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中,獨立若干年後的幼崽還會認得母親嗎?

2020-12-21 科學美少男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其實大部分動物的親情感沒有那麼強烈,在已獨立生活的動物之間只有生存、繁衍,這和我們人類這種高社會化的哺乳動物是不一樣的。但是也有一些動物是特例的,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給動物分類來分析,因為不同動物的習性也是不一樣的。

父母不哺育、撫養

不管是動物的雌性還是雄性一方,都不會撫養後代幼崽,自然也就談不到認識父母這種事兒了。

舉例來說,雌海龜為了繁殖回到沙灘,並在沙灘上挖一個深約1米的洞,接下來就把蛋產在這個坑洞裡。那麼此時雌海龜作為母親的任務就完成了,隨後它們將回到海裡,繼續下一個輪迴。在大約一個半月以後,小海龜破殼而出後,見不到母親更見不到父親,出生後根據本能奮力奔向大海,就開始了自己的「龜」生旅途。

父母哺育長大

第一 氣味

對於一些動物來說,它們是通過氣味來識別幼崽的,幼崽出生後母親記住了它獨特的味道,自然會循著味道來識別幼崽。但是這種手段並不高明並且不長久,如果幼崽和父母分開後,經過很多的變化,味道肯定會隨之變化。那麼舊時的親人也會變成仇人,等同於最熟悉的陌生人。舉例來說,如果人類摸了剛出生的兔子幼崽,那麼這個幼崽身上的味道就改變了,母兔就辨別不出自己的幼崽,更會無情的將它咬死。

所以對於這些動物來說,即便遠離父母或者混在動物群體中,父母也會根據味道找回幼崽。但是一旦成年分開一段時間後,氣味就會發生改變,這樣的話,父母就認不出來了。

第二 樣貌

動物界都存在生存壓力,所以父母撫養幼崽長大後,會讓它們獨自闖蕩江湖,這樣也可以減少一個族群內的競爭壓力,並且獲得最大的生活資源。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的容貌會隨著生存環境和時間而變化,所以導致母親和孩子很難相認,即使憑著模糊的記憶,也會因為領地意識,而被認作是侵略者驅趕。

第三 聲音

子女一旦長大,就會被父母驅逐出領地,在外面獨自打拼並擁有自己的地盤。有生物學家觀察一條狼,從它幼崽時期到獨立生活,聲音變化了很多,所以幼崽時期靠聲音識別不難,長大後還靠聲音識別就是行不通的了。

因為這些動物幼崽從小被父母哺育長大,它們在一起生活過,有記憶。通過以上幾個手段來識別幼崽並不難,但是時間是最好的過濾器,過濾掉了原有痕跡。所以大部分動物長大獨立後,就和父母互不相識了。

特例

不過在動物中,貓科和犬科類動物是特別的存在,即使在若干年後,它們仍可以通過嗅覺辨別父母親或孩子,因為它們的嗅覺都特別靈敏。

比如獅子,由於獅子幼崽在長到2歲成年之後才會被放逐獨立生存,所以若干年後,樣貌變化並不大。如果在野外已長大的幼獅在特別偶然的情況下,遇到了自己的父母親。它們首先會互相凝視,觀察對方,然後慢慢靠近,小心翼翼地用鼻子互相聞聞,然後互相碰碰、蹭蹭,仿佛認出了對方。遺憾的是,因為現在它們都分別屬於不同的族群,也為了防止近親繁殖,所以它們並不能相聚。

這種多年後還能辨別出親人的能力,也因為獅子是高度社會化的動物。這些動物一般智商都比較高,為了避免種群內競爭,食物過於匱乏等原因。在經過了跟父母長期生活、被哺育、培養長大之後,才會外出獨自生活。類似的動物還有猩猩、大象等。

總結

雖然大多數動物都沒有人類聰明,也因為社會化程度不如人類高,經過歲月流逝各種變化,所以認不出父母親。但是人類只要容貌固定的情況下,不管過多少年都是會互相記得的。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不能隨意救助野生動物幼崽?
    同樣的,在美國南達科他州蘇福爾斯,一位野生動物官員遇到這樣的情景:一位母親和她的孩子攜帶一隻開了通氣孔的盒子,而這個盒子裡裝有一隻野生動物幼崽。 該野生官員說:「這個家庭認為她們拯救了 『被遺棄』的小寶寶,但是事實恰恰相反,這種救助行為可能對動物幼崽造成傷害,甚至可能致命。」談及「被營救」過動物的未來,官員說:「……真的,在大部分案例中,從人類幹涉野生動物幼崽命運的那一刻,那些動物就被宣告了死刑。」
  • 她一手帶大60多隻幼崽
    陳瑜和同事正在給剛出生的幼崽餵食。現年27歲的陳瑜是太湖龍之夢樂園動物保育院的育幼員,負責養育獅子、老虎、豹子等猛獸的幼崽。近兩年來,經她一手帶大的幼崽已有近60隻。陳瑜說:「在動物園,老虎、獅子產下幼崽後,如果沒有養育經驗,往往會棄養幼崽,撫育幼崽的大任就交由育幼員來做。」
  • 為什麼人類幼崽這麼能哭?
    貌似每個人在剛出生時都會隨著一聲響亮的哭泣降臨世界,從此以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幼崽時期的人類凡是經歷飢餓、冷熱、傷心或疼痛等各種因素,都會化為哭泣的情感釋放出來,你甚至能在任何場景之下都聽到一聲「哇」。反觀自然界的動物,雖哺乳動物都有悲傷的感情,但卻很少會看到動物幼崽的哭泣,甚至在哭泣中發出的響亮聲音。那麼,為什麼人類幼崽這麼能哭?
  • 四肢嚴重燒傷,鬍鬚幾乎燒光,被救兩個多月後美洲獅幼崽有了新家
    今年9月末,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消防員在一場森林大火中發現了一隻美洲獅幼崽——它只有一個月左右大,雄性,體重不到2千克,在大火中,它的四肢被嚴重燒傷,鬍鬚幾乎被燒光,看上去十分可憐。經過加州魚類和野生動物部的協調,這隻失去媽媽的美洲獅幼崽被送到位於加州的奧克蘭動物園進行救助。
  • 北極熊幼崽與耐心的母親進行「戰鬥」,網友:難以忍受的可愛
    隨著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半球移動,北半球的氣溫開始回暖,很多進入冬眠的動物,現在都開始走出洞穴,準備去迎接春季的到來。在美國的阿拉斯加地區,一對北極熊母子剛剛從冬眠中醒來,由於現在阿拉斯加的很多地區還處於冰天雪地的環境裡面,北極熊母子需要再等待一段時間,才能夠回到冰面上去尋找食物。而在捕獵的季節來臨之前,這對北極熊母子也沒有閒著,它們找了一塊空曠地,來練習捕獵的技巧。
  • 結束冬眠的北極熊幼崽,對著鏡頭「揮爪」:嗨,第一個春天!
    北極熊是地球上最大的陸地食肉動物之一,和大部分熊科動物一樣,北極熊在冬季也要冬眠。在漫長而無趣的冬眠過程中,成年雌性北極熊會產下幼崽,等到春暖花開時,母熊會帶著幼崽一起出洞開始嶄新的生活。第一春季對北極熊幼崽的成長尤為重要,所以母熊必須在這時增加捕獵頻率,儘可能地滿足幼崽們對食物的巨大需求。進入三月份以來,加拿大馬尼託巴省的氣溫雖然還在零下40度左右,但在瓦普斯克國家公園生活著的北極熊,已經陸陸續續的從冬眠中醒來,它們感受到了來自春天的氣息。
  • 動物交配六親不認,那流浪雄獅長大以後,還認識自己的母親嗎?
    這個問題和我之前寫過的一篇文章《動物沒有道德,它們是如何避開近親繁殖的?》有些相似。那今天我們在了解下草原上的霸主獅子是如何規避近親繁殖的?它們長大以後從外面流浪幾年,有一天無意中遇見了自己的母親,他還會認出自己的母親嗎?我們先說雄性獅子為何會流浪?
  • 動物之間有親情嗎?成年的獅子離家後,還能認出母親嗎?
    成年雄獅會被逐出獅群,過一段時間後再回來,它還能認出母親嗎?筆者:龍葵草獅子作為野生動物的一員,它與其他野生動物有一種與眾不同的習性。雖然獅子是一種群居動物,但是成年的雄獅需要通過離開獅群,獨自鍛鍊自己的生存能力。然而人類社會截然不同,孩子在生成過程中一般都會得到父母的關愛。
  • 母蜜獾發現幼崽失蹤,尋找中誤以為是獅子幹的,後知道是花豹偷走
    母蜜獾的幼崽失蹤,尋找中誤以為是獅子幹的平常平頭哥都過著獨立的生活,獨來獨往逍遙自在,但有了崽之後,母蜜獾渾身散發著母性光輝,每天都會叼著還不能獨立的崽四處活動,形影不離。一隻母蜜獾在帶娃去覓食時,放下小幼崽去搗鼓蜂巢,找蜂蜜吃,才沒過多久幼崽就不見了。
  • 蝙蝠媽媽用「嬰兒語」與其幼崽進行交流
    幼崽牢牢抓著媽媽的肚子。在和嬰兒說話時,人們會放慢說話速度、提高音調、改變音色。這種「嬰兒語」可以增強嬰兒注意力,促進語言學習。其他動物母親,在與幼崽進行語言交流時,聲音也會發生變化嗎?史密森尼熱帶研究所的科學家研究了大兜翼蝠與幼崽交流時的發聲情況。大兜翼蝠是一種中美和南美常見的物種,它具有龐大的鳴聲系統,用複雜的鳴聲保衛領土、尋求配偶。
  • 獰貓幼崽首次在澳大利亞降生,網友:這就是法老墳墓的守護神?
    近日,兩隻三周大的獰貓幼崽在澳大利亞雪梨霍克斯伯裡野生貓科動物保護中心亮相,引起了眾多網友的關注。據該野生貓科動物保護中心稱,這是獰貓幼崽首次在澳大利亞降生,兩隻獰貓幼崽的父母分別是來自南非的雄性獰貓加藤(Kato)和雌性獰貓凱亞(Kaia)。一些澳大利亞網友對此十分感興趣:這就是傳說中法老墳墓的守護神嗎?
  • 動物幼崽的一萬種死法,你的善良和恐懼都有可能害了它
    如果遇到獸類幼崽,別管,快走; 2. 讓野生動物「野下去」,你的善良和恐懼,都有可能害它失去生命。 遇到哺乳動物幼崽,應該怎麼辦? 一個讓人痛心的事實是:上面這些場景中,往往是善良的市民當著幼崽媽媽的面,搶走了人家的孩子。當我們發現有一隻「落單」幼崽的時候,百分之九十九的可能是儘管幼崽冒冒失失跑遠了一點,但是它的媽媽就在不遠地方灌叢中或者小樹林裡面。
  • 臨海括蒼山區發現三隻豹貓幼崽 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昨日,臨海市括蒼山區發現3隻豹貓幼崽,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目前,3隻小豹貓經我市有關部門工作人員救護,已安全棲居在台州灣野生動物園。5月12日晚,括蒼鎮派出所接到王女士報案稱:「我爸撿到了3隻小『雲豹』,我們想上交給國家。」
  • ...大渡口民警成功救助一隻夜鷹幼崽 專家判定屬於「三有」保護動物
    義渡警事|大渡口民警成功救助一隻夜鷹幼崽 專家判定屬於「三有」保護動物 2020-07-31 18:44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流浪雄獅長大後,如果再遇到自己的母親,還能認得出來嗎?
    雄獅的成長過程異常艱辛,即有被獅群驅逐的無奈,也有獨自適應環境的困苦,更有挑戰權威的悲壯,只有很少一部分雄獅能夠從流浪狀態躍升轉變為獅群的首領,之後還會不時面對著其它雄獅的挑戰。那麼,當流浪的雄獅長大後如果再遇到自己的母親,它還會認得出來嗎?
  • 雄獅為什麼要咬死6個月以內幼崽?母獅一生要經歷多少喪子之痛?
    我們知道,近親繁殖會給生物帶來非常嚴重的危害,為了避免這種傷害,動物們往往會自發地規避這種生育機制,其中一些群居的動物們在成年之後會走出自己的家族,選擇加入其它的大家庭。 在人類家族中,是女性走出自己的家庭,跟著丈夫一起生活在男性大家庭中。
  • 日本上野動物園痛失熊貓幼崽 遊客紛紛哀悼(圖)
    呼吸器被母乳堵塞致窒息園方稱,當地時間上午7點30分(北京時間6點30分)發現熊貓幼崽仰躺在母親「真真」的腹部,當工作人員抱起熊貓幼崽時,它的心臟已停止跳動。醫護人員及時進行了心臟按摩,但最終搶救無效,於8點30分(北京時間7點30分)正式對外宣布了熊貓幼崽死亡消息。熊貓幼崽死亡時體長只有15.8釐米,體重也只有125克。
  • 平頭哥的幼崽突然失蹤,尋找途中被獅子戲弄,後來發現被花豹偷走
    平頭哥的幼崽失蹤,尋找途中被獅子戲弄 平常平頭哥都過著獨立的生活,獨來獨往逍遙自在,但有了崽之後,母蜜獾渾身散發著母性光輝,每天都會叼著還不能獨立的崽四處活動
  • 伐木工惡作劇故意用電鋸打傷趕跑母熊,導致黑熊幼崽被凍死
    一位狩獵專家在俄羅斯遠東阿努欽斯基地區森林中巡邏時,發現了這些可憐的幼崽屍體。 目前尚不清楚有多少人參與了這起動物騷擾事件。 《西伯利亞時報》從地區野生動物控制、保護和監管部門的德米特裡·潘克拉託夫那裡得知,母熊在這次遭遇中倖存了下來。
  • 四川阿曲河出現草猞猁,捉野鴨偷雞,捕蛇挖鼢鼠,帶著幼崽捉鼠兔
    草猞猁主食是齧齒動物和兔形目動物,小到沙鼠、跳鼠、鼴鼠與鼠兔,大到旱獺;有時也會捕食各種爬行動物,如蜥蜴,也敢吃毒蛇;沒有吃的時候,還會捕各種小型鳥來打牙祭。不久,草猞猁起身,嘴裡叼著這隻肥大的獵物,慢慢離開,拖回家中去享用大餐了。 03帶著幼崽捉鼠兔,竟然還會找點草來吃作為母草猞猁,活著真不容易,辛辛苦苦懷胎3月後,還要養育幼崽2年。今年,母草猞猁只生有1隻幼崽,幼崽還沒有斷奶時,母獸便拖著剛捕捉到的鼠兔,來餵給它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