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南極科考隨隊記者:我寄出了中國首個南極郵政包裹

2020-12-18 中國科普網

我寄出了

中國首個

南極郵政包裹

從貯存舊物的塑料箱裡,翻出塵封多年的這張珍貴的老照片,我的記憶瞬間倒退了35年。

這是1985年2月20日中國南極長城站郵政局掛牌開業那天拍的照片。照片右上角有一個銅牌,上面是「中國南極長城站郵政局」的字樣。它的左下方,掛著我們熟悉的一個草綠色的郵政信箱。那位身著綠色郵政人員制服、頭戴大沿帽,右手緊握鋼戳的男子,正是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隊長兼中國南極長城站首任站長的郭琨,不過他此刻的身份變成了中國南極長城站郵政局局長。當然也是首任。

圍著郭琨局長的,是我們南極考察隊的隊員們,他們都是爭相排隊辦理寄信蓋郵戳的。

在郭琨右邊,是我的老友楊時光,原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資深記者。

圖片來自網絡

當時,長城站主樓剛建成不久,郵局就設在主樓飯廳裡,營業內容是出售郵票、明信片和信封,收寄平信、包裹等郵件,每天開箱一次。

別看這個小小的郵局,僅僅3名職工,除了站長郭琨,另有營業員2人,由考察隊員於文健和張京生兼任。這個遠離祖國17500千米之遙的小小郵局,來頭並不小,是受國家郵電部郵政總局的委託開設的。郵局擁有的郵政日戳、登陸紀念戳、長城站落成紀念戳三種,均由郵政總局設計、刻制,並且發給辦理郵政業務的用品。郵政屬於國家主權,所以一切都是按規定辦理。

說起南極郵政這個話題,我不禁想起當年在南極採訪的艱難,作為一名隨考察隊採訪的新聞記者,遇到的最大困難並不是環境艱苦,也不是惡劣的天氣帶來的種種不便,而是你的新聞稿很難送達你的報社。因為在當年,手機、可攜式電腦沒有普及,甚至國際長途電話的業務也很稀罕。1984年11月,我由美國飛往阿根廷南端的火地島首府烏斯懷亞,與從上海出發的中國南極考察船隊相逢。於是我抓緊時間將船隊穿過太平洋順利到達火地島的消息,以及我在火地島採寫的幾篇專訪,打算立即發往北京。可毫無辦法,考察船停靠碼頭,無線電通訊已經停止使用,我跑到烏斯懷亞大街上的阿根廷郵局,向郵局職工詢問,能否可以打國際長途,他們的服務態度倒是熱情友好,上上下下問了個遍,最後答覆是聳聳肩膀,告訴我:阿根廷與中國至今未通國際電話等業務。

就在考察船隊離開火地島首府烏斯懷亞碼頭,向著南極的冰雪世界挺進時不久,還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中國南極考察船隊共有兩艘船——科學考察船「向陽紅10號」和海軍打撈救生船「J121號」,載有船員、考察人員、海軍官兵591人。這五百多人離開祖國已經一個多月,他們迫切希望給家人報個平安,寫一封家信。這也是人之常情。於是在船隊出發前夕,匆忙之中,有幾個大旅行袋裝滿幾千封信件(包括新聞記者的稿件和部分膠捲),交給即將回國的兩位同志,託他們作為行李運回國,再從北京的郵局寄往全國各地。

可是,當這兩位同志到達美國,再由美國轉機返回祖國時,我駐美使館負責人指出,按照國際有關規定,出國人員不能充當國際郵差,不能手提大量郵件,必須鉛封作為信使郵袋託運,於是他們只好交給使館人員辦理託運,一共是滿滿的7個郵袋。

不料,這7個郵袋交給航空公司後卻神秘地失蹤了,據說某國情報局的特工早就盯上了這幾百封信,大概他們以為信件裡面有什麼機密吧。聯想到「向陽紅10號」和「J121號」在太平洋航行時,不時受到不明國籍的飛機的跟蹤,這些信袋的不翼而飛,就不是孤立、偶然的事件了。由此也可看出,我國首次南極考察和建設第一個南極考察站,作為一次重大的科學考察事件,引起了某些國家的不安。這件事,據我所知,最後也就不了了之。

因此,我也深感我國有必要開展南極的郵政業務。

話題扯遠了。還是回到南極郵局的那些事兒吧!

自從南極郵局開業以來,我本人倒是並不太關心,因為這也意味著我們在喬治王島的日子不多了。從南極返回上海,順利的話,坐船最少需要28天,我的寫作計劃只能安排在太平洋航行時進行了。

離開喬治王島前的某一天,我走出長城站的宿舍樓,循著積雪消融的海灘,踩著咯吱作響的礫石,向遠處的山崗走去。我忽然想起萬裡之遙的親人們,年邁的雙親,還有我的妻子和兒子……也許是心血來潮的驅使吧,我跑向海灘上一間木工房,在裡面找了幾塊廢棄的木板。木工房裡有各種工具,斧頭、鋸、刨子……笨手笨腳的我用了不多一會兒功夫,做成一個小木頭匣子,又回宿舍樓找出我保存的巧克力等食品(考察隊發的),將小木頭匣子裝滿,然後跑到主樓的南極郵局,辦理手續,寄給了遠在江西九江的我的父母親。我心裡當然明白,從這裡寄出的信件,以及我寄的這個包裹,只能隨船航行運往上海,再由上海分送各地。它們只有這唯一的郵路,而別無它途。

也許應了「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古話吧,我寄給父母親這個普通的包裹,居然是有史以來中國從南極長城站郵局寄到祖國的第一個、也是唯一的包裹,這就是它的幸運與價值了。不久,我從家父來信得知,郵電部博物館1985年9月24日專門派人前往江西九江市找到我家,徵集了這個中國首個南極郵政包裹箱,並向家父頒發了徵集文物回單和一份榮譽證書——我的老爸老媽很高興,不過我的兒子金雷可不太高興,他是個超級集郵迷,他很想給自己的南北極郵品增添一個新成員哩!

這是中國南極郵政史的一頁,也是南極長城站郵局一個小小的插曲吧!

來源:科普時報

作者:金濤

編輯:毛夢囡

終審:尹宏群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公眾號ID:kepuing>

相關焦點

  • 目標南極!3位氣象科考隊員隨第37次南極考察隊出徵
    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選派的山西省氣象局五臺山氣象站董劍、陝西省氣象局華山氣象站武維剛以及安徽省壽縣氣象局凌新鋒將隨「雪龍」號分別前往南極中山站、長城站,開展為期18個月的常規氣象觀測和大氣成分觀測。這是「雪龍2」號第二次奔赴南極,預計2021年5月上旬返回。「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起航。
  • 南極考察隊數百名科考隊員在南極迎新年
    1月1日,中國第三十六次南極考察隊數百名科考隊員在遼闊的南極迎來新年第一天。「我們在升國旗中開始了新的一天,今天主要進行雪下汙水處理系統和無人值守系統的調試。」泰山隊隊長姚旭在衛星電話中告訴記者。第三十六次南極考察泰山隊將完成泰山站區工程全面收尾,以及冰川運動觀測等有關冰川學、天文學等多學科綜合科考。
  • 第37次南極考察隊出徵南極省測繪地信局科考隊員隨隊出發
    黑龍江日報11月10日訊 10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由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上海)出發,執行南極科學考察任務。黑龍江測繪地理信息局科考隊員朱李忠、唐鑄隨考察隊奔赴南極,執行多項測繪地理信息考察任務。
  • 黑龍江省南極科考隊員圓滿完成第36次南極科考測繪任務平安回家
    4月23日,中國第36次南極科考「雪龍」船隊返回上海,標誌著中國第36次南極科考順利完成,由黑龍江測繪地理信息局派出執行長城站測繪任務的劉沼輝也隨船返回,科考隊員韓惠軍、唐鑄先期隨「雪龍2」號經澳大利亞乘坐國際航班返回國內。
  • 中國南極考察隊「海陸空」科考過新春
    新華社「雪龍2」號1月25日電(記者劉詩平)25日正值農曆大年初一。在浩瀚的南大洋和遼闊的南極陸地上,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正進行「海陸空」全方位的科學考察,在工作中迎接鼠年新春的到來。「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25日航行在南大西洋上,沿著東經18度12分向南穿越西風帶,前往長城站。航行期間,有的科考隊員在觀測海底地形,有的隊員為在西風帶布放浮標做準備工作。
  • 記者手記:南極築「城」記——在長城站讀《中國南極長城站》
    新華社「雪龍2」號2月15日電記者手記:南極築「城」記——在長城站讀《中國南極長城站》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北京時間15日零時10分,首航南極的「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完成長城站卸貨任務。35年前的今天,這一中國首個南極考察站順利建成。
  • 波司登隨中國南極科考隊再踏徵程 用專業之力為南極科考保駕護航
    這是對中國南極科考隊最貼切的形容。幾十年來深入極地,無畏寒風與危險,始終迎難而上,實現了中華民族在純淨之地上一次又一次的壯舉。2020年11月10日中國南極科考隊再次踏上南極之旅,肩負家國使命勇敢向未知進發。多年來,波司登始終伴隨在極地科考隊員身邊,這一次波司登也將隨之前往,共同探索「純淨之地」。一路上除了海風冰雪之外,還有常人難以忍受的低溫。
  • 我省南極科考隊員回家
    4月23日,中國第36次南極科考「雪龍」船隊返回上海,標誌著中國第36次南極科考順利完成,由黑龍江測繪地理信息局派出執行長城站測繪任務的劉沼輝也隨船返回,科考隊員韓惠軍、唐鑄先期隨「雪龍2」號經澳大利亞乘坐國際航班返回國內。
  • 波司登立足中國溫暖全世界 踐行使命助力南極科考事業
    11月10日,中國南極科考隊從上海出發,再次踏上探尋南極之旅。這是中國南極科考隊第37次踏上徵程,此次出發將繼續探索圍繞應對氣候變化等問題的答案。南極是一塊神秘大陸,有著很多人們尚未踏足之地。此次,中國南極科考隊依舊擔負著歷史重任。波司登作為民族品牌,多年來始終伴隨著中國登山隊以及中國南極科考隊。
  • 清潔能源技術讓南極科考更「清潔」
    新華社"雪龍"號3月14日電(記者白陽)在中山站附近,一排隨風轉動的白色"大風車"格外引人注目。作為南極中山站可再生能源項目的一部分,這一組風力發電機在經過2年試運行後,於本次南極科考期間正式連續發電。    "南極中山站可再生能源微網系統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是中國第29次南極科考期間(2012年末至2013年初)啟動的一個科研項目,目的是在中山站試驗並推廣清潔能源發電技術
  • 科學網—南極科考集訓日記
    ■李運 文/攝 中國南極科考始於1984年。11月10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上海起航,奔赴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 儘管今年已經是中國南極科考的第37個年頭,但高原適應性訓練實則才第9個年頭。
  • 波司登羽絨服助力中國南極科考事業 化身強大後援
    前段時間波司登與中國南極科考隊聯合推出了全新系列——專業保暖系列,通過高潮的製作工藝和保暖技術,助力中國南極科考隊踏上新的徵程。 > 自90年代開始,波司登就開始隨中國登山隊攀登珠穆朗瑪峰,與科考隊出徵南北極。
  • 在南極過個極晝中國年
    「12年來了10次」 這就是科考南極的工作狀況 在南極大陸的夏天,夜裡12點左右太陽落下,但天空依然明亮。這是極地科考的黃金期,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的春節又將在忙碌中度過。
  • 中國南極科考站試驗自產蔬菜:16平屋內長近20種
    原標題:中國南極科考站試驗自產蔬菜:16平屋內長近20種   原標題:南極科考站開展初期調研實驗自產新鮮蔬菜   當地時間2月7日上午,中國第三十一次南極科考隊內陸隊圓滿結束任務返回到中山站大本營。此次科考期間,「南極極端環境溫室蔬菜生產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在中山站、長城站同時開展初期調研實驗,自產新鮮蔬菜。
  • 在舟山完成綜合海事服務後 我國首艘民間南極科考船開赴南極洲
    在舟山完成綜合海事服務後 我國首艘民間南極科考船開赴南極洲 2020年01月17日 11:09:53來源:舟山日報>記者 劉慧靜 通訊員 吳紫明 李海弟
  • 吳有音:在南極繪中國,在中國講南極(速寫)
    在長城站站外的8個大油罐上,他親手用紅油漆畫上八仙過海圖案。南極長城站科考隊員們表示:「這些中國元素給寒冷偏僻的南極增添了熟悉感、親近感,讓我們有了家的感覺。」  與此同時,吳有音也在積極創作南極題材的小說與電影,下決心創作中國第一部南極題材的長篇小說並拍成電影。吳有音的這一想法來自對中國文學、影視中極地題材創作的觀察。
  • 波司登羽絨服攜手中國南極科考隊再戰南極 無懼寒風爭奪鰲頭
    11月10日,中國南極科考隊從上海出發,再次踏上探尋南極之旅。這是中國南極科考隊第37次踏上徵程,此次出發將繼續探索圍繞應對氣候變化等問題的答案。南極是一塊神秘大陸,有著很多人們尚未踏足之地。此次,中國南極科考隊依舊擔負著歷史重任。
  • 中國南極科考隊首次現身B站直播科普 吸引百萬人次觀看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6月21日,中國南極科考隊首次現身嗶哩嗶哩B站,就「南極科普日」主題活動進行科普,實現國內網絡直播首次實時連線南極中山站時的一幕,吸引百萬人次觀看。當天,駐守南極200多天的科考隊員,通過屏幕,講述了他們在南極的極限生存體驗和科考研究日常生活。科考隊通過視頻直播,介紹了我國南極科考的最新進展,首艘國產破冰船雪龍2號首探南極,雪龍號和雪龍2號在南極「雙龍聚首」,多項最新科考發現和珍貴畫面公開。
  • ...幾個億環遊世界的侶行夫婦來寧:一直在路上,重回南極助力民間科考
    距離揚子晚報記者上次採訪侶行夫婦張昕宇、梁紅,已經過去了好幾年。幾年後再見,他們仍保持「在路上」的狀態。24日,現身南京和平論壇現場做分享的他們告訴記者:「我們不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但是很幸運,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
  • 波司登攜手中國南極科考隊踏徵程 徵戰南極絕不後退
    前段時間波司登與中國南極科考隊聯合推出了全新系列——專業保暖系列,通過高潮的製作工藝和保暖技術,助力中國南極科考隊踏上新的徵程。第37次中國南極科考隊出徵南極波司登以專業姿態 擔任我國考察隊的「禦寒守護者」自90年代開始,波司登就開始隨中國登山隊攀登珠穆朗瑪峰,與科考隊出徵南北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