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見南子①,子路不說②。夫子矢③之曰:「予所否④者,天厭之,天厭之。」
【注釋】
①南子:衛靈公夫人,史料記載她行為淫亂,名聲不好。《史記》:南子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願見。」孔子辭謝,後來不得已去見了她。②說:同悅。③矢:同誓,發誓。一說,陳,陳述,陳告。④否:不對,不當之處,不符合禮義。另解,放棄。
【釋義】
孔子去見南子,子路為此很不高興,夫子發誓說:「如果我這樣做不符合禮義,老天會厭棄我,老天就會厭棄我了!」
【按語】
好了,理論上沒有問題了,有意思的是,實踐上的問題來了,接下來的本章之中,就是一個如宰我所說的井,擺在了孔子面前:見南子。
這不,子路就看到了孔子要去入井求仁,去見南子,以為孔子會由此落入陷阱之中,所以不悅。
子路的問題是:見南子有仁乎?不要陷於井中。
南子為井乎?非井乎?
與此同類的,還有17.1章子見陽貨,17.5章子欲見公孫弗擾,17.7章佛肸招。
子路愛護孔子的名聲,他視南子為老虎,視孔子見南子是自投陷阱。
【大義闡微】
子路與孔子間溝通出了問題,雙方都沒有辦法說服對方,子路又非常的執拗,甚至可能不放孔子走。這個時候,孔子沒有辦法,只能用對天發誓的方式,表達自己,獲得子路的信任,這是情急之中在不能得到子路理解的前提下的無奈選擇。能夠把孔子逼迫到這個地步,還真是不容易呢!也許只有子路做到了。想當初,遭遇桓魋之難、在陳絕糧、畏於匡的時候,孔子都是那樣的從容淡定,對比之下,孔子這一次實在是感覺很困難。
「予所否者,天厭之」,古人誓言都是上用「所」字,下用「者」字,這一句符合這樣的格式。否字有不同的解讀:其一,否,是說不合於禮,不由於道。孔子對子路發誓說:「我若有不合禮,不由道者,天將厭棄我。」其二,否,乃否泰否塞之否。孔子對子路曰:「我之所以遭遇否塞,而道不行者,乃天命厭棄我。」這樣,子路所以不悅,並不是不悅於孔子去見南子,而是不悅於孔子之道不得行,以至於到了不得已而作出有求於南子這樣委曲遷就的事情來。所以,孔子用這樣的方式告訴他,你不需要不悅。其三,否,相當於不字的意思。孔子指天對子路說:「我若固執不見,天將厭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