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在問,為何A+學科不是「一流學科」,而一些B+學科卻成了「一流學科」?又有人在問,為何A類學科不是「一流學科」,而B類學科卻成了「一流學科」?
此類之問,潛臺詞非常明顯,那就是既然建設世界一流學科,那麼就應該以國內最高水平的學科為起點。這樣離世界一流水平最近,建設起來最省力氣,見效最快,也最為節省。A類學科特別是A+學科代表的就是國內最高水平,A類學科特別是A+學科理應成為「一流學科」。可是,從確定的一些「一流學科」看,有的並非A+,也不是A或A-,覺得理解不了。
本號也很是好奇,百思不得其解,為何出現這種情況。從邏輯上講,以A+或A類學科為起點去衝擊世界一流是最快捷的途徑,為何要捨近求遠,以相對較低的學科作為建設起點呢?為此,本號搜索了一些資料,整理了一下思路,結果發現,遴選「一流學科」建設點確實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並不是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簡單或是那麼顯而易見,萬事還得透過現象看本質,否則肯定是想不明白。下面分析一下。
(1)38校擁有49個A類學科未能入列「一流學科」。
發出疑問的,基本是因為發現一些高校擁有A類甚至A+學科而沒有入列「一流學科」建設點,尤其是對那些擁有A+學科的高校更加關注。本號經過統計發現,有38所高校擁有49個A類學科,確實未能入列「一流學科」建設點。
排除重複之外,涉及27個一級學科,包括法學、藥學、美術學、體育學、民族學、獸醫學、統計學、中藥學、護理學、設計學、光學工程、土木工程、電氣工程、機械工程、工商管理、臨床醫學、應用經濟學、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外國語言文、安全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詳情請看下圖,以免文字太長。
從27個學科入選「一流學科」的情況看,確實存在A+沒有入選、B+入選的情況,也存在A沒有入選、B入選的情況。
比如,中藥學,六個建設點是1個A+、2個A-、3個B+,而作為A+的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卻未入選。
再比如藥學,7個建設點,除了一個自定之外,其它6個建設點是1個A+、2個A、3個A-,而作為A+的中國藥科大學卻未能入選。
還比如護理學,入選是1個A-、1個B+,另有2個A+、2個A-未能入選,這確實讓人不能理解。北大只是B+,卻能順利入選,而作為A+的中南大學卻排除在外!
(2)為何不能保證A類學科入選「一流學科」?
將兩個數據對比一下就知道,A類學科多,「一流學科」少。從數量關係看,就不可能保證所有A類學科入選「一流學科」。
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共有710個A類學科,其中A+學科210個,A學科156個,A-學科344個。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共計137所,「一流學科」465個(其中自定學科44個)。除了44個自定學科,還有411個指定「一流學科」,顯然少於710個A類學科。簡單地計算一下就知道,只有約58%的A類學科能夠入選。這說明,「一流學科」比A+學科要求更高。
(3)為何不能保證A+學科入選「一流學科」?
有的會問,A類學科不能保證,那麼A+學科總應保證吧?總共才210個A+學科啊!確實如此,從數量關係上看,「一流學科」多,A+學科少,保證A+學科入選是沒有問題的。
然而,事情並非如此簡單,這與「一流學科」遴選機制相關。「雙一流」建設高校通過競爭優選、專家評選、政府比選、動態篩選產生。第一步,組建「雙一流」建設專家委員會,具體承擔遴選認定和審核建設方案的有關工作。第二步,依託專家委員會,以學科為基礎,確定遴選認定標準,產生擬建設高校名單及學科。第三步,確定擬建設高校的建設方案。第四步,三部委根據專家委員會意見,研究確定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
對於「一流學科」來說,關鍵在於第二步,即「依託專家委員會,以學科為基礎,確定遴選認定標準,產生擬建設高校名單及學科。」所以,A類學科甚至A+學科能否入選「一流學科」不是以學科評估結果為依據,或是說學科評估結果不是唯一依據,而是以專家委員會制定的標準為依據。
許多人認為,A+學科應該全部入選「一流學科」,顯然是以學科評估結果為唯一標準而形成的觀點。實際上,學科評估結果反映的是既存事實,一流建設既要考慮既存事實,也得考慮發展潛力。這理解起來並不困難。比如,某校某個學科前五年各頂指標的確不錯,可是面臨人才流失、缺乏發展後勁的問題,按照學科評價標準可能是A甚至A+。而另外一校的同樣學科,前五年的各項指標總和雖然不算太好,但卻一直在向上走,呈現出強大的發展後勁。對比一下,在這種情況之下確定「一流學科」建設點又該選誰呢?
尤其是,「雙一流」建設是國家發展戰略,還得與其它發展戰略相協調,要考慮國家急需、特色鮮明、無可替代的學科,要發揮「雙一流」建設對區域、行業發展的支撐帶動作用。比如,一些經過長期建設、具備鮮明特色且無可替代的學科或領域,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迫切需求(比如現在出現了一些「卡脖子」技術)的學科,但在學科評價中可能並不那麼顯眼,就不能以評估結果論英雄、定取捨。
(4)學科評估結果入選「一流學科」的三種模式。
針對擁有49個A類學科的38校未能入列「一流學科」,本號進行了仔細梳理,結果發現,這種情況的出現,是因為學科評估是一個標準,「一流學科」遴選又是一個標準,出現結果不一致太正常了。當然,專家委員會「以學科為基礎」而確定的「遴選認定標準」,也可能採用學科評估結果,也有可能參考學科評估結果,還有可能自行制定相關標準。
如果專家委員會以學科評估結果為標準挑選「一流學科」,那麼A+學科高校入選是沒有問題的。如果專家委員會只是參考學科評估結果,甚至不參考學科評估結果,那麼學科評估出來的A+學科以及A類學科與專家委員會挑選出來的「一流學科」就會出現很大不同。經過對比分析發現,如果把「一流學科」與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聯繫起來,實際上存在三種模式。
第一種模式,A+全部入選。比如應用經濟學,北京大學、人民大學、中央財大都是A+,所以指定的「一流學科」就這三家。比如法學,2個A+、3個A全部入選,A-以下都未選。美術學、體育學、民族學、獸醫學、光學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等都是如此。
第二種模式,A+全選,其它挑選。比如信息與通信工程,除了2個A+北郵與成電入選之外,4個A也全部入選,另外在A-裡挑了西安交大和東南大學。統計學也是這種情況。比如外國語言文學,除了3個A+入選之外,從8個A-中挑選了南京大學,而4個A沒有入選。比如土木工程,2個A+全部入選,另外從3個A中挑了2個,棄7個A-不選而挑選了B+的上海交大。
第三種模式,全部進行挑選。在這種模式中,A+也不能保證入選,更不用說A和A-。比如中藥學,2個A+、2個A-,卻放棄了1個A+,而選了3個B+。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也是如此,挑了1個A+、1個A-,卻放棄了1個A+、2個A-。藥學還是如此,選了1個A+、2個A、3個A-,放棄了1個A+、1個A、3個A-。臨床醫學和護理學都是如此。工商管理、設計學也是這種情況。看來,採取這種模式的醫藥方面的學科偏多。
具體情況不再細述,列入下圖中,請仔細讀圖。
好了,今天就透視這些。歸納一下:A類學科不能入選「一流學科」是因為僧多粥少和戰略發展的需要;A+學科不能入選「一流學科」是學科評估與「一流學科」遴選各有自己的標準(標準不同,結果自然不相同)。
網友們,不知你們對此有何新的發現和獨到見解,請留下你的觀點,以供網友分享。謝謝閱讀,期待你的轉發與關注。
(本文為原創,百家號首發;文中資料與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不妥,請聯繫刪除)
第五輪學科評估:四個導向得到「扭轉」,直接影響評估結果?
2021年:哪些「雙非」高校更有機會進入「雙一流」之列?
河北大學、燕山大學、河北工大:從五個維度看,各有何種優長?
沒有A類的「雙一流」高校,在第二輪遴選中,7校「鴨梨山大」嗎?
這所大學有可能從「一流學科」晉級到「一流大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