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隱居終南山的26歲男子,被父親一腳踹回現實:沒錢別學陶淵明

2020-12-22 風蕭品史

李白《尋雍尊師隱居》:「群峭碧摩天,逍遙不記年。撥雲尋古道,倚石聽流泉。花暖青牛臥,松高白鶴眠。語來江色暮,獨自下寒煙。」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能夠過上一個好的生活,希望能夠無憂無慮的生存,也希望能夠不帶任何遺憾的離開這個世界。但是這所有的一切都建立在一個基礎上,那就是金錢與財富,現代社會對於金錢的看重,或者說金錢對於人類的重要性,是非常巨大的。如果沒有金錢,人們的生活只能是過得渾渾噩噩,我們的人生也大多一事無成。而關於金錢這回事,可以說只要我們還想繼續生活下去,就絕對離不開它,哪怕我們選擇遁入山林,也無濟於事。

一. 對現實生活的逃避

隨著現代社會節奏的加快,也隨著人們生活與工作的壓力越來越大,在城市當中的生活讓越來越多的人無法接受。他們感到身體與心靈的疲憊,也感受到了自己內心的孤寂,認為雖然自己身處於一個偌大的空間,身處於一個燈紅酒綠的世界,卻無法找到內心的歸屬感。在這樣的情況下,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逃避,他們沒有想過該如何去解決問題,也沒有想過是否要繼續堅持下去,他們腦海中唯一一個念頭就是逃避。

的確,逃避可以避免許多的問題發生,不需要在現實生活中苦苦支撐,也不需要與那些自己不喜歡的人虛與蛇委,只要能夠逃避掉這一切,似乎就能夠迎來新生。因此,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歸隱山林,對於他們而言,山野的生活聽起來就是悠閒自在,每天與太陽朝露作伴,與花草樹木為伍,這樣的生活大抵是非常恣意的。然而,對於現代人而言,想要歸隱山林如果沒有足夠的金錢也是遠遠不行的。曾經那個隱居終南山的26歲男子,之所以被父親一腳踹回現實,就是因為他沒錢,他的父親更是非常氣憤的表示,如果沒錢別學陶淵明,畢竟現在可比不得古代社會。

二. 隱居終南山的年輕人

這位被父親一腳踢回現實生活的男子就是魏超,是一位來自山東的非常年輕的男孩。按理來說,這個年紀的男生,大多剛從學校畢業不久,正是投入到工作中的大好機會,同樣也是展現他個人能力的絕佳時機,然而在這樣的時候,魏超卻選擇歸隱山林,著實有些讓人不解。一般來說,歸隱山林的都是那些青年或者中年人,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已經遭受了許久的打磨,被工作和家庭的壓力搞得無法喘息,這樣的人想要逃避也無可厚非。不過,魏超才26歲,正值大好年華,應該是奮力拼搏的時候,怎麼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呢?

原來,魏超之所以選擇歸隱山林,其實也是為了逃避現實,而他並不是因為工作壓力太大,反而是因為沒有找到工作,同時又不願意聽父母親人的嘮叨。畢竟無論對於哪一位父母而言,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找一份正經工作,而不是留在家中什麼事都不幹。不過,跑到終南山上隱居的魏超,因為自己身上沒有任何的金錢,不僅交不起房租,甚至連基本的生活需求都無法滿足。在終南山上,魏超可以說是過著人不人鬼不鬼的生活,看到這樣的場景,魏超的父親自然是既心痛又氣憤,最後將他帶回了家。

三. 夢想已被現實打敗

在現代社會當中,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想要逃避現實生活,而他們逃避現實生活的唯一選擇就是去山野之間,希望能夠過上一個閒雲野鶴的生活。就拿風景勝地終南山來說,這確實是許多人最初想要選擇的一個歸宿,然而人們對於終南山的印象,似乎只停留在那些武俠小說當中,認為自己只要歸隱山林,就會成為那些道士,說不定還會成為仙人。但這終究只是小說當中杜撰出來的,現實生活當中的終南山,不僅成為了旅遊勝地,甚至還成為了一個資本博弈的地方。

隨著旅遊景點的開發,與之一同到來的是房價的高漲,也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艱難。如果想要在終南山上生活下去,那必定得有足夠的財富,而這些財富值能夠保證人們在山上一個基本的溫飽。曾幾何時,終南山對於人們而言是一個最後的夢想,是我們能夠拋上一切滌蕩心靈的場所。但在夢想與現實的碰撞下,終南山成為了現代社會的一個縮影。而這也告訴我們每一個人,夢想雖然應該是要有的,但我們首先得認清現實,一味的逃避終究不是一個好的辦法。

參考資料:《尋雍尊師隱居》

相關焦點

  • 26歲青年隱居終南山,父親找到一腳踹出:沒錢,你學什麼陶淵明
    位於陝西的終南山,已經擁有了悠久的歷史,而終南山最著名的一個元素,便是此地特有的隱士文化。 早在公元前5世紀,聖賢老子便在此地隱居,在此之後,相傳趙公明、姜子牙、張良、孫思邈等人,都是在此處選擇作為自己最後的居所。
  • 26歲小夥離家出走隱居終南山,父親一腳踹去:沒錢,學什麼陶淵明
    這不,一個26歲的小夥,就因為受不了壓力,背上行囊,來到了終南山。卻不料,不久之後父親就追上門來,指著他的鼻子大罵:「沒錢,你學什麼陶淵明!」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小夥最後又該何去何從?
  • 26歲小夥隱居終南山,父親卻說:沒錢,別學陶淵明
    在那裡充滿了寧靜的祥和氣息,人們過著很怡然自得的隱居生活。這個故事就是桃花源記,而他的作者陶淵明也是位嚮往田園生活的隱士。而如今社會的終南山也生活著不少的隱士,而魏超就是其中的1位。魏超出生於1990年,今年30歲的他是位山東人。自古山東多豪傑,比如昔日隋唐時代的英雄秦瓊就是這樣的人。不過魏超雖是山東小夥卻大願做個豪傑,而是嚮往當1名隱士。
  • 26歲小夥避世隱居終南山,父親一腳踹了過去:沒錢,學什麼隱居?
    隱居生活的興起後世一些不願委曲求全,不依附權勢,具有超凡學識卻不願入仕的文人,也學起了陶淵明的隱居方式。民間稱這些文人為「隱士」。由於隱士的生活態度與道家「無為」的理念相契合,所以很多道家學派也崇尚隱居。
  • 山東26歲青年隱居終南山,卻被父親拉了回去:沒錢,學什麼陶淵明
    陶淵明是歷史上有名的隱士,他因不願為五鬥米折腰,所以最終選擇隱居,過自在的生活。現代社會發展速度快,人們的生活壓力大,一些人便對怡然自得的隱居生活充滿了嚮往之情,還為此掀起了一股「隱居」熱,不少人在其中看到商機,便開始在各個平臺宣傳隱居的好處,藉此博得關注。 山東26歲青年隱居終南山,卻被父親拉了回去:沒錢,學什麼陶淵明
  • 26歲小夥隱居終南山,父親找到後一腳踹出:沒錢,你就別學陶淵明
    ----陶淵明《歸園田居》導語:終南山坐落於陝西,已有悠久的歷史,終南山最著名的元素之一,就是這裡特有的隱居文化。遠在公元前5世紀,聖人老子就隱居於此,此後,相傳趙公明、姜子牙、張良、孫思邈等人,都選擇在此定居。直到今天,終南山仍然吸引著不少自願放棄塵世煩惱,而選擇與山風相伴而來的修行者們。
  • 26歲青年歸隱南山,被父親一腳踹了回去:沒錢,別學陶淵明
    東南沿海地區有不少趁著改革開放春風致富的老闆,這些人在發達之後並不是想著如何先富帶動後富,推進共同富裕,而是想著怎麼用自己的錢創造一種更好的生活。 整日裡無所事事,享受了所有榮華富貴的他們將目光放到了終南山上。古人都喜歡隱居,那裡是個神秘的地方,這些自命不凡的老闆們於是也想要隱居,想要體驗一把從來沒有體驗過的生活。
  • 26歲小夥隱居終南山,遭到父親嚴厲反對:不是每個人都是陶淵明!
    畢竟,考慮到自身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情況、穩定的工作環境等原因,都無法過令人嚮往的隱居生活。有這樣一位年輕的男子獨自隱居在終南山,拋開世俗的眼光,過著連自己父母都無法理解的隱居生活。年輕人衝動選擇隱居,遭到父親反對不少富有的人群,都會將終南山選做本人的隱居之地。長期在這裡隱居,成為有身份、有地位人群的一種攀比,也是證明自己很成功的不同炫富方式。這些比較富足的人,通過隱居的方式開始「體驗生活」。
  • 那個歸隱南山的26歲青年,被父親一腳踹了回去:沒錢,別學陶淵明
    如和祥子有著同樣想法的另一位歸隱終南山的白領女孩,在裸辭之後,跑到了山上隱居,最後卻沒能活出自己想要的詩意模樣,反而是狼狽退場。而壓垮她的,不是孤獨的日子,而是許多歸隱人都要面臨的一道坎:房租。 房租,是現代許多人面臨的一大困擾之事,這點無論在城市還是山上,依舊沒能避免。
  • 終南山隱居姑娘,交不上房租,放棄修仙,為何越來越多人選擇避世
    原本是想隱居終南山修道成仙的,可房租太貴了,直接讓人吃不消這位女孩就是小楠,她到終南山算是比較早的,當時她租的房子一個月只要400元。這對於一個城市女孩來說,還是非常輕鬆的。只不過,房子是非常簡陋的,屋裡沒家具,什麼水電之類都是奢侈品,甚至下雨還可能滴漏。
  • 終南山「隱士」已高達五千人,隱居之地變「鬧市」究竟為哪般?
    ——陶淵明在儒家傳統裡有這麼一句話——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在我國古代,人們心中最好的出路就是入仕當官,「兼濟天下」。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有當官的才能,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應對官場的爾虞我詐,因此就只好「獨善其身」了。
  • 你想像陶淵明一樣隱居嗎?先看看你有沒有他當年的勇氣吧!
    如果要說做詩人做到最純粹的,陶淵明稱第一沒人跟他搶第二。現在沽名釣譽的社會氛圍讓人身心俱疲,有些年輕朋友在遭受人生打擊後,總會萌生隱居的想法,在這其中有部分人也付出了實踐,在終南山山麓地帶有一票厭倦世俗的隱士,那麼隱居真的有那麼美好嗎?陶淵明又是在什麼情況下走上隱居道路的呢?
  • 他是終南山第一隱士,隱居深山30年,以粗茶淡飯度日修行
    但是,在我國的終南山上,卻有這樣一位隱士,他隱居深山長達三十年的時間,每天都是以粗茶淡飯來度過修行時光的,由於他隱居的時間非常久,因此,他也被人稱為"終南山第一隱士"。那麼,在這位第一隱士的背後,究竟發生過怎樣的事情呢?
  • 陶淵明和顧城都選擇了隱居,同是詩人卻結局不同
    陶淵明和顧城,一個生活在我國的東晉時代,一個生活在當代,隔著上千年,把他們扯在一塊,好像有點牽強。我之所以把他們扯在一塊,是想從古代和當今的對比中找到一些東西,時間跨度越大,衝擊力也許會更強。陶淵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後一個官職是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陶淵明「自幼修習儒家經典,愛閒靜,念善事,抱孤念,愛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
  • 張至順:隱居終南山70年,預言自己仙逝日,被稱為「陸地神仙」
    從古至今,無數名人大家都對於隱居生活十分嚮往,隱居可以遠離世俗的喧囂,同時也可以靜下心來好好思考人生。不過在面對世俗的誘惑時,真正能做到虛懷若谷的人少之又少。學完醫之後,張至順就來到了終南山,在那裡他隱居了70年之久。在終南山期間,他潛心研究道學。真正的道人是孤獨的,他隱居山上,和張真人在群山之中,褪去塵世的外衣,尋求初心。
  • 「陸地神仙」張至順:隱居終南山長達70年,104歲羽化登仙
    有一位104歲"陸地神仙"張至順選擇隱居終南山長達70年,一生所學全部用來造福百姓。 看著一些雖然奇奇怪怪但是面容和藹的老人,張至順鼓起勇氣和他們聊天,但卻沒人搭理他。對張至順來說這並不算什麼,自己兒時乞討經常"熱臉貼個冷屁股",但這一次的相遇讓張至順與"出家"再次有了密切接觸。 年僅十二歲的他開始跟隨這一眾弟子學藝,因為不是正式弟子,還要負責做一些雜役的體力活。
  • 104歲「陸地神仙」:隱居終南山70年,預言仙逝日,一生所學造福百姓
    他就是著名的終南山隱者,隱居修行70年,並且預言自己將於104歲時羽化離世的張至順道長。道長的成就登峰造極,讓人望其項背,可要談到他的少年生活,卻很不幸。開始祖上還留了許多家產,後來不知道發生什麼變故,突然就窮困潦倒,家徒四壁,只能要飯。
  • 終南山火了,人人都想避世修仙,但是隱居的生活你能受得了嗎?
    來到終南山之後的小北以為自己可以在這裡展開新的生活,但讓她沒想到的是,她連隱居的第一步都沒有做到。隱居的第一步就是找個住所,可茫茫終南山,小北竟找不到一個住的地方。隨著修行的人數增多,現在的終南山房價和以前相比,上漲了50倍。原本400元一年的房子,現在要三萬元一年,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
  • 在終南山上的隱士女孩未能成仙,但她輸給了20個月的租金
    在隱居中,終南排名第一終南山位於中國陝西省,被稱為「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在終南山上,樹木蔥蘢,霧氣瀰漫,與南方有煙霧的山林相比,終南山溫度適宜,空氣清新,這是寺院隱居的好地方。自古以來,終南山上有許多著名隱士,如姜子牙、陶淵明、王維等,所以終南山一直是隱士隱居的好地方。「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當今社會,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在工作和生活的多重壓力下,一些許多人想要回歸自然,追求詩意和距離,打聽之後,一些許多人來到終南山並開始隱居。
  • 「陸地神仙」張至順:隱居終南山70年,曾預言自己仙逝日期
    一位深受愛戴的神仙,生都在潛心修煉,隱居終南山70多年,甚至還預言過自己的死期!戰亂交加,生活清貧1912年,出生在河南沈丘的張至順出生了,當時的社會正處於清末初期,百姓的生活都過得很清苦,甚至常常揭不開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