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話論語 學而09 慎終追遠有大義在其中也

2021-01-09 易經通

0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論語的很多章節是言事的。但事的背後有理在其中。

故論語乃明理之典籍。理者,儒學之義理也。

上章言重字,言固字。本章則言厚字,言遠字。

其潔淨精微之處可於此窺也。

今之用則厚重連用。如固者,則固本是也。本故則信在其中也。故上章言主忠信。

慎終追遠者,無論古今,多釋義為慎重辦理父母喪事,虔誠祭祀遠代祖先。

以字面之義可也。但其背後儒學義理則不可不知也。

我們常說慎終如始。其實即慎終追遠之義也。

遠,即始也。祭祀遠代祖先亦言始也。

故慎終如始之義理其一在於信也。其二則在於知本也。

故慎終追遠有大義在其中也。

是言人要終始如一,更要知原始反終,即大學所言知止也。

我們常言善始易,善終難。即是說人不能始終如一也。不能始終如一則反覆無常也。反覆無常小人之道也,非君子之道也。君子之道則始終如一也,所謂時中也。信在其中也。

之所以慎者,在於人心惟危也。尤其是事之終,更需要謹小慎微也。不能功虧一簣也。

現代社會娛樂圈有個流行用語。叫人設二字。即是給自己設定好某個固定的標籤,以此來區別於其他人,並且藉由此標籤給自己獲得良好的口碑。以獲取粉絲更多的關注和支持。此人設之所以如此設立,實際上是在於流量背後的利益。

但很多娛樂圈的人往往多年處心積慮樹立的形象會在一夜之間轟然倒塌。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不能慎終如始,更不能言行一致,表裡如一也。

人設轟然倒塌的第二個原因,用倆字說就是不能固本。在於沒有追遠也。追遠即言明本也。本不明也不正,則人設不能持久固然可知也。信不能一也。

故慎終是因為追遠也。追遠則言明本也,知本也。慎終乃固本之道也。而追遠之目的則在於讓人慎終也。故追遠當慎終也。人之所以慎終者,在於不忘本也,不忘初心也。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民德歸厚,厚,厚重之義也。天下之厚,莫過於本也。慎終乃固本之道也。固本則本為厚重可知也。

有人言民德歸於淳厚,亦可也。此淳厚乃表也。其義理則在於固本,本之厚也。

娛樂圈一些人人設倒塌就在於其德沒有歸於厚。而是做表面文章。如醫者,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能治本也。人設若不始終如一,表裡如一,固然可欺世盜名於一時,但不可欺世盜名於一世也。本之重要之義大矣哉。

民德歸厚其功則在於追遠也。追遠即尋本也,正本也,固本也。本一則德厚。

故本章字面意思可以喪禮之事言之,但不可拘泥於其事也。

儒學義理之本則在於仁也。易經有多處卦爻辭言祭祀先祖之類的話語,其用意就在於讓人知本明本也。

中庸之道此中字,亦是言本也。本以位而言,即是中也。故中庸之道即是用中之道也,用本之道也。

大學言知止,亦是言知本也。止處就是本所在。

追遠追的就是這個本所在。民德歸厚,也是因為這個本在。

此乃本小節所要表達真正之意思也。

豈可忽之。

故論語不在於言事,而在於明理也。

正本清源話論語,學而10 文質並舉,斯君子之道也

相關焦點

  • 論語大義(崔栢滔)雍也篇 第十六章
    【大義闡微】文與質的這種關係就像皮毛的質地和花紋,比如說我們選擇一個窗簾,要看它的圖案,這相當於文;還要看它的材料質地,這相當於質,材料和圖案花紋色彩搭配得當,才會滿意。再如選擇一款手機,或者一款轎車,要看性能,這屬於質的範圍;還要看款式和裝飾,這屬於文的範圍。文與質要相稱,才顯現出一個合格的君子風範。
  • 湯殷權《論語》講義:《學而第一》篇「曾子曰慎終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1.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翻譯】曾子說:「謹慎地辦理父母喪事,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追念他們的美好品德,民眾的德性就重歸於忠厚淳樸。」以上紛紛之註解,皆非真正研究和懂得儒家學術思想,古人稱之為「好標新立異」者,是「以無為有」者,是在玩文字遊戲,甚至是「異端之說」。建議大家不看為好,免得誤人子弟。本來是學正道,結果卻誤入歧途。《論語.為政》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矣。」
  • 論語大義(崔栢滔)顏淵篇 第二十三章
    【按語】朋友之間,處之以道,這個道有兩個方面的內涵,其一,朋友之間以道義相互砥礪,志同道合,才能天長地久,相互的勉勵規勸;其二,朋友之間的交往,也同樣有交友之道,對待朋友的錯誤,要坦誠勸導,推心置腹,竭盡己力,如果對方堅持不聽,也就作罷,不要自取其辱。
  • 論語大義(崔栢滔)雍也篇 第九章
    【按語】周敦頤《通書·顏子第二十三》:「天地間有至貴至富可愛可求而異於彼者,見其大而忘其小焉耳,見其大則心泰,心泰則無不足,無不足則富貴貧賤處之一也,處之一則能化而齊,故顏子亞聖。」本章是說顏子不會因為境遇貧寒這樣的常人之憂而遷改心境仁體,為什麼會這樣呢?
  • 論語大義(崔栢滔)雍也篇 第七章
    如有復我③者,則吾必在汶上④矣!」【注釋】①閔子騫:名損,字子騫,魯國人,孔子早年弟子,小孔子15歲。②費(bì):季氏的封邑,在今山東費縣西北。③復我:再來招我。④汶(wèn)上:就是汶水以北。汶,水名,即今山東大汶河,汶水在齊國以南,魯國以北,是兩國的界河。
  • 論語大義(崔栢滔)雍也篇 第十章
    【大義闡微】《論語》9.11章:「顏淵喟然而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顏子與冉有同居孔門十賢之列,他們的學問境界自然有可比之處,我們將《論語》9.11章與本章相比較,就不難看出個中端倪。
  • 38個出自《論語》的男孩名字,儒雅又有內涵!
    #《論語》是一本記載了眾多哲理的典籍,裡面的教育觀念、有關為人處世的道理、以及治國立家的理念,至今都很受用。有父母取名需要引經據典,不妨看看《論語》,既有哲理性又賦有濃濃的文藝氣質,可修身、養性。所以,今天小編就分享一些出自《論語》的男孩名字,儒雅又有內涵,供大家參考。謹信選自:「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
  • 正本清源話論語 學而.05章 明節卦之用,則王道可期
    易經有個節卦,象曰,節,亨,剛柔分而剛得中。苦節不可貞,其道窮也。說以行險,當位以節,中正以通。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和這段話有異曲同工之妙。孔子之道乃王道。這是大前提。捨棄這個大前提就容易胡說八道。
  • 《論語》仁學體系新詮
    [2]232本文通過對《論語》文本的解讀,試圖重建孔子的仁學體系。  一、形而中之謂「仁」  何謂形而中?形而中是有學者在分析批判西方形上學的基礎上,根據《易傳》「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所提出來的。
  • 論語大義(崔栢滔)雍也篇 第四章
    這就是對《論語》這一章的引申。家庭出身不好,並不能否定這個人的德才,父母未必就一定要尊貴,窮困子弟未必就不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這種人才觀突破了出身論、血統論的束縛。【大義闡微】犁牛就是用作耕地的牛,用牛耕地起始於什麼時代呢?《山海經·內經》有記載,「后稷之孫叔均始作牛耕」。是說后稷的孫子叔均發明了用牛耕地。
  • 論語大義(崔栢滔)顏淵篇 第九章
    【釋義】魯哀公問有若說:「遭了饑荒,國家用度困難,怎麼辦?」有若回答說:「為什麼不實行徹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稅呢?」哀公說:「現在抽十分之二,我還不夠,怎麼能實行徹法呢?」有若說:「如果百姓的用度夠,您怎麼會不夠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夠,您怎麼又會夠呢?」
  • 論語大義(崔栢滔)堯曰篇 第一章
    學習完全部《論語》,系統掌握孔門學問之後,再來學習這一篇內容,我們才能很好地領略文武之道真實內涵。苟非其人,道不虛行。《論語》在這樣的時機將之和盤拖出,千古以待來者。【原文】%%%堯曰①:「諮②!爾舜!天之歷數③在④爾躬,允⑤執其中。
  • 王蒙巧用諧音趣解《論語》:學而不思則成「網蟲」
    前天,年過八旬的作家王蒙攜新作《天下歸仁:王蒙說<論語>》於北京言幾又書店舉行新書發布會,並與學者趙士林、錢文忠圍繞《論語》以及儒家精神展開深入討論,三人談古論今,語言幽默,現場笑聲掌聲不斷。發布會現場,王蒙即興講了一段相聲,巧用諧音,「借古諷今」趣解《論語》中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兩句話,令現場的讀者拍手叫絕。
  • 《論語》經典名句分享(一)
    《論語》是最重要的儒家經典之一,是古人讀書做學問的必修課程,兩千年來對我們中華民族道德觀念的產生和形成,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雖然全書僅僅一萬多字,卻涉及生活、社會的方方面面,非常廣泛,光出自其中的成語就有一百多個。
  • 論語正義 學而01章 學而時習之學的是這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第一字為學。為何學,學什麼。這是要明白的。中國的文明始自易文化。這個論斷黨會被越來越多之人所認識。易文明是中國獨有的文明,後世的一切製作皆從易來。
  • 「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是在說什麼
    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錢穆譯】先生說:「君子只計謀於道,不計謀於食。耕田也有飢餓時,學道也可得祿食。所以君子只憂道之不明不行,不憂貧不得食。」【楊伯峻譯】孔子說:「君子用心力於學術,不用心力於衣食。耕田,也常常餓著肚皮;學習,常常得到俸祿。君子只著急得不到道,不著急得不到財。」
  • 論語大義(崔栢滔)裡仁篇 第八章
    【大義闡微】未死先學死,不死得長生。聞道是性體的功能,性體需要道來滋養,沒有道的滋養,性體就要枯竭,性體得到長生,命體雖死,可也!如果有不聞道、死不甘的決心與氣度,不聞道豈不白活一生,甚至於不聞道勿寧死的信念與勇氣,忠誠於仁道,此求仁之志,求道之誠,其庶幾乎!就差不多了。道是千秋大事,百年生死也只是一生。人生必有死,死生也只在呼吸之間,不聞道根本就不可預知。明了人日日都面臨死,事事都在死,所以必然急急求聞大道。否則,有生之年,不與聞道,豈不枉了此生?若使朝聞道,夕便死,也是不為枉活了。
  • 論語全集:10個滿腹經綸的鼠寶寶名字,真的是美到一字一音一意!
    自古以來,人們給孩子取名尤其是給男孩取名就有參考《論語》的傳統,因為一個意蘊豐富、大氣吉祥,出自經典、擁有厚重文化積澱的好名字,會讓人平添幾分敬意。《論語》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繞不過的一本書,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思想精華的結晶,只要句子選的好,名字組合的好,就會是一個不錯的名字。
  • 《論語心解 學而篇第一》:君子不重則不威
    「學則不固」,李澤厚解釋為「所學習的東西就不穩固[1]」,南懷謹先生也是這樣認為的,而錢穆先生解釋為「能向學,可不固陋[2]」。我傾向於錢穆先生的解釋,儒家所謂的「學」從來就不只是意味著知識方面的學習,更多地是指一事一行上德行的實踐。如果按照李澤厚先生的解釋成「學習」,單純地知識上的學習,那麼「學則不固」與前面的「君子不重則不威」在意思上割裂開來了。
  • 《悟學.第74篇》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
    《悟學.第74篇》論語. 述而第七.新解讀(八)悟學.十八子 20200224 亥-子716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譯文】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