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天!中國研究團隊創靈長類體外胚胎培養新紀錄

2020-12-17 騰訊網

原文作者:David Cyranoski

研究人員在實驗室將猴子胚胎培養至第20天,或將重啟人類胚胎到底應在培養皿中發育多久的爭論。

中國的兩個研究團隊成功在培養皿中讓猴子胚胎發育至20天,創下了迄今體外存活最久的靈長類胚胎紀錄。這項研究揭示了人類胚胎早期發育過程中一個關鍵但缺乏了解的階段,實驗結果或讓延長人胚胎體外培養時限的討論再次提上檯面。

兩個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中成功將食蟹猴胚胎培育了20天。來源:Mark MacEwen/Nature Picture Library

研究人員想通過培育胚胎了解胚胎發育的最初階段。2016年,美國生物學家成功在體外將人胚胎培養至13天,但隨即停止了實驗——根據一項國際公認的規則,出於倫理原因,人胚胎的培養時間不得超過14天。作為與人類親緣關係很近的物種,猴子的胚胎為了解人類早期發育打開了一扇窗,但科學家此前只將猴子胚胎培養到最多9天。

不久前,兩支中國團隊在《科學》上發表論文1,2,報導了實驗室培養的食蟹猴(Macaca fascicularis)胚胎經歷的幾個關鍵過程,其中包括原腸運動,也就是各種類型的細胞在14天左右開始形成的過程,這些細胞會後續發育成不同的器官和組織。

加州理工學院的發育生物學家Magdalena Zernicka-Goetz表示:「這項研究的最大貢獻在於發現了一個與人近似、可供研究體外原腸運動的模型系統,這非常令人興奮。」

儘管研究表明,猴子的早期發育可以映射人類最初兩周發育的多個方面,但這兩支團隊還是發現了兩者之間的細微差異。法國幹細胞與腦研究所的幹細胞生物學家Pierre Savatier說,這說明猴子胚胎可能不是研究人類發育過程中某些高級階段的合適模型。他預測,這些論文將推動將培養時間延長至14天以上的政策改革。

將猴子胚胎的培養時間再次拉長還能推動另一個熱門但有爭議領域的發展——被稱為嵌合體的人猴雜交胚胎,培育雜交胚胎的目的是為了研究人類細胞如何分化成器官。由於研究人員無法將猴子胚胎培養至足夠長的時間來觀察所注射的人類細胞的行為,這項研究一直難見進展。Savatier表示自己將使用這種培養技術發育猴子胚胎,再在胚胎中注入人類幹細胞。他說,「這種培養系統對於嵌合體實驗非常重要。」

幸運胚胎

兩個研究團隊都選擇在膠狀基質上培育猴子胚胎,這種基質能夠比子宮內細胞提供更多氧氣。這種培養技術是由Zernicka-Goetz團隊開發的,該團隊和另外一支同樣來自美國的團隊在2016年將人胚胎成功培養至13天3,4。

在最新發表的兩篇論文中,其中一項研究由加州索爾克生物研究所的發育生物學家Juan Carlos Izpisua Belmonte與雲南省靈長類生物醫學重點實驗室的季維智共同領銜。該團隊報導稱,200個猴子胚胎中有46個發育到了第20天。在另一篇論文中,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發育生物學家李磊團隊表示,他們培育的3個胚胎存活到了第20天。

一個17天的胚胎。來源:Y. Niu et al./Science

兩個團隊通過體外受精培養了這些胚胎,並追蹤了它們的發育過程,從而確定它們是否會像在子宮裡一樣發育。團隊研究的內容包括胚胎中各種結構的形成時間和形狀,支持胚胎生長的結構,不同階段細胞表達的蛋白質類型,以及會成為卵子或精子的原始生殖細胞。他們之後再將這些觀察結果與既往實驗中的同物種發育情況進行比較。在之前的實驗中,科學家從懷孕天數不同的猴子體內取出過各種階段的胚胎,最長的為17天5。

兩個研究團隊都稱培養皿中的胚胎與子宮中的胚胎發育方式相同。Izpisua Belmonte表示:「可以說我們在體外觀察到的這些結果反應了體內的發育情況。」

研究團隊在第20天停止了實驗。當時,胚胎顏色已經開始變暗,一些細胞從胚胎中分離出來,這些都是胚胎結構瓦解的跡象。李磊說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尚不清楚。他和Izpisua Belmonte表示,在更類似子宮的細胞外基質中培養細胞,或許能讓胚胎活得更久。接下來,季維智希望能夠將胚胎培養至原始神經系統開始形成的時間點,大概在20天左右。

細微差異

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的生物工程師傅劍平一直在嘗試培養合成人類胚胎,他認為兩項研究中的數據均表明猴子和人類的早期發育存在細微但至關重要的差異,這也讓非人靈長類動物胚胎無法完全替代人細胞的研究。他說:「體外培養的人胚胎仍然是研究和理解人類發育所不可替代的系統。」

Savatier說,季維智和Ispizua Belmonte的這篇論文中指出了一個差異,那就是猴子細胞中表達的最終會形成胎盤的基因與人類的不同。但要研究人胚胎的後期發育過程,監管機構必須先解除14天的禁令。

美國團隊在2016年將人胚胎培育至13天之後,一些科學家和倫理學家提出應修改14天政策。2017年的一項英國民意調查也顯示公眾強烈支持延長這一期限。Savatier等人認為,揭示人胚胎發育具有獨特特徵的研究結果將為政策改革增添新論據。他表示:「毫無疑問,這項工作將迫使倫理委員會和監管機構就14天規則重新展開討論。」

研究人員相信,如果規則改變,就能用膠狀基質把人胚胎培養到更後期的階段。季維智表示他們研究所的另一個小組已經開發了一種專門針對人胚胎的實驗方法,不久將發表。他說:「這個系統或能用於將人胚胎培養至20天,但我們尚未打算這麼做。」

參考文獻:

1.Niu, Y.et al.Science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w5754 (2019).

2.Ma, H.et al.Science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x7890 (2019).

3.Deglincerti, A.et al.Nature533, 251–254 (2016).

4.Shahbazi, M. N.et al.Nature Cell Biol.18, 700–708 (2016).

5.Nakamura, T.et al.Nature537, 57–62 (2016).

原文以Primate embryos grown in the lab for longer than ever before為標題發表在2019年10月31日的《自然》新聞上

喜歡今天的內容嗎?喜歡就點個「在看」吧

相關焦點

  • 多篇文章聚焦科學家們在胚胎發育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
    由於技術和倫理上的限制,靈長類動物原腸胚形成的分子和細胞機制尚不清楚。缺乏處於原腸胚形成階段的靈長類動物胚胎樣品限制了科學家們對靈長類動物中這一關鍵事件的理解。近期,人類胚胎在體外培養了12到13天。許多政府和國際組織建議不要讓人類胚胎在體外培養超過14天。
  • 探尋生命奧秘的引領者——訪中國科學院院士季維智
    【光明訪名家】  光明日報記者 張 勇  今年71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季維智,一路走到國際靈長類研究的最前沿。2014年他的團隊發表的基因編輯猴的論文入選2014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2019年季維智研究團隊又創造了世界首次,實現了食蟹猴胚胎體外20天的培養,有助於加深人們對早期著床後胚胎發育的理解。  近日,記者來到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雲南中科靈長類生物醫學重點實驗室,見到了季維智。  「通過研究猴子,能夠探索人類生命發育的奧秘。」
  • 中國團隊開發新冠疫苗 已在非人靈長類模型中證實預防潛力
    今日,《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一篇關於新冠疫苗的最新論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魏霞蔚研究員,逯光文研究員和澳門科技大學醫學院張康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研發團隊開發出一款重組蛋白候選新冠疫苗。在非人靈長類等動物模型中完成的實驗表明,這款疫苗能誘發強烈的針對SARS-CoV-2的保護性免疫應答和病毒中和抗體。
  • 創世界紀錄:美國冷凍27年的胚胎成功出生
    據《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12月1日報導,冷凍了27年的胚胎成功孕育成嬰兒,打破前世界紀錄並創造了歷史。Molly的父母是Tina和Ben Gibson,Molly在作為胚胎被冷凍了27年多後,於2月10日被移植到母親子宮內。據田納西大學普雷斯頓醫學圖書館的研究人員稱,27年的胚胎冷凍保存時間創下了胚胎冷凍時間最長的新紀錄。之前的記錄保持者是由Molly的姐姐Emma Wren Gibson創造的,Emma的胚胎在被冷凍了24年後,於2017年出生。
  • 季維智院士:新興學科交叉融合為生物醫學研究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過去的研究只在嚙齒類動物體內實現了嵌合體和生殖腺的轉移,同時,人類無法作為嵌合體試驗的受試者,非人靈長類生物就成為了檢驗幹細胞有多能性的模型。2012 年,美國的科學家曾發表過一篇文章,他認為靈長類(包括人和猴子)的胚胎幹細胞不具有多能性,因為它不能形成嵌合體,這使幹細胞用於再生醫學缺乏了理論支持。
  • 中國團隊在《科學》雜誌發布全球首個新冠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
    (健康時報記者 王永文編譯)5月9日,健康時報記者從科興生物獲悉,中國科研團隊已發布全球首個新冠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證實在動物實驗中安全有效。此信息也已發布在權威雜誌《科學》(Science)雜誌上。
  • 一園一品|濟南創服中心:「大院大所」雲集,打造智創動力源
    在剛結束的第三屆「中國·濟南新動能國際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評審中,迮海兵團隊參賽的「傘亮燈場」項目,還獲得了「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三等獎的好成績。迮海兵博士也獲得了直通泉城「5150」引才計劃和市級重點人才工程的資格。「傘亮燈場」項目也是濟南創服中心園區裡山東先進院的項目。
  • 科學家首次培育出馬鼠嵌合胚胎
    新華社北京12月3日電(記者彭茜)以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西南醫學中心及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為主的科研團隊,首次在多個物種中培育出一種新型幹細胞系,並在此基礎上生成世界首例馬鼠嵌合胚胎。  研究論文已於2日在線發表在美國《細胞-幹細胞》雜誌上。這項成果在異種器官移植和瀕危動物保護方面具有應用潛力。
  • 新型小鼠與人胚胎嵌合體中含有高達4%的人類細胞
    研究作者之一、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生理學和生物物理學教授馮簡表示,這一發現「非常偶然……我們其實並沒有預見到這一點」。 馮教授稱,在小鼠胚胎中成功培育人類細胞可能有一天將幫助科學家了解人體的生長和衰老過程,或者探索新冠肺炎病(COVID-19)這樣的疾病如何損傷細胞,這些嵌合體胚胎最終甚至可以作為培養可供移植器官的支架。
  • 新型小鼠與人類胚胎嵌合體中 含有高達4%的人類細胞
    研究作者之一、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生理學和生物物理學教授馮簡表示,這一發現「非常偶然……我們其實並沒有預見到這一點」。馮教授稱,在小鼠胚胎中成功培育人類細胞可能有一天將幫助科學家了解人體的生長和衰老過程,或者探索新冠肺炎病(COVID-19)這樣的疾病如何損傷細胞,這些嵌合體胚胎最終甚至可以作為培養可供移植器官的支架。
  • 來吧,我們可以給胚胎寶寶「寫日記了」
    如果胚胎寶寶也養成了「寫日記」的習慣,她會寫些什麼呢?胚胎寶寶在體外培養的3到6天裡,長時間都是在「暗無天日的天價豪宅」裡度過(胚胎培養箱儘量模擬宮腔環境),除去必要的觀察時間,不會跟任何人過多接觸,為了更好的偷看了解胚胎寶寶,胚胎學家們想方設法,Time-Lapse技術(延時攝像胚胎觀察技術)應運而生。
  • 我國科研團隊建立新冠病毒非人靈長類動物感染模型
    今天,記者從中國醫學科學院獲悉,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國家昆明高等級生物安全靈長類動物實驗中心彭小忠、劉紅旗和魯帥堯帶領的新型冠狀病毒動物模型建立攻關團隊和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柯昌文團隊合作,經過2個月的努力,成功建立了新型冠狀病毒的非人靈長類動物感染模型。
  • 我院嗅覺研究團隊嗅覺幹細胞研究獲新突破!
    我院嗅覺研究團隊嗅覺幹細胞研究獲新突破!隨著幹細胞移植治療的興起,在體外培養出能夠分化為成熟嗅感覺神經元的嗅黏膜幹細胞是實現幹細胞治療嗅覺障礙的前提保障。
  • 最新研究:人工胚胎有可能會拯救瀕臨滅絕的北方白犀牛
    然而,根據9月11日發表的一份聲明,這個極度瀕危的亞種現在有了一個新的渺茫生存機會:兩個實驗室培育的胚胎可以發育成為成熟的北方白犀牛。國際研究小組多年來一直致力於通過體外受精技術來拯救北部白犀牛(Ceratotherium simum cottoni)。
  • 河口區舉行澳華生科(山東)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動物體外受精胚胎實驗...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王卉 李夢雨 東營報導12月8日上午,河口區舉行澳華生科(山東)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動物體外受精胚胎實驗室啟動儀式。河口區委副書記、區長田兵兵主持啟動儀式。邵明君在講話時說,澳華生科引進美國百特利公司的動物體外受精尖端技術,在國內建立首家體外胚胎實驗室,並與中國奶肉牛規模化養殖領導者澳亞集團攜手合作,此舉可謂恰逢其時,可稱可贊。希望公司將引進的先進技術儘快投產落地,帶來效益,產生價值,不斷創新,降低體外胚胎生產的成本,並做好技術示範與推廣,推動全國牛群的遺傳改良和生產性能的提升,促進牛業高質量發展。
  • ...專科醫院「植入前胚胎單細胞基因組微缺失微重複識別新技術(GeM...
    世界首例手足裂在1912年最先被報導,迄今已有108年歷史,望著這跨越世紀的牽手,團隊成員內心充滿著激動!據悉,該院通過「植入前胚胎單細胞基因組微缺失微重複識別新技術(GeMiLa)」幫助遺傳性手足裂患者誕生健康嬰兒尚屬國際首例,這標誌著我院在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新技術研發領域又一次取得突破性進展。
  • 南開大學研究不孕不育獲新突破 為體外形成卵子提供基礎
    新京報訊(記者 李麗霞)近日,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林教授團隊通過完全化學小分子的方法成功將卵巢顆粒細胞重編程為具有生殖系轉移能力的誘導性多能幹細胞,進而分化為卵子,並通過正常受精獲得了健康小鼠。
  • 再現「普羅米修斯之肝」,程新團隊實現體外大規模製備可移植肝細胞
    摘要為了滿足肝病治療及體外藥物篩選等應用對肝臟細胞在數量、質量及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程新研究團隊及其合作者建立了高效的、基於人內胚層幹細胞系(hEnSCs)的體外規模化肝向分化體系,使規模製備高純度的肝母細胞、肝實質細胞(E-heps)及膽管上皮細胞(E-chos)成為可能。
  • 國際團隊建立新型自閉症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新聞—科學網
    6月13日,依託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建設的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深港腦院」)和深圳市籌劃中的腦解析與腦模擬重大科技設施(簡稱「腦設施」)研究平臺發布最新動態:腦科學國際團隊聯合攻關,成功製備出新型模擬人類自閉症SHANK3基因突變的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
  • 中國學者首次繪製靈長類動脈血管衰老的單細胞圖譜
    該研究以猴為研究對象,首次繪製了靈長類動脈血管衰老的單細胞基因表達圖譜,同時揭示長壽基因FOXO3A的表達下調是血管衰老的重要驅動力。心血管疾病是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由於血管負責全身各個組織的養分供應,增齡伴隨的血管衰老將直接導致人體臟器功能的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