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大義(崔栢滔)堯曰篇 第一章

2020-12-11 論語會館

【本篇引語】

本篇內容講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人文政治的核心,中國傳統文化中治國理民的政治綱要,中國傳統文化中閃耀千古的政治文明之精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一脈相承,遠遠超越了他們的時代,直到今天,依然光輝不減,比之於現代政治文明而毫不遜色,甚至於更加完美。文武之道,布在方策,苟非其人道不虛行,我們現代最迫切的是人才問題,而人才的根本是教育。教育的內容,則是人類經歷了千古檢驗的智慧成就,中國傳統文化無疑是這種智慧成就的精髓。

本篇用三章的篇幅,把為政要點做了最為深刻系統全面的概括,堪稱為政寶典。

全篇三章分為七個層面講政治的根本,它們是:

第一章講五個層面:

1.中國傳統人文政治中帝王授受的心法血脈

2.制度典章建設

3.民心工程和人才戰略

4.政府工作的基本事務

5.工作的基本原則

第二章講工作方法和態度

第三章講君子(領導者)的素養

弟子在孔子門下,完成學問修養,有所成就,就可以被受之以政,使於四方。《論語》這本教科書,系統介紹了孔門學問之後隆重安排了19篇的畢業論壇,而在此堯曰篇,作者仍然有他特別的匠心,所謂大有事在。

解決社會人心的現實問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確立個人心理和行為取向,離不開文化的作用,文化是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經天緯地、經世致用,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優勢。

傳統文化中所謂的傳統,非是離開現代遠去的東西,而是指傳統的方法和歷史的經驗中積澱起來的對現實有用的東西,只不過就其來源而言,稱之為傳統罷了。

傳統是現代的來源,因而也是現代的理由,脫離傳統的現代是沒有根基的,結果是堪憂的;同樣,現代是對傳統的發展,是在新時空下的現實展現,離開現實妄論傳統,又是很危險的。

無論傳統還是現代,都是為現實服務的,現實社會人心的基本問題,是傳統與現代的共同問題。從這一意義上說,有生命力的傳統,必然的具有他的現代性,而傳統之所集文明之初以來人類文化與智慧之結晶,恰恰就是其生命力所在,是人類解決社會人心的現實問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確立個人心理和行為取向,所不可或缺的精神資源。

這是本書所講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立意之所在,也是《論語》此堯曰篇的良苦用心。

這一篇內容,也可以說,就是孔子曾經提到過的「方策」之列的文武之道。學習完全部《論語》,系統掌握孔門學問之後,再來學習這一篇內容,我們才能很好地領略文武之道真實內涵。

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論語》在這樣的時機將之和盤拖出,千古以待來者。

【原文】

%%%堯曰①:「諮②!爾舜!天之歷數③在④爾躬,允⑤執其中。四海困窮⑥,天祿永終⑦。」舜亦以命禹。

曰:「予小子履⑧,敢⑨用玄牡⑩,敢昭告於皇皇⑾後帝⑿: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⒀在帝心,朕⒁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賚⒂,善人是富。「雖有周親⒃,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謹權量⒄,審法度⒅,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

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所重:民、食、喪、祭⒆。

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⒇。

【注釋】

①堯曰:下面引號內的話是堯在禪讓帝位的時候對舜所交待的心法。

②諮:即「嘖」,「嗟」感嘆詞,表示提請注意。

③歷數:推算曆數。歷,推步;數,歷數。預知天體運行,就像人行走可以用步數來推算一樣。章學誠《文史通義·易象中》,曆象之歷,作推步解,非曆書之歷。

④在:《說文》,存也。

⑤允:信、平。真誠,誠信,公平,恰當。

⑥窮:《說文》,極也。《小爾雅·廣詁》,竟也。

⑦終:《說文》,求絲也,把絲纏緊。整個,自始至止的所有時間。《易乾》,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

⑧履:這是商湯的名字。歷史上又稱成湯,原是商族的領袖,滅了殘暴的夏桀,建立商朝,是孔子推崇的古代聖賢之一。

⑨敢:謙詞,冒昧的意思。

⑩玄牡:玄,黑色謂玄。牡,公牛。夏朝尚黑,商湯剛剛取代夏政,並不敢保證自己已經獲得天命,所以這時祭天仍然沿用夏禮。

⑾皇皇:光明而偉大。

⑵後帝:這裡指天帝。後,指君主。古代在無為而治的政治理念下,天子和諸侯都稱後,有在有形之後把握無形運化執一御萬的意思。後世迷失此義,稱帝王的妻子為後。

⒀簡:閱,計數,明白、清楚知道的意思。一說,選擇。

⒁朕:古代通用的第一人稱,我。從秦始皇起,專用作帝王自稱。

⒂賚(lài):賞賜。下面幾句講的是周武王。

⒃周親:至親。周,至,最。⒄權量:權,秤錘,指計量重量的標準。量,鬥斛之類的量器,指計量容積的標準。⒅法度:指尺、寸等計量長度的標準。一說,泛指一切禮樂制度。⒆民食喪祭:一說,民食、喪、祭,是三件事。一說,民、食、喪、祭,是四件事。⒇說:同悅。

【釋義】

堯說:「舜!你聽著!天道歷數只會推算還遠遠不夠,更主要的是要你來率天下躬行,忠實地執守於天道之中,只有這樣,才可以子孫永遠享得天祿;否則,終究會使四海困窮,失去天祿,人類就有生存危機。」

舜在禪位給禹時,也是這樣囑託。

(商湯)說:「小子我叫履,謹用黑色公牛作犧牲,冒昧昭告於光明而偉大的天帝大君:有罪不敢請求赦免。為天帝行使臣輔的職責,對上不敢隱瞞民情,對下不敢遮蔽天德,一切都有您來檢閱、分辨、裁決。如果我自身一人有罪過,請天帝不要牽連責難萬方的百姓;如果萬方的百姓有罪,就請天帝把他們的罪過都算在我一個人身上。」

周朝因其至德,得到上天豐厚的賞賜,因而善人很多。(周武王)說:「雖然有至親,不如有仁德之人,百姓有過錯,責任都在我一人身上。」

謹慎規範度量衡器制,社會經濟就會均衡發展;審明法令制度,社會就會秩序井然,政令暢通;修正整理官位職守,使有事、有職、有司,這樣天下四方的行政就運轉暢通起來了。挽救滅亡的諸侯國家,幫助已經絕祀了的卿大夫家族接續香火,提拔被遺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會真心歸服了。

所重視的四件事:民意、民生、喪禮、祭祀。

寬厚就能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勤敏就能取得事功,公平公道就會使百姓衷心悅服。

【按語】

本章不到二百字,總結從堯開始到西周建國初期的聖王治國精神和理民經驗,歷史跨度一千兩百餘年,這是中國歷史上政治文明的鼎盛時期,是孔子最為推崇的直道而行時代。歷史上稱這段時期為二帝三王時代。這一時期奠定了中華政治文明的基礎,對後世兩千餘年的中國社會有著最為深遠的影響,如果不能準確的理解中華民族的這一時期,後期社會發展的很多現象就根本沒有辦法正確理解,很多現象其實都是人文社會的本質問題的反應。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聖人之學,以公天下為旨,祖述堯舜,憲章湯武,以此為核心。夏商周三代衍制,帝序相承,旨為天下立心,故湯武革命,秉持天命,簡在帝心。比類於天政,取象於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的北辰,在人類社會治理架構中,設立天子這一職位,在於立天地之心,或者說以天地之心為心,統合人心使合於天心,惟精惟一,主持中道,使人類整體時刻與天地和諧交感,這是天子的基本職責,所謂象天之子,就是這樣的內涵。

這樣,天子一職,用現代的話,其職位要求就是,在思想上,把握人心合於天心,保證人類整體在正確的軌道上運行,這就是「天之歷數」的範疇;在行為上,帥先垂範,做出表率,這就是為什麼強調「在爾躬」,躬,是身體,也是躬行,親身行動做出表率,這是兩帝三王授受的心法,這也是古代聖王垂衣裳而天下治的本質核心。思想上諳合天心、持中守正,行為上率先垂範,這就實質上是中國文化傳統的政治哲學中對領袖的需要。 守此核心,形式可以變通,不必墨守形式,堯舜禹遞相禪位,堯考察舜,舜考察禹,都用了數十年的時間,反覆的考察、組織評議與實踐考驗,最終才順理成章的遞承大位。禹就有所不同,禹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在用心於領導波瀾壯闊的制服水土的偉大實踐,而在位時間只有九年,沒有充分的時間選拔考驗自己的接班人,雖然在形式上也選拔了益,然而,益畢竟沒有經歷千錘百鍊,並不能夠勝任於當時複雜的社會變革時代。所謂內舉不避親,禹的兒子啟,由於從小追隨於父親身邊,不避艱險,天資迥異,而被推舉為領袖。

夏商周三代政治理念中,依然是公天下為主導,帝序相承,旨為天下立心,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帝序改變為以血緣為基礎的承續,是一種方便之法,是為保持天心服務的,而不是相反。故桀紂縱私慾而偏離天心,使天下失道的時候,湯武可以革命,這同樣是秉持天命,簡在帝心。這就是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統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為一脈的核心內涵與大義之所在。

秦始皇帝嬴政,開啟了私天下的先河,帝位卻不能如其所願的永保於其家,二世而衰,三世即沒。及至漢武,奮始皇之餘威,盡武力之能事,揚鞭宇內,最終感覺到有武力之所不能,所謂天下雖「馬上得來,安能馬上治之?」故而重拾儒術,名之為儒術,實質上是開始了簒改周公孔子公天下之旨、取其術為私天下服務的對孔門學問的篡奪與改造工程,這一工程直至清末而近於尾聲,這種篡奪與改造其實質就是對孔學生命力的不斷閹割,於是出現了兩千年來不同面目的孔子,最終完全喪失了他的生命力,僅僅留下他的尸祝功能,只是一個牌子而已了。生命力來源於天道,孔門學問強大的溝通天道的能力,以及它教化人們遵行天道的功能,被私天下的狹隘層層剝除,留下來的卻是隔斷天理的罩子,沉重的壓在了人們思想的上空,使人透不過氣來,無怪乎其遭遇打倒孔家店的命運了。

帝王家族並不是私天下的受益者,反而是私慾馳騁的受害者。考察中國兩千餘年來「私天下」的歷史,帝王家族都不同程度的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以至於有「不幸生於帝王家」的啼血悲號。

科學技術的進步對人類文化的發展提出新的挑戰,人類文化發展能否滿足科技進步的要求,人類自己是否能夠駕馭自己的欲望使符合天道規律,決定著人類能否最終擁有未來。一元復始,今天,當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不斷得到滿足之後,精神家園建設的需求日漸突出出來,國學復興正是在這種需求推動下出現的,文武之道餘緒尚存,從孔夫子到孫中山,天下為公的理想終於在今天具備了最為廣泛的基礎,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需求,勢比周初,其鬱郁乎文哉!

【大義闡微】

中國上古帝王職掌天之歷數,溝通天人之際,關乎萬民福祉,故而必須誠敬居心,允執厥中。

本章實質上相當於《尚書》的大義,歷代以來,對《尚書》概括,言最簡而意最賅者,語言最簡練,最能把握《尚書》要領的,沒有超過這一段的。不到二百字,把問題講得非常清楚。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人文政治的核心。理解了本章,就能把握中國傳統文化中治國理民的政治綱要。

為了便於理解,可以把本章分為五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心法,是立國之本,現代話語體系中所謂的指導思想、理論基礎是其中的一部分,立國思想基礎的深淺狹闊決定了國運盛衰興敗,長久和短暫;第二層次是政治架構,典章制度;第三層次是民心工程和人才戰略;第四層次是政府事務;第五層次是辦事的原則。從每一個層次的字數分布就可以看出重要的程度。第一層次的心法是綱,其它都是目,綱舉目張。

第一層次,堯曰:「諮!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於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這一層次重點說明二帝三王治世心要,強調的是他們用心所在的心法,是全章的重點,是其它層面的基礎。

這一層次又可以分為四節。

第一節,堯曰:「諮!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這是帝堯命舜的訓辭。命是在禪讓之際,稱天而命的意思。

天道規律是古人最為尊重的第一規律。任何人類活動必須以天道為依據。

古人對天道的認識,基於天文和數理。地球上的萬事萬物,包括地球本身,都是經歷百千萬億年的時間,圍繞太陽一圈一圈的旋轉形成的,沒有誰可以離開太陽的作用。太陽底下任何有形的物體,總有面對太陽的一面,也總有背對太陽的一面,萬物生長靠太陽,陽光的這種作用是天地間最基本的作用,地球上任何物體包括地球本身一刻也離不開這種作用,任何事物都是在這種基本作用下進行著自身的發生、發展、和死亡的過程,這種基本的作用,古人概括為陰陽。分布於不同方位的物體,或者同一物體的不同方位,在這樣的作用下會有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與所處的方位直接相關,古人概括五個不同方位的作用,歸結為五行。陰陽五行合在一起,就是一套基本的理論模型。

無和有,是事物運化過程的兩個方面,任何有形有相的物體都是由無形無相運化而來的,事物的形相是與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緊密聯繫的,隨著時空的變化,事物也在發生著相應的變化。變化是絕對的,變化是事物存在的方式,通天下一氣爾,事物變化的根本是氣的變化,氣的變化有其數理規律,古人常講三五以變,五是一個基本的氣變周期,三個這樣的五周期就會有一個大的節度和轉折(在天文上表現為節氣,二十四個節氣構成一個周天,即一年),這是古人認識到的天地之間的基本規律,世間萬物,小自於朝生暮死的微生物,大到宇宙之中的天體星系,包括作為生命體的人類自身,都在這樣規律的作用之下,這些規律的總稱,就是歷數。

古人發現這樣的天道規律之後,首先用它來使人類適應自然的運變規律,堯舜禹都親自參與天文觀測的管理和理論創新工作,到大禹治水,中華民族運用這一成果成功的治服了水患,平定了水土,為中華民族發展奠定了萬世基業,至此,中華民族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人們可以不必像以前那樣對自然界過於的依賴,人類社會從自然界中相對獨立出來。中華民族的每一個進步是在這一理論指導下進行的,行進的步伐就是對這一成果的積累。這又未嘗不是歷數。

有人祿,有天祿。人祿,是在人類社會的社會分工中得到的爵位和薪俸,是社會的分配機制決定的,在古代社會中,人祿直觀的表現,就是天子的封賞。天祿,是人類整體、人類的部分或個體順應天道規律而從天道運化中獲得的報酬或補償。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認識了天道的規律,需要身體力行的去遵行,這是自天子以至於庶人,每個人都要做的事情。當然,身居天子之位,不能獨善其身,要帶領整個社會行持中道,自然肩上的擔子就會更重一些。

堯把所掌握的天道歷數的推算方法完整地交付給舜,同時,也就把掌持和躬行天的歷數的重任託付到了舜的身上,告訴他,單單推算預知天道,是遠遠不夠的,更主要的是要躬行天道,帶領天下履行天道歷數的重擔就擔負到你一個人的肩上,身體力行的帶領大家遵循天之歷數,就可以使人類永遠的安享天祿,享受天地運化帶給人類的恩賜;相反,違背天之歷數,可能會在短期內窮奢極欲,但是,終究會使四海困窮,人類面臨生存危機,很可能也會像有些物種一樣,在地球上消失,或者更嚴重,使整個地球一起消失。這裡,四海困窮和天祿永終是人能不能執守中道的兩種結果,堯告誡舜,一定要忠實地執守中道。

第二節,舜亦以命禹。

舜把天下託付給大禹的時候,也是這樣交待的。

蔡九峰說:「精一執中,堯舜禹相授之心法也,建中立極,湯武相傳之心法也。」

在《尚書》傳序中,他說到:堯舜二帝,夏禹、商湯、周武三王,他們治理天下都以道為依據,二帝三王所遵循之道,又都是存在於合於天心的人心之中。二帝三王的政治經驗,都是以此心為出發點。道心是人心的主導,而心法是政治法令的本原,制定和執行政策、法令又必須在心法的指導和貫穿下進行。只有堯舜禹傳授給我們的心法,才算得上精粹純一、中正不阿了。而商湯、周武遺傳下來的心法,才能被稱為立國求治的楷模。躬行天道,精一執中,建中立極,就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遞相傳授的心法。

古人所說的德也好,仁也好,敬也好,誠也好,說法不同,道理卻都是一樣的,都是用來闡明心的微妙之處。古人重天道,在於以天道端正心的起點和依據;百姓是君子所用心體察關愛的對象,注重關注民聲與民生疾苦。天道是起點,民是終點。此心,賴禮樂教化來展現;此心,憑制度典章得以落實。家齊國治天下平,都是此心推廣取得的效果。此心之德,實在是隆盛壯美光明偉大呀!

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都是謹守此心才成就了德業事功;夏桀、商紂王受丟失天下,其根本原因就是失掉了此心;商太甲、周成王,之所以先亂後治,都是受困以後重新回到此心處。此心在,則天下得以治,此心失,則天下因以亂。制度典章,禮樂文化,都是賴此心才得以發揮效用;沒有此心,制度典章不過是遊戲的玩具,禮崩樂壞又有什麼可奇怪的呢?

後世的老闆,對文武所創造的天下大治的局面感興趣的,一定會想知道他們到底是用的什麼方法,而一旦對他們的方法有所領悟之後,就一定會想得到他們所奉守的此心!要想知道此心的精要,除了《尚書》,到哪裡還能找到呢?

孟子說:「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二者皆法堯舜而已矣。」

《帝王家訓》記康熙平時言行追錄的《庭訓格言》說:尚書心法的這些內容,帝王之家當然的一定要講要讀,即使是仕宦人家,如果有志於擔當起事君治民之重大責任的人,也一定要講要讀。人人心中都存有大賢希聖的心與志向,都以堯舜的心行相互勉勵,作為行為做事的依據,做老闆的則兢兢業業,自我勉勵,一心用力於用全部身心來體驗,付諸於政治舉措之中,這樣才不辜負天佑下民的弘旨,稱得上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的職責要求呀!

求堯舜心法,只在《尚書》之中。而《尚書》的所有此心法的精華,都在這《論語》第二十篇的這一章之中了。

這裡,我們一定要知道堯、舜、禹相授受心法的重要意義。

第三節,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於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這是湯伐桀告天之辭。另據很多史料記載,比如《墨子·兼愛下》、《荀子》、《淮南子》、《呂氏春秋》、《說苑》、《尸子》等,都提到商湯滅夏桀之後,遭遇連續七年的大旱,湯曾經用自己的身體作為犧牲,在桑林向上天禱告祈雨。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於皇皇后帝。」湯向天帝祈告說,我是小子履,這裡冒昧地恭敬獻上黑色的公牛作為祭品,向光明偉大的天帝放膽直陳,表白我的心聲。劉氏《論語正義》說:「王者父天母地,為天之子。湯告天,故謙言小子。」父子天性,母子連心,父天母地是一個形象化的說法,表示王者必須遵行天道的精神,行大孝於天下。履,商湯的名字。玄是黑色,夏代祭祀用牲崇尚黑色,殷代尚白,湯在此時,殷禮尚未成熟,同時在潛意識裡覺得自己還並沒有得到天地的認可,所以仍然襲用天地所習慣的夏禮,用玄牡作為犧牲。說文:「皇,大也。」皇皇,有光明偉大的意思。爾雅釋詁:「後,君也。」後帝,尊稱天帝為君。

「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依據何晏注,這裡帝臣是指夏桀。帝是天,桀是天子,天子事天,猶如事君,所以說桀是帝臣。簡作閱字講,簡在帝心,就說是天帝心裡把桀的罪過看得很清楚。

判定有罪所依據的標準,就是天道。湯討伐因失道給天下造成混亂的夏桀,是代替天執行道義,對夏桀的罪過不敢擅自寬容赦免,夏桀的罪過為天下所共知,沒有辦法掩蓋,更不能夠蒙蔽聖明的天帝,這些,天帝內心裡非常清楚。

「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爾雅釋詁:「朕,我也。」郭璞註:「古者貴賤皆自稱朕,至秦世始為天子尊稱。」孔安國註:「無以萬方,萬方不與也。」

湯說,對於我自身的罪過,請天帝不要牽連責難萬方的百姓;如果萬方的百姓有罪,就請天帝把他們的罪過都算在我一個人身上。

這裡,商湯十分明確的擔當起天下的重任,直接承繼的就是堯舜禹相承的「天之歷數在爾躬」這個帝王相繼的心法遺訓。商湯的這段話,就是對「天之歷數在爾躬」在當時條件下的具體化闡釋。

這裡「萬方」的「方」,可以參看1.1章中「有朋自遠方來」的「方」,兩者有密切的聯繫。由於傳統文化流失,秦漢以後,很少有人知道它的真實內涵了,這樣對這類問題的理解就被大打折扣。此「方」並不僅僅是方位的問題。試想。如果帝心沒有被蒙蔽,怎麼會隨便找一個你商湯來抵無數人的罪過?你商湯以一人之身如何能夠抵得上無數人的罪過,難道要欺天不識數嗎?不必等待我們發出這樣的疑問,孔子當時就要問:欺人乎?欺天乎?而絕對不會在這裡把他作為典範了。

其實,這裡的「方」,是指在商湯教化下被影響感召的人,用如名詞;而「有朋自遠方來」的「方」,是來的方式,被感召而來,用如動詞。這樣,商湯對天帝所說的話就非常的合乎情理和法理了:如果我商湯有罪,請上天不要因為我的罪過去懲罰受我感召教化的無數百姓,只要您懲治我這個罪源就可以了,百姓是無辜的;如果百姓有了過失,那也是我教化感召不得力,請您不要責難我影響力所及的這些百姓,治我教化不當之罪好了!聽到商湯這樣的話,歷史上任何時代有職有位的君子,怎能不肅然恭敬?如果每一個有職有位的君子都能夠有這樣的權力意識,家、國、天下,包括我們現代的企業,會是怎樣的局面呢?

商湯平滅了夏桀,結束了桀的無道之後,遭遇了連續七年之久的乾旱災害,四海陷入困窮之中,天祿似乎要中斷了。

中國古代帝王的更迭直觀的表現為權利的轉移,但是更核心的東西是文化的承繼和發展,首先要對前朝的文化完整的保留和繼承下來,強調一個傳承性;然後在此基礎上改造創新,強調發展。當本朝不能實現對自我弊端的革新改造時,就會有革命出現,所謂的命,是指文化的命脈;革命就是為文化發展的需要,對權力進行調整變革。這種內涵在遠古時期以形象化的方式賦予在天命上,後世的帝王為統治的需要,賦予了它以神秘的色彩。

馬一浮先生說,舊訓,天者,顛也;帝者,諦也。至高無上為天,審諦如實曰帝,皆是表理之名。一性無際曰天,法而純真曰帝。本來具足是曰天成,一念無為是名帝出,皆性德之異稱。天是性天,帝是人帝。性外無天,人外無帝。《淮南子》說:「所謂天者,純粹樸素,質直皓白,未始有與雜糅者也。所謂人者,偶差智故,曲巧詐偽,所以俯仰於世人而與俗交者也。」

本章中「帝臣不弊」的弊,就是《淮南子》這段中所說的曲巧詐偽,也就是由於人私心浸染,不能夠「允執其中」了。商湯這裡通過舉行大型的儀式率領大家檢討自心,去弊明心,回歸性天,以性天之心相檢閱,審查自己的罪業過失,審查萬方的罪業過失,把這一切罪業過失全部由湯王一人擔起,修德以敬,修己以敬,重新獲得天人合一,允執厥中的境界,接承古代帝王一脈相承的文化傳統,也使天祿流轉不敗。

到了堯舜禹的時代,人類文化積累已經到了一定的高度,縱使具有高級的智慧,如果沒有執政實踐獲得的經驗,也不能夠完全體會到躬行天之歷數的心法,所以,堯舜禹之間選擇禪位制,在權力轉移的同時,能夠實現很好的文化轉移。這種制度首先選擇優秀的人才加以培養鍛鍊,然後,將歷代祖先通過實踐探索總結的天人規律和心得要領得失經驗作完整的轉移。

在大禹面對這一問題的時候,由於大禹在帝位的時間很短,大概只有九年,而堯對舜、舜對禹,都是經歷了幾十年的檢驗與鍛鍊,而對大禹來說,沒有留給他足夠的時間做這種事情。

禹的兒子啟,則有條件從小就浸染在大禹的薰陶之中,對大禹身體力行的天道精神具有得天獨厚的領悟。這樣,在一時間不能夠找到合適繼承人的條件下,傳位給兒子啟,對於文化傳承的完整性來說,也就成為了一種次優的選擇。

在累積前人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啟有條件建立了夏朝,文明開始了一個新的時代。這一時期以後,社會分工更加精細,天道思想和天文曆法相對都已經成熟,天文活動設置專門的部門和官員管理運作,天子從繁雜辛苦的天文活動中解脫出來,天子只是對天道思想的研究起到領導決策作用,而由專職負責天道思想研究的部門和官員承擔起對天子重要的參謀建議職能,兩者互有分工協作,有相應的機制和職責安排,保證社會整體運行能夠依循天道。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人類社會從自然中相對獨立出來,現實中的人們感覺到似乎可以不必要再依賴於祖先在艱苦時代下累積的文化經驗,人性中後天欲望的因素被釋放出來。到了夏桀的時代,古代帝王相授受的心法被拋開了,人的本心被欲望所蒙蔽,夏桀終於喪失了天道、民心。商湯順應民心結束了夏桀的無道,由於採用的是革命的手段,歷代帝王一脈相承的文化法統,並沒有完整的承接下來,社會運轉的機制、人與天之間的平衡和諧即所謂的「允執厥中」的心法,一時間沒有完整的繼承,而這些內容,在古代被稱為天命。最後表現為七年的乾旱,天祿一縷若絕。雖曰天災,豈非人事哉?

好在去古不遠,商湯發現問題,及時反省,努力搜尋整理被夏桀拋棄的傳統文化命脈,所謂堯舜之道,未墜於地,賢者識其大,不賢者識其小,很快,傳統文化精神得以恢復。

需要注意的是,二帝三王時代,天的概念雖然以形象化的方法來表述,在外人看來,充滿了神秘主義的色彩,然而,這時的天與後世皇帝為了統治的需要所塑造的權力之天是不同的。從這裡堯所強調的「天之歷數」就能夠表明這一點,這時強調的天有其實際的理性內涵,主要是個體的人身之外,或是人類整體之外,對人有影響關聯的人類的環境的總和,統稱為天,就其大的地方,就是通過人類百千萬年觀測資料的累積得到的天體的運行規律、地球四季的變化規律、以及人在其中所受到的影響,包括身體內部的變化和人的感受,這些內容的繼承需要有聰明的頭腦、科學的精神和素養、以及實踐的能力,從伏羲氏文明以來,代代相承,禪位制是最好的傳承方式,這種方式不僅能夠使前人的成果和經驗教訓得到完整的繼承和發揚,而且,能夠在每一代中獲得優秀的人才來傳承它。

直到人類社會分工的精細化到了一定的程度,尤其是夏代以後,這些內容被分工給專業的職能部門專職人員,帝王才從這些具體的工作中解脫出來,但是,這些機構和成員以及他們所研究的內容仍然是王權的重要部分,至少在春秋之前,都掌握在帝王手中,太史在其中擔當著非常重要的職責。

第四節,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這是周武伐紂誓眾之辭。

「周有大賚,善人是富。」何氏集解,周,指周家。賚,作賜字講。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周家享受到天給與的非常豐厚的賞賜,在周初建國時代,有很多的善人出現於世。這裡,善人就是指善理政事的能臣。「周有大賚」,此大賚就是天祿,「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深識此法,所以能夠得到天之大賚,《尚書·泰誓篇》武王說「予有亂臣十人」,所謂「周有八士」等。

「雖有周親,不如仁人。」《尚書·泰誓篇》中有相同的兩句話。在古代宗族社會中,依血統建立的親族關係是最基本的社會關係,這種親族關係是維持社會穩定的可以依靠的重要力量來源,周家子孫繁茂,但是,周家也認識到,僅僅依靠這樣的力量維護統治,或者說,所建立起來的統治只為這些人服務,都是不足以維繫其統治的。事實上是,往往「是親非是親,本性相親」,只有在本性上相親近建立起來的關係,才是真正可靠的關係,而人人都具備的本性天然的都親近於仁德,這樣,建立在仁德基礎上的國家,才是穩定向上的國家;依靠仁德的人治理國家,才可以真正的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短短的八個字,對周初建國來說,卻是非常深刻的體驗,管叔、蔡叔與周公一樣,都是武王的弟弟,文王的兒子,可以稱作周家的至親,然而,正是他們,鼓動商紂的兒子武庚起兵造反。周的前朝,箕子和比幹都是商紂的叔叔,微子是商紂的哥哥,他們也無論如何都是商紂的至親,但是,由於他們都是仁人,不同意商紂禍亂國家,慘遭商紂迫害或死、或囚、或流亡,商紂時期是典型的君子在野,小人在朝。所以,無可否認,親族關係是一種重要的關係,但是,仁人之間的感應道交則是比這種親族關係更重要的另外一種關係,當然,兩者之間必然會有交集。至於後世依靠扶植自己的親信維護暫時的統治,表面看起來是一種辦法,但是,其結果並不樂觀,很多人、很多事也恰恰就是毀在了這樣的親信手中,關於這一點,我們在歷史上會比在身邊看得更清楚。仁人辦政治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

「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百姓,就是天下眾民。這句話一貫的繼承了堯舜禹湯聖王政治的心法。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君王是明了天道的聖人,君王要持中守正的躬行天之歷數,對天下百姓有依此進行教化的職責,百姓有過失,是君王有失教化的結果,君王要為此擔當責任。聖王政制中,「王」者,「往」也,是前往歸附的意思,天下百姓自願而主動的來歸往,君王手中的權力更多的是用來為「允執其中」行使權變,領導人民順行天道永保天祿。

古注以為這段話是周武王所說,比如《左氏會箋》:「周有大賚,善人是富,云云,在予一人。此六句,必是一時之言。以周字起,以予一人結,其為武王曰可知,故省耳。」

以上講了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一脈相承的帝王授受的心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所在,這一心法並不是為帝王所獨有,而是帝王以自身為楷模,由正己開始,率領天下歸之於正,使天下人人都成為聖賢,天下盡堯舜,大道暢行於世,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這就是孔子甘做千古木鐸所要實現的終極理想。

有了這一精神為主導思想,才有制度典章、禮樂文為的建設。這就是所謂文化基礎,立國精神,西方社會在一段時期將這些全盤託付給了宗教。

中國古代二帝三王的帝王文化走的是人文路線,而不是宗教的路線,正是這樣的路線,使中國傳統文化能夠綿延數千上萬年而不絕,制度典章是因時而化的,但是心法是一脈相承的。這種心法強調天心與人心相合,天心既是人心,觀天心自我民心,天心與民心相統一。

宗教路線以神的意志為絕對的意志,在原本上忽略人的意志,我們並不無視其合理的成分,然而,它的結果,卻往往導致還是由人來駕馭神,而且常常以神的名義去執行並沒有合法地位的人的意志。馬克思認識到了這一本質,他發現了人民的力量,而且,真正的力量是無私的純淨的人心的力量,無私的人民是這一力量的真正擁有者,馬克思從對資本的徹底剖析入手,最終找到了這一力量存在於以工人階級為代表的勞動無產階級身上。馬克思是偉大的,他發現了宗教路線的病根所在,並開出了對治的藥方。西方文藝復興是擺脫中世紀的宗教黑暗的一次人心的發現,但是,限於對人心與天心的認識程度,又形成新形式的「宗教」,那就是「科學宗教」和「資本宗教」。

馬克思是西方世界的良心,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可謂君子所見略同,這也是為什麼馬克思主義能夠在多災多難的舊中國迅速的開花結果的真正原因。二帝三王政治是孔子極力推薦的人類理想,兩千餘年來,封建統治者為個人或集團利益的需要,極盡塗鴉之能事,在這一人類理想上表達著個人的意志,終於使這一理想塵封於歷代統治者個人意志的塵埃之下,國家積弱積貧,泱泱文明大國蒙盡屈辱,馬克思主義能夠幫助我們拂去這一人類理想上的腐土陳灰,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必然會為人類數千年來夢寐以求的大同世界鋪就一條康莊大道。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正是在中國文化背景下進行的,考察近百年歷史進程,我們驚奇地發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的過程,而且,這恰是中國社會主義的特色之所在,所謂中國特色,正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特色。大同理想下的大人境界,君子行道的擔當與精神,也是一脈相承於自生民之初以來文明智慧結晶的中國傳統文化帶給現代文明最為豐富的禮物。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在古老的東方大地上,一經相遇,便結出果實,也必將為人類文明開闢嶄新的方向。

歷史發展到今天,人類所掌握的科技,已經足以毀滅和控制地球上的全部人類,也足以顛覆傳統中人類心靈賴以依存的對自我生命個體的認知;人類組織與宣傳策動能力足以支撐起龐大的經濟財團、宗教團體和政治集團,勢有在權利和利益驅使下橫衝直撞的態勢。如何能夠實施有效的控制,使這些內容為人類美好的願望服務,使天祿得以永遠流傳不滅,是人類文明當前所面臨的最大挑戰與考驗,也是人類歷史發展到今天所必經之路。

那麼,《論語》這一章句中所傳達的上古一脈相承的帝王治世心法,就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鑑,這一心法曾幫助人類度過了三古之中人類文明發展最為痛苦的時期,也必將會不棄於人類的未來。

第二層次,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

「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包氏註:「權,秤也。量,鬥斛。」秤本作稱,是稱量物體重量的量具。鬥與斛,都是稱量體積的量具。

謹權量,與《尚書·舜典》所說的「同律度量衡」是一樣的意思,度就是量度物體的長短。謹權量,宏觀意義上是有關經濟方面的政策措施,具體而言就是在當時的經濟條件下,對稱物的量具作出統一的規定,其作用相當於現代經濟管理中穩定匯率、貨幣政策、稅收、經濟生活中的法制規範,以及其他經濟方面的政策,這一方面的要求是嚴謹慎重。

審法度,就是法令制度做到審慎、嚴明、規範,使政令能夠四方上下暢行無阻,秩序井然不紊亂,屬於制度保障。

修廢官,屬於組織架構方面,現代的話叫組織保障,邢疏解「修廢官」的意思是,事必有官,官必有人,人必盡職。

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概括了政策、制度、組織方面的事情,這是四方之政有效施行的必要保障。接下來,是使民心歸附的措施。

第三層次,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劉氏《論語正義》說:「《爾雅·釋詁》,滅,絕也。《公羊·僖公五年·傳》,滅者,亡國之善辭也。許氏五經異義解此文雲,國謂諸侯,世謂卿大夫。」挽救滅亡的諸侯國家,幫助已經絕祀了的卿大夫家族接續香火,提拔被遺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會真心歸服了。

存亡續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這種尊重生命、尊重不同文化與之共存、和諧共處、共同提高的文化精神,是天地好生之德的體現,使天下人民能夠共同沐浴在同一個太陽的陽光之下,人心自然嚮往歸附。我國現今所奉行的多民族共存的民族政策,不能說不是這種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體現,實踐證明,它依然能夠很好地解決現實問題。這完全不同於種族滅絕、文化滅絕、最終必然是自我滅絕的天地末性。

政策、法令制度、組織機構建設,都是在一定的精神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脫離了指導精神的政策制度和組織是沒有靈魂的殭屍,不能幻想有一種獨立於時代和歷史之上永恆的制度,可以幫助人類一勞永逸的解決未來所面臨的任何問題,即使這種制度是現時代所流行的三權分立的制度,它也不能脫離這樣的規律。

所以,基本的文化精神的建設是一切制度典章的基礎,人類自生民之初代代累積傳遞的治世心法,就是這種文化精神的核心,《論語》這一章的結構安排就很明顯的反映了這個問題。政策、制度和組織是實現精神思想的工具,而且,這些工具的使用,一定要顧及興滅繼絕、舉賢任能、使天下之民歸心的這樣的中心點,每一個生民的福祉,天下民心,是任何制度所要關懷的要點,這就是以人為本。

第四層次,所重:民、食、喪、祭。

這是所要做的事情。

「所重民食喪祭。」民、食、喪、祭,是國家政務所要關心的四件大事,或四個核心的內容。

孔安國註:「重民,國之本也。重食,民之命也。重喪,所以盡哀。重祭,所以致敬。」以民為本,民,是國家政治的根基和基礎,民心是天心最便捷、最靈敏的反應;食,就是最基本的民生;喪,養生送死,是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內容,具有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祭,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最終養民之德,歸於天性。這是一個完整的閉環體系,聖王的教化,也就在這四項內容之中得以推行。

第五層次,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這是處理行政事務、做事情的四個原則:寬厚、誠信、勤敏、公平。

「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尚書·洪範》說:「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孔傳:「蕩蕩,言開闢。平平,言辯治。」孔穎達疏:「無偏私,無阿黨,王家所行之道,蕩蕩然開闢矣。無阿黨,無偏私,王者所立之道,平平然辯治矣。」

寬厚就能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勤敏就能取得事功,公平公道就會使百姓衷心悅服。

本天者,謂理之所從出,本心者,謂法之所由生。一真法界。

《孔子閒居》曰:「天有四時,春秋冬夏,風雨霜露,無非教也。地載神氣,神氣風霆,風霆流形,庶物露生,無非教也。」聖人之教,即是天地之教,故曰:教不肅而成,其政不言而治。於此會得,乃知盡性至命唯在於當下之人。

明本重跡,由跡顯本,政是其跡,心是其本,二帝三王,應跡不同,其心則一。

寬厚待人,則得眾人歸附。信實待人,則得人民信任。辦事敏捷,則有事功。為政公平,則民心悅服。

孔安國註:「凡此二帝三王所以治也,故傳以示後世。」

邢昺疏:「此章有二帝三王之事,錄者採合以成章。檢大禹謨、湯誥、與泰誓、武成,則此章其文略矣。」

中國傳統文化中,天被用來指整個自然界,決不是只指天體,而且,這個自然界,也不同於我們現代科學所理解的,那個沒有意志、可以被認識的客體的客觀世界。而是人身之外的所有環境的總稱,甚至於更為徹底的,人的肉體之身也可以納入天的範疇,這樣,給人留下的就只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所有的物質世界都是天的範疇,因為物質世界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一定要遵循客觀的天道規律運行。這樣,天人關係其實就是人的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的關係,這兩個世界通過人的身體交匯起來,實現天人的合一。所以,人如果希望改造人身以外的客觀世界,必然的就要從自己的身體開始,人只有真正的認識自己身體的功能,通過身體的功能來認識這個客觀的物質世界,把自己的身體修煉成為規測天地他人的量尺,這就是聖人的絜矩之道,忠恕之道由此而生,修身齊家處世之法由此而成。修身而至身修,是聖門學問的要津。

人與天溝通的方式是天人感應。天人合一,天地是大宇宙,人體是小宇宙,人以外的都是天,地也可以歸入天的範圍,所以籠統地說天人合一,而不必說天地人合一。天人合一其實質就是精神與物質世界的統一。

程子曰:人即天,天即人,言天人合者,猶剩一合字,方為究竟了義,自佛氏言之,總該萬有既是一心,自儒者言之,通貫三才唯是一性。

孔子杏壇講學圖

相關焦點

  • 論語大義(崔栢滔)顏淵篇 第二十三章
    【大義闡微】《論語》此處又再次強調交友問題。友情是人情感中的重要部分,朋友在人的學業、事業中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孔門學問中對交友非常重視,《論語》中談到交友的就有19章之多。忠告而善道之,是對朋友應盡的義務,也是朋友的價值所在。
  • 論語大義(崔栢滔)雍也篇 第七章
    【大義闡微】閔子騫,名損,字子騫,孔子的早期弟子,孔門十哲之一,以德行著稱,有名的孝子,明朝編撰的《二十四孝圖》,閔子騫位列第三,濟南市設有閔子騫路來紀念他。費,今山東費縣西北,季氏的家邑。季氏(此處是季桓子)經營費邑作為自己的據點圖謀不軌,作為德行第一的子騫看得非常清楚,由於既不能夠改變季氏的想法,又不願意同流合汙,就選擇了這樣的方式。《論語》在本篇中此處安排引用子騫的事例,是有它的用心之處的,為後世選擇立身出處的學子提供了樣板。學者宜深思之。
  • 論語大義(崔栢滔)雍也篇 第四章
    【按語】本章是關於人才選拔。天降人才是不拘一格,人才選拔也應該不問出身。人才在任何社會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淮南子》曰:「犁牛生子而犧,以沈諸河。河伯豈羞其所從出,辭而不享哉?」這就是對《論語》這一章的引申。家庭出身不好,並不能否定這個人的德才,父母未必就一定要尊貴,窮困子弟未必就不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 論語大義(崔栢滔)雍也篇 第十六章
    【大義闡微】文與質的這種關係就像皮毛的質地和花紋,比如說我們選擇一個窗簾,要看它的圖案,這相當於文;還要看它的材料質地,這相當於質,材料和圖案花紋色彩搭配得當,才會滿意。再如選擇一款手機,或者一款轎車,要看性能,這屬於質的範圍;還要看款式和裝飾,這屬於文的範圍。文與質要相稱,才顯現出一個合格的君子風範。
  • 論語大義(崔栢滔)雍也篇 第十章
    【大義闡微】《論語》9.11章:「顏淵喟然而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顏子與冉有同居孔門十賢之列,他們的學問境界自然有可比之處,我們將《論語》9.11章與本章相比較,就不難看出個中端倪。
  • 論語大義(崔栢滔)先進篇 第一章
    研讀本篇,可以澄清辨明很多文明教化的誤區。本篇以孔門弟子的修身實踐綜論孔門學問。開篇點明學問不能拘限在禮樂形式之間,而要注重禮樂所承載的文化本質,接下來回憶弟子,總結弟子成就,提出四科十賢。圍繞顏淵,以顏淵死為案例,幫助學者用學問辨明人情細惑,吐露孔門學問更多信息,供不同學問境界的學者體驗學習。
  • 論語大義(崔栢滔)裡仁篇 第八章
    【按語】繼前面講了仁之後,本章開始講求仁道的問題。前面探討過君子求仁沒有誰會力不足,這裡接著說明求道主要在於用志而不是用力。石經「可矣」作「可也」,相比於「矣」字,「也」字似乎語氣不足,鞭策人心的力度欠弱。
  • 論語大義(崔栢滔)為政篇 第八章
    【按語】本章與前一章分別從不同的層面說明一個問題,內心的誠敬與外表的態度行為要和諧一致,發之於心、應之於身、驗之於行,才是真孝;移孝於君,移孝於事業人民,移孝於國家天下,才是大孝。此孝,是為政的基礎。【大義闡微】子遊、子夏都是孔門優秀的學生,少年才俊,孔子教導相似,而側重點不同,這一章將事親之孝擴展到事師,師徒如父子,並對上章的「能養」有所展開,即,將能養具體化為: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飲。
  • 論語大義(崔栢滔)顏淵篇 第九章
    【大義闡微】徹,西周時期的一種田稅制度,大概相當於10%的稅率。舊注說:「什一而稅謂之徹。」魯國從魯宣公十五年開始,逐漸推廣十分之二(20%)的稅率。由於當政者奢侈無度,戰爭頻仍,國用開支仍然不很充足,偶遇荒年,就更加拮据了。
  • 論語大義(崔栢滔)雍也篇 第九章
    本章是說顏子不會因為境遇貧寒這樣的常人之憂而遷改心境仁體,為什麼會這樣呢?周子說他必然是別有所見,而且所見到的必然是比這種常人的小知小見要大得多。處於約簡困頓之中卻能長樂而不改,可見仁者是天地間至富至貴可愛可求之者,而顏子得到了,樂於此,故忘於彼,隨緣而遇,隨遇而安,素富貴者行乎富貴,素貧賤者行乎貧賤,心能轉物,而不為物所轉,對境而屢空,故能長守此樂。
  • 論語大義(崔栢滔)雍也篇 第二十六章
    與此同類的,還有17.1章子見陽貨,17.5章子欲見公孫弗擾,17.7章佛肸招。子路愛護孔子的名聲,他視南子為老虎,視孔子見南子是自投陷阱。【大義闡微】子路與孔子間溝通出了問題,雙方都沒有辦法說服對方,子路又非常的執拗,甚至可能不放孔子走。
  • 論語大義(崔栢滔)雍也篇 第六章
    【大義闡微】季康子所言的「政」,顯然不同於孔子思想中的「政」,季康子所謂的從政僅僅是管理,需要的是人之才;孔子思想中的政是正己、正人、天下正,而大孝於天下,需要的是人之德。故而,這裡孔子不直接答覆他的話,但是指出三人的才具所在,同時以反問語氣隱喻說明這些政務管理的才具特點與正己、正人的「政」何有?
  • 論語大義(崔栢滔)顏淵篇 第七章
    【大義闡微】兵,是武器裝備,許慎《說文》:兵,械也。顧炎武《日知錄》也說兵指兵器,不是軍旅。去,是省減的意思,不是去掉,解除。如果說解除武備,放下武器,還可以不叫亡國,而如果去掉糧食,大家都不吃飯,那麼人將不存,何以談國呢?況且,民以食為天,人是鐵,飯是鋼,不吃飯,就沒有辦法工作,談何理國?
  • 論語大義(崔栢滔)顏淵篇 第八章
    【大義闡微】孔門學問中,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文與質兩者是統一體,是一張紙的正面和反面,不可或缺,缺一則不為君子。棘子成,衛國大夫,按他的身份地位,子貢稱他為夫子。棘子成對君子的理解,強調的是內在的品質,認為外在的文採和儀式對於君子是沒有必要的。
  • 湯殷權《論語》講義:《學而第一》篇「子曰君子不重章」
    第一種斷句是這樣的: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君子)——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這種斷句把「不威」、「學則不固」當成「不重」的結果。那麼在這裡,「固」就解釋成「堅固,牢固」,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君子如果不厚重則無威嚴,而所學亦不堅固(易變)。《四書集注》就是這樣的解釋。
  • 一起學《論語》20.1.1堯曰篇——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
    《論語信述》堯曰篇第二十《論語註疏》曰:此篇記二帝三王及孔子之語,明天命政化之美,皆是聖人之道,可以垂訓將來,故殿諸篇,非所次也。《論語集說》曰:數聖人禪繼徵伐雖不同,而其公天下以為心則一也。程樹德曰:《堯曰》一章是《論語》全書後序,古人序文常在篇末。
  • 正本清源話論語 學而09 慎終追遠有大義在其中也
    論語的很多章節是言事的。但事的背後有理在其中。故論語乃明理之典籍。理者,儒學之義理也。上章言重字,言固字。本章則言厚字,言遠字。其潔淨精微之處可於此窺也。今之用則厚重連用。如固者,則固本是也。本故則信在其中也。故上章言主忠信。慎終追遠者,無論古今,多釋義為慎重辦理父母喪事,虔誠祭祀遠代祖先。
  • 小寶寶名:論語美麗善良的女孩名字,謙謙君子
    知為 出自《論語·堯曰篇》: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解釋:不懂天命,不可以成為君子;不懂禮義,不能立足於社會;不懂得分辯言語是非,不能了解別人。 2.
  • 善讀「論語」20.1_5:仁之道包羅萬象,公則悅畫龍點睛
    「堯曰篇第二十」1_5【原文】(續上)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例似用法如《論語·學而》中的「敏於事」及《中庸》中的「人道敏政」。「功」,成效、成就。如「事半功倍」、「徒勞無功」。「公」,有「平等」和「共同」兩層含義。專有名詞,可不譯。「說」,音義皆同「悅」。
  • 普通人的論語-16-孰不知禮
    語音轉文字 傳文與你分享普通人的《論語》 本期的前兩章本來是在第十四篇《憲問》中,在那一篇中,這兩章的本意是為了體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