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又要到父親節了,考慮了好久要送爸爸什麼禮物,想起以往費心為他準備的那些禮物,他好像沒有一次表現出過歡喜,最後決定還是發紅包吧。
至少每次他收紅包會發一個「謝謝紅包!」的語音過來。
像我們這種出生於農村的八零後,絕大多數人都沒有對自己的父母說過「我愛你」,但我說過。
我是個很內向的人,非常羞於表達情感,跟父母的關係也不算好,但卻做了這樣一件事,這其實得感謝前公司安排的一次培訓。
換作平常,就比如現在的我,是萬萬說不出口的。
人很容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當身邊的大部分人都做了同一件事時,再膽小的人也會突然有了勇氣。
還記得給爸媽打電話時自己的心跳,激烈得把聲音都抖成了波浪。
講完後,爸媽為了緩解尷尬,都是先「呵呵」笑兩聲,然後轉移話題,竟反常地主動關心起我的近況。
要知道,他們都是一年都不會主動給我打一兩次電話的,在外工作的我就像一個飄在空中的氣球,拼命地想把線纏在他們手上,而他們卻沒有要抓住的意思。
爸媽生了三個女兒,我是老大,在家裡大部分時候像一個透明人;可是到需要幹活的時候,卻又成為了他們的重點關注對象。
有次因為不想洗他們攢了一周的髒衣服,初中住校的我那個周末沒有回家,惹得爸爸暴怒。
但他卻對背後的原因一點都不感興趣,直接對我宣判:叛逆的壞孩子。
前段時間看到爸爸在朋友圈曬他練習彈吉他的視頻,故意在下面留言:為什麼當初我想買吉他你那麼反對?
他沒有回覆,他從來不會回復我的留言,也不會在我的朋友圈裡點讚或留言。
不管我發的朋友圈引來多少親朋的點讚和討論,都沒有他的身影,對於他來說,我始終都是透明人。
而我為什麼要給他寫那樣的留言?其實就是想膈應一下他,不過應該也沒有達到目的,畢竟我是「透明人」
高中畢業那年,我在音像店的櫥窗裡看到一把特價的缺角吉他,才一百塊錢。
回到家央求他借一百塊給我,他不願意,就算我說以後會還,他還是不願意。
心裡的防線被他那絕決的眼神擊潰了,第一次邊哭邊對他吼叫,發洩出了經年的委屈。
然而他冷冷的一句:「我告訴你,作為你爸,我沒什麼對不起你的!」
瞬間把我打入冰冷的谷底。
這件事之後,有三個月的時間我們沒有說過一句話,在家中相遇也極力避開對方的眼神。
怎麼和好的呢?是他在過年時遞給了我一根烤好的烤串。
是啊,我是他女兒,就算埋怨他,討厭他,可是還是很愛他。
臺灣臨床心理師洪仲清指出:同理一個人,並不代表要認同這個人。接受一個事實,並不代表喜歡這個事實。討厭孩子的行為,並不代表討厭孩子這個人。
我理解爸爸為了養家付出的辛苦,常常心疼他修車修到半夜,早上天未亮又要出車。
但我不認同他養育孩子的方式,我們姐妹很顯然是他情緒的垃圾桶,是他隨意可以用語言施暴的對象。
我接受自己的爸爸就是這樣一個人,但我並不喜歡他。
我討厭他忽視我們姐妹,討厭他不僅缺席我們的成長過程,還一副老子問心無愧的理直氣壯模樣。
可是我還是愛他。
父母子女的愛,是沒有條件的。
子女有可能不愛父母,但父母依然深愛子女;同樣,有的父母可能不愛自己的子女,但子女還是深愛父母。
伊能靜在綜藝節目裡跟老公和婆婆談到自己的爸爸。她說爸爸從來不會誇她,對於讚美很吝嗇。
我的爸爸亦是如此,他吝嗇讚美,卻非常喜歡打擊人。
伊能靜講爸爸的時候講著講著就哭了,她說,爸爸一生都沒有開口對她說過「我愛你」,直到他去世,她都不知道爸爸到底愛不愛她。
看到這裡,我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淚。雖然我的爸爸還在,但是我也不知道他到底愛不愛我。
伊能靜的婆婆聽完她的故事,也講了自己的故事,她說她的爸爸在臨終前對著她的媽媽說:「 我一生的驕傲,就是有你和4個好孩子。」
在親子關係裡,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是一件很令人受傷的事。
很多父母明明心裡很愛孩子,做的事卻總是傷害孩子的心,他們總以為等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會明白了。
但是等孩子長大了,他心裡的傷卻好不了了。
不要總是等孩子對父母說「我愛你」。
為人父母者,如果愛你的孩子,就先對孩子說一聲「我愛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