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山第一女隱士,修行40年從不和丈夫見面,85歲能連續打坐108天

2020-12-19 孤風婉史

「天下隱居,終南為冠」,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放棄了世俗生活到終南山進行隱居,就有這樣一個在終南山上隱居的女性,她被稱為是終南山第一女隱士,85歲高齡仍舊能夠連續打坐108天,她告訴世人,這是在和佛祖進行交流,她就是終南山上最大的隱居者——王芝霞。

命中注定:從小與佛有緣

王芝霞,在1932年的時候出生在陝西省西安市長安縣的一個普通家庭,她的父母都是普通的農民,沒什麼文化,王芝霞從小就和其他的同齡孩子不一樣,同齡孩子哭鬧的時候一顆糖一包零食就可以哄好,而王芝霞哭鬧的時候需要父母將她帶到寺廟才能哄好。

王芝霞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兩人沒什麼文化,對佛教的東西也是沒有任何的了解,所以小小年紀的王芝霞並沒有受父母的影響,而是天生的喜歡佛教的東西,所以周圍的親戚朋友都調侃她,說她上一輩子絕對是佛門中人。

小小年紀的王芝霞,什麼都不懂的年紀,十分喜歡寺廟,她喜歡聽寺廟的鐘聲,喜歡寺廟中的香爐的味道,每次去寺廟她都要貪婪的多聞幾下,她感覺冥冥之中仿佛有什麼東西牽引著她,對於寺廟的一切她都有種莫名的熟悉感。

在看到了寺廟裡面的佛經之後,王芝霞更是有了親切感,並不認識字的她翻開了佛經,看著佛經上面的字,輕輕的撫摸著。在王芝霞讀書了之後,認識了越來越多的字,她心裡對於想要參悟佛經的欲望更加的強烈。

她就開始買了一些佛經然後在空閒時間參悟,眾所周知,佛經內容十分的晦澀難懂,需要極高的悟性,所以熱愛佛經的人並不多,但是王芝霞十分熱愛佛經,她並沒有覺得無聊,反而覺得很有意義。

響應內心的召喚,放下丈夫孩子選擇出家

王芝霞的生活在一天天的進行著,在佛法的感染之下,她一直堅持著以善良待人待事,長大了之後的她仍舊對佛法感興趣,但是生活讓她漸漸的放下了佛法,因為長大了的她要為生活奔波,同時她也結婚有了屬於自己的家庭,有了需要照顧的孩子。

她也慢慢的忘記了自己立志要追求的佛法了,有一天王芝霞來到了一個寺廟,這個寺廟喚起了王芝霞內心的追求,於是她在內心掙扎了很久之後決定要追求自己喜歡的佛法,她決定出家到寺廟。

丈夫和孩子勸了她很久,在她收拾行囊離開的時候,孩子緊緊地抓著她的衣角,不想讓她離開。看著兒子的眼睛,王芝霞動搖了,但是她還是狠下了心,拿來了兒子的手,然後決絕的離開了家裡去了寺廟開始修行。

佛說:「一切皆虛幻」,在出家人眼裡、心裡是沒有凡塵世事的,但是王芝霞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兒子,也就有了牽絆,所以她很難六根清淨下來,把所有的心思放在佛法上。王芝霞經常想要放棄然後回家陪著孩子和丈夫。

她的腦海裡出現最多的是孩子不舍她的眼神,她動搖了,但是她還是沒有想要放棄,她覺得自己一定可以做到潛心修行,不問世事的,於是她想換一個地方修行,換一個更加適合修行的安靜的地方。

來到終南山修行,徹底地成為了佛門中人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是王維對終南山的描寫,終南山,位於陝西省境內,終南山上,風景優美,鳥語花香,空氣清新,環境宜人,是一個適合隱居修行的好地方,而且終南山也是中國的佛教和道教發源地。

自古以來,許多修佛隱居之人都會來到終南山修行,近幾年來,終南山上的隱居之人也是越來越多。王芝霞是地地道道的陝西人,所以她也知道終南山是一個修行的好地方,於是她便離開了修行的寺廟來到了終南山上修行。

她在終南山上修建了一個很小的寺廟,寺廟裡東西也很少,在之後的日子裡,她每天都會按時打坐、參禪,沒有人來打擾她。隱居的生活是十分辛苦的,因為在山上沒有電,做飯還是取暖都需要生火,而王芝霞一介女流,又只有一個人所以山上生活方面是很不方便。

而且最基本的生活物品都需要下山採買,她居住的房子也經常會出現問題,每逢颳風下雨,房子都會漏雨。在山上修行的的條件完全不如她曾經修行的寺廟,但是她從來沒有抱怨過條件艱苦,反而十分的樂觀。

在她認為,艱苦的條件就是佛祖對於她的考驗,只有經得住考驗,才能真正的參透佛法,在山上她再也沒有想過要回家,再也沒有想過自己的親人,每天的青燈古佛生活令她十分的滿足。

青燈古佛下修行了40年,再也沒有回到塵世

王芝霞在這所小廟裡一待就是40多年,如今的她已經85歲了,她也是終南山上年紀最大的隱居者,也是終南山第一女隱士,在山上的40年裡她不問塵世,從來沒有回家見過丈夫和兒子,就連兒子結婚她都沒有選擇回家看看兒子。

她每天的生活也十分的簡單,除了參悟佛經和修行還有最基本的生活,她不會做任何的與佛無關的事情。 山上許多的村民看著年紀大了的她擔心她的身體就熱心地想要幫助她,但是她拒絕了村民們的幫助。

她的所有事情都要親力親為,她每個月都會定時下山採購生活用品,85歲的她仍然十分的健康,身體也沒有任何的小毛病。如今的她還能夠連續打坐108天,很多遊客都好奇為什麼她要打坐108天。

她告訴這些遊客,她經常這樣打坐,因為在打坐的,靜心下來,就可以和佛祖交流,真正的參透佛法。王芝霞修行了40年,參透了佛法,她把自己的半生都投入到了佛法修行當中

如今的終南山上,許多的隱士修行之人都是心懷鬼胎的,並不是潛心修行,而是想要利用修行賺錢,所以對於終南山上的隱士,人們也對隱士和修行之人出現了很多的誤解,但是也有真正的隱士的,比如說王芝霞。

王芝霞苦行僧了40多年,參透了佛法,在她的身上,我們也能學到很多東西,做一件事情,最重要的便是堅持了,要有恆心,只有不斷地堅持,最終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終南山第一女隱士,45年沒有與家人聯繫,說自己可以和佛祖對話
    終南山在陝西省,海拔最高處2604米,是秦嶺山脈的一段。《左傳》稱其為「九州之險」。在終南山上有一位隱士,88歲的她在這裡隱居45年,被稱作是「終南山第一女隱士」,她的名字是王芝霞,43歲皈依佛門。到了中年,她決定放棄塵世皈依佛門,雖然丈夫和孩子百般挽留,她還是順著自己的心意落髮皈依。王芝霞先是在香積寺打坐數載,起初的幾年她總是想起自己的丈夫孩子,她覺得這是自己不夠虔誠。後來,她乾脆來到了終南山,潛心修行,度過自己的後半生,也再沒有和家人聯繫過。
  • 他是終南山第一隱士,隱居深山30年,以粗茶淡飯度日修行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現代社會中,隱士這一群體也在慢慢縮小,畢竟現如今想要成為一名與世隔絕的隱士也是比較困難的。但是,在我國的終南山上,卻有這樣一位隱士,他隱居深山長達三十年的時間,每天都是以粗茶淡飯來度過修行時光的,由於他隱居的時間非常久,因此,他也被人稱為"終南山第一隱士"。那麼,在這位第一隱士的背後,究竟發生過怎樣的事情呢?
  • 去秦嶺終南山下趕大集,不僅東西很便宜,還能偶遇山裡的隱士和修行人
    我喜歡趕集,無論是住在秦嶺終南山的10年,還是在城市的時候,都會抽空去趕大集,那種場面,那種價位,那種買東西的感覺,讓人覺得很舒服。 由於附近的庫峪太興山自古被稱為隱居和修行聖地,這裡分布著大大小小72座廟宇,加之山洞裡和茅草棚裡住著的,山上隱士和修行人非常多,幾乎每次去山上遊玩都能碰見,每次去山下趕集也能碰見
  • 揭秘神秘隱士,中華修道勝地秦嶺終南山
    小編家就是在離終南山不遠的地方,有時候進山去玩,總可以看到一些隱士,話說小隱隱於林,大隱隱於市。但是如今的終南山較高的房租也讓很多隱士逼迫選擇了離開。其實終南山的隱士不全部是所有人認為的修仙什麼的,這裡的隱士有很多客戶,有的是剃度出家的苦行僧,有的是苦修的道教地方,有的屬於在現實生活中收到了感情或者其他挫折的人士,還有就是一些功成名就的人士,他們喜歡這種安靜的生活方式到處隱居,據報導還是一些是為了躲避災禍到處隱居的人士。
  • 第一個關注到秦嶺終南山隱士的人
    提到隱士,大部分人都知道。「隱居在山上的修行人,秦嶺終南山裡面多得很!」而比爾波特,就是第一個關注到中國現代隱士的人,《空谷幽蘭》就是根據他1989年尋訪秦嶺終南山隱士寫成的一本書。- 1 《空谷幽蘭》-《空谷幽蘭》,一本寫終南山隱士的書籍,尋訪和成書的時間大約是1989-1993年。關於秦嶺終南山,他去過的地方,我大多去過;而我去過的地方,他大多沒去過。
  • 104歲「陸地神仙」:隱居終南山70年,預言仙逝日,一生所學造福百姓
    他就是著名的終南山隱者,隱居修行70年,並且預言自己將於104歲時羽化離世的張至順道長。道長的成就登峰造極,讓人望其項背,可要談到他的少年生活,卻很不幸。開始祖上還留了許多家產,後來不知道發生什麼變故,突然就窮困潦倒,家徒四壁,只能要飯。
  • 釋永信為漫畫家蔡志忠剃度,終南隱士和出家人中也有很多明星畫家
    當天河南嵩山少林寺在藏經閣為72歲的蔡志忠舉行剃度儀式,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大和尚親自為蔡志忠剃度,並取名釋延一。說起蔡志忠,很多人可能對他本人有點陌生,但是對於他的漫畫《老夫子》、《烏龍院》、《禪說》、《莊子說》等並不陌生,據說他的100多部作品在5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版,可以說名滿天下。
  • 「陸地神仙」張至順,隱居終南山70年,拒絕國外利誘:我是中國人
    舊時在民間常有遊方道士手持道情筒宣唱道情,歌詞內容多是教人向善,張至順了解到道家名士韓湘子便是7歲出家,少慕神仙的他便產生了修道的想法。12歲時曾偷偷離家前往終南山,但因年紀太小無奈重返。在他17歲時終於圓了出家夢,遇到了一生中的貴人——華山全真教劉明蒼道長。
  • 終南山有5000多名從業者,食物短缺,泡菜變成「神仙菜」
    人人都想成為修行不朽的人,但誰能真正忍受日日夜夜無聊、無聊、缺乏物質生活?的確,陶淵明採菊東籬,悠然見南山,讓許多人對隱士修行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但是有多少人會在意他的豆芽南山,草盛稀疏呢?隱居不是一次說走就走之旅,相反,他是一次極其艱難的人類實踐,你不能吃苦去堅持,還需要一定的生存智慧在其中。
  • 終南山火了,人人都想避世修仙,但是隱居的生活你能受得了嗎?
    一、外國作者尋找隱士高人,三尋終南山,把此地帶火終南山被帶火是因為一本書,書的名字是《空谷幽蘭》,作者是美國攝影師比爾.波特。自古華夏大地上就流傳著很多的傳說,「隱士」這個詞在很多地方都有被提到,比爾很好奇這樣的隱士是不是真的存在,於是就來到中國尋找答案。
  • 在終南山上的隱士女孩未能成仙,但她輸給了20個月的租金
    在隱居中,終南排名第一終南山位於中國陝西省,被稱為「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在終南山上,樹木蔥蘢,霧氣瀰漫,與南方有煙霧的山林相比,終南山溫度適宜,空氣清新,這是寺院隱居的好地方。自古以來,終南山上有許多著名隱士,如姜子牙、陶淵明、王維等,所以終南山一直是隱士隱居的好地方。「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當今社會,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在工作和生活的多重壓力下,一些許多人想要回歸自然,追求詩意和距離,打聽之後,一些許多人來到終南山並開始隱居。
  • 終南山「隱士」已高達五千人,隱居之地變「鬧市」究竟為哪般?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有當官的才能,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應對官場的爾虞我詐,因此就只好「獨善其身」了。不當官了做什麼呢?從「士農工商」的順序而言,自然就是回到土地當個農民了。這不,陶淵明也因為在仕途連連受挫,就乾脆隱居了起來,開始在土地上耕作了。雖然種地技術不咋地,還自嘲是「草盛豆苗稀」,但「悠然見南山」的意境還是讓許多人心馳神往。
  • 終南山隱士的修行經驗:養成大拙方為巧,學到如愚始見奇
    十年前在終南山遇到一位隱士,請教他修行的方法,他說:「養成大拙方為巧,學到如愚始見奇」,當時並不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只是用心的把它記了下來,後來在生活當中,越來越多的經驗告訴我,此話確實具有非常高深的含義,並不是一般人所能輕易理解和做到的。
  • 「終南山隱士」人人都仰慕,這裡有簡約又極富生活氣息的原始美
    大家好,我是麻花,今天小編我要和大家講講一個地方,這裡是人人都很仰慕的「終南山隱士」,而且這裡有簡約又極富生活氣息的原始美,一起去看看這裡吧,去感受那種隱士的的生活氣息吧。古代中國就有一種隱逸文化,從陶淵明修籬種菊、歸鋤南山開始,隱士們的山居生活總被人們寄予一種詩情畫意,美好的想像所感染。陶淵明歸鋤的「南山」不是今天的秦嶺終南山,而是依附於帝都長安的秦嶺終南山,自古就是隱士的天堂。80年代,一個叫比爾·波特的美國人來到秦嶺尋找終南山隱士,並把他的探險過程寫成了書,書名叫《空谷幽蘭》。
  • 26歲青年隱居終南山,父親找到一腳踹出:沒錢,你學什麼陶淵明
    位於陝西的終南山,已經擁有了悠久的歷史,而終南山最著名的一個元素,便是此地特有的隱士文化。 早在公元前5世紀,聖賢老子便在此地隱居,在此之後,相傳趙公明、姜子牙、張良、孫思邈等人,都是在此處選擇作為自己最後的居所。
  • 山東26歲青年隱居終南山,卻被父親拉了回去:沒錢,學什麼陶淵明
    陶淵明是歷史上有名的隱士,他因不願為五鬥米折腰,所以最終選擇隱居,過自在的生活。現代社會發展速度快,人們的生活壓力大,一些人便對怡然自得的隱居生活充滿了嚮往之情,還為此掀起了一股「隱居」熱,不少人在其中看到商機,便開始在各個平臺宣傳隱居的好處,藉此博得關注。 山東26歲青年隱居終南山,卻被父親拉了回去:沒錢,學什麼陶淵明
  • 張至順:隱居終南山70年,預言自己仙逝日,被稱為「陸地神仙」
    1912年出生於河南,從小家境貧寒,家徒四壁甚至食不果腹。他的童年生活可以說是十分不幸。後來為了養活自己,他7歲時就離家乞討,後來無意之間聽到了有人在唱《湘子傳》,韓湘子出道成家的故事在張至順的幼小心靈中種下了一顆種子,他開始對道教充滿了嚮往。
  • 26歲小夥隱居終南山,父親卻說:沒錢,別學陶淵明
    公元376—396年,晉武帝司馬炎統治時,有個家住武陵的漁夫打魚後突然走到了1個陌生又美麗的地方——桃花源。在那裡充滿了寧靜的祥和氣息,人們過著很怡然自得的隱居生活。這個故事就是桃花源記,而他的作者陶淵明也是位嚮往田園生活的隱士。
  • 26歲小夥隱居終南山,父親找到後一腳踹出:沒錢,你就別學陶淵明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陶淵明《歸園田居》導語:終南山坐落於陝西,已有悠久的歷史,終南山最著名的元素之一,就是這裡特有的隱居文化。遠在公元前5世紀,聖人老子就隱居於此,此後,相傳趙公明、姜子牙、張良、孫思邈等人,都選擇在此定居。
  • 一位終南山修行人的歷程分享,道長的自述……
    大家好我是終南山的一位修行人,要問我是什麼讓我走上這條修行的道路的,我會說是命運。於是我研究了道家數術,去推測過去未來和當下,那時候也實驗過很多次,感覺那些數術真的很神奇,當時就想古人為什麼這麼聰明,這麼厲害的東西都能發明出來。於是在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終於在尋找的道路上也發現了自古以來的修行聖地「終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