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大義(崔栢滔)雍也篇 第二十六章

2020-12-17 論語會館

【原文】

%%%子見南子①,子路不說②。夫子矢③之曰:「予所否④者,天厭之,天厭之。」

【注釋】

①南子:衛靈公夫人,史料記載她行為淫亂,名聲不好。《史記》:南子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願見。」孔子辭謝,後來不得已去見了她。②說:同悅。③矢:同誓,發誓。一說,陳,陳述,陳告。④否:不對,不當之處,不符合禮義。另解,放棄。

【釋義】

孔子去見南子,子路為此很不高興,夫子發誓說:「如果我這樣做不符合禮義,老天會厭棄我,老天就會厭棄我了!」

【按語】

好了,理論上沒有問題了,有意思的是,實踐上的問題來了,接下來的本章之中,就是一個如宰我所說的井,擺在了孔子面前:見南子。

這不,子路就看到了孔子要去入井求仁,去見南子,以為孔子會由此落入陷阱之中,所以不悅。

子路的問題是:見南子有仁乎?不要陷於井中。

南子為井乎?非井乎?

與此同類的,還有17.1章子見陽貨,17.5章子欲見公孫弗擾,17.7章佛肸招。

子路愛護孔子的名聲,他視南子為老虎,視孔子見南子是自投陷阱。

【大義闡微】

子路與孔子間溝通出了問題,雙方都沒有辦法說服對方,子路又非常的執拗,甚至可能不放孔子走。這個時候,孔子沒有辦法,只能用對天發誓的方式,表達自己,獲得子路的信任,這是情急之中在不能得到子路理解的前提下的無奈選擇。能夠把孔子逼迫到這個地步,還真是不容易呢!也許只有子路做到了。想當初,遭遇桓魋之難、在陳絕糧、畏於匡的時候,孔子都是那樣的從容淡定,對比之下,孔子這一次實在是感覺很困難。

「予所否者,天厭之」,古人誓言都是上用「所」字,下用「者」字,這一句符合這樣的格式。否字有不同的解讀:其一,否,是說不合於禮,不由於道。孔子對子路發誓說:「我若有不合禮,不由道者,天將厭棄我。」其二,否,乃否泰否塞之否。孔子對子路曰:「我之所以遭遇否塞,而道不行者,乃天命厭棄我。」這樣,子路所以不悅,並不是不悅於孔子去見南子,而是不悅於孔子之道不得行,以至於到了不得已而作出有求於南子這樣委曲遷就的事情來。所以,孔子用這樣的方式告訴他,你不需要不悅。其三,否,相當於不字的意思。孔子指天對子路說:「我若固執不見,天將厭棄我。」

孔子杏壇講學圖

相關焦點

  • 論語大義(崔栢滔)雍也篇 第四章
    【按語】本章是關於人才選拔。天降人才是不拘一格,人才選拔也應該不問出身。人才在任何社會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淮南子》曰:「犁牛生子而犧,以沈諸河。河伯豈羞其所從出,辭而不享哉?」這就是對《論語》這一章的引申。家庭出身不好,並不能否定這個人的德才,父母未必就一定要尊貴,窮困子弟未必就不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 論語大義(崔栢滔)雍也篇 第十六章
    【大義闡微】文與質的這種關係就像皮毛的質地和花紋,比如說我們選擇一個窗簾,要看它的圖案,這相當於文;還要看它的材料質地,這相當於質,材料和圖案花紋色彩搭配得當,才會滿意。再如選擇一款手機,或者一款轎車,要看性能,這屬於質的範圍;還要看款式和裝飾,這屬於文的範圍。文與質要相稱,才顯現出一個合格的君子風範。
  • 論語大義(崔栢滔)雍也篇 第七章
    【大義闡微】閔子騫,名損,字子騫,孔子的早期弟子,孔門十哲之一,以德行著稱,有名的孝子,明朝編撰的《二十四孝圖》,閔子騫位列第三,濟南市設有閔子騫路來紀念他。費,今山東費縣西北,季氏的家邑。《論語》在本篇中此處安排引用子騫的事例,是有它的用心之處的,為後世選擇立身出處的學子提供了樣板。學者宜深思之。《論語》4.6章:「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這裡子騫的行為就是對孔子這句話的詮釋吧!
  • 論語大義(崔栢滔)雍也篇 第十章
    【大義闡微】《論語》9.11章:「顏淵喟然而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顏子與冉有同居孔門十賢之列,他們的學問境界自然有可比之處,我們將《論語》9.11章與本章相比較,就不難看出個中端倪。
  • 論語大義(崔栢滔)雍也篇 第九章
    【按語】周敦頤《通書·顏子第二十三》:「天地間有至貴至富可愛可求而異於彼者,見其大而忘其小焉耳,見其大則心泰,心泰則無不足,無不足則富貴貧賤處之一也,處之一則能化而齊,故顏子亞聖。」本章是說顏子不會因為境遇貧寒這樣的常人之憂而遷改心境仁體,為什麼會這樣呢?
  • 論語大義(崔栢滔)顏淵篇 第二十三章
    【大義闡微】《論語》此處又再次強調交友問題。友情是人情感中的重要部分,朋友在人的學業、事業中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孔門學問中對交友非常重視,《論語》中談到交友的就有19章之多。忠告而善道之,是對朋友應盡的義務,也是朋友的價值所在。
  • 論語大義(崔栢滔)雍也篇 第六章
    【大義闡微】季康子所言的「政」,顯然不同於孔子思想中的「政」,季康子所謂的從政僅僅是管理,需要的是人之才;孔子思想中的政是正己、正人、天下正,而大孝於天下,需要的是人之德。故而,這裡孔子不直接答覆他的話,但是指出三人的才具所在,同時以反問語氣隱喻說明這些政務管理的才具特點與正己、正人的「政」何有?
  • 論語大義(崔栢滔)堯曰篇 第一章
    本篇用三章的篇幅,把為政要點做了最為深刻系統全面的概括,堪稱為政寶典。5.工作的基本原則第二章講工作方法和態度第三章講君子(領導者)的素養弟子在孔子門下,完成學問修養,有所成就,就可以被受之以政,使於四方。
  • 論語大義(崔栢滔)裡仁篇 第八章
    【按語】繼前面講了仁之後,本章開始講求仁道的問題。前面探討過君子求仁沒有誰會力不足,這裡接著說明求道主要在於用志而不是用力。石經「可矣」作「可也」,相比於「矣」字,「也」字似乎語氣不足,鞭策人心的力度欠弱。
  • 論語大義(崔栢滔)為政篇 第八章
    【按語】本章與前一章分別從不同的層面說明一個問題,內心的誠敬與外表的態度行為要和諧一致,發之於心、應之於身、驗之於行,才是真孝;移孝於君,移孝於事業人民,移孝於國家天下,才是大孝。此孝,是為政的基礎。【大義闡微】子遊、子夏都是孔門優秀的學生,少年才俊,孔子教導相似,而側重點不同,這一章將事親之孝擴展到事師,師徒如父子,並對上章的「能養」有所展開,即,將能養具體化為: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飲。
  • 論語大義(崔栢滔)顏淵篇 第九章
    【大義闡微】徹,西周時期的一種田稅制度,大概相當於10%的稅率。舊注說:「什一而稅謂之徹。」魯國從魯宣公十五年開始,逐漸推廣十分之二(20%)的稅率。由於當政者奢侈無度,戰爭頻仍,國用開支仍然不很充足,偶遇荒年,就更加拮据了。
  • 論語大義(崔栢滔)先進篇 第一章
    研讀本篇,可以澄清辨明很多文明教化的誤區。本篇以孔門弟子的修身實踐綜論孔門學問。開篇點明學問不能拘限在禮樂形式之間,而要注重禮樂所承載的文化本質,接下來回憶弟子,總結弟子成就,提出四科十賢。圍繞顏淵,以顏淵死為案例,幫助學者用學問辨明人情細惑,吐露孔門學問更多信息,供不同學問境界的學者體驗學習。
  • 論語大義(崔栢滔)顏淵篇 第七章
    【大義闡微】兵,是武器裝備,許慎《說文》:兵,械也。顧炎武《日知錄》也說兵指兵器,不是軍旅。去,是省減的意思,不是去掉,解除。如果說解除武備,放下武器,還可以不叫亡國,而如果去掉糧食,大家都不吃飯,那麼人將不存,何以談國呢?況且,民以食為天,人是鐵,飯是鋼,不吃飯,就沒有辦法工作,談何理國?
  • 論語大義(崔栢滔)顏淵篇 第八章
    【大義闡微】孔門學問中,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文與質兩者是統一體,是一張紙的正面和反面,不可或缺,缺一則不為君子。棘子成,衛國大夫,按他的身份地位,子貢稱他為夫子。棘子成對君子的理解,強調的是內在的品質,認為外在的文採和儀式對於君子是沒有必要的。
  • 論語雍也第六6.8原文及翻譯
    論語雍也第六6.8原文及翻譯「原文」:季氏使閔子騫①為費②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以上就是論語雍也第六6.8原文及翻譯,歡迎交流指正。更多內容請搜索95國學
  • 最好聽的語文|《〈論語〉十二章》
    《〈論語〉十二章》選自:七年級上冊 第11課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播音員、播音指導,中國播音學研究會會長。誦讀者:方明戳視頻,一起聆聽最好聽的語文↓最好聽的語文 | 《〈論語〉十二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 論語雍也第六6.18、6.19、6.20原文及翻譯
    論語雍也第六6.18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人之生也直,罔①之生也幸而免。」論語雍也第六6.19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第六6.20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 論語雍也第六6.1、6.2、6.3原文及翻譯
    論語雍也第六6.1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雍①也可使南面②。」論語雍也第六6.2原文及翻譯「原文」:仲弓問子桑伯子①。子曰:「可也,簡②。」仲弓曰:「居敬③而行簡④,以臨⑤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⑥大⑦簡乎?」子曰:「雍之言然。」
  • 論語雍也第六6.28、6.29、6.30原文及翻譯
    論語雍也第六6.28原文及翻譯「原文」:子見南子①,子路不說②。夫子矢③之曰:「予所否④者,天厭之!天厭之!」論語雍也第六6.29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中庸①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注」:①中庸:適當,折中。中,謂之無過無不及。庸,平常。
  • 論語必背精選之雍也篇(下)
    緊接著上一篇的 論語必背精選之雍也篇(上)6.22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但在《論語》中,卻僅此一處提及。從孔子稱「中庸」為至德,則可見他對這一思想的重視。中庸屬於哲學範疇,也是道德行為的高度適度狀態,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說,不偏不倚,選擇行為之恰到好處,謂之中;就日常生活之長期堅持,謂之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