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是世界上現存體型最大的貓科動物,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和亞洲印度的熱帶草原地區,其中雄獅和雌獅形態特徵差異較大,表面上看最主要的區別就是雄獅的體型更大、擁有濃密的鬃毛。雄獅的成長過程異常艱辛,即有被獅群驅逐的無奈,也有獨自適應環境的困苦,更有挑戰權威的悲壯,只有很少一部分雄獅能夠從流浪狀態躍升轉變為獅群的首領,之後還會不時面對著其它雄獅的挑戰。那麼,當流浪的雄獅長大後如果再遇到自己的母親,它還會認得出來嗎?
獅子是一類典型的群居動物,在一個獅群中一般最多只有2頭雄獅,其中只有一隻雄獅作為首領,擁有對整個獅群的絕對統治權,也擁有著對獅群內所有雌獅的絕對交配權。雌獅在交配以後,經過4個月左右的妊娠期,將會產下2-4隻幼獅,之後獅群內的所有雌獅都會承擔起共同養育幼獅的責任。幼獅(無論是雄性還是雌獅)在出生之後的2年內,會跟隨著雌獅學習捕獵的技能,在此過程中,很多幼獅由於各種原因夭折,比如被獵物反抗傷害,被鬣狗、獵豹、野犬等食肉動物偷襲,或者因食物不足餓死等。
當幼獅長到2歲之後,小雄獅就會被成年雄獅驅逐出獅群,而小雌獅則會保留下來,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局面,主要是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獅子們為了維持獅群發展的可持續性所做出的自然選擇,一方面是為了避免獅群的近親繁殖,另一方面是為了在嚴酷的自然競爭中鍛鍊小雄獅的生存能力,經受住考驗的小雄獅在長大以後,會擁有更加強壯的體魄、更強大的團結協作能力以及更有利的遺傳基因。
小雄獅被逐出獅群以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過上「流浪」的生活,一些體質較弱、捕獵能力差的個體,在捕食的過程中不是被獵物反殺、就是由於捕不到獵物而活活餓死,由此產生了極為慘烈的減員。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這些流浪雄獅有時會在不斷地接觸和磨合過程中,組成一個個「聯盟」,以此來共同面對生存的挑戰,以獲得更充足的食物、以及獲得更安全的生存保障。名噪一時的非洲「壞男孩聯盟」、「保衛者聯盟」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當這些雄獅聯盟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就會主動地與其它獅群的首領進行挑戰,一旦擊敗對方,則其中雄獅聯盟中擁有絕對話語權的雄獅就會取代原有獅群的首領,從而坐上王位,聯盟中的其它雄獅可能只有1隻留下來,其它的則會繼續流浪,去挑戰其它的獅群。
那麼,當流浪雄獅再次遇到自己的母親,還會認得出來嗎?答案是肯定的。獅子、老虎等大型貓科動物的嗅覺異常靈敏,而且對氣味的記憶力超強,即使幾年沒有見到,再次碰面之後也會通過氣味來分辨出對方,比如雄獅再次碰到母親、或者碰到自己的「姐妹」,會選擇互相聞聞、蹭蹭對方,慢慢地從再次碰面的初始戒備狀態轉變為互相依偎,也就是說認出來了對方是自己的親人。不過,這種親情並不能使它們長期待在一起,過一會兒就會分開,沿著各自原有的生活軌跡前行。
因此,流浪雄獅在被驅逐以後,隔幾年還是會憑藉著它們強大的嗅覺記憶,認出自己的母親來。只不過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獅子的生活習性,已經完全演化為推動種群的可持續發展方向上,即使在野外再次碰到熟悉的氣味,最終也要選擇避開,這無疑是獅子避免近親繁殖的一種有效手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