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歲青年歸隱南山,被父親一腳踹了回去:沒錢,別學陶淵明

2020-12-22 騰訊網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是許多現代人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在如今這個快節奏的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人不堪重負,選擇了逃離城市,逃離人群,搬進了深山野林裡去生活,如歸隱終南山。

說起終南山,你可能會想到金庸小說中那些江湖仙境:「終南山下,活死人墓,神鵰俠侶,絕跡江湖」,透過文字,就能感受到一股濃鬱的仙風道骨味道,撲面而來。

自古以來,中國的隱士文化從未消退過。在古代,終南山是士大夫和知識分子進退朝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退守之地。如今,它仍是許多青年男女、老者、信仰之人追尋的避難、「修仙」之地。

中國人在祝壽的時候比較喜歡用一些吉利的詞語,有一個詞是大家經常會用到的,這個詞就是「壽比南山」。這個詞當中的「南山」指的就是「終南山」,由此可見,在古代的時候這個地方就已經擁有非常吉祥的寓意。

終南山在我國陝西省境內,處於綿延不絕上千公裡秦嶺山脈的核心位置,由於地處大山深處,因此這裡交通非常的不便,多年以來很少有人能夠了解到終南山的全貌。

這裡有非常多大自然的奇妙景象,古往今來有不少詩人都曾經撰下過詩詞文章讚美終南山。在這些歷史文章當中,無一不表現出一種對終南山的推崇,久而久之,終南山也就與神秘掛上了鉤。

從古代的時候開始,終南山就已經有非常多的隱士,那些不願意生活在凡塵濁世當中的人會進入大山深處從此再也不出來。他們就在那裡隱居,靠著自己的勞動過活。

進入現代社會之後,終南山隱居竟然逐漸成為了一種暗中的熱潮。東南沿海地區有不少趁著改革開放春風致富的老闆,這些人在發達之後並不是想著如何先富帶動後富,推進共同富裕,而是想著怎麼用自己的錢創造一種更好的生活。

整日裡無所事事,享受了所有榮華富貴的他們將目光放到了終南山上。古人都喜歡隱居,那裡是個神秘的地方,這些自命不凡的老闆們於是也想要隱居,想要體驗一把從來沒有體驗過的生活。

這些身價過億的老闆跑到終南山隱居,終南山一時之間竟然在富豪圈內形成了一種風尚。似乎哪位老闆不提去終南山隱居就好像跟他的財富配不上位似的。

有錢人為了彰顯自己的財富,從來都表示對財富不屑一顧。去終南山隱居正好可以滿足他們這樣一種炫富的想法。錢財乃是身外之物,他們覺得他們並不缺錢,缺的是對生命的體驗,去終南山隱居,剛好可以填補這樣一種缺陷。

慢慢的終南山隱居就熱了起來,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年輕人也將目光投向了終南山。這裡成為了很多年輕人嚮往的地方,他們也想在這裡找到真實的自己。

不過,隱居雖然聽起來非常的浪漫,可是實際上做起來卻又完全是另外一碼事。在終南山隱居,雖然不能否認有小部分人確實是衝著生命純真去的,但大部分人絕對是動機不純。曾經在終南山上就發生了一件啼笑皆非的事情

有一個在終南山隱居的26歲山東小夥子,被自己的父親找到並且狠狠的罵了一頓。而這一切的原因就是,這個小夥子根本就沒有那樣的財力去支撐隱居生活,這位老父親氣不過才做出了這一舉動。

當終南山不再成為富豪的專屬之後,這裡就漸漸褪去了它神秘的面紗。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去終南山野隱居並不是詩意的棲息,相反,其背後充滿著銅臭味。

前些年有一位攝影師非常出名,他的名字叫做祥子,他就在終南山隱居了下來。據他自己所說,他看到終南山的第一眼便被那裡的靈氣所震撼,他不由自主的想到隱居,想到要在這裡永遠的生活下去。

祥子辭掉了自己的工作,帶著自己的攝影設備來到了終南山。這裡沒有任何現代社會所有的娛樂設施,連生存都成為問題。祥子就用自己的雙手勞作來支撐自己的物質生活。

如此來看,隱居似乎真的是一件完美的事情,既可以讓自己與世隔絕,體驗生命的純真,同時又能夠滿足相應的物質條件。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祥子在隱居之餘會用自己的攝影技術拍攝照片,雖然他沒有什麼娛樂活動,但是他會將自己拍攝的照片拿出去賣錢,他的經歷也被記者們一次又一次的報導,每一次報導祥子都能收到一筆不小的費用。

去終南山隱居其實已經形成了一條龐大的利益鏈條,這個鏈條背後是黑心的商人。這些人瘋狂炒作終南山,目的就是吸引無知的年輕人去終南山上隱居。

終南山上隱居可不是一件低成本的事情,要想過得舒心,得花一大筆錢,到終南山上租一間房子。甚至終南山還有一個隱居學校,說起來好笑,一個人隱居竟然還要事先經過培訓。這所培訓學校究竟能教給學員什麼很難說,不過參加這個學校的交上一筆不菲的費用。

近些年來隨著對這種隱居生活的吹捧,終南山上的那些房子也水漲船高,甚至租金漲到了十幾萬元,就這樣還一屋難求。總是前腳隱居的人剛走,後腳就已經有人搬進去住。

終南山上隱居的人並不完全都是為了追求生命的體驗,也有一些人根本就是為了逃避生活而跑到終南山隱去。

2016年,曾經有一位26歲的山東小夥魏超跑到終南山去隱居,他與房東軟磨硬泡,這才以月租150元的價格租到了終南山上一棟破舊不堪的小屋。

他在山上住了一段時間,還沒等他找到生命的真諦,他父親就找上門來一腳就喚醒了他的美夢。這位父親怒氣衝衝的質問魏超,問他為什麼不去上班卻跑到終南山來混日子。

原來,這個魏超讀了大專以後就報考公務員,然而運氣不佳的他考了兩年都沒能考上。沒錢,沒工作的他也沒有及時去找一份工作掙錢,就每天窩在家裡啃老。

有一天,實在是聽不下去父母的碎碎念的魏超跑了出來,他在終南山上租了一間房子。他自己根本就沒有什麼隱居的生活能力,他租住的房子裡面又髒又亂又差,穿過的衣物堆積在一起,已經發酸發臭,而他自己也由於簡單的飲食而營養不良。

就這樣,魏超被自己的父母強行給拉了回去。其實魏超只是眾多終南山隱居者的一個縮影。終南山隱居這樣一件事情只是富豪的玩物,一般人根本就玩不起。

富豪在山上住個一兩年,體驗體驗生活,回來依舊有著百萬年薪和居高不下的股票。至於普通人,對於他們來說,在大都市和終南山沒有什麼兩樣,反正都不會有人認識他們。

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真要說來的話,終南山隱居恐怕也是一件不入流的事情,哪裡都可以隱居。隱居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讓自己真正的認識自己的心,人有多種方式可以做到這一點,跑到終南山那樣一個極其不方便的地方全沒有必要。年輕人不要被一時的衝動蒙蔽了雙眼,相比之於隱居,及時地承擔家庭責任更為的重要。

相關焦點

  • 那個歸隱南山的26歲青年,被父親一腳踹了回去:沒錢,別學陶淵明
    如和祥子有著同樣想法的另一位歸隱終南山的白領女孩,在裸辭之後,跑到了山上隱居,最後卻沒能活出自己想要的詩意模樣,反而是狼狽退場。而壓垮她的,不是孤獨的日子,而是許多歸隱人都要面臨的一道坎:房租。 房租,是現代許多人面臨的一大困擾之事,這點無論在城市還是山上,依舊沒能避免。
  • 26歲青年隱居終南山,父親找到一腳踹出:沒錢,你學什麼陶淵明
    26歲青年隱居終南山,父親找到一腳踹出:沒錢,你學什麼陶淵明 來自於終南山的修行者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群是在社會中受到挫折的中青年,他們要麼經歷了感情失意,或者又是因為創業失敗,從此有了淨化心靈的想法,紛紛來到終南山當中,租下一些破舊的農院,展開隱士生活。
  • 山東26歲青年隱居終南山,卻被父親拉了回去:沒錢,學什麼陶淵明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是歷史上有名的隱士,他因不願為五鬥米折腰,所以最終選擇隱居,過自在的生活。現代社會發展速度快,人們的生活壓力大,一些人便對怡然自得的隱居生活充滿了嚮往之情,還為此掀起了一股「隱居」熱,不少人在其中看到商機,便開始在各個平臺宣傳隱居的好處,藉此博得關注。
  • 那個隱居終南山的26歲男子,被父親一腳踹回現實:沒錢別學陶淵明
    因此,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歸隱山林,對於他們而言,山野的生活聽起來就是悠閒自在,每天與太陽朝露作伴,與花草樹木為伍,這樣的生活大抵是非常恣意的。然而,對於現代人而言,想要歸隱山林如果沒有足夠的金錢也是遠遠不行的。
  • 26歲小夥隱居終南山,父親卻說:沒錢,別學陶淵明
    這個故事就是桃花源記,而他的作者陶淵明也是位嚮往田園生活的隱士。而如今社會的終南山也生活著不少的隱士,而魏超就是其中的1位。魏超出生於1990年,今年30歲的他是位山東人。自古山東多豪傑,比如昔日隋唐時代的英雄秦瓊就是這樣的人。不過魏超雖是山東小夥卻大願做個豪傑,而是嚮往當1名隱士。
  • 26歲小夥離家出走隱居終南山,父親一腳踹去:沒錢,學什麼陶淵明
    這不,一個26歲的小夥,就因為受不了壓力,背上行囊,來到了終南山。卻不料,不久之後父親就追上門來,指著他的鼻子大罵:「沒錢,你學什麼陶淵明!」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 26歲小夥避世隱居終南山,父親一腳踹了過去:沒錢,學什麼隱居?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東晉田園派詩人陶淵明的生活態度。陶淵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原本前途一片光明,但他卻在這個時候選擇了辭官隱居,過起了「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日子。
  • 26歲小夥隱居終南山,父親找到後一腳踹出:沒錢,你就別學陶淵明
    ----陶淵明《歸園田居》導語:終南山坐落於陝西,已有悠久的歷史,終南山最著名的元素之一,就是這裡特有的隱居文化。遠在公元前5世紀,聖人老子就隱居於此,此後,相傳趙公明、姜子牙、張良、孫思邈等人,都選擇在此定居。直到今天,終南山仍然吸引著不少自願放棄塵世煩惱,而選擇與山風相伴而來的修行者們。
  • 陶淵明選擇歸隱田園,是什麼讓他放棄了仕途生活?
    在我們的印象中,陶淵明只是一個歸隱山林的詩人,他熱愛田園生活,是個一心歸隱的詩人,所以在詩詞領域他的創作一般在田園上很有突破他是田園詩派第一人,然而他的身份不僅如此,他還曾在朝中任職,但是當時社會非常的動亂,剛開始任職的時候,他不能忍受那種對於這些下屬官吏的條條框框,所以不久之後他就回到了自己的家鄉。
  • 陶淵明:仕宦生涯,半生撕扯半掙扎。一朝抉擇歸隱去,採菊東籬下!
    別看陶淵明的名氣這麼大、職稱這麼多、帽子這麼高,其實這些都是後人評定賦予的。他的才華,沒能助他施展抱負。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可能不適用於那個時代。 今天,就來聊聊陶淵明的中年撕扯和歸隱抉擇。
  • 採取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的歸隱抉擇和詩意人生
    謝榛說陶詩是「寄致味於淡然」,「淡然」是陶淵明的人生態度和人生境界,「淡然」的人生方見出人生的「至味」。陶淵明(372—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世號「靖節先生」。他的一生以三十四歲時辭去彭澤縣令為界,分為因貧而仕與歸隱田園兩個時期。少年時,他「弱齡寄事外,委懷在琴書。被褐欣自得,屢空常晏如。」
  • 歸隱的田園詩人陶淵明到底是怎樣養活自己一家的?
    陶淵明本是官宦家族出身,可是八歲時父親病逝,此後家境中落,失去朝廷俸祿的家庭變得貧困。他的父親原本是安成太守,而外祖父是當時的名士,他母親是外祖父第四個女兒。而出生沒落官宦家族的陶淵明,有著一些學習的意識和書籍,於是勤奮苦讀。
  • 陶淵明是什麼樣的人?他歸隱田園之舉的根源是因為什麼原因?
    成為田園詩人的陶淵明卻比大將軍陶侃有名,不僅僅因為陶淵明進了教科書,實際上他的「採菊東南下,悠然見南山」確實為古今歷代文人騷客,政壇軍界的達官貴人們羨慕。陶淵明千百年來為人所羨,自然也值得研究,為此,我們可以通過陶淵明歸隱田園之路來看陶淵明的心路。
  • 在採菊東籬,悠然見南山下,感受陶淵明的開放
    《飲酒·其五》--魏晉·陶淵明解放路在人民境內,沒有車馬喧囂。問你何能爾?遠離心臟。在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上的空氣日夜都很美,鳥兒們也會互相回報。這是真的,但如果你想分辨,你已經忘了你的話。--欣賞魏晉·陶淵明《飲酒·其五》,感受陶淵明的開放性這首詩主要有兩種意境,這首詩的前四句是一層,描述了詩人擺脫世俗煩惱的願望,後六句描述了作者在田園中的收穫,《好好玩》還表達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高潔的個性。
  • 「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為何會選擇歸隱?
    公元405年,陶淵明高唱著「歸去來兮」歸隱山林,從此,他那不慕名利,高潔傲岸的隱士形象為後人所景仰。而古往今來,人們在為其高大形象而傾倒的同時,又不免會思考陶淵明在當時為何會選擇歸隱?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從《晉書.隱逸傳》一書來談一談陶淵明隱逸的原因。
  • 蘇軾那麼崇拜陶淵明,為何沒有像陶淵明一樣選擇辭官歸隱?
    第三次意思,是蘇軾對陶淵明辭官歸隱的羨慕,「不如歸去,二頃良田無覓處;歸去來兮,待有良田是幾時」。陶淵明,是晉代非常著名的文人,他最出名的事,就是「不願為五鬥米而折腰」,辭官歸隱,開始了自己的隱居生活,也因此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回歸本心,歸隱田園
    陶淵明便是其中最絢麗奪目的一抹亮色。初涉官場,陶淵明還不知世道昏暗,昂首挺胸地懷著「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裡雖遙,孰不敢至!」的理想,毅然踏上徵程。誤入塵網的陶淵明性情閒淡,與官場上的爾虞我詐格格不入。幾番考量之後,陶淵明將理想束之高閣,回到家中過起了閒適的田園生活。
  • 東晉的陶淵明VS新羅的崔致遠,兩位辭官歸隱的文人有什麼異同?
    而且陶淵明一生為官十三載,從政治經驗來說,陶淵明也是官場老將了,可是即便如此長期的官場生活,卻依然沒有能夠改變陶淵明本人最初的文人志向。《陶淵明集》載:"相將以道,忽忘饑寒。餘嘗學仕,纏綿人事。流浪無成,懼負素志。斂策歸來,爾知我意。常願攜手,置彼眾意。與汝偕行,舫舟同濟。"
  • 菊品即人品:陶淵明與菊,人花合一
    陶淵明與菊花的故事陶淵明,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魏晉時期,時局動蕩,陶淵明出生在一個清貧苦寒之家。他8歲喪父,12歲喪母,從小生活在祖父的家中。他五度出仕無功而返,42歲的他,決定不再為五鬥米而折腰,辭官歸隱,躬耕園田,飲酒賦詩。陶淵明說:「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 成龍:導演都喊停了,李連杰還踹我一腳,那我肯定要還回去咯
    其實從兩人的出身就可以感受到兩人的區別,李連杰是學武術出身的,之後去拍戲,第一部作品就是經典動作片《少林寺》。成龍其實可以說是學戲劇出身的,因為他是在于占元的中國戲劇學院學習的,之後跑去當武師,然後是武術指導、動作指導,慢慢轉變為正式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