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蜀》有言:"白髮當歸隱,青山可結廬。"
對於很多人而言,那些文學作品中所描繪的隱居生活往往是十分美好的,而在了解過一些隱士的人生經歷之後,我們也會對這些人產生一定的敬佩之情。其實,在古代社會中,隱士是並不少見的,畢竟當時的社會是以小農經濟作為主要的經濟發展模式,無論一個人在哪裡生活,都基本能夠實現自給自足。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現代社會中,隱士這一群體也在慢慢縮小,畢竟現如今想要成為一名與世隔絕的隱士也是比較困難的。
但是,在我國的終南山上,卻有這樣一位隱士,他隱居深山長達三十年的時間,每天都是以粗茶淡飯來度過修行時光的,由於他隱居的時間非常久,因此,他也被人稱為"終南山第一隱士"。那麼,在這位第一隱士的背後,究竟發生過怎樣的事情呢?
作為從我國本土興起的宗教,道教現如今已經擁有了數千年的發展歷史,雖然說在現代社會中,信奉道教的人數並不像信奉佛教的人數那麼多,但實際上,道教文化的出現對於我國自身文化的發展,也有著重要的意義,與其他宗教的不同的是,道教主張順應自然的發展態勢,而在這種思想的指引之下,道教內部現了很多隱士。
在古代社會中,許多人為了逃避世俗的紛爭,就紛紛選擇了歸隱山林,開始了與世隔絕的生活,而這樣的人也就被大家稱為隱士了。雖然說在一般人看來,只要是身居在深山當中、不與外界交流的人,就能夠稱為隱士,但實際上,在道教的思想中認為,隱士是需要有著大智慧以及過人才能的,對於他們來說,無論是歸隱山林,還是身處世俗,都能夠憑藉自己的能力過上很好的生活。
在我國古代社會中,道教有著很多的信徒,而在道教文化的影響之下,我國社會中也自然出現了很多隱士,在古代社會發展時期,由於特殊經濟體制的影響,因此,社會中的隱士數量也是非常多的。而到了現代社會中,隨著小農經濟的逐漸沒落,隱士的數量也是越來越少的。但直到目前為止,在我國的終南山地區仍有五千人左右的隱士。
從西安城出發,經子午谷,輾轉間,就能看見起伏的山巒,綿延不斷。有遠處望去,在雲霧繚繞間,朦朧百態,那就是終南山——隱士隱居的地方。"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終南山就是那群文人士子,堅守的最後一塊聖地。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在這裡隱居。耳熟能詳者,有姜子牙、孫思邈、王重陽等。
如今,這塊聖地,依舊有不少人隱居。不管是學術界的大牛、剛畢業的學子;中國人、外國人。來這裡的人很多,而在眾多的隱士中,有一位也被大家稱為"終南山第一隱士",可以說,他也成為了許多隱士心中羨慕的對象,而這位"終南山第一隱士"的名字就是但侯大使。
與很多隱士一樣的是,但侯大師也是道教的一位信徒,而在他很年輕的時候,他就選擇遠離世俗,並來到終南山中隱居。在生活的過程中,他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並對《道德經》有著非常詳盡的閱讀與了解。在決定來到終南山中生活之後,但侯大師就與世俗紅塵切斷了一切聯繫。對於他而言,外在的名利始終都不是他生命中真正追求的目標,在他看來,只要能夠做到真正的清心寡欲,那麼就能夠對自身的生活有著一定的升華。
可以說,像他這樣內心無比安寧,又能夠靜下心來修行的人,在現代社會中是非常少見的,而在但侯大師日常生活的過程中,除了吃日常的吃飯睡覺之外,他就將自己所有的時間都用到了打坐修行當中,曾經,但侯大師表示自己的內心之所以會如此安寧,也是因為打坐的功勞。就這樣,在道家思想的指引之下,但侯大師也逐漸忘記了時間的流逝,可以說,在他看來,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修行道家思想。
雖然說但侯大師過著非常安定的隱居生活,但是,他畢竟也是從世俗中脫離出去的人,因此,在後來的日子裡,但侯大師的父母也曾經來到終南山中尋找兒子的下落。但是,由於但侯大師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就上山,而當他父母來尋找他的時候,已經過去了三十多年,因此,此時但侯大師也沒能被自己的父母認出來。雖然說親人相見卻不相識的這種局面是非常尷尬的,但是在但侯大師看來,他之所以會徹底地遠離世俗,進行著與世隔絕的修行生活,也是基於他對道家思想的崇敬之情。
其實在但侯大師決定上山之前,他的家人是持著反對意見的,畢竟,對於他的父母而言,從此與兒子隔絕兩地是一件非常殘忍的事情。但是,在但侯大師看來,既然他決心要來到終南山修行,那麼無論是誰都無法阻止的。
在一些人了解到但侯大師的事跡之後,就會對他的做法有著一定的偏見,畢竟在中國傳統的思想中,孝道始終佔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但侯大師的這種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也是一種對孝道的違背。但對於但侯大師本身而言,他認為只要自己能夠堅持內心的信念,那麼無論什麼行為都是正確的。可以說,但侯大師的決定也讓我們了解到,如果說一個人能夠真正堅持自己內心的想法的話,那麼他也是會獲得一定的成功的。
隱居,不單單是追求自我的行為,也是一種釋放真我的行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在山水竹林間,修道論經,那份怡然自得,自是都市無法比的。在終南山修行的人,多數都是"陶淵明"。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裡,種上瓜果蔬菜。若是累了,就躺在小茅屋歇息;渴了,就喝山間的山泉;餓了,就吃布施來的瓜果。
在終南山中,有很多這樣的人。但是來來往往間,也有不少人離開。並非所有人都適合隱居,來到這裡,意味著放棄物質享受、預示著與孤獨作伴。所以不少來此隱居,今年來,明年走,大有人在。
結語
對於那些信奉道家思想的隱士們來說,但侯大師已經成為了他們前進的目標,或許在中國社會未來的道教文化傳揚的過程中,但侯大師也會成為許多道家子弟的榜樣。雖然說但侯大師上山隱居修行的這種做法對於他的家人而言,是比較殘忍的,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正是因為但侯大師開始了這種隱居的生活,因此,他才能夠在道教事業發展的過程中貢獻出一定的力量。在日後道教文化的發展進程中,相信但侯大師也將為我國的道教文化做出更多的努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化,現如今的社會中已經充斥著很多不同的誘惑了,可以說,在當今社會仍然能夠堅持過著隱居生活的人是應該被我們所敬佩的,畢竟他們放棄了很多的生活條件,只為堅持自己內心中對於宗教教義的追隨。
參考資料
《終南山隱士》
《思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