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動物幼崽都不會嚎啕大叫,怕驚動強敵?唯人類嬰兒會大哭?

2020-12-12 騰訊網

導讀:在自然界中,似乎就真的是這樣的一個規律,動物的幼崽在出生之後,都是非常安靜的,有時候父母外出覓食的時候,都是安安靜靜的待在巢穴裡等待父母的歸來,雖然有時候是嗷嗷待哺的狀態,但也不會像人類嬰兒那樣嚎啕大叫。

反觀人類的嬰兒就不一樣了,遇到什麼事情,都是會先張嘴哭上一場,等父母滿足需求了,才會停止哭泣。那為什麼在我們的認知裡,總是會感覺動物幼崽都不會嚎啕大叫,以防驚動強敵入侵,唯有人類嬰兒卻會大哭?

一、人類與動物的生長方式不一樣

人類嬰孩與動物幼崽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成熟度之上,很多動物的幼崽出生以後,就具備的站立和行走的能力,像牛、馬、羊等等的動物,並且在之後的幾個月的時間裡,就已經能成長為相對對立的個體,能夠在自然環境下自我覓食和擁有一定的自保能力。

但人類想要從嬰孩成長為相對成熟的個體,需要幾年甚至更久的時間,在這之前,需要父母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撫養。所以,人類看似強大,其實嬰兒時期是所有動物中最脆弱,而且生存能力最差的,而哭聲,就是為了引起父母的關注。

二、哭聲是嬰兒向外界傳遞信息的主要語言

我們都知道人類社會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我們擁有自己的語言,而語言就能夠起到準確傳遞各種信息的重要作用。但語言是需要通過後天環境來習得的,剛出生的嬰兒並不具備語言傳遞信息的能力,而哭聲就成為了他們最便捷的信息傳遞方式。

所以,父母們在照顧寶寶的時候就會發現,無論是寶寶受到驚嚇了,還是肚子餓了,身體不舒服了,還是要尿尿、拉便便了,都會通過哭聲來引起我們的注意的,而我們對寶寶的哭聲也尤為的敏感。只有寶寶安靜、或者笑出聲來的時候,才表示寶寶現在一切都好。

三、父母如何來理解寶寶的哭聲語言

在了解了寶寶為什麼要嚎啕大哭的時候,我們就知道了這是人類嬰兒期的一種特殊語言,而每一種哭聲之下,都代表著寶寶當下的一種急切的需求。想要快速的止住寶寶的哭泣,那最好的方式就是了解寶寶背後哭聲的含義,根據寶寶的情緒需求來滿足寶寶。

1、寶寶幾種情緒下的常見哭聲特色

雖然每個寶寶的實際情況是不同的,但大體的情緒之下表現出來的哭聲特點還是有規律可尋的,比如:寶寶哭一會,睡一會的時候,就是在鬧覺了,父母們就要考慮哄寶寶入睡;

而其他情況下,哭聲短促低沉、一下高一下低的,就有可能是寶寶肚子餓了需要餵食;如果是哭聲非常的激烈高亢,那可能是寶寶生氣了;如果是突然間發出尖銳的哭聲,並且保持持續性的哭泣,那就可能是寶寶受到了驚嚇,父母需要過去安撫。

2、學會在日常中尋找寶寶哭聲的規律

想要更好的了解寶寶的需求,父母們在日常還是要多注意和總結,嬰兒的個人需求無非就是吃喝拉撒睡,到底什麼時候是要餵奶了,什麼時候是要換紙尿褲了,什麼時候是需要哄睡覺了,父母們與孩子相處久了,也就會知道哭聲的含義了。

重要提示:由於人類和動物的成長方式不同,也就註定了嬰兒需要通過大聲哭泣來引起父母的注意,獲得生存下去的更優條件,這是嬰兒的主要語言表達,而作為父母的我們則需要準確的讀懂寶寶哭聲背後的需求。

今日話題:對於寶寶為什麼哭了,你會有很準確的經驗判斷嗎?歡迎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動物出生後很少會發出叫聲,為什麼嬰兒卻經常嚎啕大哭?
    和其他動物相比,人類似乎有些另類。其他動物的幼崽在出生後不久會在非常短的時間內站起來,並跟隨母親移動。為了不引起食肉動物的注意,它們會儘量保持安靜,很少會像人類寶寶一樣稍微有些不舒服就嚎啕大哭。
  • 食物鏈頂端的人類,為什麼剛出生時就大哭?而其他動物卻異常動靜
    人類一直是被稱為萬物之長,處於食物鏈頂端的我們,當今世界上已經沒有天敵能威脅到我們的生存。但是自詡萬物之靈的人類,為什麼胎兒在剛出生的時候就嚎啕大哭,而其他動物卻異常安靜,很快就結束了。1.人類和動物的幼崽區別人類在剛出生的時候可以說沒有任何自保能力,只有在成年之後才具備生存的能力。而一些猛禽比如老虎獅子,它們的幼崽一般很快都有一定的自保本領,不需要父母過多的庇佑。更重要的是幼崽的發育重點不一樣。
  • 為什麼人類幼崽這麼能哭?
    貌似每個人在剛出生時都會隨著一聲響亮的哭泣降臨世界,從此以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幼崽時期的人類凡是經歷飢餓、冷熱、傷心或疼痛等各種因素,都會化為哭泣的情感釋放出來,你甚至能在任何場景之下都聽到一聲「哇」。反觀自然界的動物,雖哺乳動物都有悲傷的感情,但卻很少會看到動物幼崽的哭泣,甚至在哭泣中發出的響亮聲音。那麼,為什麼人類幼崽這麼能哭?
  • 動物真的可以把人類的嬰兒養大嗎?為什麼?
    動物把人類的嬰兒撫養大貌似是只存在於神話故事和影視作品中,畢竟人與動物的習性、交流方式天差地別。但是,嚴格意義上說,許多人類的嬰兒生下來就喝牛奶長大,這倒是也可以認為是動物把人養大的,當然,只是食物的供給,無他。不過,如果你在網上搜索一下動物撫養人類嬰兒,你會發現有諸多的所謂真實案例。那麼,動物真的可以把人類的嬰兒養大嗎?為什麼呢?
  • 狼為什麼會養育人類嬰兒,狼孩重回人類社會無法存活
    所以一般情況下,每個繁殖季節狼群中只會有一胎小狼。狼和人類一樣是胎生動物,能夠辨別羊水的味道。狼是比較有靈性的生物,如果狼群中的狼崽夭折了,母狼可能會母性爆發,對於有羊水味道的嬰兒,感覺不到危險,加上並不飢餓的原因讓它選擇不殺死嬰兒。
  • 為啥嬰兒的哭聲這麼大,這麼讓人煩躁不安?原來真相這麼有意思
    文|福林媽咪上大學那會兒,一年坐六七次火車,在火車上,最怕的就是遇到寶寶哭鬧。那種殺傷力真的太大了。他們完全不顧別人的感受,感覺「嚎啕大哭」這個成語簡直就是為他們造的。又結合了一些嬰兒發育規律之後,我找到了幾種較為科學的說法,整合在一起,就得出了為什麼人類嬰兒會哭的這麼大聲的原因。一、新生兒第一聲啼哭,不見得是真的哭關於這個,我之前的文章中也有講過,今天就結合這個問題再分析一下。
  • 人類幼崽的哪些行為讓你瞬間崩潰?
    熱衷於刷人類幼崽可愛日常的小編,常常會在評論裡看到「怎樣才能不結婚、不經歷生產,就能擁有這樣的小可愛」諸如此類的「奇怪」發言。崽崽們真的太太太好笑了,一會兒讓你覺得窩心到想哭,一會兒又讓你哈哈大笑,更多時候是哭笑不得。無論他們在幹什麼,都覺得好可愛呀。
  • 為什麼不能隨意救助野生動物幼崽?
    同樣的,在美國南達科他州蘇福爾斯,一位野生動物官員遇到這樣的情景:一位母親和她的孩子攜帶一隻開了通氣孔的盒子,而這個盒子裡裝有一隻野生動物幼崽。類似的情景她每年都能碰見好幾次,但是這次,她要與這樣的母女進行「爭鬥」了。 該野生官員說:「這個家庭認為她們拯救了 『被遺棄』的小寶寶,但是事實恰恰相反,這種救助行為可能對動物幼崽造成傷害,甚至可能致命。」談及「被營救」過動物的未來,官員說:「……真的,在大部分案例中,從人類幹涉野生動物幼崽命運的那一刻,那些動物就被宣告了死刑。」
  • 猴子出生就會走,為啥人類幼崽卻不行?三個原因,「弱」不是壞事
    猴子和人一樣,都屬於「靈長目」動物,可以算是人類的「近親」了,它們四肢都有明確的分工,雙手有操作能力,具有辨別色彩的功能,還跟人類差不多,雙目長在頭部前方,具有雙視能力,但提到孕產,就有明顯的差別了。猴子的孕期平均是6個月,人類是280天,但猴寶寶在剛出生沒多久,就有一定的活動能力,能夠脫離母猴蹣跚爬行,猴寶寶最喜歡做的事,就是膩著媽媽,媽媽爬到哪裡,他都會蜷縮在媽媽的懷裡,這一點跟大部分動物比較像,比如牛馬羊的幼崽,生下來就會走,可是人類卻不行,必須要經過漫長的撫養,他才能慢慢地學會自理。
  • 有些狼遇到人類嬰兒,為何會將其養大而不是吃掉?
    許多人仍然害怕狼,但是有這麼一個奇怪的現象,為什麼狼會選擇把人類的嬰兒當作自己的孩子來撫養而不是吃掉它們呢?有人問是不是母愛泛濫?據我們了解,有幾個孩子是被狼叼走後,和狼一起長大的,它們不僅學會狼叫,而且像狼一樣攻擊人類,他們就是不會說話,智商保持在三歲。首先,這是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狼撫養孩子是因為它的狼崽死了,不管是動物還是人類,它都是母性的,因此,狼的母性使它不願意吃掉人類的孩子,而是把它養大!
  • 獵奇:類似於人類,母蝙蝠使用「 Baby Talk」與幼崽進行交流
    當與嬰兒交談時,人類會放慢說話速度,提高音調並改變聲音的「頻率」。眾所周知,這種「嬰兒談話」會增加嬰兒的注意力並促進語言學習。在動物中,母親也經常進行指導幼崽發聲,但這是否也暗示了聲音的變化?包括史密森尼熱帶研究所(STRI)研究人員在內的一組科學家研究了蝙蝠中以嬰兒為導向的交流是否會引起發聲變化。
  • 動物幼崽的一萬種死法,你的善良和恐懼都有可能害了它
    如果遇到獸類幼崽,別管,快走; 2. 讓野生動物「野下去」,你的善良和恐懼,都有可能害它失去生命。 遇到哺乳動物幼崽,應該怎麼辦?絕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出於好心,看到幼崽在那裡沒人管,怕凍著怕餓著或者怕下雨淋著。所以提供食物,抱一抱,甚至帶回家養幾天,看起來都是在幫助這些可憐的小動物。
  • 沒有哪個人類幼崽可以拒絕一隻仿真貓咪玩偶
    小朋友最喜歡的動物是什麼呢?小兔子?小貓咪?小狗狗?又或者是,一隻仿真貓咪玩偶?小朋友們對於動物的好奇大概是與生俱來的,無論是和什麼小動物呆在一起,我敢保證,那隻小動物絕對逃不過人類幼崽的「魔爪」。無論是幼兒,還是成人,大都對於小動物有著天然的喜愛,不同的是,成人更能控制自己的情感,會以更合適的方式去表達,而幼兒,卻更懵懂,在沒有引導的情況下,表達方式會更加粗暴。比如,如果是小貓咪的話,一個人類幼崽最有可能做的大概就是直接上手揪貓貓的毛,又或者,是拿自己的小拳拳錘貓貓。
  • 狼遇到人類嬰兒時,為什麼會養大而不是吃掉?真相讓人不敢相信
    相信大多數都聽過「狼孩」的故事,他們都是被狼撫養長大的孩子,有著狼的習性,長時間的與人類社會隔絕喪失了語言能力,並出現了返祖現象,不少人也好奇,狼是一種兇狠的動物,它遇到毫無縛雞之力的小嬰兒時,不應該飽餐一頓嗎?為什麼還會把嬰兒帶回去撫養呢?
  • 為什麼狼遇到人類嬰兒,是會養大而不是吃掉?真相讓人不敢相信!
    為什麼狼遇到人類嬰兒,是會養大而不是吃掉?真相讓人不敢相信!在我們的印象中,狼是非常兇猛的動物,不過曾經人們卻陸陸續續發現了幾名狼孩,這也讓人們非常好奇,為什麼狼遇到人類嬰兒,是會養大而不是吃掉?真相讓人不敢相信!
  • 大熊貓體型胖乎乎的,為什麼產下的幼崽,卻像只「小老鼠」
    熊貓被稱為「活化石」和「中國國寶」,這種動物有著可愛的縮影,據說熊貓每天吃一半以上的時間,成年熊貓每天吃25斤左右的竹子,但是熊貓的體型比較豐滿,為什麼熊貓寶寶會像「小老鼠」一樣出生呢?成年大熊貓身長1.5米左右,體重200斤左右,在我們人類中已經是肥胖體型,但是,人類產下的幼崽在2500克~ 5000克左右,熊貓產下的幼崽只有100克~ 200克,就像沒有毛的老鼠,熊貓是矮胖的體型,生下的孩子差距如此之大,是因為熊貓是早產。
  • 動物中,獨立若干年後的幼崽還會認得母親嗎?
    父母不哺育、撫養不管是動物的雌性還是雄性一方,都不會撫養後代幼崽,自然也就談不到認識父母這種事兒了。舉例來說,雌海龜為了繁殖回到沙灘,並在沙灘上挖一個深約1米的洞,接下來就把蛋產在這個坑洞裡。父母哺育長大第一 氣味對於一些動物來說,它們是通過氣味來識別幼崽的,幼崽出生後母親記住了它獨特的味道,自然會循著味道來識別幼崽。但是這種手段並不高明並且不長久,如果幼崽和父母分開後,經過很多的變化,味道肯定會隨之變化。那麼舊時的親人也會變成仇人,等同於最熟悉的陌生人。
  • 蝙蝠媽媽用「嬰兒語」與其幼崽進行交流
    幼崽牢牢抓著媽媽的肚子。在和嬰兒說話時,人們會放慢說話速度、提高音調、改變音色。這種「嬰兒語」可以增強嬰兒注意力,促進語言學習。其他動物母親,在與幼崽進行語言交流時,聲音也會發生變化嗎?史密森尼熱帶研究所的科學家研究了大兜翼蝠與幼崽交流時的發聲情況。大兜翼蝠是一種中美和南美常見的物種,它具有龐大的鳴聲系統,用複雜的鳴聲保衛領土、尋求配偶。
  • 人類幼崽都屬於「早產兒」?短短九個月就能出生,卻具備三大優勢
    人類幼崽與動物幼崽相比是「早產兒」但如果將人類的幼崽和整個自然界的幼崽相比,即使足月出生的孩子都是「早產兒」。剛剛出生的小孩如果沒有父母的照顧,他們不可能活下來,因為除了吮吸這個動作,他們什麼動作都做不了,日常生活就是吃和睡。
  • 為什麼狼遇到人類嬰兒不吃掉,反而會將其養大?
    為什麼狼遇到人類嬰兒不吃掉,反而會將其養大?而對於闖入這個範圍之內的一切動物,狼群都不會手下留情,自然也就包括了我們人類,那麼為什麼會出現"狼孩"的情況呢?狼群在遇到人類嬰兒之後為什麼不直接吃掉,反而將其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