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歸隱南山的26歲青年,被父親一腳踹了回去:沒錢,別學陶淵明

2020-12-14 騰訊網

傳遞溫度與價值,關注我不走丟,更多精彩內容盡在讀書文史

文 | 讀書君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是許多現代人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在如今這個快節奏的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人不堪重負,選擇了逃離城市,逃離人群,搬進了深山野林裡去生活,如歸隱終南山。

說起終南山,你可能會想到金庸小說中那些江湖仙境:「終南山下,活死人墓,神鵰俠侶,絕跡江湖」,透過文字,就能感受到一股濃鬱的仙風道骨味道,撲面而來。

自古以來,中國的隱士文化從未消退過。在古代,終南山是士大夫和知識分子進退朝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退守之地。如今,它仍是許多青年男女、老者、信仰之人追尋的避難、「修仙」之地。

終南山為何如此受到「偏愛」?

終南山簡稱南山,「壽比南山」的典故便是因此而來。終南山地處陝西省,是秦嶺山脈的核心地段,也是我國的一個重要地理標誌。

從地理位置看,終南山是一個靈秀之地,素有「仙都」、「天下第一福地」、「洞天之冠」的美譽,從古至今,許多文人墨客都喜歡以此作詩。如祖詠那句「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李白那句「出門見南山……有時白雲起,天際自舒捲」,寥寥數句,就能領略到那種白雪皚皚,若隱若現,一片人間仙境的風情「趕jio」。

因為地勢優越、環境優美,風景宜人,加之遠離嘈雜的都市,為此終南山一直被視為世外桃源,成為了許多人首選的歸隱之地。從古至今,很多人慕名前去,試圖在終南山上找到一寸落腳之地。

近些年來,在媒體的各種報導和「渲染」之下,一批看似不食人間煙火,只追求詩和遠方的南山歸隱者更是橫空出世。他們與山間為伴,以蟲鳥同行,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迎著朝陽醒來,伴著落日而息,將人生的「灑脫」二字淋漓盡致地演繹在了身上。

以至於讓無數人看了都羨慕不已,心生嚮往。

比如前些年被報導的祥子,一名攝影師,當她第一次看到終南山時,就萌生了一種歸隱的念頭。用她的話說:

「看到終南山,我才知道我人生,最大的使命是為了和它遇見,因為它一直在這裡等我。」

為此,她辭掉了工作,帶著美好的期許走進了大山,過起了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

大山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那裡沒有超清的電視機,沒有免費的WIFI,沒有琳琅滿目的商店,沒有可供休閒娛樂的遊樂場、觀影院……一切都是原生態的模樣。

為了適應山上的生活,她學會了搭建房屋,儘管房子不大,甚至有些簡陋,但是也不妨礙她對大山生活的熱愛。

為了生活,她還學會了翻地、除草、種菜……

在山上,飲水是困難的,她每天需要步行大半個小時,到路的另一頭打水……總而言之,生活的吃穿住行,全靠雙手去實現。

大山的日子是乏悶的,不過好在她喜歡喜歡各種山水體驗,喜歡看書,喜歡拍照(且還能將拍好的照片拿來換錢),所以對她而言,這樣的生活並不覺得是一種煎熬。

不過,和她比起來,有些人則沒有那麼幸運了。

如和祥子有著同樣想法的另一位歸隱終南山的白領女孩,在裸辭之後,跑到了山上隱居,最後卻沒能活出自己想要的詩意模樣,反而是狼狽退場。而壓垮她的,不是孤獨的日子,而是許多歸隱人都要面臨的一道坎:房租

房租,是現代許多人面臨的一大困擾之事,這點無論在城市還是山上,依舊沒能避免。畢竟,生活在這個早已經圈地劃分,「名花有主」,資源被分得明明白白的時代,要想在山上找個一小塊免費的地,幾乎不太可能。

網絡配圖

近些年來,隨著「歸隱」田園之風越刮越猛,山上的房租每年也都在漲,最初,一間小小的茅草房,租金可能也就幾百元,如今可能已經漲到了幾萬,甚至數十萬元。

為此,沒錢付房租的白領女青年,最後只能選擇下山,重回社會,繼續打拼掙錢。

當然,和以上那位被迫退場,重回社會的歸隱者一樣的,還有許多。最初,許多人都是懷揣著美好的夢想,滿腔熱血地朝著山上奔去,最終卻多以慘澹的失敗結局收場,這巨大的落差,多少有些讓人為之唏噓和感傷。

當然,除了沒錢交不起房租被迫下山的,還有另外一些因素,也同樣迫使著歸隱者下山。

終南山並非是完全的人間仙境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終南山雖然美不勝收,但是也有無數潛在的威脅。要想在山上生活,需要面對各種各樣的生存挑戰。

如一到冬季,山上條件變得更為惡劣,在冰天雪地、白雪皚皚的世界裡,要想找到吃的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此外,由於沒電沒燃氣等現代設備,冬季取暖也成了一個極大的問題。若是遭遇大雪封山,生活的吃穿住行更是成了一個大難題。

日子明明很清苦,為何現代人喜歡歸隱南山?

說起這個問題,答案是五花八門的。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物質世界裡,人們每天要面臨的問題,很多很多,包括家庭的,工作的,以及外界施加的種種。

有人說:學歷不夠高,「靠山」不夠硬,車買不起,房也買不起,男女朋友也交不起,親戚朋友更是看不起。處處都要忍受著別人的冷嘲熱諷,活得沒有半點尊嚴。

的確,殘酷的生活總是讓人遍體鱗傷,讓人無力承受,於是,人的內心深處,便會出現一個吶喊:找個清靜的地方,釋放壓力吧。

最後,人們像受了傷的野獸一樣,悄悄地躲進深山裡,默默地去舔舐傷口,自我「療傷」。更文雅體面一些說,歸隱,可以讓人找到一絲尊嚴,找到一些心靈的慰藉。

比如幾年前一位26歲的山東小夥魏超,2016年剛過,就一個人跑到了終南山上去租房,過起了仙風道骨的「神仙」生活。

如果不提到開支費用,或許很多人會想,過上如此灑脫的生活,應該要花許多錢吧,然而,也不盡然全是如此。就如魏超,當房東同意將終南山上那殘破不堪的小院租給他,每月只要200塊的費用時,他連每月200塊的房租費都難以承受,最後軟磨硬泡講到了每月150塊。

偏執的他,在山上住了一段時間,便被父親尋著蹤跡找來。父親大聲呵斥,要求兒子退房,甚至衝了上去踹了兒子一腳,怒氣衝衝地罵道

「養你這麼大,給家裡帶來了什麼回報?不上班跑到這兒來混日子……」

原來,魏超念了大專出來,畢業後報考公務員,考了兩年都沒有考上。因為沒有工作,掙不到錢,待在家裡經常被罵,索性躲到了山上去。

在山上居住的那段日子,因為沒錢,沒工作,又脫離群體,魏超生活過得狼狽不堪,居住環境不僅髒亂差,食物、被子、衣服各種發酸,發臭味道,身體還嚴重營養不良、精神也萎靡不振,恍如丟了魂的「世子」,最後,絕望的家人看到青年這般模樣,強行勸帶了回去。

和魏超相似的歸隱者還有許多,他們可能是創業失敗的、破產的,婚姻失敗的、情感受挫的,又或者是厭倦冗繁世俗,自覺人間無愛的……最後,他們跑到了山上去,期盼能夠得到心靈解脫。

當然,還有一些另闢蹊徑,走偏門的,如為了開直播吸引眼球賺錢的真正的「假隱士」。他們只需要一間簡陋的茅草房,一張小小的桌椅,幾本盜版的古籍文書以及幾件青衫布衣,還有一臺能錄像的攝影機,就能掙得金滿缽滿。

這些人和青藏路上,那些所謂的拉著三輪子號稱「徒步遊」,邊走邊直播的一類人很相似;也和那些打著所謂慈善口號,進深山搞所謂的扶貧,卻高調直播賣慘,最後轉頭來賣號的,也很類似。

對他們而言,那所謂的隱世精神,或許就像一絲青煙一樣,虛幻縹緲,轉眼即逝。

隱世,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存在?或許,你我都很難說清楚。

自古以來,隱逸是古人的一種生存方式和生存理念,但因不同時代,不同思想,不同文化信仰,每個時代的隱士者總是有所不同。

不過,在古代,大凡潛居避世之人,一般都有幾個特性:或是避世求道,或是尋醫問藥、或是潛心修學……其最後的結果,或許是隱世終生,又或許是出仕匡扶天下,或是著書立說惠澤後世,或是開宗立道,弘揚道法……等等。

如今,我們所說的隱士者,已經不再是古人的那般較為純粹的模樣。如今,時代發展到今天,當我們再次談起隱世,這似乎已經變成了一種奢侈的事情。因為時代變了,物質更膨脹了,人心也更浮躁了。

如今,要想做到離群居所,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更多了:

錢包是否夠飽滿

網絡上有句話說:「世界的美好都是給配得上的人,所有的東西都很貴,所以,我們有的時候只能努力。因為星辰和大海都需要門票,詩和遠方的路費很貴」。

的確,一個人想過上想要的生活,錢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能給你保障的條件。因為有了經濟基礎,你才有更多的選擇權,才能更好地去選擇生活,而不是被生活所選擇。

自控力是否夠強大

遠離喧囂與繁華,遠離激烈的競爭,的確能夠讓我們的心身放鬆下來。但是,人皆有惰性,一旦搬到荒無人煙的山上居住,我們需要面臨的不僅是一日三餐的食物問題,以及還有許多需要我們自己去動手解決的問題。

如果一個人自控力不夠,比如連最基本的衛生清潔都無法做到,每天得過且過,三餐並一餐解決,混吃等死,最後將生活過得骯髒、油膩不堪,又談何真正的生活?有談何隱世?

心是否沉了下來

道家說,絕聖棄智,返璞歸真,超脫或逃避現實,以圖全性保身,超脫塵世物累。

儒家說:「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一個人要做到真正的隱世,應是已拋去了世俗,不再問世事。然而,如今的我們,真正做到這點的,少之又少。

2014年,法新社在一篇關於中國的高山隱士尋求通往天堂之路的文章中曾提到,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終南山的隱士人數日益遞增,但是這其中絕大多數為假隱士,他們或是為炒作而來,或是為了尋求短暫的山林之樂而來,真正隱世的,找不到幾人。

寫到最後,感慨諸多。突然之間,想到了寒冬將至時的候鳥,秋風起兮,候鳥知道往南飛,尋找更加溫暖舒適的環境過冬。

而我們花了數千年的時間,逐漸走向文明,如今,不少人想遠離文明,遠離便捷的生活方式,回到深山去過原始的生活,這是不是一種文明的「倒車」呢?

或許,一兩句話真的很難說清楚。

不過,終歸一句話,如若做不到心靜止水,其實歸隱深山,並沒有想像中的如此簡單和美好。

你覺得呢?

魏超故事參考:2018,真實故事計劃

圖片源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點讚是一種美德,喜歡就點個讚、轉發分享吧~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讀書文史。

相關焦點

  • 26歲青年歸隱南山,被父親一腳踹了回去:沒錢,別學陶淵明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是許多現代人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在如今這個快節奏的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人不堪重負,選擇了逃離城市,逃離人群,搬進了深山野林裡去生活,如歸隱終南山。
  • 26歲青年隱居終南山,父親找到一腳踹出:沒錢,你學什麼陶淵明
    26歲青年隱居終南山,父親找到一腳踹出:沒錢,你學什麼陶淵明 來自於終南山的修行者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群是在社會中受到挫折的中青年,他們要麼經歷了感情失意,或者又是因為創業失敗,從此有了淨化心靈的想法,紛紛來到終南山當中,租下一些破舊的農院,展開隱士生活。
  • 山東26歲青年隱居終南山,卻被父親拉了回去:沒錢,學什麼陶淵明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是歷史上有名的隱士,他因不願為五鬥米折腰,所以最終選擇隱居,過自在的生活。現代社會發展速度快,人們的生活壓力大,一些人便對怡然自得的隱居生活充滿了嚮往之情,還為此掀起了一股「隱居」熱,不少人在其中看到商機,便開始在各個平臺宣傳隱居的好處,藉此博得關注。
  • 那個隱居終南山的26歲男子,被父親一腳踹回現實:沒錢別學陶淵明
    因此,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歸隱山林,對於他們而言,山野的生活聽起來就是悠閒自在,每天與太陽朝露作伴,與花草樹木為伍,這樣的生活大抵是非常恣意的。然而,對於現代人而言,想要歸隱山林如果沒有足夠的金錢也是遠遠不行的。
  • 26歲小夥隱居終南山,父親卻說:沒錢,別學陶淵明
    這個故事就是桃花源記,而他的作者陶淵明也是位嚮往田園生活的隱士。而如今社會的終南山也生活著不少的隱士,而魏超就是其中的1位。魏超出生於1990年,今年30歲的他是位山東人。自古山東多豪傑,比如昔日隋唐時代的英雄秦瓊就是這樣的人。不過魏超雖是山東小夥卻大願做個豪傑,而是嚮往當1名隱士。
  • 26歲小夥離家出走隱居終南山,父親一腳踹去:沒錢,學什麼陶淵明
    這不,一個26歲的小夥,就因為受不了壓力,背上行囊,來到了終南山。卻不料,不久之後父親就追上門來,指著他的鼻子大罵:「沒錢,你學什麼陶淵明!」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 26歲小夥避世隱居終南山,父親一腳踹了過去:沒錢,學什麼隱居?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東晉田園派詩人陶淵明的生活態度。陶淵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原本前途一片光明,但他卻在這個時候選擇了辭官隱居,過起了「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日子。
  • 26歲小夥隱居終南山,父親找到後一腳踹出:沒錢,你就別學陶淵明
    ----陶淵明《歸園田居》導語:終南山坐落於陝西,已有悠久的歷史,終南山最著名的元素之一,就是這裡特有的隱居文化。遠在公元前5世紀,聖人老子就隱居於此,此後,相傳趙公明、姜子牙、張良、孫思邈等人,都選擇在此定居。直到今天,終南山仍然吸引著不少自願放棄塵世煩惱,而選擇與山風相伴而來的修行者們。
  • 陶淵明選擇歸隱田園,是什麼讓他放棄了仕途生活?
    一篇《桃花源記》帶我們進入了作者筆下那個美好嫻靜,沒有戰亂,沒有紛爭,與世隔絕的美好生活,同時也認識了他的作者陶淵明,那麼這篇文章是作者一時興起還是這個地方真的是他內心深處渴望的生活呢?在我們的印象中,陶淵明只是一個歸隱山林的詩人,他熱愛田園生活,是個一心歸隱的詩人,所以在詩詞領域他的創作一般在田園上很有突破他是田園詩派第一人,然而他的身份不僅如此,他還曾在朝中任職,但是當時社會非常的動亂,剛開始任職的時候,他不能忍受那種對於這些下屬官吏的條條框框,所以不久之後他就回到了自己的家鄉。
  • 陶淵明:仕宦生涯,半生撕扯半掙扎。一朝抉擇歸隱去,採菊東籬下!
    別看陶淵明的名氣這麼大、職稱這麼多、帽子這麼高,其實這些都是後人評定賦予的。他的才華,沒能助他施展抱負。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可能不適用於那個時代。 今天,就來聊聊陶淵明的中年撕扯和歸隱抉擇。
  • 採取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的歸隱抉擇和詩意人生
    謝榛說陶詩是「寄致味於淡然」,「淡然」是陶淵明的人生態度和人生境界,「淡然」的人生方見出人生的「至味」。陶淵明(372—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世號「靖節先生」。他的一生以三十四歲時辭去彭澤縣令為界,分為因貧而仕與歸隱田園兩個時期。少年時,他「弱齡寄事外,委懷在琴書。被褐欣自得,屢空常晏如。」
  • 歸隱的田園詩人陶淵明到底是怎樣養活自己一家的?
    陶淵明本是官宦家族出身,可是八歲時父親病逝,此後家境中落,失去朝廷俸祿的家庭變得貧困。他的父親原本是安成太守,而外祖父是當時的名士,他母親是外祖父第四個女兒。而出生沒落官宦家族的陶淵明,有著一些學習的意識和書籍,於是勤奮苦讀。
  • 陶淵明是什麼樣的人?他歸隱田園之舉的根源是因為什麼原因?
    成為田園詩人的陶淵明卻比大將軍陶侃有名,不僅僅因為陶淵明進了教科書,實際上他的「採菊東南下,悠然見南山」確實為古今歷代文人騷客,政壇軍界的達官貴人們羨慕。陶淵明千百年來為人所羨,自然也值得研究,為此,我們可以通過陶淵明歸隱田園之路來看陶淵明的心路。
  • 在採菊東籬,悠然見南山下,感受陶淵明的開放
    《飲酒·其五》--魏晉·陶淵明解放路在人民境內,沒有車馬喧囂。問你何能爾?遠離心臟。在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上的空氣日夜都很美,鳥兒們也會互相回報。這是真的,但如果你想分辨,你已經忘了你的話。--欣賞魏晉·陶淵明《飲酒·其五》,感受陶淵明的開放性這首詩主要有兩種意境,這首詩的前四句是一層,描述了詩人擺脫世俗煩惱的願望,後六句描述了作者在田園中的收穫,《好好玩》還表達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高潔的個性。
  • 「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為何會選擇歸隱?
    公元405年,陶淵明高唱著「歸去來兮」歸隱山林,從此,他那不慕名利,高潔傲岸的隱士形象為後人所景仰。而古往今來,人們在為其高大形象而傾倒的同時,又不免會思考陶淵明在當時為何會選擇歸隱?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從《晉書.隱逸傳》一書來談一談陶淵明隱逸的原因。
  • 成龍:導演都喊停了,李連杰還踹我一腳,那我肯定要還回去咯
    其實從兩人的出身就可以感受到兩人的區別,李連杰是學武術出身的,之後去拍戲,第一部作品就是經典動作片《少林寺》。成龍其實可以說是學戲劇出身的,因為他是在于占元的中國戲劇學院學習的,之後跑去當武師,然後是武術指導、動作指導,慢慢轉變為正式演員。
  • 東晉的陶淵明VS新羅的崔致遠,兩位辭官歸隱的文人有什麼異同?
    而且陶淵明一生為官十三載,從政治經驗來說,陶淵明也是官場老將了,可是即便如此長期的官場生活,卻依然沒有能夠改變陶淵明本人最初的文人志向。《陶淵明集》載:"相將以道,忽忘饑寒。餘嘗學仕,纏綿人事。流浪無成,懼負素志。斂策歸來,爾知我意。常願攜手,置彼眾意。與汝偕行,舫舟同濟。"
  • 菊品即人品:陶淵明與菊,人花合一
    陶淵明與菊花的故事陶淵明,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魏晉時期,時局動蕩,陶淵明出生在一個清貧苦寒之家。他8歲喪父,12歲喪母,從小生活在祖父的家中。他五度出仕無功而返,42歲的他,決定不再為五鬥米而折腰,辭官歸隱,躬耕園田,飲酒賦詩。陶淵明說:「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 蘇軾那麼崇拜陶淵明,為何沒有像陶淵明一樣選擇辭官歸隱?
    第三次意思,是蘇軾對陶淵明辭官歸隱的羨慕,「不如歸去,二頃良田無覓處;歸去來兮,待有良田是幾時」。陶淵明,是晉代非常著名的文人,他最出名的事,就是「不願為五鬥米而折腰」,辭官歸隱,開始了自己的隱居生活,也因此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回歸本心,歸隱田園
    陶淵明便是其中最絢麗奪目的一抹亮色。初涉官場,陶淵明還不知世道昏暗,昂首挺胸地懷著「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裡雖遙,孰不敢至!」的理想,毅然踏上徵程。誤入塵網的陶淵明性情閒淡,與官場上的爾虞我詐格格不入。幾番考量之後,陶淵明將理想束之高閣,回到家中過起了閒適的田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