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山火了,人人都想避世修仙,但是隱居的生活你能受得了嗎?

2020-12-24 不精準的人

古往今來,很多人嚮往修行,也有很多人嘗試修行。像很多武俠小說中寫到的,修行環境很重要,嘈雜的都市自然是不合適的,遊客眾多的景點也是不合適的,那麼有沒有一個風景宜人,自帶仙氣,像桃花源一樣的地方呢?

答案是有的,就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一、外國作者尋找隱士高人,三尋終南山,把此地帶火

終南山被帶火是因為一本書,書的名字是《空谷幽蘭》,作者是美國攝影師比爾.波特。自古華夏大地上就流傳著很多的傳說,「隱士」這個詞在很多地方都有被提到,比爾很好奇這樣的隱士是不是真的存在,於是就來到中國尋找答案。

在比爾的想像中,隱士的生活是這樣的:一片土地、幾株茶樹、有一個遮風擋雨的茅屋。也許是刻板印象,不光比爾,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隱士都是白衣飄飄,不沾染俗世,只顧好自己一畝三分地的角色。

所以比爾來到中國,去到了很多隱士們修行的地方考察,這其中就包含終南山。他在終南山三尋隱士的故事吸引了很多人,這之後終南山就成了「道友」們口中的聖地。

相信很多人都很羨慕博主李子柒的生活,可以做自己想做的,在田園裡享受生活,自給自足。但像李子柒那樣的畢竟是少數,期望成為下一個李子柒的卻成了多數,有個名叫小北的姑娘就是其中之一。

來到終南山之後的小北以為自己可以在這裡展開新的生活,但讓她沒想到的是,她連隱居的第一步都沒有做到。

隱居的第一步就是找個住所,可茫茫終南山,小北竟找不到一個住的地方。隨著修行的人數增多,現在的終南山房價和以前相比,上漲了50倍。原本400元一年的房子,現在要三萬元一年,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

由於沒有收入來源,小北的隱居生活就這樣結束了,後來有一篇名為《那個辭職隱居終南山的姑娘,付不起房租又回來了》的文章,把的熱度再次引燃。

二、城裡姑娘在山中開書院,來往遊客絡繹不絕

後來又有個姑娘來到這裡,租下了一棟破破爛爛的房子,姑娘自己動手把房屋整理好,還在這裡搭建了一個「未來書院」,她提供房屋,還會帶著遊人一起去山上看風景。

未來書院出名了,來的遊客越來越多,這裡的房屋也重新裝修了一下,隨著人流量的增多,這裡住宿開始收費了,不過還是很多人願意來這裡感受一下山間的寧靜。

現在隱居的多是90後,為什麼這麼多年輕人願意去隱居呢?有的是因為城市太喧囂,有的是想體驗一下閒雲野鶴的生活,但不得不說的是,隨著隱居人士的增多,現在的終南山早已不是以前那個「仙氣飄飄」的樣子了。

商業化充斥著這裡,有些商人看準了時機,來這裡投資民宿,山上的人並不比山下少,山上也不一定比山下安靜。

中學時期,課本上有寫過「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山」,這句話很容易懂,可難免有些人會形式主義,覺得隱居的形式大過於隱居本身。所以在決定隱身前,會為自己準備好舒適的裝備,好讓自己在山中也能享受到城市的待遇。

如果只是為了從瑣碎的生活中「出逃」幾天,那在家打遊戲即可,沒必要去山中找清靜。如果是想像李子柒一樣,真的過上世外桃源般的隱居生活,那麼提前做好攻略是必須的。

三、隱居要面臨的困境,你能克服嗎?

武俠電視劇中,經常看到男女主一年四季只穿一件衣服,但是在真正的山林中,冬季的溫度是很低的,所以如果要在山中過冬,那麼保暖物品一定要準備好。

山上一般都燒炭火,或者是撿柴火燒,冬天的時候,在炭火上烤上紅薯、土豆之類的食物,看著外面的景色,吃著樸素的食物,也是別有一番滋味。

經常看李子柒視頻的朋友會發現,李子柒的食材都是自己種出來的,或者是山上找的。這就是上山隱居的另外一個重點,要知道一些農作物種植的基礎知識。畢竟山上不比山下,食材大部分都是要靠自己動手種植的,而且自己辛勞種出來的,吃的時候會有成就感。

想要更貼近隱居生活的,可以自己在院子裡養上一些雞鴨,每天有它們的陪伴也能增加不少的樂趣。當然,養家畜的目的是為了哪天想打牙祭,剛好家中有現成的食材。雖然這樣聽來有些殘忍,但修行中比這殘酷的事情很多,如果承受不了,倒不如早些退出

住宿、食物、孤獨、清貧、安全,修行要考慮的事情很多很多。尤其是清貧,山上並沒有什麼工作機會,但日常吃、喝都是花銷,只出不進的日子你能保證自己堅持多久呢?

還有山中信號不好,接收到消息自然沒有山外快,如果哪天你不想修行了,想回家好好過日子,到時候卻發現自己和這個時代早就脫軌了怎麼辦?

山上的生活並不像電視裡那麼好,去過終南山的會發現,那些租出去的高價房子,很多都是土坯房,看起來很簡陋。有些世外高人曾住過山洞,但現在就算給你一個乾淨的山洞你會去住嗎?蟲、蛇等生物,將會是每日和你作伴的朋友。

修道本就講的是一個「心」,不在於形式,在於這個過程中,你想尋求的是什麼。往往是去山中找「靜」的人,他們的內心是很浮躁的,就算終南山只有他自己一個,他一樣會覺得喧囂,因為他的心不靜。

就像前面說的「大隱隱於市」,真正的修道之人,不管是在什麼樣的環境裡,都能守好自己的本心,這才是最厲害的。

不要讓修道、閉市、隱居這樣的詞成為形式主義的代名詞,《空谷幽蘭》本就是一個成語,指代的是品行高雅的人士,這本書的出版,也是為了讓大家知道在世界上有這樣一個群體,而不是讓這個群體成為大家爭相模仿的對象。

每個人心中,都有兩座終南山,一座是無形的,一座是有形的,是把它根植於心,還是根植於形,還是由大家決定。

相關焦點

  • 終南山隱居姑娘,交不上房租,放棄修仙,為何越來越多人選擇避世
    現代生活壓力山大,很多人為此總想逃離"塵世",去過桃花源的人生。為此,終南山因為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稱,從而成為他們的首選之地。今天要講的,就是一位城市女孩不堪生活壓力,修仙終南山的故事。只可惜,她沒修仙成道不說,最後還因為付不起房租不得不重返"人間"了。
  • 26歲小夥避世隱居終南山,父親一腳踹了過去:沒錢,學什麼隱居?
    因為身上錢不多,所以他軟磨硬泡了好久,才以150元的價格,在終南山租了一間破舊,且面積狹小的屋子。接下來的隱居生活,也沒那麼美滿。像他這種外來的隱士,在終南山也沒地,連「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都做不到。因此,他只能吃過期變質的食物,幾個月下來,魏超因營養不良,變得精神萎靡。原本想像中悠閒自在的生活,也因不方便的衣食住行,變得一地雞毛。後來魏超的父親經過多番打聽,終於得知了兒子在終南山的消息。
  • 為何是歷代修仙者的嚮往之處、隱居之處?揭開終南山的神秘面紗
    歷代修仙、祈福者的嚮往之處中國曆朝歷代都有修仙者,他們不光修煉道家正統三清道法,還四處尋找洞天福地,認為那些地方靈氣充足,有利於修仙。你這個孽畜,敢稱甚麼南山大王,數百年之放蕩」。可見在這「南山」稱王稱霸,是多麼的不自量力。由此可見,終南山上的修行者之多,上去走一趟,碰到十個人,恐怕得有九個是神仙。現如今的終南山,也有很多修道者,生活大多清苦,到最後「道」有沒有修成不知道,但肯定修成了一顆堅定的心。
  • 26歲小夥隱居終南山,遭到父親嚴厲反對:不是每個人都是陶淵明!
    其實不然,世事冗雜,人心急躁,在急速發展的今天,許多人想擁有一份寧靜,選擇避開繁雜的現實,默默的開始自己的隱居生活。這樣一種淡然自若的生活態度,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畢竟,考慮到自身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情況、穩定的工作環境等原因,都無法過令人嚮往的隱居生活。
  • 揭秘神秘隱士,中華修道勝地秦嶺終南山
    小編家就是在離終南山不遠的地方,有時候進山去玩,總可以看到一些隱士,話說小隱隱於林,大隱隱於市。但是如今的終南山較高的房租也讓很多隱士逼迫選擇了離開。其實終南山的隱士不全部是所有人認為的修仙什麼的,這裡的隱士有很多客戶,有的是剃度出家的苦行僧,有的是苦修的道教地方,有的屬於在現實生活中收到了感情或者其他挫折的人士,還有就是一些功成名就的人士,他們喜歡這種安靜的生活方式到處隱居,據報導還是一些是為了躲避災禍到處隱居的人士。
  • 「終南山隱士」人人都仰慕,這裡有簡約又極富生活氣息的原始美
    大家好,我是麻花,今天小編我要和大家講講一個地方,這裡是人人都很仰慕的「終南山隱士」,而且這裡有簡約又極富生活氣息的原始美,一起去看看這裡吧,去感受那種隱士的的生活氣息吧。古代中國就有一種隱逸文化,從陶淵明修籬種菊、歸鋤南山開始,隱士們的山居生活總被人們寄予一種詩情畫意,美好的想像所感染。陶淵明歸鋤的「南山」不是今天的秦嶺終南山,而是依附於帝都長安的秦嶺終南山,自古就是隱士的天堂。80年代,一個叫比爾·波特的美國人來到秦嶺尋找終南山隱士,並把他的探險過程寫成了書,書名叫《空谷幽蘭》。
  • 山東26歲青年隱居終南山,卻被父親拉了回去:沒錢,學什麼陶淵明
    陶淵明是歷史上有名的隱士,他因不願為五鬥米折腰,所以最終選擇隱居,過自在的生活。現代社會發展速度快,人們的生活壓力大,一些人便對怡然自得的隱居生活充滿了嚮往之情,還為此掀起了一股「隱居」熱,不少人在其中看到商機,便開始在各個平臺宣傳隱居的好處,藉此博得關注。 山東26歲青年隱居終南山,卻被父親拉了回去:沒錢,學什麼陶淵明
  • 26歲小夥隱居終南山,父親找到後一腳踹出:沒錢,你就別學陶淵明
    ----陶淵明《歸園田居》導語:終南山坐落於陝西,已有悠久的歷史,終南山最著名的元素之一,就是這裡特有的隱居文化。遠在公元前5世紀,聖人老子就隱居於此,此後,相傳趙公明、姜子牙、張良、孫思邈等人,都選擇在此定居。直到今天,終南山仍然吸引著不少自願放棄塵世煩惱,而選擇與山風相伴而來的修行者們。
  • 終南山有5000多名從業者,食物短缺,泡菜變成「神仙菜」
    人人都想成為修行不朽的人,但誰能真正忍受日日夜夜無聊、無聊、缺乏物質生活?的確,陶淵明採菊東籬,悠然見南山,讓許多人對隱士修行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但是有多少人會在意他的豆芽南山,草盛稀疏呢?隱居不是一次說走就走之旅,相反,他是一次極其艱難的人類實踐,你不能吃苦去堅持,還需要一定的生存智慧在其中。
  • 他是終南山第一隱士,隱居深山30年,以粗茶淡飯度日修行
    對於很多人而言,那些文學作品中所描繪的隱居生活往往是十分美好的,而在了解過一些隱士的人生經歷之後,我們也會對這些人產生一定的敬佩之情。其實,在古代社會中,隱士是並不少見的,畢竟當時的社會是以小農經濟作為主要的經濟發展模式,無論一個人在哪裡生活,都基本能夠實現自給自足。
  • 26歲小夥隱居終南山,父親卻說:沒錢,別學陶淵明
    在那裡充滿了寧靜的祥和氣息,人們過著很怡然自得的隱居生活。這個故事就是桃花源記,而他的作者陶淵明也是位嚮往田園生活的隱士。而如今社會的終南山也生活著不少的隱士,而魏超就是其中的1位。魏超出生於1990年,今年30歲的他是位山東人。自古山東多豪傑,比如昔日隋唐時代的英雄秦瓊就是這樣的人。不過魏超雖是山東小夥卻大願做個豪傑,而是嚮往當1名隱士。
  • 26歲青年隱居終南山,父親找到一腳踹出:沒錢,你學什麼陶淵明
    位於陝西的終南山,已經擁有了悠久的歷史,而終南山最著名的一個元素,便是此地特有的隱士文化。 早在公元前5世紀,聖賢老子便在此地隱居,在此之後,相傳趙公明、姜子牙、張良、孫思邈等人,都是在此處選擇作為自己最後的居所。
  • 終南山「隱士」已高達五千人,隱居之地變「鬧市」究竟為哪般?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有當官的才能,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應對官場的爾虞我詐,因此就只好「獨善其身」了。不當官了做什麼呢?從「士農工商」的順序而言,自然就是回到土地當個農民了。這不,陶淵明也因為在仕途連連受挫,就乾脆隱居了起來,開始在土地上耕作了。雖然種地技術不咋地,還自嘲是「草盛豆苗稀」,但「悠然見南山」的意境還是讓許多人心馳神往。
  • 張至順:隱居終南山70年,預言自己仙逝日,被稱為「陸地神仙」
    從古至今,無數名人大家都對於隱居生活十分嚮往,隱居可以遠離世俗的喧囂,同時也可以靜下心來好好思考人生。不過在面對世俗的誘惑時,真正能做到虛懷若谷的人少之又少。但是,在如今如此複雜的社會,有這麼一位「陸地神仙」做到了,他視金錢為糞土,生活清貧,一心向善,教化眾人,還成功預言了仙逝之日,最終流芳百世。身世浮沉 偶入道教這位仙風道骨的高人名叫張至順。1912年出生於河南,從小家境貧寒,家徒四壁甚至食不果腹。他的童年生活可以說是十分不幸。
  • 4000元盤下20年小院,隱居終南山7年的張二冬,你還好嗎?
    但是,有的人舉足不前,也有的人無功而返,在人們感嘆「星辰大海都需要門票,詩和遠方的路費也很貴」時,有人卻已經找到了屬於自己詩性的生活,比如張二冬。當你清晨匆忙出門,在地鐵上昏昏欲睡時,張二冬正在欣賞終南山上含苞待放的野菊;當你中午邊吃午飯,邊要應對客戶時,張二冬正在杏樹下聽風小憩;當你加完班,伴著黑夜趕回家時,張二冬正在圍爐飲茶,聽蟬看書。
  • 26歲小夥離家出走隱居終南山,父親一腳踹去:沒錢,學什麼陶淵明
    這不,一個26歲的小夥,就因為受不了壓力,背上行囊,來到了終南山。,來這裡「隱居」的人越來越多,連帶著「房價」都漲了,可魏超根本沒啥錢。:「沒錢,沒錢你學什麼陶淵明?!
  • 那個隱居終南山的26歲男子,被父親一腳踹回現實:沒錢別學陶淵明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能夠過上一個好的生活,希望能夠無憂無慮的生存,也希望能夠不帶任何遺憾的離開這個世界。但是這所有的一切都建立在一個基礎上,那就是金錢與財富,現代社會對於金錢的看重,或者說金錢對於人類的重要性,是非常巨大的。如果沒有金錢,人們的生活只能是過得渾渾噩噩,我們的人生也大多一事無成。
  • 「陸地神仙」張至順:隱居終南山70年,曾預言自己仙逝日期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千百年來,我們所信仰的宗教都在指引著我們的方向,但是在所有的宗教中,唯一能有共通的地方,就是成仙,只不過是每個宗教成仙的方式不一樣。佛教講究的禮佛,從佛法中得到感悟,從而成為神仙,但是道教則不一樣,作為我國的本土宗教,它講究的潛心修煉,最後羽化成仙。道教很少有人了解,畢竟在中國佛教更受歡迎一些。道教一直以來是很多文人雅士所追捧的,因為道教講究的隱居生活。
  • 終南山第一女隱士,修行40年從不和丈夫見面,85歲能連續打坐108天
    「天下隱居,終南為冠」,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放棄了世俗生活到終南山進行隱居,就有這樣一個在終南山上隱居的女性,她被稱為是終南山第一女隱士,85歲高齡仍舊能夠連續打坐108天,她告訴世人,這是在和佛祖進行交流,她就是終南山上最大的隱居者——王芝霞。
  • 你想像陶淵明一樣隱居嗎?先看看你有沒有他當年的勇氣吧!
    你想像陶淵明一樣隱居嗎?先看看你有沒有他當年的勇氣吧!我們現在看詩人很偉大,其實在古代,許多詩人只想做官,並不是專心搞創作,因此文人一旦有了過人的才華,就不想再低調了。包括李白杜甫都一樣,他們寫詩是愛好,從政才是人生的終極理想!如果要說做詩人做到最純粹的,陶淵明稱第一沒人跟他搶第二。現在沽名釣譽的社會氛圍讓人身心俱疲,有些年輕朋友在遭受人生打擊後,總會萌生隱居的想法,在這其中有部分人也付出了實踐,在終南山山麓地帶有一票厭倦世俗的隱士,那麼隱居真的有那麼美好嗎?陶淵明又是在什麼情況下走上隱居道路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