化是帶動產業結構優質化升級的關鍵。要加大新品種引進繁育的力度,支持企業引進和繁育良種,引導養殖戶使用良種。二是加強蝦苗培育,提高苗種質量。蝦苗問題已經成為影響我國對蝦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針對對蝦品種退化導致對蝦市場價值降低的情況,必須加大新品種培育力度,培育後備種苗。同時加強苗種市場監監管力度。建議加快建立標準統一的檢測系統,加強優質蝦苗聯合育種,成立各類育種中心,實現資源共享。三是加快新技術研究和新成果轉化。組織建立對蝦科技項目庫,集中優勢力量,重點加強水域合理養殖容量評估、對蝦產品藥物殘留快速檢驗等關鍵技術的研究,不斷提高研究成果的應用能力。

02、培育龍頭企業,切實發揮帶動效應

龍頭企業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具有優勢,能夠帶動對蝦產業生產規範化、質量管理科學化,改變傳統粗放的經營方式,提高整個產業鏈的質量和利益。政府應為對蝦龍頭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減少對龍頭企業的直接幹預,強調政府政策的支持、引導和服務作用。支持培育涵蓋對蝦苗種、養殖到加工貿易各個產業環節的大型龍頭企業,鼓勵龍頭企業積極開展定向服務、定向收購,為蝦農提供購銷、技術、信息等多種服務,推動龍頭企業和科研、推廣體系合作,為合作社和廣大蝦農提供新苗種、技術指導、質量管理、病害防治等多方面的服務,促進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和服務社會化。

03、健全產品質量安全體系,推動產品安全管理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改變,健康、綠色、無汙染的安全食品成為未來的發展方向。因此,政府需要建立統一的對蝦產品標準體系,從根本上監督和保證產品的質量。一是要積極推行認證制度,加強無公害水產品產地認定、產品認證和標識管理工作,積極推行良好操作規範(GMP)、良好養殖規範(GAP)、HACCP體系認證,形成水產品產前、產中、產後的質量認證網絡,提高對蝦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二是要建立監測制度,將對蝦產品加工、生產、流通等環節全部納入質量監控之下,並加大檢驗檢疫執法力度,堅決杜絕質量不合格的對蝦產品流入到市場。

04、推動工廠化智能化,解決生產分散問題

隨著未來國家在環境保護上的持續加強,設施化水產養殖將成為發展趨勢養殖,工廠化智能化將是未來對蝦養殖模式的主要發展趨勢。未來對蝦工廠化養殖一方面要對排出的殘餌糞便進行收集、加工、利用,實現養殖廢物的資源化利用,另一方面還要對養殖廢水進行生態淨化,進行微生物等綜合處理。對於個體養殖戶的傳統方式養殖,也要力爭做到集約化、生態化、智能化,有效解決養殖中所面臨的基於食品安全和環保問題。(出處: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


 資訊分類

相關焦點

  •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 | 草魚產業發展報告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 | 草魚產業發展報告2020-12-14 16:54: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        瀏覽量: 822 次 我要評論 編者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水產)是服務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撐力量。
  •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 | 牡蠣產業發展報告
    有必要說明的是,《中國漁業統計年鑑》雖然沒有提供河北和天津的牡蠣產量數據,但是,據國家貝類產業技術體系秦皇島和天津綜合實驗站報告,兩地均出產牡蠣。長牡蠣養殖2017年前後在河北省興起,目前養殖面積和產量分別為1.5萬畝和1.00萬噸。天津雖然沒有開展規模化的人工養殖活動,但多年來野生牡蠣年上岸量大多維持在0.30萬噸左右,其中的大部分作為半成品都被銷往山東乳山進一步育肥。
  •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 | 草魚產業發展報告 - 綜合資訊 中國...
    中國水產頻道報導,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水產)是服務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撐力量。國家大宗淡水魚、特色淡水魚、海水魚、蝦蟹、貝類、藻類等六大水產技術體系分別就草魚、淡水鱸魚、鱖、大菱鮃、南美白對蝦、牡蠣、海帶等重點品種產業發展情況撰寫了報告,報告內容涉及養殖及捕撈情況、加工及貿易情況、市場及消費情況、技術研發情況、存在問題及建議等。現將有關產業報告進行連載,供交流參考。
  • 現代產業體系跑出加速度 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五年來,湛江砥礪前行,只爭朝夕,以高標準、大手筆在雷州半島這片熱土上奮力書寫臨港產業、濱海旅遊、特色優勢農業、軍民融合「四篇文章」,勇擔「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與海南相向而行」的時代使命,為發展之卷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現如今:大工業發展蹄疾步穩、四海遊客紛至沓來、蔬果海鮮香飄海外、軍民融合風帆正舉……湛江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跑出加速度,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 六問「南美白對蝦」:你是誰?為什麼要從厄瓜多進口?
    但小心駛得萬年船,各地還是紛紛下架了厄瓜多進口的南美白對蝦,並對已售出的進行退貨。就連市場上的活蝦也受到殃及,購買的顧客少了大半。今天就來聊聊南美白對蝦,它在我們的餐桌上到底是什麼地位?以及為什麼要從名不見經傳的厄瓜多進口南美白對蝦?01什麼是南美白對蝦?
  • 為鄉村振興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撐——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基層...
    引言2020年12月17日,由貴州省農業農村廳組織,貴州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2020年度工作總結會在遵義市召開,我省16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近三年已經取得1190項技術成果,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如何接續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打通從科研走向培訓與推廣轉化之路、集中示範應用成果成為下一階段的重要任務。
  • 吳彥:建議加強科技服務 強化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
    即日起,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推出「履職·心聲」系列報導,向網友講述代表委員的履職故事,從他們身上探尋國家發展的脈絡。全國人大代表吳彥。她提出的關於持續支持田園綜合體發展的建議、關於健全維護網際網路安全的法律制度的建議、關於強化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的建議、關於垃圾分類教育從中小學抓起等多條建議得到了各級政府部門的重視。這次實施的種養結合循環生態鏈想法,就源於她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密切聯繫群眾,在履職時的一次發現。
  • 「日本對蝦」工廠化養殖在我市試驗成功
    「日本對蝦高效健康工廠化養殖技術研究與示範」是市農業農村局立項項目,由市水產技術推廣站承擔,黃驊利泰水產養殖有限公司具體實施。據介紹,目前滄州市海水養殖品種主要是南美白對蝦,外塘養殖佔90%以上,設施化養殖佔95%以上。
  • 加快產業關鍵技術創新支撐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 ——全國蘋果產業高...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蘋果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首席科學家姜遠茂教授、山東省農業農村廳果茶技術推廣站站長王志剛研究員、山東省果樹研究所所長李林光研究員、山東園藝學會理事長王金政研究員、河北農業大學機電學院農業工程系主任楊欣教授、中國植物保護學會植保系統工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李保華教授等出席會議,國家蘋果產業技術體系栽培、植保、育種、貯藏加工等領域的16位崗位科學家、13位綜合試驗站站長以及蘋果主產區重點市
  • 文山州「三創一育」推動現代農業產業發展
    原標題:我州「三創一育」推動現代農業產業發展 近年來,文山州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主攻方向,實施「三創一育」,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農業綜合效益和產業競爭力,全力推進現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創建一批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園。
  • 故城縣東大窪現代農業園區創新「農業+」模式推進產業融合發展
    故城縣東大窪現代農業園區推行生態循環農業模式。王希錄/提供 故城縣東大窪現代農業園區推動「農業+旅遊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王希錄/提供 河北共產黨員網訊(通訊員 於凱春 王希錄 記者 扈煒)今年以來,故城縣東大窪現代農業園區按照「加快轉型、綠色發展、跨越提升」的思路,創新打造「農業+」發展新模式,推進農業與農產品深加工、電子商務、生態旅遊等產業合作,努力實現一產接二連三,三大產業良性融合發展。
  • 對蝦工業化養殖科技創新聯盟在青島成立
    中國山東網12月22日訊 為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現代化水平,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邁進,構建新發展格局,2020年12月19日深藍漁業科技創新發展論壇在青島召開,作為論壇的重要內容
  • 激活現代農業發展活力 助推青梅產業提質增效
    激活現代農業發展活力 助推青梅產業提質增效 2020-11-18 17: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構建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濟南有哪些著力點?
    原標題:產業強則經濟強!構建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濟南有哪些著力點?現如今,工業強市建設蹄疾步穩、四海賓朋紛至沓來,特色農產品暢銷海外、創新驅動風鵬正舉……濟南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跑出加速度,新舊動能轉換邁出堅實步伐。產業體系是高質量發展的「根基」和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底盤」。
  • 國家現代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高品質定義「中國造...
    就這一話題,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了國家現代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勝利。「國產牛奶可以放心喝。我是做動物營養研究的,比較了解,我喝的都是國產奶。」李勝利堅定地表示,「自2008年以來,中國乳企實施了大規模的技術改造和產能提升。奶牛養殖的規模化、工業化、上下遊一體化以及良種化水平不斷提升,使奶源更具安全性。」
  • 儀隴:蠶絲起舞打造現代農業產業集群
    《產業興縣在儀隴》系列報導三:蠶絲起舞 打造現代農業產業集群「大農業,大產業,大有希望」。近年來,我縣按照省委「10+3」、市委「5+5」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要求,建成銅鼓土門、新政柴井、大寅三河,三大現代蠶桑示範基地,與農民建立合作共贏的利益聯結機制,加快我縣現代蠶桑產業高質量發展。 走進銅鼓鄉蠶桑產業基地,一片綠色呈現在眼前,十多名村民正在桑園裡幹活,有的除草,有的施肥,一片繁忙的景象。
  • 推進省現代農業肉羊產業示範基地建設 海門市開展山羊養殖技術專項...
    推進省現代農業肉羊產業示範基地建設 海門市開展山羊養殖技術專項培訓 來源: 海門市農業農村局 發布時間:2020-06-28 字體:[ 大 中 小 ] 為進一步加強省現代農業(肉羊)產業技術體系海門推廣示範基地建設,提高畜牧獸醫專業技術人員服務能力及廣大山羊養殖從業人員的養殖水平
  • 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國家體育總局辦公廳印發《全國馬產業發展規劃...
    人民網北京9月29日電(郝帥)今日,農業農村部官方網站發布了與國家體育總局聯合印發的《全國馬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指出,馬產業是我國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 協調服務業與製造業關係 發展現代產業體系
    與此同時,《建議》還明確提出「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由於服務業和製造業增加值佔據了GDP的大部分(2019年我國二者之和佔GDP比重為81%),那麼,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與穩定製造業比重之間是否矛盾呢?分析和回答以上兩個問題,有助於為協調服務業與製造業的關係、促進我國現代產業體系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