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傳統手藝60年 這老行當你還見過嗎?

2020-12-18 浙江在線

2020-11-22 16:49 |浦江微訊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艱苦歲月的深刻記憶。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即使是一雙布鞋壞了,人們也總會修補幾次,總得穿上三五年才捨得丟掉。也正因為如此,那個年代修鞋匠遍布城市的街頭巷尾,他們用一雙勤勞的巧手,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讓顧客的舊鞋煥發新顏,成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修鞋這門老行當已逐漸退出人們的生活,補鞋匠的身影也越來越難尋覓。

  近日,記者在仙華街道河山村見到了一位補鞋匠——潘大爺。只見他戴著老花鏡,胸前圍著一條圍裙,戴著一頂棒球帽和一副老花眼鏡,胸前圍著一條圍裙,手上拿著鉗子正在修補一雙棉皮鞋,看起來親切、慈祥。看到記者的到來,潘大爺跟我們閒聊起來。「我十六七歲開始做鞋、補鞋,後來因為市場上有鞋子賣了,我就開始專門補鞋了。這一補就是六十年了。」潘大爺感慨道。

  一臺簡易補鞋機,一個陳舊的工具盒,一些大大小小的瓶罐盒子裡裝滿了銃子、小釘子、鐵錘、橡膠皮、銼刀、剪刀、搭扣、拉頭、卡子、膠水、線頭等各種零碎物件。潘大爺說,這個箱子可都是他百寶箱,裡面有很多平時修補需要用到的配件,每次出攤,他都帶著,少一樣都不行。

  時光飛逝,六十多年間,經過潘大爺雙手的鞋子不計其數,他的修鞋技術也是越來越嫻熟,同時,在別的方面也同樣出色,修包、換拉鏈、補塑料桶等活兒都不在話下。「我很多都會補的,生意也還可以,有時候七八十塊一天,有時候五六十,三四十的時候也有的。」換個扣子兩塊、補個拉鏈五塊,潘大爺每天走街串巷,在各個村子裡尋找落腳點。「我看到他來了,就把這件衣服拿來補一下,拉鏈換一個,天冷了又可以穿。」黃大爺拿著一件棉衣過來修,說好價錢後,潘大爺便開始找工具修補。

  隨著時代的發展,補鞋這門行當逐漸沒落,越來越多的補鞋師傅退出這個行業,大街上修鞋的人也越來越少見,只有為數不多的修鞋匠仍然堅守在屬於自己的「天地」,傳承著那最後的一份手藝。

  記者|張晨晨 江肖嫻

  編輯|趙哲越

  審核|李少俊

  廣告合作:13600695466(微信同號)

1606034947000

相關焦點

  • 「漢煨」堅守傳統煨湯手藝,守護武漢人老味道
    10月27日,人民網發布《人間煙火》最後一期專題,由「漢煨」匠心煨煮的武漢傳統湯餚——排骨藕湯,廣受網友關注!重拾武漢的煙火氣,升騰的爐火重燃希望緩慢升騰的爐火,包裹著武漢煙火重生的氣息,經歷過寒冬的痛,武漢正需要這爐炭火,重新燃起曾經有過的那些希望。香濃的藕湯端上桌,是一次次團聚邀約的情感傳遞,更是無數次情誼的暖暖分享。
  • 剃頭匠 —— 記憶中褪色的老行當
    現今仍有不少剃頭匠依舊堅守著傳統理髮手藝,同樣也有一大幫忠實的老顧客一同堅守著這份情懷,手藝人堅守著對傳統手藝的赤子之心,顧客們堅守著對生活樂趣的眷戀和守望。本期,跟著記者一起懷舊一把,去記錄那些剃頭匠們的堅守與情懷。
  • 泰州88歲箍桶匠堅守老行當七十載
    傳統木桶仍有不小的市場   如今,儘管老人年事已高,箍桶也早已成為傳統行當,但他的顧客還是不少,訂單不斷,不少人慕名而來,老人天天有活做。「我就知道你會回來,去年你一直沒來,先前做的桶早就賣了,之後我一有空就做兩隻,就是想到萬一你哪天突然來取。」孔祥遠說。   趙先生抱歉地塞給他500元錢,但孔祥遠堅持只收380元,他說:「行有行規,談好的買賣,我絕不多拿一分。」   孔祥遠的泡腳桶做得好,還善於動腦,在桶裡配套支架,這樣泡腳人可以在水燙時或洗完腳後將腳擱在支架上,休閒愜意。
  • 【60個老南昌記憶】刻在南昌城市記憶中的烙印
    南昌新聞網訊 匠,在字典裡的解釋是有手藝的人,是民間對靠手藝謀生的工匠的統稱,又指靈巧,巧妙。傳統匠人曾憑手藝走街串巷,留下了與這座城市息息相關的記憶。但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慢工細活逐漸被機器所取代,有的已經消失在我們生活中,還有的僅剩少數人在傳承。
  • 恩平老城的寫字行,以及許多還未消失的老行當
    站在廣東江門恩平市恩城鎮的老街上,仿佛有置身香港或澳門老街巷的錯覺。我從未在中國內地城市裡見過這麼多繁體字,也從未見過這麼多消失的行業。寫字行,恩平人的剛需在我身邊,是一間「吳鴻禧寫字行」,白底綠字招牌立於門簷之上,都是繁體字,看起來頗有些年頭。
  • 尋訪日漸消失的老行當,重拾兒時記憶裡的老長沙……
    高姨感嘆道,現在日子越過越好,觀念也與以前不同,那些收集存放的舊衣服,幾年後可能都會被捨棄,願意做手藝活兒的人也很罕有,她退休之後大概不會有後輩接班了。「幹縫紉這一行,比較費眼睛,也比較耗時,需要熟能生巧。現在這一行已經進入了青黃不接的階段,估計等我們這些老裁縫退休後,縫紉行當可能真的會消失嘍。」
  • 泉州百變「妝糕人」:老行當的新傳承
    他就是泉州妝糕人製作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張明鐵,他憑著「妝糕人」手藝,走出國門,向全世界展示泉州的特色文化。  泉州「妝糕人」源於古代中原地區的「捏麵人」,是以糧食為主要創作原料的民間傳統藝術。「捏麵人」始出古代禮俗,是增添節慶歡樂氣氛的一種傳統手工藝製品。「『捏麵人 』在中國流傳很廣,因各地製作原料(麥、米)不同,泉州、臺灣等地又叫『妝糕人』『米稞雕』『糯米尬仔』。
  • 俗話說天幹餓不死手藝人,現在的農村人學手藝好嗎?學什麼手藝好
    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這是以前農村的學校老師和孩子家長說的,說的是有學問了到哪兒都有飯吃,餓不住。在農村老話中也有這麼一句,「天幹餓不死手藝人」,其實呢原來老話更狠,說的是「天幹三年餓不死手藝人」,說明啥?有手藝到哪兒餓不住,不像只會種地的農民。
  • 彈棉花、老髮廊……遂平這些日漸消失的老行當你還記得多少?
    在一條老街我意外地邂逅了它斑駁的外牆,一間店鋪,一個中年男子正在那裡「彈棉花」這早已被人遺忘的行當驟然出現在我面前彈棉花是一項古老的傳統手藝Lao老Fa發Lang廊老式的理髮店現在還保持著最簡單的樣子簡單的門面簡單的裝修來這裡的顧客總是慢慢悠悠的進店與店主邊聊天邊做頭髮
  • 湖北唐崖司村,老人看護土司遺蹟近30年,1年看護費曾僅60元
    今天要介紹的是鄂西南邊陲藏著一處洞天福地—湖北鹹豐唐崖鎮,這裡誠實守信的傳統美德,已經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發生了很多動人的故事。這裡山青水秀,環境優美;這裡吊腳樓群環立,油茶湯令人回味;這裡風光獨特、民風淳樸、文化底蘊深厚。
  • 老木匠:一般人真做不出來,這手藝快失傳了
    朋友帶著疑問請教了同小區的老木匠,老木匠直接拍拍他的肩膀說:一般人真做不出來,這手藝快失傳了!其實想要做出漂亮的圓弧,一定是要用拼接法的。見過圈椅嗎?跟它的椅圈製作方法類似,直接用榫接的辦法拼接在一起,大概5-7塊弧形短材拼接成形。這樣不易變形,還節省材料。
  • 即將消失的行當——打鐵匠
    令楊昌和同樣懷念的,是過去打鐵這一行業的火熱。那時候打鐵算是個頗有收入的行當,雖然累點,但在八九十年代,一個月就能收入二三百元,比城裡上班的工資還高,窮人家都願意讓孩子學習這門手藝。而現在,這一行當已很少有人問津。
  • 三十多年老手藝彈棉花,你見過麼?滿滿都是回憶...
    三十多年老手藝彈棉花,你見過麼?滿滿都是回憶......>還帶著太陽的清香何瀏水告訴記者,有了機器的加入,彈棉花這一工序就相對省心省力了,而"上線"這項細緻的工作,也是絲毫不能馬虎。擺上一個小小的花樣,再拉上一層棉線網,一條棉被就初具雛形了。
  • 【紫牛頭條】把傳統手藝留下來,電視臺主持人痴迷製作迷你戲曲盔頭
    因為這個愛好,王嘯波還關注到傳統文化的發掘和保護,他的心願就是在一些老的東西慢慢消失之前,及時把它們記錄下來。因為王嘯波從小對這些東西感興趣,這些年來不斷和行內的人進行交流,自己也摸索,利用業餘時間漸漸了解了很多關於木偶戲盔頭的 「秘密」……木偶戲盔頭與傳統戲曲盔頭造型大體一致王嘯波告訴紫牛新聞記者:「一個木偶大約有40到60釐米長,它所使用的盔頭可能比一個拳頭還小,它們從造型、材料到工藝,都和戲曲盔頭差不多。」
  • 【碣石網評】同是老手藝,冰火兩重天
    【碣石網評】同是老手藝,冰火兩重天 2020-12-17 16: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日本昭和年間那些消失的行當(連載1)
    這些老行當不僅能喚起久遠溫馨的記憶,更可以讓人從中學習專心做一件事的幸福,回味傳統技藝的溫暖初心。本書作者為日本作家澤宮優,主要以努力生存的小人物為創作主題,代表作有《巨人隊捕手》《昭和的工作》《戰國廢城紀行》。來自老行當的無聲吶喊首先說一下本書提到的「昭和的行當」的含義。
  • 鑄鐵理髮椅、蕩刀布、刮臉毛刷……這樣的理髮店,你見過嗎?
    鑄鐵理髮椅、蕩刀布、刮臉用的毛刷、 煮毛巾的大鍋、磨刀石…… 這樣的理髮工具,你見過嗎?而在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萬安老街上,有一家理髮店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營業,至今近60年的歷史了。 11月28日,記者走進店內,各種老式理髮用品應有盡有。一位正在用老式理髮刀給顧客理髮的老人,就是這間理髮店的主人——黃六六。
  • 即將消失的老手藝,見過3個以上的就說明你老了……
    手藝,是一種生活。 說到手藝人,在懷化年輕人腦海裡浮現的第一個印象,或許是童年裡期待了很久才流動到村裡的米泡師傅;
  • 揭秘蠟燭製作繁瑣工藝 20歲小夥傳承老行當
    24歲的翔安人陳武漢,有一張圓臉,還有一雙萌萌的大眼睛,別以為年紀小,可他做蠟燭,已經4年了。在還差三個月就要高考的時候,家人和他都選擇了退學,另謀出路。這個出路,就是做蠟燭。這個可以稱得上「老手藝」的行當。記者 李小慶 攝影 謝培育小年輕的老手藝他跟著一個70多歲的來自臺灣的老師傅學,師傅姓楊,自覺年歲已高,急於找人接替「衣缽」,陳武漢就和五六個工人,一起學手藝。
  • 見過各種手工玫瑰,那你見過木頭製作的玫瑰花嗎?
    妖嬈的花瓣輕輕微卷一片一片緊緊地相互簇擁那傲人的身影就像玻璃櫥窗裡最高貴的紅酒杯讓人可望而不可即許多人愛玫瑰喜歡欣賞它的清新脫俗、濃鬱熱烈還有許多人喜歡製作手工玫瑰紙片的、塑料的、甚至針織的每一種材料和製作工藝都能創造出別具一格的畫風見過了這麼多的手工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