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中國團隊恆河猴實驗證明中和抗體顯著抑制新冠感染

2020-12-12 天眼新聞

5月26日,國際權威科學期刊《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中國科學家研究成果論文《以SARS-CoV-2受體結合位點為靶點的人類中和抗體》(A human neutralizing antibody targets the receptor binding site of SARS-CoV-2),該論文首次報告了針對SARS-CoV-2中和抗體的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實驗結果,並取得了積極成果。

  該研究發現了兩種具有較強新冠病毒(SARS-CoV-2)特異性中和活性的特定人類單克隆中和抗體,其中代號為CB6的抗體在恆河猴動物實驗中能夠顯著抑制病毒感染,顯示出治療和預防效果,具有進行臨床轉化的價值。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嚴景華團隊、高福團隊、王奇慧團隊聯合中科院武漢病毒所、北京地壇醫院、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研究所以及君實生物等多個產學研機構和團隊聯合攻關。其中,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嚴景華、高福、王奇慧,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學中心袁志明,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傳染病治療研究中心王福生為通訊作者。    澎湃新聞注意到,近期包括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主任謝曉亮團隊,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院士與西湖大學周強實驗室等團隊都在中和抗體研究方面取得一定進展。中和抗體被國內外科學界普遍認為具有對抗新冠疫情的潛力。    中和抗體是一種治療性抗體,可以通過中和或抑制病原體的生物學活性來保護細胞免受侵害。憑藉特異性和高親和力特點,中和抗體能夠搶先與病毒刺突蛋白(S蛋白)結合,從而阻斷病毒與宿主細胞結合,病毒無法感染正常細胞,就很容易被免疫系統清除。    在此次發表的論文中,研究者首先使用單細胞測序技術,從恢復期患者外周血單個核細胞中(PBMC)分離出11個SARS-CoV-2中和性單克隆抗體(mAb),經流式細胞技術(FACS)進行阻斷試驗分析,篩選出CA1、CB6兩種單克隆抗體,可特異性結合SARS-CoV-2刺突蛋白轉染的HEK293T細胞,兩者均在後續的細胞實驗中表現出良好的中和活性。    為進一步測試抗體的治療與預防效果潛力,研究人員採用SARS-CoV-2感染恆河猴模型的方法,將9隻恆河猴分為3組(對照組、預防組和治療組),其中對照組注射安慰劑,預防組在病毒感染前一天注射CB6抗體,治療組則在病毒感染後第1天和第3天注射同劑量CB6抗體。結果顯示,在感染後的第4天,治療組的猴子病毒效價顯著降低,病毒滴度比對照組降低了約3個對數,表現出明確的治療效果。同樣,在預防組中,研究人員在猴子感染新冠病毒後僅檢測到最低水平的病毒,病毒載量峰值不超過103 RNA 拷貝/mL,表明CB6中和抗體在SARS-CoV-2環境下具有很強的預防保護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避免既往SARS病毒研究中出現的抗體依賴性增強(ADE)效應(如急性呼吸道損傷等),研究團隊對備選抗體進行了Fc段改造,引入LALA突變,以降低其介導的細胞毒性作用(ADCC),降低急性肺損傷風險。在動物實驗中,治療組或預防組動物均具有完整的肺泡結構,表現出有限的病理肺損害,表明經過工程化改造的CB6-LALA抗體在顯著抑制SARS-CoV-2病毒的同時,減少了感染相關的肺損傷。    此外,研究團隊還對中和抗體進行了晶體結構解析,以進一步了解其結合位點與抗病毒機制。結果發現,CB6抗體能夠識別結合SARS-CoV-2受體結合域中的ACE2位點(SARS-CoV-2-RBD),從而幹擾病毒與其受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澎湃新聞從參與此次研究的單位君實生物處了解到,中科院微生物所與君實生物是全球範圍內最早啟動新冠中和抗體研究的團隊之一。早在疫情暴發之初,雙方就攜手抗疫,夜以繼日地投入到新冠中和抗體的基礎研究與產業化工作中。目前,雙方利用各自優勢平臺,已完成臨床申報所需的臨床前研究,用於GLP毒理研究和臨床批次的抗體工藝開發和GMP生產。此外,君實生物也與美國禮來製藥籤訂合作協議,雙方計劃於第二季度在中國和美國遞交臨床試驗申請並啟動臨床研究。

來源 澎湃新聞

編輯 彭謙

編審 施昱凌

相關焦點

  • 中科院研發治療性抗體,能高效阻斷新冠病毒感染非人靈長類動物
    圖1:抗體CB6能夠有效降低恆河猴體內新型冠狀病毒載量及減弱肺部損傷截至2020年5月25日,全球確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人數已超過520萬,死亡人數超過33萬。但目前仍無特效藥物和疫苗用於治療和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 中國團隊在《科學》雜誌發布全球首個新冠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
    據《科學》(Science)官網顯示,5月6日,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等多家單位合作完成的全球首個新冠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在《科學》期刊上發表。研究顯示,此次使用的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在恆河猴模型中安全有效。
  • 中國團隊全球首先發布結果!
    RBD特異的IgG在S蛋白誘導產生的抗體中佔一半,提示RBD是主要的免疫原,這也與恢復期患者的血清學特徵非常相似。與恢復期患者血清相比,該疫苗誘導出了更高滴度的S蛋白特異性抗體。接下來,研究者使用微量中和試驗(MN50)測定新冠病毒特異性中和抗體在一段時間內的水平。
  • 中山大學團隊研究開發新型納米顆粒新冠疫苗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林潔 通訊員 吳立堅)近日,國際頂級免疫學期刊《Immunity》刊發了中山大學人類病毒學研究所教授張輝課題組開發針對新冠病毒的新型納米顆粒疫苗的最新成果。課題組發現,通過納米顆粒偶聯可以顯著增強蛋白疫苗的保護性免疫響應,目前,這款中大原創的新冠納米顆粒疫苗正在向國家藥監局申報臨床批件。文章稱,這款納米顆粒疫苗在小鼠體內誘導的針對新冠病毒的中和抗體滴度位居全球第一,在恆河猴動物體內誘導的中和抗體滴度位居世界第三。儘管各個實驗室在檢測手段和實驗靈敏度上均有所不同,但依然可以反映出該納米顆粒疫苗的高效價。
  • 武漢病毒所/華科大/昆明動物所建新冠病毒非人靈長類動物感染模型
    近期,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華中科技大學、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在Cell Research (《細胞研究》)在線發表題為「Infection with novel coronavirus (SARS-CoV-2) causes pneumonia in Rhesus macaques」(《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導致恆河猴肺炎
  • 北大結構生物學與抗體研發團隊再度聯合中國醫科院動研所揭示新冠...
    其中編號為BD-368-2的抗體表現突出,在假病毒實驗中的半抑制濃度(IC50)達到1.2 ng/mL(8pM);在真病毒實驗中IC50達到15 ng/mL (100pM)。在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中國醫科院動研所)秦川教授團隊的hACE2轉基因小鼠模型中,BD-368-2可完全抑制病毒感染,世界第一個完成了新冠抗體的動物模型評價。
  • REGN-COV2抗體能夠預防和治療恆河猴和倉鼠中的SARS-CoV-2感染
    REGN-COV2抗體能夠預防和治療恆河猴和倉鼠中的SARS-CoV-2感染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2 16:57:25 REGN-COV2抗體能夠預防和治療恆河猴和倉鼠中的SARS-CoV-2感染,這一成果由
  • 中國團隊發現可阻斷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源單克隆抗體
    中國團隊發現可阻斷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源單克隆抗體中國科研團隊近日在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發表論文說,他們發現了兩種可有效阻斷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源單克隆抗體,有望用於抗新冠藥物和疫苗的研發。中國首都醫科大學、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等多家單位參與這項研究。研究人員從一名新冠康復患者的外周血單核細胞中分離出4種人源單克隆抗體。實驗顯示,這4種抗體對新型冠狀病毒均有中和能力。其中,分別被稱為B38和H4的兩種抗體能夠阻斷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受體結合域與其受體「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的結合。
  • 中山大學發布新冠病毒納米顆粒疫苗研發成果
    (抗擊新冠肺炎)中山大學發布新冠病毒納米顆粒疫苗研發成果中新社廣州11月27日電 (許青青 吳立堅)中山大學26日晚間通報,國際頂級免疫學期刊《Immunity》北京時間11月25日刊發了中山大學人類病毒學研究所張輝教授課題組開發針對新冠病毒的新型納米顆粒疫苗的成果。
  • 《自然》:讓中和抗體具備疫苗特性?Vir合作揭示「加強版」中和抗體...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在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研發方面,疫苗和中和抗體的開發是兩個重要的方向。如今多款候選新冠疫苗已經進入3期臨床試驗,針對新冠病毒的中和抗體的3期臨床試驗也已經展開。通常,我們認為疫苗和中和抗體在保護人們不受新冠病毒感染方面起到不同的作用。
  • 美藥企:新冠抗體藥物組合動物實驗有效,幾乎可完全阻止感染
    當地時間8月3日,美國生物技術公司再生元製藥(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 Inc)表示,該公司正在開發的新冠病毒抗體藥物組合已經在36隻恆河猴和50隻倉鼠體內進行了實驗,結果表明該藥物組合在預防和治療新冠肺炎方面對動物有效。
  • 一文揭開「抗體免疫」的面紗:中和抗體和疫苗的區別是什麼
    3月24日第四軍醫大學陳志南院士團隊發表論文稱,新冠病毒的入侵「兇器」是其表面的S蛋白,並針對其研發出了美普拉珠單克隆抗體。小型臨床試驗顯示,美普拉珠單克隆抗體能顯著改善新冠肺炎症狀,並將病毒核酸轉陰時間從平均13天縮短到3天。
  • 新冠病毒復陽的原因找到了,並不是疾病復發,很可能是假治癒
    恆源猴模型研究:康復後會清除體內的病毒,且不會再次感染3 月 14 日,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北京協和醫學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的研究團隊在預印本平臺 bioRxiv 在線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研究,題目為: Reinfection could not occur in SARS-CoV
  • Cell:巴瑞替尼可降低新冠病毒感染的恆河猴中的炎症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埃默裡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了巴瑞替尼在SARS-CoV-2感染的恆河猴模型中的免疫學和病毒學療效。這種恆河猴模型模擬了在COVID-19患者中觀察到的炎症特徵。不過,巴瑞替尼可抑制肺部巨噬細胞中促炎細胞因子的產生。I型IFN抗病毒反應和SARS-CoV-2特異性T細胞反應在兩組接受巴瑞替尼治療的恆河猴中保持相似。接受巴瑞替尼治療的恆河猴顯示炎症減少、肺部炎症細胞浸潤減少、中性粒細胞捕獲網(NETosis)活性降低,肺部病理更為有限。這表明在接受巴瑞替尼治療的恆河猴中,這種藥物保持了先天性抗病毒反應和SARS-CoV-2特異性T細胞反應。
  • 我國科研團隊建立新冠病毒非人靈長類動物感染模型
    今天,記者從中國醫學科學院獲悉,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國家昆明高等級生物安全靈長類動物實驗中心彭小忠、劉紅旗和魯帥堯帶領的新型冠狀病毒動物模型建立攻關團隊和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柯昌文團隊合作,經過2個月的努力,成功建立了新型冠狀病毒的非人靈長類動物感染模型。
  • 川普治療三天就出院,他用的新冠病毒特效藥物究竟是什麼
    川普確診後,白宮醫療團隊給其制定的治療方案包括了Regeneron(再生元)製藥公司的實驗性新冠病毒抗體雞尾酒療法、鋅、維生素D和法莫替丁。Regeneron的抗體藥物仍處於實驗階段,尚未獲得FDA的緊急使用授權,此次用藥基於同情用藥請求(第一例使用瑞德西韋來治療新冠病毒感染的案例也是基於同情用藥請求)。
  • 核查| 抗體檢測能證明群體免疫嗎?
    6月18日,《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發表一篇對重慶市285名新冠感染者進行的追蹤研究,發現約90%新冠病毒感染者出院後2個月總抗體水平會降低70%以上,其中無症狀感染者的免疫反應弱於有症狀感染者。但低抗體水平是否能阻礙病毒入侵,是否能免於二次感染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 新研究:大羊駝體內抗體能中和新冠病毒,有望數月內臨床試驗
    英國研究人員13日在學術期刊《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上發表論文說,實驗室研究顯示,源自大羊駝的抗體可中和新冠病毒,有望用於開發新冠治療方法。大羊駝等一些駱駝科動物體內會天然產生大量結構簡單的小型抗體,這類抗體可用於製備更微小的納米抗體。
  • 日媒:日本花王公司等單位開發出抑制新冠病毒增殖的抗體
    據日經中文網5月8日報導,此次開發的是大小僅為一般抗體10分之1左右的VHH抗體。通常情況下,病毒進入細胞並增殖,導致病情加重。新抗體可與病毒結合,阻止其進入細胞。即使已感染細胞中的病毒增加,也能防止病毒擴大至周邊細胞,有望產生療效。花王積累了用於開發洗滌劑的微生物培養等技術。
  • 瑞德西韋恆河猴試驗:支氣管病毒量降100倍,但未減少排毒
    被寄予厚望的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Remdesivir)近日在恆河猴試驗中被證明有臨床效果:能減輕肺部炎症。不過,攜帶病毒期間恆河猴的「排毒(viral shedding)」並未減少,即仍具有傳播性。研究人員利用會引起短暫下呼吸道疾病的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恆河猴模型,研究瑞德西韋的效果。兩組各6隻恆河猴感染了SARS-CoV-2後每天用靜脈輸入瑞德西韋或等量的對照溶液進行治療。研究團隊在試驗期間和屍檢中定期評估臨床、病毒學和組織學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