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韓劇《王國》第二季上線,又引發了一輪追劇狂潮。國內評分網站顯示,第二季已經有近9萬人打出8.4的高分,還上過微博熱搜。
這部喪屍+權謀劇以李氏朝鮮為歷史背景,對中國劇迷而言並不陌生。但在韓國、中國以外,《王國》在全球各個國家的Netflix用戶中都受到了熱捧,成為繼《寄生蟲》後又一部破圈爆款。
本期線上圓桌,娛理工作室試圖探討「《王國》熱」的背後法則。
何小沁:港片、美國B級片、美劇,包括去年我們在坎城電影節看的吉姆·賈木許的開幕片《喪屍未逝》等等,喪屍早就不是新鮮題材了。韓國的《釜山行》已經創造過一次爆款電影紀錄,短短幾年內,竟然又出了一個爆款劇《王國》。我很好奇,喪屍題材百講不膩,到底契合的是怎樣一種心理?
你們最初是因為什麼入坑《王國》的?是喪屍嗎,還是其實是我們更熟悉的權謀、宮鬥、歷史……
林檎:我個人對朝鮮史比較感興趣,韓國影視劇對李氏朝鮮的熱愛,和我們的影視劇對大清王朝的「熱愛」是一樣的。《王國》的另一個中文譯名是「李屍朝鮮」,所以我就想看看Netflix的這個「李屍朝鮮」和韓劇中的李氏朝鮮到底有什麼不一樣,有沒有哪些可以揣摩的歷史細節。
韓媒報導,已有觀眾向Netflix提出抗議,要求改掉「李屍朝鮮」的中文譯名,因為存在醜化、貶低等含義,Netflix也表示虛心接受,目前已改名為《屍戰朝鮮》。《李屍朝鮮》的中文譯名主要是在港臺地區,大陸一般還是叫《王國》,就蠻奇怪的,兩岸三地對李氏朝鮮的態度也不一樣。
《王國》第二季在中國臺灣地區的預告、正式海報
梵一:去年年初,無論是我個人還是身邊環境都在面臨一些不確定性,要做一些事,但沒有人真的幫助,包括一些讓人擔心的事不斷發生,理性討論的聲音越來越少。這時《王國》第一季出現,從演員表裡看到從《雲圖》開始喜歡的演員裴鬥娜,還有朱智勳,沒猶豫就打開了。當時半夜刷完,躲在被子裡瑟瑟發抖,後怕延續了好幾天。
它是一個政治寓言,比那些歐美喪屍帶有更鮮明的對東亞現實的隱喻色彩,跟《釜山行》也不一樣,它幾乎契合了個人內心某些焦慮的成分。倒是讓我想到羅泓軫的《哭聲》。《哭聲》跟半島的歷史陰雲關係密切,我們又難切身體會,不像《王國》這般熟悉,這般觸達精神層面境況。這是我繼續期待第二季的原因。
Truly:《王國》開播以後就有點想看,Netflix定製,又是古裝喪屍,感覺結合會有新奇的東西,主要還是有裴鬥娜這樣的卡司在,感覺不會差的。看之前還準備了一份泡菜湯打算邊看邊吃,看著看著就吃不下了。
這部劇第一季最吸引我的是喪屍背後的鬥爭,雖然在亞洲的政治/宮鬥片裡它已經算很淺了,但是與喪屍結合起來就有意思,屬於那種不用多想的劇集。第二季的格局從王國的不同地方統一到宮闈,幾場突破戰都挺值得一看的,也會讓我忍不住去查看歷史背景。
韓劇《王國》第二季劇照,裴鬥娜
林檎:韓國影視是一個非常注重類型化,又非常能跟得上潮流的「大型二次加工工廠」,他們非常善於把好萊塢主流類型、語境和本國市場上流行的元素、話題、情緒融入到影視作品中。近年韓國的主流語境是韓國國民對樸槿惠及其相關的邪教、時任政府的不滿。比如,《秘密森林》是以在樸槿惠案中出力最多、最得韓國民眾信任的檢察官為題材的懸疑劇集,反派直指時任高官;《Argon》則是以被壓迫的新聞機構忍辱負重報導為背景創作的劇集。
這幾年還有很多很多的韓劇韓影都有這樣的背景色彩,《王國》第一季的製作周期是2018年,所以我在看的時候,不是在看喪屍圍城、怎麼自救,而是主要在分析朱智勳飾演的世子,金成圭飾演的永壽村士兵永信。我會按照這樣的語境猜測原作、編劇、導演想要塑造一個什麼樣的領袖人物,這兩人之中的哪一個會更符合當時韓國觀眾的國民期待。某種程度上,這部劇表現的應該還是韓國創作者所代表的韓國大眾的傾向——他們正在塑造一個自己想要的領袖。
《王國》是韓國影視劇想要傳達出來的韓國歷史故事。李氏王朝在朝鮮史中最大的問題就是父子、兄弟、夫妻相殺,甚至挫骨揚灰。電影《思悼》展現的是莊獻世子被父親關入米櫃活活餓死,歷史上的昭顯世子也有被父親親自毒殺的傳聞,韓國民間一直對這兩位因為王權鬥爭而死掉的世子抱有同情心,所以朱智勳飾演的世子李蒼能夠從瘋魔的父親和後媽手中逃脫,在戰鬥中成長起來,我個人覺得這就是一種韓國民間看法的體現。
韓劇《王國》第二季劇照,朱智勳
何小沁:我覺得《王國》很適合這段時間看,大家都宅在家裡,片荒劇荒綜藝荒,它又是一次性放出6集,加上第一季也不過才12集,一口氣就能看完。它的篇幅和節奏比較偏美劇,看得很爽,能火不意外。所謂喪屍題材,某種程度就是對傳染病的一種誇大式呈現,在這個時候看,格外心有戚戚……
就像一場病毒能揭開全世界的很多問題一樣,喪屍屠城也暴露出很多社會矛盾,比如劇中老百姓原本就生活貧苦、不堪重負,權貴階層又逃避責任,導致了災難大爆發。
的確,李氏朝鮮這個歷史背景讓我們覺得親切熟悉,沒有什麼文化理解障礙,劇中的手寫字都是中文。老外也覺得這是一個《行屍走肉》+《權力的遊戲》故事,類型融合很新鮮。喪屍、權謀兩大元素在東西方都能找到落點。
韓劇《王國》第二季劇照
何小沁:第二季《王國》雖然也很火,但比起第一季的人次和評分,還是下降了一些。你們覺得第二季最大的優點和不足是?
林檎:優點是韓國創作人講故事很有兩把刷子,編劇金恩熙在改編故事的時候有非常清晰的設定,第一季叫「殘酷的欲望」,第二季叫「血染大地」。第二季她主要想描述的是「血與血統」的故事。這裡的「血統」其實就是父權的承襲,但是世子放棄了,他把位置讓給了一個」賤民」的孩子,這就是反抗。
另外一個反抗是「殺父、殺師」,東方社會尊師重道,父親和師父是不可侵犯的權威,比如國產劇《鶴唳華亭》裡的父親和師父,與《王國》裡的扭曲感、悲壯感都一模一樣。《王國》裡的世子親手斬下父親和師父的腦袋,雖然不如漫威系「弒父」來得徹底和反抗得更明顯,但也是一種反抗,是非常西方化的對東方倫理問題提出的解決辦法。
韓劇《王國》第二季劇照,許峻豪飾演世子師父,武將安炫大人
與此同時,劇中喪屍最早出現的倭寇之戰,也有《刀鋒戰士》、《X戰警》系列改良人的思維。只是生死草和冬蟲夏草的原理過分相似了。就是這種東方、西方的混合,很有意思。
另外一個點是,這個故事的原著叫《神的國度》,第二季的故事已經開始有這種「神性引導」的傾向了,比如裴鬥娜飾演的醫女,她的設定就有「人間神」的意思吧,醫治病人不分仇惡、保護弱小等等,全智賢的客串出現估計也有這方面的意思。「人間已成地獄,該怎麼變成神的國度?」這應該是後續劇集會說到的吧。
缺點就是這個劇其實不夠精緻,很多都是一筆帶過,總有種框架搭起來了,但是沒有細節支撐的感覺。還有很多細節又顯得很多餘,比如世子和侍衛的故事...太老土了,且不夠讓人信服。中殿娘娘的妖魔化也沒必要,這個形象太硬了,完全的韓式刻板化,不如《思悼》裡文根英飾演的莊獻世子妃那樣,寥寥幾場戲,但很值得琢磨。這就是個視覺劇,直接將每一季改成2小時以內的電影也可以的。
《王國》第二季劇照,新人演員金惠濬飾演中殿娘娘
梵一:第二季最大的優點或許是它鋪設了一個「王國」宇宙,並藉此機會宣布要拍若干季,它的權鬥、喪屍、動作等元素,都在第二季進行了一個合理的全方位展現,並在故事層面提出更開放的議題,以供編劇有空間繼續可勁兒造。比如,「柿子」的選擇是就這樣被人捏,還是變「柿餅」貯藏更久;裴鬥娜的角色之後會有什麼發展,是否有感情線;全智賢作為最後一筆,該怎麼大書特書,你看她的造型是跟已出現的各方勢力都不同的。
也因此,第二季靠每集燒200萬美金,保持在Netflix的行活水平,當它開始鋪設未來空間的時候,不可避免地讓這一季變得不完整,成了一個過渡,當然有損第二季作為一個整體的完整度。
談到這裡,我們需要對第二季的情節進行一個分析。我們知道它在形式上還是想當北美的,我不懂專業詞語哈,有個感受是它的每一集在單集的情節上都是完整的,每一集都有各自的小高潮,通過梳理和直觀感受,我會判斷第二季的節奏比第一季加強許多,這或許是經過計算的,在某個時間段觀眾需要一個刺激才能專注看下去。
這和它鋪設「王國宇宙」的目的形成了兩個衝突:1、後幾集為了宇宙歸於平淡,統計一個情節點曲線的話,是前高后低最後拉升的;2、為了鋪設宇宙,又要營造節奏,編劇為了省心,做了很多取巧的設計,當世子無路可走,就冒出小路、小道,這在本季中出現了至少三次吧,還有一些其它轉折設計,都是這樣的,這是很多美劇式編劇會去採取的衝突設計。這都損傷了它的可解讀空間,留給觀眾的餘味變少了。
韓劇《王國》第二季劇照,朱智勳
Truly:第一季看的是奇觀,人物和劇情的攤子就那麼大,說實話並沒有很強烈的懸念,也就沒有追到第二季的動力吧。第二季又真的如預料,奇觀還是喪屍跑酷,主線集中到世子身上,劇情沒有太曲折反而節奏更慢了。人物太單薄了,一部熱門劇至少要出一個焦點性的人物,或者群戲做到配角都有不少觀眾追看。但是《王國》拍到第二部,我真的是沒有愛上一個角色,連恨都沒有。
中殿娘娘有謀略但掌控不了大局,她留的那些招只是要拉墊背而已,她老爸計謀深遠但是抵不過亂拳打死老師傅,這些說沒就沒的反派在美劇思維裡可能還好,但是在華語電視劇思維裡可能就會覺得:嗯?就這?
韓劇《王國》第二季劇照,新人演員金惠濬飾演中殿娘娘
世子從第一季就展現了勇氣和少少的戰術思維,但還是一個性格不太鮮明的人物。他為何會放棄皇位有很多原因可以說,比如當時的政治局面,以及古代人對廟堂與江湖的糾結,但是這些都沒有劇情充分體現。然後就是與舊部的那場功能化很強的戲。在這個殘酷的喪屍世界,世子的感情顯得太天真。當然了,叢林法則裡的脆弱是可愛的,但一切得建立在人性複雜的基礎上。醫女固然是以救人為原則,沒有明顯立場,但是她從頭到尾太工具人了,應該是裴鬥娜少有的缺乏個人魅力的角色。
韓劇《王國》第二季劇照,裴鬥娜
何小沁:我覺得最大的優點很直觀,就是製作精良。兩季《王國》的製作花費差不多都在每集近200萬美元的級別,想想每集只有35萬人民幣製作費的《想見你》……有錢就可以為所欲為,可以請到頂級卡司,可以去宮殿裡實景拍攝,可以設計高級的布光、運鏡,可以有一大批敬業的喪屍群演……
每集都保持相對穩定的「含屍量」,沒有婆婆媽媽小情小愛,讓整部劇都有不輸電影大片的質感。尤其後面那場冰湖大戰,一切為極致的視覺刺激服務(用拳頭和胖子的體重砸開的洞……),甚是好看。
韓劇《王國》第二季截圖,「冰上戰屍」
第二季評分下降的原因可能跟結尾有關係吧。有些觀眾不滿意,終於覺醒的世子最後怎麼又選擇「出世」了呢?中殿娘娘就這麼下線了?世子把江山交給了一群怎樣的窩囊廢?關於有沒有爛尾,網上有不少爭議。這部劇的宮鬥也是比較初級的,把中殿娘娘送到國產宮鬥劇裡,估計活不了幾集。
要是篇幅再長一點,這些地方的處理可能會更令人信服一些,但Netflix就想要這樣的節奏吧。
韓劇《王國》第二季劇照,朱智勳
何小沁:《王國》編劇說拍十季都可以,把網友嚇到了。你們看好全智賢給第三季開的頭麼?覺得這個故事能拍十季嗎?
Truly:想拍十季當然可以拍,比如全姐和裴鬥娜、朱智勳可以在第三季對付宮裡的變種人,最終組成「馭屍英雄聯盟」,以後拍單元劇都行啊。這麼一想,其實林正英、陳友、樓南光就是咱們自己的「馭屍英雄聯盟」啊哈哈。不管《王國》未來怎麼走,我還是會期待的。
何小沁:全智賢產後回歸是一個很大的噱頭,不會只是客串這麼簡單,她可能成為第三季的關鍵人物。看她在第二季結尾的造型,有點神秘的異域色彩,結尾提到民間有人在種植和販賣生死草,再看那些鈴鐺,喪屍可能還會繼續進化,從黑夜到白天,潛伏期由短變長,群體也從無秩序變得……可操控?
我猜測第三季及之後的格局會變得更大,可能是地理位置上的拓展(牽扯到更多國家、民族),甚至可能是時代的延伸,世子不會一直是主角。但這樣還怎麼保持宮鬥這條線,我也比較好奇。
《行屍走肉》都有十季了,《王國》受眾範圍更廣,只要有人看就會一直拍下去。
韓劇《王國》第二季劇照,全智賢
梵一:或許會可操控,可操控本質上是個科技哲學上的概念。因為它已經不是喪屍了,而是寄生,相關鏡頭很多,皮膚下邊蠕動的蟲子,生死草上的寄生卵。醫女調查喪屍機制,世子調查事件起源。未來的確是有好戲,就看怎麼編。這又是一個集韓國之力打造的作品,必然會跟韓國當下和未來的現實產生聯繫。未來誰能說得定呢?
林檎:黃金配角柳承龍的角色挺可惜的,就這樣死掉了......他還在開播發布會上說過「音樂有BTS(防彈少年團),電影有《寄生蟲》,電視劇有《王國》。」這句話目前看來是對的,相比起傳統韓劇,《王國》已經走出韓國,所以後續應該會更寬廣。
韓劇《王國》劇照,裴鬥娜、柳承龍
何小沁:《王國》是Netflix在東亞布局本土原創戰略後最亮眼的成果。最後想問一些宏觀點的問題,你們怎麼看待Netflix的這一戰略?《王國》的成功模式在其他國家或地區能複製嗎?國內有能取代Netflix地位的流媒體平臺嗎?
林檎:是成功的,Netflix想要進入亞洲市場,中國和日本有天然壁壘。日本是文化壁壘,我們是硬體壁壘+文化壁壘。根據韓國電影的發展來看,韓國的影視劇恰好站在西方和東方的交界處,他們非常熟悉如何運用好萊塢、歐美的思維方式來講述東方文化和倫理傳統。李氏朝鮮承襲大明律制,加上韓流二十多年的鋪墊培養,用韓劇進入華語市場,是很容易的事情。同理,韓流在日本也有很深厚的基礎,但能不能打下日本市場,待定吧。
和Netflix的華語定製劇集相比,《王國》更具有普世性和更大的世界語境,這是我們能夠接受的原因。但在Netflix平臺播出其它韓劇,比如tvN、OCN、JTBC製作的那些,基本上大家還是認原來的品牌,而不是Netflix的。
《王國》的成功,內地電視劇不能複製。比如,韓系血統很濃厚的《鶴唳華亭》《下一站是幸福》,和《王國》很像的《長安十二時辰》等等,就算內地影視人和韓國影視人的思維近似,但他們呈現出來的東西也會不一樣,因為我們有太多的本土因素需要考慮了,太多了,太多了......
韓劇《王國》第二季劇照
梵一:Netflix這個策略已經好幾年了,要想打開一個地方的市場,沒有比在這個地方製作當地劇集更合適的策略。《王國》只是這個模式下的另一個複製品。Netflix已經做了很多成功的案例,比如幾年前美國本土的《怪奇物語》,在德國製作的《暗黑》,英國最近的《德古拉》,挪威的《諸神的黃昏》,還有我年前看完的《獵魔人》等等,都或多或少有忠實觀眾。
我們要看Netflix這個模式,其實不過有二:第一,它有攢項目的能力,在不同國家和地區找當地最有實力的班底來製作,當地市場需要保持開放,工業發展水平也需要考慮;第二,有錢可以燒,還能賺錢保證足以燒錢,這是生產和運營分別去做的事。判斷它成功與否、是否可持續,就要看這兩項。
整體來看,Netflix的各地合作,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是很正常的,大多是在第一項上出了問題。這就好比一個集體的策略傳遞到基層,每個人有各自利益考慮,對策略的理解必會不同。理解了的少數人,才成為策略支持者和反對者,而大多人都是灰色的。
至於國內的流媒體,因為我們沒有影視工業,非常受限,即使有錢也很難做出媲美Netflix的片子了。甚至在內容上,錢也不是重要的,創造力才是根本,心靈純不純淨,就像阿巴斯也能在嚴苛的審查下成為美學大師。
《怪奇物語》《獵魔人》《王國》,第一季海報
Truly:奉俊昊說「跨過那幾釐米的字幕障礙,你會獲得更多」,其實那麼多戲都有字幕,為什麼《寄生蟲》的字幕就被跨過了,因為它的故事講得不用字幕也能懂,我有個朋友在不懂韓語沒有字幕的情況下去韓國影院看的生肉,如此都完全被吸引,能get到它想要說的東西——全世界都有的階級問題。所以不管哪個平臺,怎麼傳播,如何布局,我覺得本質還是要找到對的內容。
平臺要做的就是計算好這部戲給誰看,最終也能送達到受眾那裡。給華語觀眾看就不要以功夫、冥婚為噱頭拍無聊的劇情啦,糊弄不了華語觀眾,非華語觀眾也並不想打開。Netflix的這次成功好複製也不好複製:就是做好內容啊。最簡單的道理也是最難捍衛的原則。內地都沒有Netflix的一席之地,我們也就不談「取代不存在的事物」這個偽命題了吧。至於我們的流媒體平臺能不能在其它市場取代Netflix,就更不需要討論了。
Netflix三部原創華語劇集《罪夢者》《極道千金》《彼岸之嫁》海報
何小沁:同意以上看法。Netflix的決策源於它的危機感:一方面,它的無底洞式砸錢投入需要更廣闊的市場、更多業務線支持;另一方面,美國本土用戶增速已經放緩,Disney+等一系列競爭者崛起,它最好的出路就是去拓展國際市場。國際市場也分不同方向,一個是版權採購,另一個是本土原創。
看這兩天的新聞,Netflix和YouTube相繼宣布降低歐洲的畫質,因為疫情大家都宅在家,整個歐洲的網速都不行了。這件事讓我更加覺得亞洲真的是流媒體的未來藍海——網速快、年輕人多,尤其中國大力發展5G。東南亞每個國家有當地的競爭對手,Netflix市場份額還在艱難爬升中,日本合作動畫比較多,而韓國是Netflix最理想的聯姻對象——市場開放,工業和類型片發達,《釜山行》《寄生蟲》《王國》……這些國際爆款出現在韓國都不是偶然。
像梵一說的,找準人很重要,找準之後還要信任這些本土創作者,不要插手幹預。《王國》主導演是金成勳,他之前拍的電影《隧道》也很受歡迎,也是一個災難外殼+社會諷刺的類型片。馬來西亞導演柯汶利第一部電影《誤殺》就賣了十幾億,大家說「哇,陳思誠看人好厲害」,但在陳思誠之前,Netflix就已經邀請他執導了首部華語劇集(看來最後柯汶利還是選擇了陳思誠,沒有接受Netflix的邀請)。我不知道Netflix內部是怎樣一個綠燈機制,他們真的蠻厲害。
電影《隧道》《誤殺》海報
Netflix在中國臺灣投拍的《罪夢者》我看過,雖然卡司也算頂配了(張孝全、賈靜雯、範曉萱等),但格局、節奏、剪輯和《王國》相比,還是差很多。沒辦法,工業水平擺在那兒。
大陸的難處就不用說了,Netflix一半作品可能都過不了審,現在只能買買版權啊,籤點授權啊,還處於在門外尷尬站著的境地。那我們能自己打造出一個Netflix嗎?也難,目前主流的會員模式支撐不了《王國》這樣200萬美元一集的頭部項目。不過已經有不少人在思考怎麼打破這個局面了,比如陳思誠的網劇版《唐探》,通過IP聯動的方式,放長線釣大魚。中國有最大的市場,內需不是問題,想要成為文化大國,下一關是怎麼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