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終南山第一隱士,隱居深山30年,以粗茶淡飯度日修行

2020-12-15 阿楚說歷史

《思蜀》有言:"白髮當歸隱,青山可結廬。"

對於很多人而言,那些文學作品中所描繪的隱居生活往往是十分美好的,而在了解過一些隱士的人生經歷之後,我們也會對這些人產生一定的敬佩之情。其實,在古代社會中,隱士是並不少見的,畢竟當時的社會是以小農經濟作為主要的經濟發展模式,無論一個人在哪裡生活,都基本能夠實現自給自足。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現代社會中,隱士這一群體也在慢慢縮小,畢竟現如今想要成為一名與世隔絕的隱士也是比較困難的。

但是,在我國的終南山上,卻有這樣一位隱士,他隱居深山長達三十年的時間,每天都是以粗茶淡飯來度過修行時光的,由於他隱居的時間非常久,因此,他也被人稱為"終南山第一隱士"。那麼,在這位第一隱士的背後,究竟發生過怎樣的事情呢?

作為從我國本土興起的宗教,道教現如今已經擁有了數千年的發展歷史,雖然說在現代社會中,信奉道教的人數並不像信奉佛教的人數那麼多,但實際上,道教文化的出現對於我國自身文化的發展,也有著重要的意義,與其他宗教的不同的是,道教主張順應自然的發展態勢,而在這種思想的指引之下,道教內部現了很多隱士。

在古代社會中,許多人為了逃避世俗的紛爭,就紛紛選擇了歸隱山林,開始了與世隔絕的生活,而這樣的人也就被大家稱為隱士了。雖然說在一般人看來,只要是身居在深山當中、不與外界交流的人,就能夠稱為隱士,但實際上,在道教的思想中認為,隱士是需要有著大智慧以及過人才能的,對於他們來說,無論是歸隱山林,還是身處世俗,都能夠憑藉自己的能力過上很好的生活。

在我國古代社會中,道教有著很多的信徒,而在道教文化的影響之下,我國社會中也自然出現了很多隱士,在古代社會發展時期,由於特殊經濟體制的影響,因此,社會中的隱士數量也是非常多的。而到了現代社會中,隨著小農經濟的逐漸沒落,隱士的數量也是越來越少的。但直到目前為止,在我國的終南山地區仍有五千人左右的隱士。

從西安城出發,經子午谷,輾轉間,就能看見起伏的山巒,綿延不斷。有遠處望去,在雲霧繚繞間,朦朧百態,那就是終南山——隱士隱居的地方。"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終南山就是那群文人士子,堅守的最後一塊聖地。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在這裡隱居。耳熟能詳者,有姜子牙、孫思邈、王重陽等。

如今,這塊聖地,依舊有不少人隱居。不管是學術界的大牛、剛畢業的學子;中國人、外國人。來這裡的人很多,而在眾多的隱士中,有一位也被大家稱為"終南山第一隱士",可以說,他也成為了許多隱士心中羨慕的對象,而這位"終南山第一隱士"的名字就是但侯大使。

與很多隱士一樣的是,但侯大師也是道教的一位信徒,而在他很年輕的時候,他就選擇遠離世俗,並來到終南山中隱居。在生活的過程中,他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並對《道德經》有著非常詳盡的閱讀與了解。在決定來到終南山中生活之後,但侯大師就與世俗紅塵切斷了一切聯繫。對於他而言,外在的名利始終都不是他生命中真正追求的目標,在他看來,只要能夠做到真正的清心寡欲,那麼就能夠對自身的生活有著一定的升華。

可以說,像他這樣內心無比安寧,又能夠靜下心來修行的人,在現代社會中是非常少見的,而在但侯大師日常生活的過程中,除了吃日常的吃飯睡覺之外,他就將自己所有的時間都用到了打坐修行當中,曾經,但侯大師表示自己的內心之所以會如此安寧,也是因為打坐的功勞。就這樣,在道家思想的指引之下,但侯大師也逐漸忘記了時間的流逝,可以說,在他看來,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修行道家思想。

雖然說但侯大師過著非常安定的隱居生活,但是,他畢竟也是從世俗中脫離出去的人,因此,在後來的日子裡,但侯大師的父母也曾經來到終南山中尋找兒子的下落。但是,由於但侯大師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就上山,而當他父母來尋找他的時候,已經過去了三十多年,因此,此時但侯大師也沒能被自己的父母認出來。雖然說親人相見卻不相識的這種局面是非常尷尬的,但是在但侯大師看來,他之所以會徹底地遠離世俗,進行著與世隔絕的修行生活,也是基於他對道家思想的崇敬之情。

其實在但侯大師決定上山之前,他的家人是持著反對意見的,畢竟,對於他的父母而言,從此與兒子隔絕兩地是一件非常殘忍的事情。但是,在但侯大師看來,既然他決心要來到終南山修行,那麼無論是誰都無法阻止的。

在一些人了解到但侯大師的事跡之後,就會對他的做法有著一定的偏見,畢竟在中國傳統的思想中,孝道始終佔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但侯大師的這種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也是一種對孝道的違背。但對於但侯大師本身而言,他認為只要自己能夠堅持內心的信念,那麼無論什麼行為都是正確的。可以說,但侯大師的決定也讓我們了解到,如果說一個人能夠真正堅持自己內心的想法的話,那麼他也是會獲得一定的成功的。

隱居,不單單是追求自我的行為,也是一種釋放真我的行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在山水竹林間,修道論經,那份怡然自得,自是都市無法比的。在終南山修行的人,多數都是"陶淵明"。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裡,種上瓜果蔬菜。若是累了,就躺在小茅屋歇息;渴了,就喝山間的山泉;餓了,就吃布施來的瓜果。

在終南山中,有很多這樣的人。但是來來往往間,也有不少人離開。並非所有人都適合隱居,來到這裡,意味著放棄物質享受、預示著與孤獨作伴。所以不少來此隱居,今年來,明年走,大有人在。

結語

對於那些信奉道家思想的隱士們來說,但侯大師已經成為了他們前進的目標,或許在中國社會未來的道教文化傳揚的過程中,但侯大師也會成為許多道家子弟的榜樣。雖然說但侯大師上山隱居修行的這種做法對於他的家人而言,是比較殘忍的,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正是因為但侯大師開始了這種隱居的生活,因此,他才能夠在道教事業發展的過程中貢獻出一定的力量。在日後道教文化的發展進程中,相信但侯大師也將為我國的道教文化做出更多的努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化,現如今的社會中已經充斥著很多不同的誘惑了,可以說,在當今社會仍然能夠堅持過著隱居生活的人是應該被我們所敬佩的,畢竟他們放棄了很多的生活條件,只為堅持自己內心中對於宗教教義的追隨。

參考資料

《終南山隱士》

《思蜀》

相關焦點

  • 終南山第一女隱士,修行40年從不和丈夫見面,85歲能連續打坐108天
    「天下隱居,終南為冠」,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放棄了世俗生活到終南山進行隱居,就有這樣一個在終南山上隱居的女性,她被稱為是終南山第一女隱士,85歲高齡仍舊能夠連續打坐108天,她告訴世人,這是在和佛祖進行交流,她就是終南山上最大的隱居者——王芝霞。
  • 揭秘神秘隱士,中華修道勝地秦嶺終南山
    小編家就是在離終南山不遠的地方,有時候進山去玩,總可以看到一些隱士,話說小隱隱於林,大隱隱於市。但是如今的終南山較高的房租也讓很多隱士逼迫選擇了離開。其實終南山的隱士不全部是所有人認為的修仙什麼的,這裡的隱士有很多客戶,有的是剃度出家的苦行僧,有的是苦修的道教地方,有的屬於在現實生活中收到了感情或者其他挫折的人士,還有就是一些功成名就的人士,他們喜歡這種安靜的生活方式到處隱居,據報導還是一些是為了躲避災禍到處隱居的人士。
  • 終南山「隱士」已高達五千人,隱居之地變「鬧市」究竟為哪般?
    而講到南山,中國最著名的「南山」就是終南山了。雖然陶淵明所見的「南山」並非指的是終南山,但終南山的名氣自古以來就十分之大,「壽比南山」這個成語中的南山說的就是終南山,更是有「天下第一福地」之稱。而且終南山還是道教文化的發源地之一。相傳在公元前6世紀中期,當時楚康王任命尹喜為函谷關關令,地處終南山附近。
  • 終南山第一女隱士,45年沒有與家人聯繫,說自己可以和佛祖對話
    終南山在陝西省,海拔最高處2604米,是秦嶺山脈的一段。《左傳》稱其為「九州之險」。在終南山上有一位隱士,88歲的她在這裡隱居45年,被稱作是「終南山第一女隱士」,她的名字是王芝霞,43歲皈依佛門。王芝霞先是在香積寺打坐數載,起初的幾年她總是想起自己的丈夫孩子,她覺得這是自己不夠虔誠。後來,她乾脆來到了終南山,潛心修行,度過自己的後半生,也再沒有和家人聯繫過。王芝霞在終南山上修建了一所簡陋的廟宇,其實就是一間茅草屋,她自己把它取名為「三聖殿」,給自己取了法號「王慈善」。
  • 去秦嶺終南山下趕大集,不僅東西很便宜,還能偶遇山裡的隱士和修行人
    我喜歡趕集,無論是住在秦嶺終南山的10年,還是在城市的時候,都會抽空去趕大集,那種場面,那種價位,那種買東西的感覺,讓人覺得很舒服。 由於附近的庫峪太興山自古被稱為隱居和修行聖地,這裡分布著大大小小72座廟宇,加之山洞裡和茅草棚裡住著的,山上隱士和修行人非常多,幾乎每次去山上遊玩都能碰見,每次去山下趕集也能碰見
  • 終南山火了,人人都想避世修仙,但是隱居的生活你能受得了嗎?
    一、外國作者尋找隱士高人,三尋終南山,把此地帶火終南山被帶火是因為一本書,書的名字是《空谷幽蘭》,作者是美國攝影師比爾.波特。自古華夏大地上就流傳著很多的傳說,「隱士」這個詞在很多地方都有被提到,比爾很好奇這樣的隱士是不是真的存在,於是就來到中國尋找答案。
  • 第一個關注到秦嶺終南山隱士的人
    提到隱士,大部分人都知道。「隱居在山上的修行人,秦嶺終南山裡面多得很!」而比爾波特,就是第一個關注到中國現代隱士的人,《空谷幽蘭》就是根據他1989年尋訪秦嶺終南山隱士寫成的一本書。- 1 《空谷幽蘭》-《空谷幽蘭》,一本寫終南山隱士的書籍,尋訪和成書的時間大約是1989-1993年。關於秦嶺終南山,他去過的地方,我大多去過;而我去過的地方,他大多沒去過。
  • 26歲小夥隱居終南山,父親卻說:沒錢,別學陶淵明
    公元376—396年,晉武帝司馬炎統治時,有個家住武陵的漁夫打魚後突然走到了1個陌生又美麗的地方——桃花源。在那裡充滿了寧靜的祥和氣息,人們過著很怡然自得的隱居生活。這個故事就是桃花源記,而他的作者陶淵明也是位嚮往田園生活的隱士。
  • 在終南山上的隱士女孩未能成仙,但她輸給了20個月的租金
    在隱居中,終南排名第一終南山位於中國陝西省,被稱為「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在終南山上,樹木蔥蘢,霧氣瀰漫,與南方有煙霧的山林相比,終南山溫度適宜,空氣清新,這是寺院隱居的好地方。自古以來,終南山上有許多著名隱士,如姜子牙、陶淵明、王維等,所以終南山一直是隱士隱居的好地方。「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當今社會,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在工作和生活的多重壓力下,一些許多人想要回歸自然,追求詩意和距離,打聽之後,一些許多人來到終南山並開始隱居。
  • 26歲小夥避世隱居終南山,父親一腳踹了過去:沒錢,學什麼隱居?
    隱居生活的興起後世一些不願委曲求全,不依附權勢,具有超凡學識卻不願入仕的文人,也學起了陶淵明的隱居方式。民間稱這些文人為「隱士」。由於隱士的生活態度與道家「無為」的理念相契合,所以很多道家學派也崇尚隱居。
  • 26歲青年隱居終南山,父親找到一腳踹出:沒錢,你學什麼陶淵明
    位於陝西的終南山,已經擁有了悠久的歷史,而終南山最著名的一個元素,便是此地特有的隱士文化。 早在公元前5世紀,聖賢老子便在此地隱居,在此之後,相傳趙公明、姜子牙、張良、孫思邈等人,都是在此處選擇作為自己最後的居所。
  • 釋永信為漫畫家蔡志忠剃度,終南隱士和出家人中也有很多明星畫家
    說起蔡志忠,很多人可能對他本人有點陌生,但是對於他的漫畫《老夫子》、《烏龍院》、《禪說》、《莊子說》等並不陌生,據說他的100多部作品在5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版,可以說名滿天下。對於蔡志忠的出家,很多人覺得很突然 ,但是相比於當年明星陳曉旭,歌唱家李娜出家引起的軒然大波,此次蔡志忠出家相對來說影響較小。但也有很多人在問:他為什麼要出家?
  • 26歲小夥隱居終南山,父親找到後一腳踹出:沒錢,你就別學陶淵明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陶淵明《歸園田居》導語:終南山坐落於陝西,已有悠久的歷史,終南山最著名的元素之一,就是這裡特有的隱居文化。遠在公元前5世紀,聖人老子就隱居於此,此後,相傳趙公明、姜子牙、張良、孫思邈等人,都選擇在此定居。
  • 「陸地神仙」張至順,隱居終南山70年,拒絕國外利誘:我是中國人
    拜劉明倉道長為師後張至順加入了全真教,開始了十幾年的清淨苦修。初時因年小體弱,師父並不願讓他苦修,但張至順並不敢與此,常常與師兄們一起打坐修行,天資聰穎的他在短短三年內功法便突飛猛進。他常說,「大道是學於德,有道無德,是道中之魔,終於失敗。有德無道,是道中之賢,終於成道。大道不離德。」張至順道長憑藉著高尚的品格感召了一幹信徒。如今的許多人也厭棄了喧囂的城市,「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詩中描寫的隱士生活,為世人心嚮往之。
  • 武當山隱士在深山生活8年,與女弟子結婚生娃,如今生活成啥樣?
    01 現實中有一名叫「泥流」的隱士在「琴人谷」隱居多年。距武當山的西神道全真觀村海拔一千米處有一「琴人谷」,地處偏僻、環境深幽,山林繁密間鮮少有人到訪,是追尋清淨生活的隱士,隱居最佳場所。
  • 張至順:隱居終南山70年,預言自己仙逝日,被稱為「陸地神仙」
    從古至今,無數名人大家都對於隱居生活十分嚮往,隱居可以遠離世俗的喧囂,同時也可以靜下心來好好思考人生。不過在面對世俗的誘惑時,真正能做到虛懷若谷的人少之又少。他憑藉著對道教的熱愛,成為了華山全真教的首席大弟子。自行學醫 造福百姓在修行過程中,他還自行學習了醫學,因為小時候他的母親身體不好,經常因為沒錢看病而被病魔折磨,所以他立志要為窮人看病。後來來到西安的八仙宮,和高人虛心請教醫學知識,想要通過自己的力量救治病人。
  • 山東26歲青年隱居終南山,卻被父親拉了回去:沒錢,學什麼陶淵明
    陶淵明是歷史上有名的隱士,他因不願為五鬥米折腰,所以最終選擇隱居,過自在的生活。現代社會發展速度快,人們的生活壓力大,一些人便對怡然自得的隱居生活充滿了嚮往之情,還為此掀起了一股「隱居」熱,不少人在其中看到商機,便開始在各個平臺宣傳隱居的好處,藉此博得關注。 山東26歲青年隱居終南山,卻被父親拉了回去:沒錢,學什麼陶淵明
  • 終南山有5000多名從業者,食物短缺,泡菜變成「神仙菜」
    人人都想成為修行不朽的人,但誰能真正忍受日日夜夜無聊、無聊、缺乏物質生活?的確,陶淵明採菊東籬,悠然見南山,讓許多人對隱士修行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但是有多少人會在意他的豆芽南山,草盛稀疏呢?隱居不是一次說走就走之旅,相反,他是一次極其艱難的人類實踐,你不能吃苦去堅持,還需要一定的生存智慧在其中。
  • 「終南山隱士」人人都仰慕,這裡有簡約又極富生活氣息的原始美
    大家好,我是麻花,今天小編我要和大家講講一個地方,這裡是人人都很仰慕的「終南山隱士」,而且這裡有簡約又極富生活氣息的原始美,一起去看看這裡吧,去感受那種隱士的的生活氣息吧。古代中國就有一種隱逸文化,從陶淵明修籬種菊、歸鋤南山開始,隱士們的山居生活總被人們寄予一種詩情畫意,美好的想像所感染。陶淵明歸鋤的「南山」不是今天的秦嶺終南山,而是依附於帝都長安的秦嶺終南山,自古就是隱士的天堂。80年代,一個叫比爾·波特的美國人來到秦嶺尋找終南山隱士,並把他的探險過程寫成了書,書名叫《空谷幽蘭》。
  • 為何是歷代修仙者的嚮往之處、隱居之處?揭開終南山的神秘面紗
    而當我們一聽到「南山」這個名字,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終南山」。說起終南山,首先給人的印象就是「有仙氣」,是歷代修仙、祈福者的嚮往之處,甚至直到今天,山上仍有許多與世無爭的隱士。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它如此受歡迎?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揭開「終南山」的神秘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