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老溼 貓盟 王放
過去的三個星期,每個星期都不斷有各種各樣「救助動物」的案例發生。而這個星期類似案例達到高峰——僅僅今天,已經是一個星期之內連續第三天看到類似事件了。
千言萬語,簡單匯總是這麼兩句話:
1. 如果遇到獸類幼崽,別管,快走;
2. 讓野生動物「野下去」,你的善良和恐懼,都有可能害它失去生命。
遇到哺乳動物幼崽,應該怎麼辦?
最近的兩個星期,在上海的各個區域好像都在發生同一件事情——今年四月出生的幼貉出來探索世界了!幼年動物既對於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又缺乏經驗,因此往往做出冒冒失失的舉動,一下闖到各個小區居民的房前屋後,甚至直接光天化日的出現在了地鐵站、超市這些地方。
下面這些截圖,都來自一些善良的市民:
其實上面的場景是非常常見的。絕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出於好心,看到幼崽在那裡沒人管,怕凍著怕餓著或者怕下雨淋著。所以提供食物,抱一抱,甚至帶回家養幾天,看起來都是在幫助這些可憐的小動物。
但實際的情況,往往恰恰相反。
一個讓人痛心的事實是:上面這些場景中,往往是善良的市民當著幼崽媽媽的面,搶走了人家的孩子。當我們發現有一隻「落單」幼崽的時候,百分之九十九的可能是儘管幼崽冒冒失失跑遠了一點,但是它的媽媽就在不遠地方灌叢中或者小樹林裡面。
絕大多數情況下,媽媽就守在幼貉、幼兔、幼刺蝟、幼松鼠、幼鼬不遠的地方|圖片:武亦乾
如果沒有人類的接近,那麼媽媽忍無可忍之後,會衝過來把孩子拉走推走,甚至還會用它們的方法「呵斥」一番。但是看到人類的靠近,媽媽只能先悄悄躲藏起來。
如果這個時候簡單認為幼仔沒人管需要我們的幫助,那基本上,我們在它媽媽的眼皮底下搶走了她的孩子。
比如這隻冒冒失失闖到我們車前的豬獾幼崽,就被媽媽一把拽走了。但當時如果下車「救幼崽」,故事將有一個截然不同的結局|圖片:王放
另外還有一些情況是,我們可能在小區的犄角旮旯散步,或者郊遊登山的時候發現獸類鳥類幼崽藏在石縫或者草叢間。那麼其實這些地方本來就是它們做窩喜歡選擇的地方,不需要大驚小怪,只是我們運氣好而已,並非它們急需我們的幫助。
如果發現幼崽的位置確實蹊蹺,實在覺得擔心(前面好心的女士,就是發現幼貉在地鐵站旁邊),那麼請確定一下幼崽精神良好、體型豐滿就可以了,明天可以再來看下。當然去的路上要格外留意,如果發現親獸的存在,放心離開就可以了,如果親獸仍然不在,再看下幼崽如果依然精神良好、體型豐滿,證明它們有媽媽餵著呢,就可以安心離開了。
這是一個觀察野生動物的正確姿勢:不幹擾、不驚擾|拍攝:王昕彥
需要重點強調的是,所有的查看過程,都不要接觸動物,不要接觸窩,野生動物對氣味非常敏感,如果人接觸了幼崽,不排除親獸回來殺死幼崽或者放棄餵養的可能性,所以,一定不要動手,其實人站在窩邊上已經給動物留下很多信息了,親獸也很可能會因此把幼崽轉移,等你再去的時候已經人去樓空,其實這相當於你已經搗亂了
所以總結一下這種情況下的解決方案:別管;實在非要管,請給城市野生動物保護部門打電話。
抱回來之後,幼崽的一萬種死法
好的野生動物救護者,實在是太少太少了。認識的區區幾個人,我心裡都是敬仰和感激。
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就有靠譜的動物救助中心和員工,這非常難得|圖片見水印
一旦把動物抱回來,更大的可能是:
1.幼崽有可能因為個人不知道怎麼照顧而死。
2.送到救助部門之後由於不知道怎麼照顧而死。
3.遇到會照顧的人,這人休息周末,幼崽死去。
4.喝了牛奶拉稀死去。
......
78.因為忘了取暖著涼死去,畢竟沒有人能像媽媽那樣每天用懷抱給它們溫暖。
79.因為取暖忘了關暖氣死去,畢竟體溫調節是雙向的,而電器不是。
......
119.有可能因為營養不均衡死去,畢竟人類能提供的食物數量相當有限。
......
......
總之在人養的情況下有各種死去的方法,然後如果成功養大,還有可能:
......
134.即便長大,還有可能跟人太親近而無法放歸,大自然永遠失去了這幾隻野生動物。
......
735.嘗試放歸野外,但是由於在圈養條件下沒有親獸教會它們尋找食物之類的生存技巧,而非常有可能在野外餓死凍死。
......
......
9527.有可能因為沒有學習過躲避天敵或者接觸同類的方式而在野外被攻擊或者不被同伴接受甚至攻擊而死去。
......
不一一列舉它們的一萬種死法了。最想說的話是,當它們被抱回家的時候,幾乎相當於已經死了。即便活下來,重新回到野外的可能性也是非常低的,如果它們當時是一窩豐衣足食只是剛好被人看到了的寶寶,抱回家這個決定對於它們的命運就是晴天霹靂。
而作為對比,只有親獸會知道自己一天應該餵幾次孩子,懂得如何清潔孩子的眼耳口鼻甚至肛門,保證孩子順利長大。並且親獸可以捕獵豐富的食物,教會孩子捕獵的技巧、繁殖求偶的能力……
所以別抱——當它們被抱回家的時候,幾乎相當於已經死了。
城市之中的野生動物已經不再可怕了
在過去幾十年的城市化進程中,那些富有攻擊性、行動容易失控的野生動物,已經逐漸遠離了城市;而剩下的動物,特別是獸類,都變得越來越隨和又羞怯。以上海為例,連狗獾這樣有一定保護家域習慣,對於棲息地挑剔一些的動物,數量和分布都顯著下降。而這些天高頻出現的貉,實在是敏感、機警而又害羞。
城市動物對於城市生活存在大量主動適應|圖片:王放
我們在不少小區和公園追蹤過貉:在河湖眾多的區域它們撈魚摸蝦,在丘陵灌叢的場所,它們掘土掏蚯蚓。而在小區中,它們也會和流浪貓相對和平的一起享用貓糧。為了在人類世界的夾縫之中繁衍生息,它們掌握了一大堆變身能力,而變身能力的背後是它們在棲息地、捕食行為、消化能力等各個方面對於環境極強的適應性。
伴隨這樣適應性一起的變化,也包括了攻擊性下降、領域性降低、性格更加溫和。
城市之中的黃鼠狼也是一個樣子,它們變得越來越滿懷好奇心,甚至對於人類是否有威脅這件事情,都產生了驚人的洞察力。
這隻生活在復旦大學校園之中的黃鼠狼,先是迅速判斷我對於它是否構成威脅|拍攝:王放
感覺沒有威脅之後,城市黃鼠狼開始踏踏實實捕獵|拍攝:王放
上世紀快速擴張的城市化過後,一些城市開始了生態恢復的歷程,更多的環城綠帶,綠島和森林公園被建造起來。在這個過程中,一些野生動物重新回到了城市,為城市提供了更健康和完整的生態系統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而這些動物的身上,很可能出現了攻擊性下降、領域性降低、性格更加溫和這些城市化特徵......用最簡單的話講,目前這個階段,中國城市之中的野生動物不可怕。這個時候,如果因為不了解而去驅趕,甚至毒殺和傷害城市野生動物,既違法、也危險。
半歲大幼貉學習內容有過馬路、躲鼠藥、城中捕獵|拍攝:王放
在我們長期的城市野生動物觀察中,我們的觀感是,城市野生動物不僅不可怕,而且在大多數時候為人類提供著某種生態屏障:
——比如有刺蝟存在的草坪,總會少一些害蟲泛濫成災的風險;有貓頭鷹的城市,鼠類會得到一定控制;池塘裡如果有豐富的本地魚類,它們會吃掉蚊子的幼蟲孑孓,夏季池邊就不會被大片的蚊蟲包圍……
所以過分的善良和恐懼都可能害了城市野生動物和城市生態,就讓它們繼續野下去吧。
千言萬語彙成的兩句話
1. 幼崽外出闖蕩,如果遇到,別管,快走;
2. 讓野生動物繼續野下去,不必要的善良和恐懼,都可能害了它。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