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波特是誰?第一個關注到秦嶺終南山隱士的人

2020-12-22 專業行走
美國作家、翻譯家、漢學家

提到比爾波特,一般鮮為人知。中國人對於外國人的名字,患有「臉盲症」。

提到《空谷幽蘭》,好多人又讀不懂。蘭梅竹菊,合稱「四君子」,在古典文學裡被看做是高潔典雅的象徵。所謂空谷幽蘭,字面意思指山谷中優美的蘭花,實際指代一個人人品高雅,正所謂「蘭生空谷,不為無人而不芳」。

提到隱士,大部分人都知道。「隱居在山上的修行人,秦嶺終南山裡面多得很!」

而比爾波特,就是第一個關注到中國現代隱士的人,《空谷幽蘭》就是根據他1989年尋訪秦嶺終南山隱士寫成的一本書。

- 1 《空谷幽蘭》-

《空谷幽蘭》,一本寫終南山隱士的書籍,尋訪和成書的時間大約是1989-1993年

關於秦嶺終南山,他去過的地方,我大多去過;而我去過的地方,他大多沒去過。

這句話很繞,不過確實事實。限於一個外國人的身份,比爾波特先生在他那個年代,盡了全力去尋找他心中的隱士。

嘉午臺、南五臺、觀音山、華山……,淨業寺、草堂寺、興善寺、興教寺、臥龍寺……,道教、佛教、儒家,終南山上下幾千年的故事和人物,信手拈來、娓娓道來,讀起來確實有點意思。作為關於中國古代文化的入門類書籍,還是不錯的。

快三十年過去了,比爾還在寫書,還在宣傳和介紹中國古代文化。譬如剛剛讀過的《一念桃花源》,這樣的精神令人感動。

如果是一個外國人,要想了解神秘的中國文化,從閱讀終南山開始確實是正確的;如果是一個不太了解自己國家歷史的中國人,從閱讀終南山開始也是恰當的。

中國文化的終極目標,就是追求心靈的澄淨和人格的完善。科學和技術是向外的,修行和思考直指內心。

- 2 《一念桃花源》-

這是一個有意思的美國老先生,寫出來的一本有意思的小書。比爾波特,就是那個通過一本《空谷幽蘭》,把一千年前已經死去的終南山隱士又復活的人。

書籍確實並不都是有益的,書籍也並非都催人上進,但是這本《一念桃花源》,確實既是有益的,也是催人上進的。

讀起來有意思,靈魂上有觸動,讀完也想這樣去做,這樣去生活,這就是這本書的價值。

我們的精神世界裡,需要住一個陶淵明,也需要住一個蘇軾,更需要住一個比爾波特!

- 3 《彩雲之南》-

《彩雲之南》其實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是「多彩貴州」,後一部分才是「彩雲之南」。

在多彩貴州的旅行之中,比爾波特去了鎮遠、貴州、安順和六盤水,這是我的老家。在彩雲之南的旅行之中,他又去了昆明、景洪、大理、麗江、攀枝花和元謀。

曾經有三年春節,我都在雲南浪,比爾波特書中提到的地方,除了景洪之外,我都去過。而且,我還去了怒江、騰衝、紅土地這些他沒去過的地方。所以說,這本書跟我很有緣分。

雖然我已經算是一個老雲南遊客了,不過卻還是購買了這本書,希望看看1992年的雲南長什麼樣子。

說到旅遊,我始終覺得大部分的中國人都還沒有學會這項技能。旅遊並不是簡單出去走走,一次性完成的事情。

我眼中的旅遊,起碼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前期文化歷史知識準備,二是中期徒步深入緩慢接觸,三是後期總結書寫提升凝練。比爾波特的書,大概就有這樣的感覺。

- 4 《黃河之旅》-

只1天時間,我就讀完了《黃河之旅》。

開篇提到的虹口,前陣子剛去過,只可惜沒去看魯迅的故居。

從第九章開始,開封、鄭州、嵩山、洛陽和三門峽,我都比較熟悉。我翻譯過林散之遊記,比爾波特提到的景點,我甚至分得清方位,比他了解得更多一些。當然,都是間接獲取的知識。

關於陝西部分,比爾波特先生去了韓城、延安和榆林。

韓城的党家村他原本有機會去,但錯失了,真是遺憾。反倒是司馬遷墓,這個也算不錯。然後是壺口瀑布,我也去過,當然也是很多年之前的事情了。延安我去過很多次。榆林那邊,曾經去過一些,只可惜沒有走到真正的毛烏素沙漠。

30年前,貌似和30年後,景致都是一致的。

至於包頭和呼和浩特,前幾年我們的內蒙古之旅時,整整5000公裡,我走得比比爾波特先生更遠和更深遠。他追逐黃河,我追逐的是草原。這一趟下來,真是令人難忘呀。

轉到青海之後,重點的塔爾寺、拉卜楞寺、日月山、青海湖、茶卡鹽湖,正巧我也都去過。真沒有想到,我的行程之中,居然有那麼多與比爾波特的行程是重合的。

只是最後的黃河源頭,我沒有去過。

讀完這本書,慢慢悟出了旅行之道,那就是主題旅遊,設定一個目標,而不是茫然不知所措,走哪兒算哪兒的瞎玩。

我們行千裡路,總得有一個擬定的方向。

一個外國人,對我們廣袤的國土都如此迷戀,我們沒有理由不走出門去,好好看看。看看那些,五百年前、一千年前、三千年前、五千年前就存在的歷史和文化。

- 5 《絲綢之路》-

要說有趣和冒險的話,比爾波特的這次絲綢之路之旅,確實稱得上是一次偉大的旅行。

他們從西安出發,經過了天水、蘭州、武威、張掖、嘉峪關、敦煌,然後來到了新疆。最後從新疆,翻越崇山峻岭,又去了伊斯蘭瑪巴德。

許多年前,唐代的著名僧人玄奘,就是從走這條路取回了大乘佛教的經典。

1992年,比爾波特和他的朋友芬恩,從香港出發,為了給一檔旅遊做節目,開始了這段神秘的冒險旅程。

一路上他們跋涉沙漠戈壁,翻越高山雪原,遊歷了河流湖泊,探訪埋藏於綠洲文明和乾枯河流旁失落的古城,傾聽絲路沿線居民講述不朽的民族神話和民族間的徵戰與融合。

那時候,我還在讀小學。

一個人這一生,必須有那麼幾場有意思的長途旅行,有一個明確的主題,有一個要好的朋友,有一定的經費支持,去一個自己特別想去又特別有趣的地方。

旅行的目的,就是滿足一種特殊的心理需求,是對自己日常平淡生活的補充,去體驗別人生活的方式,並與自己當前的狀態形成對比。

只有在這種不同的比較之中,你才能感受到生活的魅力和特殊,才能覺得日子還是挺有意思的。

我的書架裡面,已經讀完的比爾波特的書,已經有五本了。這些書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致敬,比如說隱士文化,詩歌文化,民族文化,佛教文化,黃河文明,還有絲綢之路文明

- 6 《江南之旅》-

「江南」是什麼意思?「江南」在哪裡?比爾波特說,十個中國人會有十個不同的答案。確實如此,即便是一個家庭中,夫妻二人也不會對「江南」達成共識!

於是,比爾波特和他的兩個好朋友,踏上了尋訪江南的旅程。

一路見聞包括:廣州、長沙、廬山、南昌、南京、蘇州、杭州、紹興和寧波,以及慧能、齊白石、毛澤東、劉少奇、杜甫、屈原、陶淵明、虛雲、朱耷、李白、孫中山、徐霞客、石屋、寒山和蔣介石,還有瓷器、墨錠、宣紙、茶壺、園林、黃酒。

一個外國老人,知道的比中國人多。旅行的方式,比中國人地道。各種旅行中的智慧,更是眼花繚亂,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防扒竊、倒臥鋪、住賓館、談價格、開口問路,以及買買買中的精打細算,即便是今天,恐怕也沒有幾個人能超越比爾的旅行智慧。

尤其,是他們對於美酒和美食的欣賞,更是發自內心的。

走出家門就是旅行,但很少有人能夠遊覽完畢之後,留下那麼多文字記錄,發生那麼多能與人分享的故事,每件事情都值得學習,玩也是一樣的。

我喜歡閱讀比爾的書,就是想看看別人的行程到底有何不同。

- 7 《禪的行囊》-

《禪的行囊》開篇,比爾波特先生交代了自己的人生,然後的本書結束的時候,他又交代了自己家族的故事。

於是,僅僅通過這兩個部分,比爾波特先生本身就已經成為一個傳奇。只有自己的人生故事奇妙有趣,寫出來的書才會奇妙有趣。

《禪的行囊》一點點回顧了《空谷幽蘭》《黃河之旅》《江南之戀》《彩雲之南》的寫作來由,雖然往往點到為止,但對於已經讀過這四本書的我來說,看見那些熟悉的文字,總會會心一笑。比如,終南山中修行的隱士,黃河源頭的兩匹矮馬,屈原李白的陵墓,廣西瑤族的傳說。

《禪的行囊》補全了我關於禪宗的知識結構圖。之前,閱讀熊逸《思辨的禪趣》,對於禪宗六祖慧能的故事,已經有了較為全面的理解。這一次,剛好隨著比爾波特的腳步,領略了初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的傳奇。

閱讀使人豁然開朗,哦,禪宗原來是這麼一回事情,至少對禪宗不再是睜眼瞎。

去年在終南山太平峪管家坪金明寺,遇到一個獨居山寺修行的僧人,從他口中印象深刻地知道了一個詞彙:「廟產!」當讀完《禪的行囊》之後,終於對於這個詞彙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禪修就是勞作與修行的統一,共同的集體勞動讓彼此孤獨的修行之路,變得容易了一些。否則,普通的修行人很難走完這條道路。而寺廟的「廟產」,也就是土地是僧尼勞作的場所。

歷史上,對於佛教來說,廟產發揮過正反兩反面的巨大作用。

興時,因為有了廣闊的土地,從幾畝、幾十畝、幾千畝,到幾萬畝,寺廟有了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得以快速發展。

衰時,因為僧人可以通過把土地轉租給農人耕種,逐漸使自己成為了剝削階級,甚至動搖了政府的稅收,繼而慘遭滅佛,亦或者被沒收充公,寺廟一度成為學校、機關。

從閱讀來說,這一本書的文字語言很流暢,相比於之前比爾波特書籍的翻譯者,葉南的文字駕馭能力超乎其上,譯文是地道的中國文字表述,幾乎讓人讀不到翻譯的任何痕跡,這實在是太難得了。

閱讀的過程中,我也剛剛把林散之20世紀30年代的遊記,從古漢語翻譯成現代漢語,累計發布38篇網友,受眾多達上百萬人次。這個工作,讓人深知翻譯,無論是跨文化、跨語言、跨表達習慣,都十分考驗譯者對於語言的運用能力。

- 8 彩蛋《遠村行走》-

為什麼要介紹比爾波特?

2019年,我打算出了一本書,是關於秦嶺的,書名叫做《遠村行走》,尋訪的是中國最後的山村。

7月9日,出版社希望邀請到寫過秦嶺終南山隱士的比爾波特寫推薦語,於是通過電子郵件聯繫到比爾波特先生,沒想到老先生很爽快,回信答應寫幾句話。

7月30日,比爾波特先生在仔細閱讀完《遠村行走》之後,寫下了這樣一段推薦語:

秦嶺自古以來吸引著無數的修行者和探索者。我1989年尋訪秦嶺終南山裡的隱士,寫成了《空谷幽蘭》。三十年後的今天,秦明先生以《遠村行走》向秦嶺南坡的平凡山民們表達了敬意。我希望讀者朋友們也對山裡的修行人和平民相敬如賓。同時,我也祝大家在行走中更好地發現自己。

——比爾波特

人世間的一切,都是緣分!

相關焦點

  • 揭秘神秘隱士,中華修道勝地秦嶺終南山
    心靈上能夠成為隱士的人不多,許多人從身體成為隱士。快節奏的社會影響下,許多人逃離都市,隱居山林。從古至今作為隱居首選的終南山,近年來也是越來越火。前往終南山遊玩,總是能夠看到各種類似道士打扮的隱居人士。隱居山林之間,彈琴、看書、打坐。不搭理世事,不問紅塵。這是人們對於隱士的印象,也是許多隱士追隨的。
  • 去秦嶺終南山下趕大集,不僅東西很便宜,還能偶遇山裡的隱士和修行人
    我喜歡趕集,無論是住在秦嶺終南山的10年,還是在城市的時候,都會抽空去趕大集,那種場面,那種價位,那種買東西的感覺,讓人覺得很舒服。 以前住在秦嶺終南山子午峪、天子峪、石砭峪這邊的時候,喜歡沒事的時候去子午鎮趕集。
  • 「終南山隱士」人人都仰慕,這裡有簡約又極富生活氣息的原始美
    大家好,我是麻花,今天小編我要和大家講講一個地方,這裡是人人都很仰慕的「終南山隱士」,而且這裡有簡約又極富生活氣息的原始美,一起去看看這裡吧,去感受那種隱士的的生活氣息吧。古代中國就有一種隱逸文化,從陶淵明修籬種菊、歸鋤南山開始,隱士們的山居生活總被人們寄予一種詩情畫意,美好的想像所感染。陶淵明歸鋤的「南山」不是今天的秦嶺終南山,而是依附於帝都長安的秦嶺終南山,自古就是隱士的天堂。80年代,一個叫比爾·波特的美國人來到秦嶺尋找終南山隱士,並把他的探險過程寫成了書,書名叫《空谷幽蘭》。
  • 終南山第一女隱士,45年沒有與家人聯繫,說自己可以和佛祖對話
    終南山在陝西省,海拔最高處2604米,是秦嶺山脈的一段。《左傳》稱其為「九州之險」。在終南山上有一位隱士,88歲的她在這裡隱居45年,被稱作是「終南山第一女隱士」,她的名字是王芝霞,43歲皈依佛門。到了中年,她決定放棄塵世皈依佛門,雖然丈夫和孩子百般挽留,她還是順著自己的心意落髮皈依。王芝霞先是在香積寺打坐數載,起初的幾年她總是想起自己的丈夫孩子,她覺得這是自己不夠虔誠。後來,她乾脆來到了終南山,潛心修行,度過自己的後半生,也再沒有和家人聯繫過。
  • 他是終南山第一隱士,隱居深山30年,以粗茶淡飯度日修行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現代社會中,隱士這一群體也在慢慢縮小,畢竟現如今想要成為一名與世隔絕的隱士也是比較困難的。但是,在我國的終南山上,卻有這樣一位隱士,他隱居深山長達三十年的時間,每天都是以粗茶淡飯來度過修行時光的,由於他隱居的時間非常久,因此,他也被人稱為"終南山第一隱士"。那麼,在這位第一隱士的背後,究竟發生過怎樣的事情呢?
  • 終南山「隱士」已高達五千人,隱居之地變「鬧市」究竟為哪般?
    這就讓人不得不想到陶淵明的「南山」了。而講到南山,中國最著名的「南山」就是終南山了。雖然陶淵明所見的「南山」並非指的是終南山,但終南山的名氣自古以來就十分之大,「壽比南山」這個成語中的南山說的就是終南山,更是有「天下第一福地」之稱。而且終南山還是道教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 閱讀比爾波特的《空谷幽蘭》,解讀大隱於世和小隱山間
    雖然隱士是指隱居之人,但是隱士生活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追尋內心平靜的生活方式,無論是在山間亦或在城市普通人也能做到「隱居」。《空谷幽蘭》是美國漢學家比爾波特寫的一部著作。小說主要記錄了終南山中現代隱士的生活和人生感悟,其中還有一些沿途的所見所聞,更有作者的看法和個人觀點夾雜其中。
  • 在終南山上的隱士女孩未能成仙,但她輸給了20個月的租金
    自古以來,終南山上有許多著名隱士,如姜子牙、陶淵明、王維等,所以終南山一直是隱士隱居的好地方。「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當今社會,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在工作和生活的多重壓力下,一些許多人想要回歸自然,追求詩意和距離,打聽之後,一些許多人來到終南山並開始隱居。
  • 釋永信為漫畫家蔡志忠剃度,終南隱士和出家人中也有很多明星畫家
    說起蔡志忠,很多人可能對他本人有點陌生,但是對於他的漫畫《老夫子》、《烏龍院》、《禪說》、《莊子說》等並不陌生,據說他的100多部作品在5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版,可以說名滿天下。對於蔡志忠的出家,很多人覺得很突然 ,但是相比於當年明星陳曉旭,歌唱家李娜出家引起的軒然大波,此次蔡志忠出家相對來說影響較小。但也有很多人在問:他為什麼要出家?
  • 終南山拜訪全真道長,喝茶問道茅塞頓開,並幫大家爭取到這些福利
    72峪,其中一個是子午峪,在秦嶺終南山子午峪裡有一座全真道觀被韓國視為道教祖庭,還常有韓國信眾前來祭拜,這座道觀就是金仙觀。由於是冬季,幾乎沒有什麼遊客,獨自一人走在子午峪的路上,路邊發現了一個特殊設備,可以監控、喊話和鎖定抓野生動物、私自下河和燒烤的人,給予警告和制裁。一路上沒有一個遊客,僅僅碰見一個爬山的單身美女,本想和她結伴而行,誰知在分叉路口,她獨自一人向另一座山進發,荒山野嶺也確實比較膽大。
  • 穿越西安嘉午臺,邂逅神秘「肉身菩薩」,感嘆秦嶺終南山太神奇
    我也是注意到石壁上的介紹,猛一回頭,才看到身後的護國寺。可惜來時寺門緊閉,門上一張通知告知遊人因疫情原因所致。我站在「破山石」前的平臺拍到了護國寺內的一角。破山石護國寺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寺廟,根據石壁上的指示牌介紹,此處唐代便是十方道場,而且由於山高路險、異常隱蔽,所以一直是終南山隱居修行的勝地。
  • 秦嶺終南山下,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王莽街辦—土門峪的桃花
    西安城南的秦嶺名曰—終南山。關於終南山,有一句成語「終南捷徑」。「終南捷徑」是針對隱居在終南山下的求取功名的人而言的,不是一個褒義詞,多多少少有諷貶之意。終南捷徑的故事發生在唐代,王維有詩歌「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寫的是太乙翠華山。而土門峪恰恰在太乙宮翠華山下。
  • 終南山有5000多名從業者,食物短缺,泡菜變成「神仙菜」
    人人都想成為修行不朽的人,但誰能真正忍受日日夜夜無聊、無聊、缺乏物質生活?的確,陶淵明採菊東籬,悠然見南山,讓許多人對隱士修行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但是有多少人會在意他的豆芽南山,草盛稀疏呢?隱居不是一次說走就走之旅,相反,他是一次極其艱難的人類實踐,你不能吃苦去堅持,還需要一定的生存智慧在其中。
  • 渭城朝雨浥輕塵——鹹陽;蜀道難於上青天——終南山
    蜀道難於上青天——終南山從長安城南望,滿眼都是高聳入雲的秦嶺。秦嶺是我國地理的重要分界線,橫亙於關中平原的南邊,它阻隔了北方南侵的寒流,也隔斷了秦蜀之間的聯繫。終南山是秦嶺山脈西起眉縣,東至藍田段的古稱,千峰疊翠,景色幽美,主峰是太白山。唐詩人王維寫有《終南山》一詩: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 揭開終南山的神秘面紗
    而當我們一聽到「南山」這個名字,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終南山」。說起終南山,首先給人的印象就是「有仙氣」,是歷代修仙、祈福者的嚮往之處,甚至直到今天,山上仍有許多與世無爭的隱士。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它如此受歡迎?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揭開「終南山」的神秘面紗。
  • 西安秦嶺這個峪口開車可至,適合大眾爬山賞雪,還有2個免費寺廟
    入冬後的第一場雪終於來了,西安變成了長安,秦嶺終南山變成了童話世界。很多小夥伴還沒來得及玩雪堆雪人,突然就發現西安市區的雪已經融化了。如果路上積雪融化,或者你的車裝了雪地胎防滑鏈,對自己的技術又比較放心,則可以開車進入開到天子峪裡的至相寺旁,不過為了安全起見,建議大家還是把車停到峪口百塔寺的旁邊,步行在田野裡或進山玩雪。
  • 終南山第一女隱士,修行40年從不和丈夫見面,85歲能連續打坐108天
    「天下隱居,終南為冠」,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放棄了世俗生活到終南山進行隱居,就有這樣一個在終南山上隱居的女性,她被稱為是終南山第一女隱士,85歲高齡仍舊能夠連續打坐108天,她告訴世人,這是在和佛祖進行交流,她就是終南山上最大的隱居者——王芝霞。
  • 秦嶺有多重要?地理南北分界線,四條河流分水嶺,包含3個5A景點
    沒到商洛柞水牛背梁來之前,我喜歡湖北恩施鹹豐縣坪壩營,12萬畝原始森林,8萬畝原始次生林,還有6萬畝人工林。到了牛背梁以後,我對這個距離西安一小時車程的國家森林公園,讚嘆不已。其實距離西安較遠的,寶雞市也有一個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但那是在太白山,離西安110公裡,去一次不容易。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距離西安42公裡,車出曲江,一路向南,一頓飯功夫就到了。
  • 一問三不知,一問三不管的人是如何當上領導的,也許原因在這裡吧
    ,去山裡拜訪一位姓張的隱士,在喝茶聊天的時候,我問他為什麼選擇隱居終南山,他向我講述了他的故事。他說自己以前在一所院校的幹部處工作,而他畢業就被分到了學員隊,經過五六年的努力,才進入幹部處幫忙,屬於借調無編制那種。在他幫忙的第二個年頭,幹部處調來了一位姓苟的年輕人,來了之後直接落編幹部處,要知道他們中很多人借調了五六年都無法落編。這位年輕人不愛工作,三天兩頭遲到,對於處裡的工作一問三不管,一問三不知,可是到了年底,他卻立了三等功。
  • 比爾波特《尋人不遇》讀後感:這本書鐫刻著一個真實有趣的靈魂
    原因與比爾波特在書中說的相似:「詩歌比散文更能達意。對他而言,整個世界光怪陸離,而不僅僅是灑滿月光那麼簡單。」在樊登讀書聽完這本書之後,便去閱讀原著了,這是我的習慣。在長此以往的網上學習之後,我悟出一個道理:這種幾十分鐘一本書固然讓人酣暢淋漓,然而過不了幾天就會遺忘,再過不了幾天,甚至連作者的名字也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