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小雪,濱州高新區黃河邊的一片稻田裡,幾隻野鴨悠閒地徜徉在田邊。藍天之下,遠遠望去,一輛大巴車停在田間,一般人很難想像它的用途,其實,它是農場主李慶華的「臥室」。為了改良這片桀驁不馴的土地,這個濱州漢子在田裡住了兩年。
別看今年這裡聽得見蛙鳴,聞得到稻香,兩年前,這裡還一片白花花的鹽鹼地。為了拯救這片荒地,李慶華連續兩年吃住在田間,一天勞動12個小時以上。今年,這裡的水稻畝產高達930斤,這對開荒人李慶華來說,是最好的饋贈。
圖為黃河邊開荒人李慶華。為了開荒,他連續兩年住在田間的大巴車上。(資料片)
買來1250車牛糞改良土壤
見到李慶華時,他正準備下池打藕。「兩年前剛拿到這塊地的時候,都快哭了!沒有路,高低不平、雜草叢生,到處都是白花花的鹽鹼地。」見到記者,今年49歲的李慶華直言往事不堪回首。
兩年前,李慶華以每畝200斤小麥的價格流轉了濱州高新區小營街道位於黃河邊的這1345畝荒地,其中大部分已經被劃為基本農田。李慶華給自己的定位是「新時代的開荒人」。要說這塊地有多鹼,這個黝黑的山東漢子說:「如果說黃河水是1個鹼,那這塊地是9個鹼,是黃河水的9倍啊!」
作為一名種了半輩子地的老把式,開荒之初,他用自己大半輩子的積蓄「改良」這片土地:僱了3臺拖拉機除雜草,僱了8臺挖掘機整平溝、路、渠、田,買了1250車牛糞(約1萬立方米)改良土壤,最後又僱了8臺大型拖拉機深耕。
圖為勞動中的李慶華,為了開荒,他連續兩年住在田間的大巴車上。
每天花五個小時用黃河水壓鹼
一切整理就緒,李慶華又投資200多萬元鋪設了長達3600米的節水管網。這是把黃河水引來的重要舉措,是這塊地能否煥發活力的命脈所系。
用黃河水壓鹼,是李慶華的改良秘訣。在春、夏、秋三個季節裡,他每天要用黃河水澆灌近五個小時。為了節省電費,這項工作他往往在凌晨之後進行。
今年,他又用上了30噸專門改良鹽鹼地的肥料。經李慶華觀察測試,伴隨著日復一日的壓鹼工序,如今,這裡的水土PH值越來越接近正常水平,這意味著水稻田可以搞養殖了。他一直摸索著在水稻田裡套養螃蟹、龍蝦。
功夫不負有心人。日復一日的改良下,這片土地也給予了這名開荒人豐厚的回報。去年他在這裡種下了水稻,畝產高達870斤,遠超李慶華的想像。今年,他在這片土地上種下了200多畝水稻、500多畝玉米,還在水塘裡種上了蓮藕。
「今年的水稻平均畝產是930斤,比去年提高了60斤,這說明,我的改良是有效果的。這塊地正慢慢走出荒地的行列。」11月24日,望著這塊收割完的稻田,李慶華告訴記者。
勞動中的李慶華。
吃住在田,兩年守望換來稻香蛙鳴
「我試著在蓮藕池裡養了草魚,沒想到很成功,草魚畝產超1000斤呢。今年的蓮藕預計畝產能達到4000多斤,打藕可以一直持續到明年4月份,藕批發兩元一斤。」望著這片他日夜操勞的土地,李慶華信心滿滿地說。
蓮藕池、魚塘都要投料,每天投四次,再加上每天的下半夜用黃河水壓鹼,這就導致了李慶華無法回家睡覺。這就是為啥雖然城裡有房、村裡也有房,但他不能回去住的原因。
記者打趣他說,竟住上了「房車」,他卻滿臉苦笑:「夏天的時候,車裡面熱得能孵出小雞來,我白天都不敢進去,晚上才進去睡個覺。到了冬天還還好點,能用空調取暖。」登上這輛大巴,記者不禁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裡面到處堆的都是魚食、生物肥。
圖為黃河邊上的開荒人李慶華。
水稻豐收。今年畝產高達930斤。這對開荒人李慶華來講,是最好的饋贈。
如今,1345畝鹽鹼地已經有1100多畝在李慶華的手裡變成了良田,其餘200多畝仍舊種啥啥不長。這是他下一步要攻克的難題。吃什麼呢?記者不禁發問。早晨熬點稀飯,中午晚上要麼吃泡麵,要麼到周邊的村裡買飯吃。
「吃泡麵、住地裡,那都不叫難;每天幹活12個小時以上,那也不叫難。最難的,是看著最後的200畝地死活長不出東西,我還要繼續開荒。」望著這片冬日的田野,李慶華語重心長地說。如今,他正在向心目中的山峰再次發起衝刺。
大眾報業·農村大眾記者 劉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