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團隊開發新冠疫苗 已在非人靈長類模型中證實預防潛力

2020-12-17 健康一線視頻網

今日,《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一篇關於新冠疫苗的最新論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魏霞蔚研究員,逯光文研究員和澳門科技大學醫學院張康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研發團隊開發出一款重組蛋白候選新冠疫苗。在非人靈長類等動物模型中完成的實驗表明,這款疫苗能誘發強烈的針對SARS-CoV-2的保護性免疫應答和病毒中和抗體。

研究作者在論文中提到,新冠病毒使用其刺突蛋白的受體結合域(RBD)與宿主細胞的受體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相結合,是其感染過程中最關鍵的步驟。在設計疫苗時,為了在激發最大的免疫原性同時,儘可能減少潛在的副作用,研究人員設想找出最小的刺突蛋白片段作為抗原。

在本研究中,科學家們使用S蛋白的多個不同部分製作了多款候選疫苗,經過測試和比較,他們最終確認,相比S蛋白的細胞外結構域蛋白(ECD)、S1亞基和S2亞基,RBD作為免疫原有最大的病毒中和活性。因此,研究小組最終使用了RBD中編號為319-545的一段胺基酸序列,用以產生抗原。

▲本疫苗的序列設計(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為生產這些重組蛋白,研究小組採用了杆狀病毒表達載體系統進行蛋白表達。論文中指出,這種技術產生的疫苗通常具有正確摺疊的蛋白質構象,並且適用於商業規模的疫苗生產,已經在一些獲批上市的宮頸癌疫苗和流感疫苗產品中有所使用。

在重組RBD蛋白候選疫苗的動物實驗中,小鼠、兔子和獼猴在僅僅接受一次注射的7天或14天後,血清中已經可以看到,它們體內針對重組RBD的IgG和IgM抗體開始升高。除了重組RBD蛋白本身可以有效地誘導特異性抗體的產生外,實驗顯示,添加佐劑後可以顯著增強誘導作用,產生更高水平的特異性抗體。

體外細胞實驗顯示,從免疫動物身上取得的血清,可以阻斷RBD與細胞表面表達的ACE2相結合,並且幾乎百分之百中和SARS-CoV-2假病毒(只有病毒外殼而沒有病毒核酸)。

▲這款疫苗在小鼠模型中取得了良好的保護效果(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更重要的是,在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的攻毒實驗中,這款候選疫苗顯示出了阻斷新冠病毒感染的保護作用。研究人員以每劑20 μg或40 μg的劑量相隔7天分兩次給獼猴進行了接種。而後,在首次接種疫苗的28天使它們接觸活的新冠病毒。接種疫苗的獼猴體內可以檢測到針對活病毒的中和抗體,它們獲得了完全的保護,無論是咽拭子還是肺組織中,都沒有檢測到病毒核酸。相反,接受生理鹽水或僅接受佐劑注射的兩個對照組,動物們出現了明顯的病毒感染跡象。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動物實驗還表明,這款重組RBD候選疫苗沒有觸發抗體依賴性增強(ADE)作用或引起新冠肺炎。

研究人員在論文最後總結道,這款候選疫苗的相關研究「凸顯了新冠疫苗設計中S蛋白RBD結構域的重要性,並為誘導針對RBD的抗體開發疫苗提供了依據」。此外,研究人員認為,利用重組蛋白的疫苗生產技術在大規模供應和商業上都有可行的先例,這些特點可以為這款候選疫苗的進一步開發提供支持。

參考資料:

[1] Jingyun Yang et al., (2020) A vaccine targeting the RBD of the S protein of SARS-CoV-2 induces protective immunity. Nature. DOI: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599-8

相關焦點

  • 我國科研團隊建立新冠病毒非人靈長類動物感染模型
    今天,記者從中國醫學科學院獲悉,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國家昆明高等級生物安全靈長類動物實驗中心彭小忠、劉紅旗和魯帥堯帶領的新型冠狀病毒動物模型建立攻關團隊和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柯昌文團隊合作,經過2個月的努力,成功建立了新型冠狀病毒的非人靈長類動物感染模型。
  • 中國團隊發布全球首個新冠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
    研究者從11名中國、義大利、瑞士、英國、西班牙等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支氣管肺泡灌洗液中分離出了新冠病毒毒株,包含新冠病毒毒株的11個樣本廣泛分布在所有可用基因序列構成的系統發育樹上。此後通過深度過濾等手段,研究團隊得到了用於實驗的高純度的PiCoVacc製劑。Science)上率先發表了新冠病毒疫苗的動物實驗結果。由於新病例的迅速增加,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很快引起了全球關注,病原體被鑑定為SARS-CoV-2。由於該病毒的新穎性,目前沒有SARS-CoV-2特異的治療方法或疫苗。因此,迫切需要快速開發針對SARS-CoV-2的有效疫苗。
  • 中國團隊在《科學》雜誌發布全球首個新冠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
    (健康時報記者 王永文編譯)5月9日,健康時報記者從科興生物獲悉,中國科研團隊已發布全球首個新冠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證實在動物實驗中安全有效。此信息也已發布在權威雜誌《科學》(Science)雜誌上。
  • Nature:只需226個胺基酸,華西醫院魏霞蔚等開發出重組蛋白新冠疫苗
    原創 BioWorld Bio生物世界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引起的呼吸道疾病——COVID-19,仍在全世界範圍內大流行,,目前已導致累計超過1600萬人感染,超過60萬人死亡,且目前尚無減退跡象。因此,迫切需要一種有效的預防這種病毒的疫苗。
  • 新冠動物模型難覓
    3月16日晚,中國研製的重組新冠疫苗也獲批啟動展開臨床試驗。據央視網報導,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團隊在春節期間快速完成抗原設計、病毒包裝,確定了符合臨床試驗材料的生產工藝和質量標準,同時平行開展動物實驗,完成了臨床前的有效性和初步安全性評價。但報導未提及動物實驗的具體動物模型。
  • 張康/魏霞蔚/逯光文開發出新冠疫苗:在動物試驗中有效
    7或14天之初在免疫的小鼠,兔和非人靈長類動物(獼猴)中誘導有效的功能抗體應答。在COVID-19患者的血清中也發現了升高的RBD特異性抗體。幾種免疫途徑和CD4 T淋巴細胞與疫苗抗體反應的誘導有關。該研究發現突出了RBD結構域在SARS-CoV-2疫苗設計中的重要性,並通過誘導針對RBD結構域的抗體為保護性疫苗的開發提供了依據。
  • 我國科學家建立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新冠模型
    我國科學家建立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新冠模型】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所獲悉,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所、華中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等多家單位科研團隊合作,成功建立了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新冠模型,該模型可用於研究新冠病毒病原體SARS-CoV-2的發病機理以及評估候選疫苗和治療劑。
  • 鍾南山團隊成功構建非轉基因新冠肺炎小鼠動物模型!疫苗4月有望...
    鍾南山團隊成功構建非轉基因新冠肺炎小鼠動物模型!疫苗4月有望臨床使用!政務 3月6日,廣州醫科大學表示,鍾南山團隊成功構建國際首個非轉基因新冠肺炎小鼠動物模型
  • 中山大學團隊研究開發新型納米顆粒新冠疫苗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林潔 通訊員 吳立堅)近日,國際頂級免疫學期刊《Immunity》刊發了中山大學人類病毒學研究所教授張輝課題組開發針對新冠病毒的新型納米顆粒疫苗的最新成果。課題組發現,通過納米顆粒偶聯可以顯著增強蛋白疫苗的保護性免疫響應,目前,這款中大原創的新冠納米顆粒疫苗正在向國家藥監局申報臨床批件。文章稱,這款納米顆粒疫苗在小鼠體內誘導的針對新冠病毒的中和抗體滴度位居全球第一,在恆河猴動物體內誘導的中和抗體滴度位居世界第三。儘管各個實驗室在檢測手段和實驗靈敏度上均有所不同,但依然可以反映出該納米顆粒疫苗的高效價。
  • 中科院研發治療性抗體,能高效阻斷新冠病毒感染非人靈長類動物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5月26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嚴景華團隊、高福團隊、王奇慧團隊聯合中科院武漢病毒所、北京地壇醫院、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研究所、上海君實生物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機構
  • 國際團隊建立新型自閉症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新聞—科學網
    6月13日,依託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建設的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深港腦院」)和深圳市籌劃中的腦解析與腦模擬重大科技設施(簡稱「腦設施」)研究平臺發布最新動態:腦科學國際團隊聯合攻關,成功製備出新型模擬人類自閉症SHANK3基因突變的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
  • 中美德mRNA新冠疫苗研發競賽,中國何時用上?
    緊接著3月16日上午,美國傳來消息,Moderna公司已在當日開展mRNA新冠疫苗臨床試驗。當天下午,《華夏時報》記者獲知BioNTech將於4月底開展mRNA新冠疫苗全球臨床試驗,BioNTech隨即披露該消息,試驗範圍包括歐洲(自德國始)、美國和中國。
  • 《自然》:中國團隊恆河猴實驗證明中和抗體顯著抑制新冠感染
    該研究發現了兩種具有較強新冠病毒(SARS-CoV-2)特異性中和活性的特定人類單克隆中和抗體,其中代號為CB6的抗體在恆河猴動物實驗中能夠顯著抑制病毒感染,顯示出治療和預防效果,具有進行臨床轉化的價值。
  • 美科學家已成功從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基因組中編輯了SIV,在愛滋...
    美科學家已成功從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基因組中編輯了SIV,在愛滋病毒研究方面邁出的重要一步 來源:科技日報時間:2020-12-04 11:42:28
  • 我國構建出新冠肺炎動物模型,能否加速疫苗研發?
    同時,在廣東省3月12日召開的防控疫情新聞發布會上,廣東省科技廳透露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已建立新冠病毒受體人源化ACE2小鼠動物模型。成功構建疾病動物模型,對攻克新冠肺炎有何意義?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問題1:為何構建疾病動物模型?意義何在?
  • 中國團隊全球首先發布結果!
    6日,Science雜誌官方網站發布了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秦川團隊領銜,聯合浙江省疾控中心張嚴峻團隊、科興控股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祥喜團隊、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等多家單位合作完成的研究文章Rapid development of aninactivated vaccine for SARS-CoV
  • 中國新冠疫苗已注射進人體!首批志願者發「買家秀」,鍾南山: 中國...
    3月21日,記者從多個途徑了解到,中國研製的新冠病毒疫苗已注射進人體,志願者分為低劑量組、中劑量組和高劑量3組,每組36人,共108人,注射後將集中隔離觀察14天。參加臨床時間為3月16日至12月31日。
  • 莫德納新冠疫苗重症保護率100%,中國疫苗已進入最後衝刺
    更引人注目的是,該項研究中,30例新冠肺炎嚴重病例全部發生在安慰劑組,而接種組無一例。這意味著,這款疫苗對新冠重症的保護率是100%——在理想狀態中,按照這款疫苗的接種程序和時長,受試者接種後不會得上重症新冠肺炎。「由於三期臨床試驗持續時間不長,我們只能解讀眼下的數據,無法知道當接種疫苗後3個月或更長時間,是否會出現更多人感染。」
  • 秦川團隊建立國際首個新冠動物模型,轉基因小鼠做出重要貢獻
    剛剛,記者從中國醫學科學院獲悉,該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秦川團隊應用hACE2轉基因小鼠闡明新型冠狀病毒的致病性,建立了國際首個新冠動物模型。5月7日,秦川團隊聯合來自於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的團隊,在Nature上正式發表了研究論文。此次新冠科技攻關,動物模型是五大主攻方向之一。由於秦川團隊在非典以來歷次傳染病動物模型研製和應用中的積累,科技部安排該團隊主持動物模型攻關任務。
  • 中國新冠疫苗最新消息(持續更新)
    ,中國國藥集團已向國家藥監局提交了新冠疫苗上市申請。中國加入了世衛組織發起的「全球合作加速開發、生產、公平獲取新冠肺炎防控新工具」這一倡議。同時,也已加入了由世衛組織、全球疫苗免疫聯盟共同發起的「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希望通過加入實施計劃能夠促進全球疫苗的公平分配,也能夠確保發展中國家獲得疫苗。另外,也想通過中國的加入,帶動其他有能力的國家加入到這個實施計劃當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