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東晉田園派詩人陶淵明的生活態度。陶淵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原本前途一片光明,但他卻在這個時候選擇了辭官隱居,過起了「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日子。也正因為如此,他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
隱居生活的興起
後世一些不願委曲求全,不依附權勢,具有超凡學識卻不願入仕的文人,也學起了陶淵明的隱居方式。民間稱這些文人為「隱士」。由於隱士的生活態度與道家「無為」的理念相契合,所以很多道家學派也崇尚隱居。近年來,隨著大城市生活壓力的增大,越來越多的人想要逃避城市生活的喧囂,找一個安靜的地方隱居起來,而26歲的山東小夥魏超便是如此。
2016年,26歲的魏超在沒有通知家人的情況下,獨自一人跑到了道教聖地終南山選擇隱居。在魏超的印象中,終南山一直是世外高人隱居的地方,不僅有舉世聞名的全真教,而且金庸筆下的古墓派也在此地。儘管他的目的是隱居,但有這些「名門之後」陪伴,也不會太無聊。
然而,現實的隱居生活並沒有那麼美滿。在到了終南山後,他發現自己並不能像電視劇或小說中那樣,隨便找個山洞便隱居起來。他必須租房子,才能有地住。因為身上錢不多,所以他軟磨硬泡了好久,才以150元的價格,在終南山租了一間破舊,且面積狹小的屋子。接下來的隱居生活,也沒那麼美滿。
魏超失敗的隱居生活
因為房子陰暗潮溼,所以他的衣服和被子都是一股黴味。像他這種外來的隱士,在終南山也沒地,連「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都做不到。因此,他只能吃過期變質的食物,幾個月下來,魏超因營養不良,變得精神萎靡。原本想像中悠閒自在的生活,也因不方便的衣食住行,變得一地雞毛。
後來魏超的父親經過多番打聽,終於得知了兒子在終南山的消息。當父親看到魏超病懨懨的樣子時,真是又好氣又好笑,一腳踹倒了他屁股上,罵道:「沒錢,你學什麼陶淵明,你學什麼隱居?」後來經過了解才得知,魏超乃是大學畢業生,在畢業後,接連兩年在家全職備考公務員,卻沒一次上榜。在心灰意冷之下,便產生了隱居的想法。
但隱居絕非魏超想得那麼簡單,隨便找個山頭,鑿個山洞就可以了。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隱居只能是自尋死路。就以舉世聞名的終南山為例,由於當地道教在中國的影響力,所以很多人都跑到終南山隱居。一些商人看有利可圖,便炒作「隱居」的生活方式。而當你真的到了終南山時,吃穿住行都要錢,終南山有些房租已經達到了10多萬。
一些富豪過慣了紙醉金迷的日子,突發奇想,想來體驗下隱居的生活。對於他們來說,隱居的生活對他們並沒有太大影響。因為一旦回歸紅塵,他們依舊有成百上千萬的身家。而對於普通人來說,在終南山過苦日子,意味著很多年沒有收入。一旦後悔,想要回歸正常生活,手中可是沒有一點積蓄。所以要想隱居,一定要三思而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