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幼崽的一萬種死法,你的善良和恐懼都有可能害了它

2020-12-21 騰訊網

文 | 陳老溼 貓盟 王放

過去的三個星期,每個星期都不斷有各種各樣「救助動物」的案例發生。而這個星期類似案例達到高峰——僅僅今天,已經是一個星期之內連續第三天看到類似事件了。

千言萬語,簡單匯總是這麼兩句話:

1. 如果遇到獸類幼崽,別管,快走;

2. 讓野生動物「野下去」,你的善良和恐懼,都有可能害它失去生命。

遇到哺乳動物幼崽,應該怎麼辦?

最近的兩個星期,在上海的各個區域好像都在發生同一件事情——今年四月出生的幼貉出來探索世界了!幼年動物既對於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又缺乏經驗,因此往往做出冒冒失失的舉動,一下闖到各個小區居民的房前屋後,甚至直接光天化日的出現在了地鐵站、超市這些地方。

下面這些截圖,都來自一些善良的市民:

其實上面的場景是非常常見的。絕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出於好心,看到幼崽在那裡沒人管,怕凍著怕餓著或者怕下雨淋著。所以提供食物,抱一抱,甚至帶回家養幾天,看起來都是在幫助這些可憐的小動物。

但實際的情況,往往恰恰相反

一個讓人痛心的事實是:上面這些場景中,往往是善良的市民當著幼崽媽媽的面,搶走了人家的孩子。當我們發現有一隻「落單」幼崽的時候,百分之九十九的可能是儘管幼崽冒冒失失跑遠了一點,但是它的媽媽就在不遠地方灌叢中或者小樹林裡面

絕大多數情況下,媽媽就守在幼貉、幼兔、幼刺蝟、幼松鼠、幼鼬不遠的地方|圖片:武亦乾

如果沒有人類的接近,那麼媽媽忍無可忍之後,會衝過來把孩子拉走推走,甚至還會用它們的方法「呵斥」一番。但是看到人類的靠近,媽媽只能先悄悄躲藏起來。

如果這個時候簡單認為幼仔沒人管需要我們的幫助,那基本上,我們在它媽媽的眼皮底下搶走了她的孩子

比如這隻冒冒失失闖到我們車前的豬獾幼崽,就被媽媽一把拽走了。但當時如果下車「救幼崽」,故事將有一個截然不同的結局|圖片:王放

另外還有一些情況是,我們可能在小區的犄角旮旯散步,或者郊遊登山的時候發現獸類鳥類幼崽藏在石縫或者草叢間。那麼其實這些地方本來就是它們做窩喜歡選擇的地方,不需要大驚小怪,只是我們運氣好而已,並非它們急需我們的幫助。

如果發現幼崽的位置確實蹊蹺,實在覺得擔心(前面好心的女士,就是發現幼貉在地鐵站旁邊),那麼請確定一下幼崽精神良好、體型豐滿就可以了,明天可以再來看下。當然去的路上要格外留意,如果發現親獸的存在,放心離開就可以了,如果親獸仍然不在,再看下幼崽如果依然精神良好、體型豐滿,證明它們有媽媽餵著呢,就可以安心離開了。

這是一個觀察野生動物的正確姿勢:不幹擾、不驚擾|拍攝:王昕彥

需要重點強調的是,所有的查看過程,都不要接觸動物,不要接觸窩,野生動物對氣味非常敏感,如果人接觸了幼崽,不排除親獸回來殺死幼崽或者放棄餵養的可能性,所以,一定不要動手,其實人站在窩邊上已經給動物留下很多信息了,親獸也很可能會因此把幼崽轉移,等你再去的時候已經人去樓空,其實這相當於你已經搗亂了

所以總結一下這種情況下的解決方案:別管;實在非要管,請給城市野生動物保護部門打電話

抱回來之後,幼崽的一萬種死法

好的野生動物救護者,實在是太少太少了。認識的區區幾個人,我心裡都是敬仰和感激。

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就有靠譜的動物救助中心和員工,這非常難得|圖片見水印

一旦把動物抱回來,更大的可能是:

1.幼崽有可能因為個人不知道怎麼照顧而死。

2.送到救助部門之後由於不知道怎麼照顧而死。

3.遇到會照顧的人,這人休息周末,幼崽死去。

4.喝了牛奶拉稀死去。

......

78.因為忘了取暖著涼死去,畢竟沒有人能像媽媽那樣每天用懷抱給它們溫暖。

79.因為取暖忘了關暖氣死去,畢竟體溫調節是雙向的,而電器不是。

......

119.有可能因為營養不均衡死去,畢竟人類能提供的食物數量相當有限。

......

......

總之在人養的情況下有各種死去的方法,然後如果成功養大,還有可能:

......

134.即便長大,還有可能跟人太親近而無法放歸,大自然永遠失去了這幾隻野生動物。

......

735.嘗試放歸野外,但是由於在圈養條件下沒有親獸教會它們尋找食物之類的生存技巧,而非常有可能在野外餓死凍死。

......

......

9527.有可能因為沒有學習過躲避天敵或者接觸同類的方式而在野外被攻擊或者不被同伴接受甚至攻擊而死去。

......

不一一列舉它們的一萬種死法了。最想說的話是,當它們被抱回家的時候,幾乎相當於已經死了。即便活下來,重新回到野外的可能性也是非常低的,如果它們當時是一窩豐衣足食只是剛好被人看到了的寶寶,抱回家這個決定對於它們的命運就是晴天霹靂。

而作為對比,只有親獸會知道自己一天應該餵幾次孩子,懂得如何清潔孩子的眼耳口鼻甚至肛門,保證孩子順利長大。並且親獸可以捕獵豐富的食物,教會孩子捕獵的技巧、繁殖求偶的能力……

所以別抱——當它們被抱回家的時候,幾乎相當於已經死了

城市之中的野生動物已經不再可怕了

在過去幾十年的城市化進程中,那些富有攻擊性、行動容易失控的野生動物,已經逐漸遠離了城市;而剩下的動物,特別是獸類,都變得越來越隨和又羞怯。以上海為例,連狗獾這樣有一定保護家域習慣,對於棲息地挑剔一些的動物,數量和分布都顯著下降。而這些天高頻出現的貉,實在是敏感、機警而又害羞。

城市動物對於城市生活存在大量主動適應|圖片:王放

我們在不少小區和公園追蹤過貉:在河湖眾多的區域它們撈魚摸蝦,在丘陵灌叢的場所,它們掘土掏蚯蚓。而在小區中,它們也會和流浪貓相對和平的一起享用貓糧。為了在人類世界的夾縫之中繁衍生息,它們掌握了一大堆變身能力,而變身能力的背後是它們在棲息地、捕食行為、消化能力等各個方面對於環境極強的適應性。

伴隨這樣適應性一起的變化,也包括了攻擊性下降、領域性降低、性格更加溫和

城市之中的黃鼠狼也是一個樣子,它們變得越來越滿懷好奇心,甚至對於人類是否有威脅這件事情,都產生了驚人的洞察力。

這隻生活在復旦大學校園之中的黃鼠狼,先是迅速判斷我對於它是否構成威脅|拍攝:王放

感覺沒有威脅之後,城市黃鼠狼開始踏踏實實捕獵|拍攝:王放

上世紀快速擴張的城市化過後,一些城市開始了生態恢復的歷程,更多的環城綠帶,綠島和森林公園被建造起來。在這個過程中,一些野生動物重新回到了城市,為城市提供了更健康和完整的生態系統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而這些動物的身上,很可能出現了攻擊性下降、領域性降低、性格更加溫和這些城市化特徵......用最簡單的話講,目前這個階段,中國城市之中的野生動物不可怕。這個時候,如果因為不了解而去驅趕,甚至毒殺和傷害城市野生動物,既違法、也危險。

半歲大幼貉學習內容有過馬路、躲鼠藥、城中捕獵|拍攝:王放

在我們長期的城市野生動物觀察中,我們的觀感是,城市野生動物不僅不可怕,而且在大多數時候為人類提供著某種生態屏障

——比如有刺蝟存在的草坪,總會少一些害蟲泛濫成災的風險;有貓頭鷹的城市,鼠類會得到一定控制;池塘裡如果有豐富的本地魚類,它們會吃掉蚊子的幼蟲孑孓,夏季池邊就不會被大片的蚊蟲包圍……

所以過分的善良和恐懼都可能害了城市野生動物和城市生態,就讓它們繼續野下去吧。

千言萬語彙成的兩句話

1. 幼崽外出闖蕩,如果遇到,別管,快走;

2. 讓野生動物繼續野下去,不必要的善良和恐懼,都可能害了它。

-完-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不能隨意救助野生動物幼崽?
    不知道有沒有類似的事發生在大家身邊:貓媽媽下了一窩小崽,出門覓食。小朋友在外面玩的時候看到一窩遺棄的小奶貓沒人照顧,好心疼好可憐,抱走。我們可以嘗試計算一下貓媽媽回來時的心理陰影面積……
  • 為什麼人類幼崽這麼能哭?
    貌似每個人在剛出生時都會隨著一聲響亮的哭泣降臨世界,從此以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幼崽時期的人類凡是經歷飢餓、冷熱、傷心或疼痛等各種因素,都會化為哭泣的情感釋放出來,你甚至能在任何場景之下都聽到一聲「哇」。反觀自然界的動物,雖哺乳動物都有悲傷的感情,但卻很少會看到動物幼崽的哭泣,甚至在哭泣中發出的響亮聲音。那麼,為什麼人類幼崽這麼能哭?
  • 動物中,獨立若干年後的幼崽還會認得母親嗎?
    父母哺育長大第一 氣味對於一些動物來說,它們是通過氣味來識別幼崽的,幼崽出生後母親記住了它獨特的味道,自然會循著味道來識別幼崽。但是這種手段並不高明並且不長久,如果幼崽和父母分開後,經過很多的變化,味道肯定會隨之變化。那麼舊時的親人也會變成仇人,等同於最熟悉的陌生人。
  • 臨海括蒼山區發現三隻豹貓幼崽 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王大伯說,在3隻狗的幫助下,他趕走了「大貓」,還在附近的洞裡發現了這3隻幼崽,順道帶回了家,他還想把它們帶去集市上賣。王女士一聽便著了急,她告訴父親:「這是國家保護動物,販賣是違法犯罪,要坐牢的,我們快把它們上交國家。」5月13日下午,3隻幼崽輾轉來到了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 為什麼動物幼崽都不會嚎啕大叫,怕驚動強敵?唯人類嬰兒會大哭?
    導讀:在自然界中,似乎就真的是這樣的一個規律,動物的幼崽在出生之後,都是非常安靜的,有時候父母外出覓食的時候,都是安安靜靜的待在巢穴裡等待父母的歸來,雖然有時候是嗷嗷待哺的狀態,但也不會像人類嬰兒那樣嚎啕大叫。
  • 常被黃鼬咬斷脖子,豹叼它餵幼崽,猞猁靠它過日子
    地球上有一種動物,幾乎所有的食肉動物都欺侮它,還敢對它下手。從猛獸到猛禽,都有它的愛好者,它就是野兔。野兔耳朵長,全身幾乎沒有脂肪,不愛社交。但是野兔的求偶特有趣,母野兔會讓公野兔追她跑上三四公裡,藉此來檢查公野兔的耐心。
  • ...大渡口民警成功救助一隻夜鷹幼崽 專家判定屬於「三有」保護動物
    義渡警事|大渡口民警成功救助一隻夜鷹幼崽 專家判定屬於「三有」保護動物 2020-07-31 18:44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獰貓幼崽首次在澳大利亞降生,網友:這就是法老墳墓的守護神?
    近日,兩隻三周大的獰貓幼崽在澳大利亞雪梨霍克斯伯裡野生貓科動物保護中心亮相,引起了眾多網友的關注。據該野生貓科動物保護中心稱,這是獰貓幼崽首次在澳大利亞降生,兩隻獰貓幼崽的父母分別是來自南非的雄性獰貓加藤(Kato)和雌性獰貓凱亞(Kaia)。一些澳大利亞網友對此十分感興趣:這就是傳說中法老墳墓的守護神嗎?
  • 來自地獄的巨蛙:7000萬年前連恐龍幼崽都吞得下的蛙,有多可怕?
    古生物學校發現魔鬼蛙的嘴非常大,寬度可以達到15cm至20cm,並且它的上下顎都長著牙齒,並且眼睛兩側長著明顯的骨質凸起。從其骨骼上的凹凸起伏也再一次表明,魔鬼蛙的真實樣貌可能身披骨質的生物骨甲。世界上現存的體型最大,體重最重的蛙類就要屬非洲牛蛙了,它的體長也能長到30多釐米,較大個體體重達到6斤左右。
  • 三疊紀時期懷胎魚龍化石,死亡時體內有3隻幼崽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6月2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最新研究表明,大約2.46億年前,1隻懷胎魚龍在預產期前死亡,死亡時體內至少有3隻未出生的幼崽。魚龍是一種生活在恐龍時代的海洋爬行動物,現早已滅絕消失,它看上去像兇猛的巨型海豚,美國內華達州發現的是迄今為止第二古老的懷胎魚龍化石。
  • 500元買個柴犬可能嗎?柴犬幼崽多少錢一隻?
    當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著實震驚到了我,這種消息也太離譜了,五百塊錢買個柴犬簡直是天方夜譚,那麼柴犬的幼崽到底多少錢一隻,我們一起來看看吧。首先,要說一下五百塊錢買只柴犬的事情,這確實會在狗市上會出現,在寵物店出現的機率不大。
  • 結束冬眠的北極熊幼崽,對著鏡頭「揮爪」:嗨,第一個春天!
    北極熊是地球上最大的陸地食肉動物之一,和大部分熊科動物一樣,北極熊在冬季也要冬眠。在漫長而無趣的冬眠過程中,成年雌性北極熊會產下幼崽,等到春暖花開時,母熊會帶著幼崽一起出洞開始嶄新的生活。有一隻北極熊媽媽在這個冬季生下了兩隻幼崽,這兩隻北極熊幼崽大約在去年底出生,現在已經有12個星期大,身體非常健康。這是兩隻幼崽第一次接觸外面的世界,它們既好奇又充滿了警惕。幼崽們像膠水一樣黏在母親身邊,它們通常會藏在母親的身下和兩腿之間,這能保護它們不受任何捕食者的傷害,也能抵禦寒風。這時的幼崽們還不能像母熊那樣保暖,因為成年北極熊的皮毛有20釐米厚。
  • 《哈士奇幼崽》赤發鬼-協助拍攝
    哈士奇的生活習性和其他的狗狗相同,如果是放在野外,那麼哈士奇和其他狗狗一樣會成群結隊組成一個捕獵小組,流浪狗一般都是群居,並且容易對周圍的動物,比如流浪貓,鳥類,鼠類造成威脅。如果是家養的哈士奇,生活習性一般會溫和許多,和人的生物鐘同步。
  • 什麼動物它不敢惹?
    不過,在一些地區,斑點狗經常帶走其它物種的幼崽,或生病、受傷,甚至睡覺的動物,說得好聽點是機會主義者,說得難聽點就是趁你病要你命。說斑點狗是真正的機會主義者,還因為他們也會殺死和吃掉鳥類,爬行動物,甚至昆蟲。
  • 3隻兔猻連生16隻幼崽,飼養員:很開心,但不能保證都能成年
    提起兔猻,恐怕很多人都沒親眼見過這種小型貓科動物,但是,你一定知道它是動物界的大明星。憑藉獨特的外表和豐富的表情,兔猻一度在網絡上「紅極一時」。許多朋友想去動物園目睹它們的風採,然而飼養有兔猻的動物園卻很少,相見它們一面實屬困難。
  • 日本上野動物園痛失熊貓幼崽 遊客紛紛哀悼(圖)
    呼吸器被母乳堵塞致窒息園方稱,當地時間上午7點30分(北京時間6點30分)發現熊貓幼崽仰躺在母親「真真」的腹部,當工作人員抱起熊貓幼崽時,它的心臟已停止跳動。醫護人員及時進行了心臟按摩,但最終搶救無效,於8點30分(北京時間7點30分)正式對外宣布了熊貓幼崽死亡消息。熊貓幼崽死亡時體長只有15.8釐米,體重也只有125克。
  • 旅美大熊貓「美香」的新生幼崽有名字了
    旅美大熊貓幼崽「小奇蹟」在接受體檢。 圖片來源:華盛頓國家動物園當地時間11月23日上午,美國華盛頓國家動物園公布了新生大熊貓幼崽的名字。經過網絡投票,「小奇蹟」從4個候選名字中脫穎而出,成為這隻大熊貓幼崽的正式名字。
  • 闢謠:別再認為虎毒不食子,這種行為很多動物都有
    而事實的真相是老虎會吃自己的幼崽,並且這種事情發生的還不少。在野外老虎是否會吃掉自己的幼崽?這種事情很難判斷真假。但在動物園這種事情是有過記載的。在我國的動物園有隻東北虎,產下了3隻幼崽,每天它都對幼崽愛護有加,給幼崽梳理毛髮,撫育幼崽。動物園有籠子囚禁著東北虎,別的動物進不去,它們也出不來。
  • 平頭哥的幼崽突然失蹤,尋找途中被獅子戲弄,後來發現被花豹偷走
    非洲廣闊的大草原上,生活著一種無所畏懼的動物,蜜獾,人稱平頭哥,體型不大,但性格兇悍好鬥,就算遇到獅子、花豹這樣兇猛的獵食動物,平頭哥都敢上去大幹一場,誰也不怕。
  • 蝙蝠媽媽用「嬰兒語」與其幼崽進行交流
    幼崽牢牢抓著媽媽的肚子。在和嬰兒說話時,人們會放慢說話速度、提高音調、改變音色。這種「嬰兒語」可以增強嬰兒注意力,促進語言學習。其他動物母親,在與幼崽進行語言交流時,聲音也會發生變化嗎?史密森尼熱帶研究所的科學家研究了大兜翼蝠與幼崽交流時的發聲情況。大兜翼蝠是一種中美和南美常見的物種,它具有龐大的鳴聲系統,用複雜的鳴聲保衛領土、尋求配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