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不是覺得這張照片很熟悉?
沒錯,這其實是初中生物課本彩頁中的一張照片,攝影師抓拍的是一隻正在利用木棍吃白蟻的黑猩猩。
同樣作為靈長類動物,人類與黑猩猩其實有很多相似之處,而從它們身上,我們也能夠或多或少看到我們的影子,比如這張照片中的行為:吃昆蟲。
記得小時候住平房,每年冬天都需要自己家燒煤取暖,而煤塊是不容易直接被點燃的,需要通過木柴或乾草作為介質,這也就是說每次燒煤時,都要劈一些柴禾。這個時候木頭中的一種幼蟲(和害蟲天牛是近親),把這種幼蟲放在火爐上烤一烤,轉眼間便香氣四溢。
烤熟後的蟲子放入嘴裡,先是酥脆的外表觸碰到了唇舌,之後牙齒一用力,便將烤熟的蟲子咬爆,頓時整個口腔都充滿一股鮮美的味道,這便是我關於吃蟲子最早記憶。
人類進入農耕文明以後,穀物成為人們主要的食物來源,曾經可以作為食物的昆蟲,逐漸變為威脅農田的害蟲,成為農民憎惡的對象,這其中蝗蟲可以說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且這一威脅一直延續了數千年。
最近的蝗災新聞是年初從非洲一路奔襲到印度的蝗蟲,據說至今仍在印度肆虐。對抗蝗災,中國可以說是歷史悠久且經驗豐富,古人為了表示對抗蝗災的決心,甚至提倡食用蝗蟲,就連帝王也不惜親力親為,用筷子「挑戰」這肆虐農田的災星。
第一次看到帝王吃蝗蟲時感覺蠻有挑戰性的,似乎跟勇士上戰場差不多,直到後來去了一次山東,吃到當地的特色菜:炸螞蚱(蝗蟲別稱),才發現這哪裡是什麼需要勇氣的挑戰,明明是美味好不好,油鹽花椒來一波,不香麼?
除了蝗蟲以外,其實早在先秦時期的著作《周禮》中,便有關於昆蟲美食的記載,其中出現的一款名為蚳醢(chí hǎi)的食物,便是由螞蟻的蟻卵製作的醬料,因此又稱為蟻子醬。
《禮記·內則》的貴族菜譜中,也能夠看到「蚳醢」的記錄,除此之外,在宋代陸遊所著的《老學庵筆記》中,還有較為詳細的描述:
《北戶録》云:『 廣人於山間,掘取大蟻卵為醬,名蟻子醬。』按此即《禮》所謂蚳醢也, 三代 以前,固以為食矣
陸遊在這裡提到的《北戶録》,是一本記錄唐代嶺南風土人情的書籍,其中介紹嶺南人會用螞蟻卵做醬,並稱之為蟻子醬,和《周禮》中提到的蚳醢是同一種食物,在夏、商、周(三代)以前的古人常吃的食物。
除了吃螞蟻卵,古人還吃蜂蛹,在宋朝蘇頌等人編寫的《圖經本草》(又名《咽經》)中記載:
今處處有之,即蜜蜂子也。在蜜脾中如蠶蛹而白色,嶺南人取頭足未成者油炒食之。
由此可知,在當時吃蜂蛹已經是十分普遍的事情了,尤其是在經濟十分發達的宋代,各種烹飪方法都在蜂蛹這類新奇食材中得到展現,比如椒鹽、蔥爆、香煎等等,口味上也是可提甜可鹹,甚至還煎荷包蛋蜂蛹、金沙蜂蛹生菜包這樣的特色美食。
到了元朝,人們將食用蜂蛹的習慣延續到了蠶蛹身上,自此以後,食用蠶蛹的習慣一直延續至今,成為無數人餐桌上的開胃美食。
不過中國人愛吃昆蟲,歐洲人同樣沒有錯過這一美食,早在古羅馬時期,貴族們便用麵粉培養一種甲蟲的幼體,並配著葡萄酒一起吃,。古希臘時期的著名哲學家亞里斯多德,還曾專門寫下了自己吃蟬(知了猴)的經驗,在蠐螬掙脫外殼之前食用,味道最是鮮美。
由此可知,現如今各種講究不吃這個不知那個的西方人,其實本質上是物質條件變優越罷了,和所謂的高貴和品味關係不大。
到了二十世紀末,人類的生產力水平已經得到空前的發展,但吃昆蟲依舊流行在全世界的很多地方,一些國家甚至還出版了關於昆蟲美食的書籍。受到印第安人用昆蟲做麵粉的啟發,人們還將昆蟲用到了食品色素,麵粉和肉醬當中。
愛生活愛美食,作為食物鏈最頂尖的存在,人類的菜譜遠比想像的豐富,光是可以被食用的昆蟲種類就高達數千種,看到這個數字,突然發現作為一個吃貨的任重和道遠。
2020.07.25(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