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第八單元的單元主題是「走進魯迅」,整個單元的文章都是圍繞魯迅來安排的,其中有兩篇是魯迅的文章,一篇是選自《故鄉》的《少年閏土》;另外一篇則是選自散文詩集《野草》的《好的故事》。
然而這篇《好的故事》並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聽到的故事,這個故事沒有時間、地點、人物,也沒有故事情節,因為這個「好的故事」是魯迅躺在椅子做的一個「美麗優雅有趣」的夢。
此文通過對夢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繪,反映了作者魯迅在希望與失望的矛盾中,啟示人們毀掉「昏沉的夜」,實現充滿「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強烈願望,表現了作者魯迅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歌贊,對理想的熱烈憧憬。
01《好的故事》讓老師頭疼、學生懵圈
這篇課文不論是對老師還是對學生都是一個「難啃的骨頭」。我們來先來看看大家的感受:
老師(江天天joy):上課40分鐘,備課倆小時,魯迅的「茴香豆」太難嚼了。
老師(韓菜就是張二二):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新增的課文魯迅的《好的故事》,好難講。
老師(你能不能早點睡呀):講《好的故事》這篇課文講了三節課!腮幫子都講酸了!魯迅的文章簡直是噩夢!雖然很喜歡魯迅,但是也是真不喜歡她的課文兒。
老師(肉肉美美君):除了《少年閏土》,其餘魯迅寫的文章真不應該再選編進小學語文教材了,單是一篇《好的故事》就讓秀髮飄逸的語文老師一夜之間禿了頭,語文老師太難了。
老師(Janet201109):魯迅的《好的故事》,講真的備課備起我頭要禿了。怪自己沒怎麼讀過他的散文集,他的書看少了,現在自己不是特別理解,更何況農村的孩子。
再看下面有家長的感慨,有對課文的不解,還有甚至直接懟上了教材主編溫儒敏。
02教材主編溫儒敏講《好的故事》
《好的故事》是選自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對於《野草》這部書,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主編溫儒敏教授這樣說:
《野草》是魯迅作品中最難讀的,為什麼那麼難懂呢?因為它大量地運用了象徵的手法,它的構思是非常奇特的,而且多數的篇章都寫一些夢境,而且是恐怖的夢,奇特的夢,其實是一種潛意識,是一種原始思維。《野草》很多東西是沒有邏輯性的,你不能夠完全用理性去介入,就是因為它是象徵的,原始思維的,有些很難理解。凡是現在解讀《野草》,說它的主題,它的思想意義如何如何,可能都是一孔之見,不見得是這樣。
我們應該怎麼來讀《野草》呢?
溫教授又說:
應該是整體感受,去體味,讀不太懂沒關係,展開你的想像,去琢磨他寫的這些意境,這些意向到底可能是什麼意思,進入那種氛圍。《野草》的閱讀它是這樣的,它會馬上給你一種氛圍,一種刺激,你會感到很奇異、夢幻,很冷靜,有一種微妙的體驗。他表現出來的東西有些是潛意識的,這說不清楚的,是超驗的東西。
現在高中新課標提到了要思維訓練,除了邏輯思維,它提出來要直接思維,形象思維,那你讀《野草》就是培養我們那種直覺思維,形象思維,也是一個很好的作品。
額,等等,高中新課標??
我們的《好的故事》是小學的課文好不好。溫教授提到《野草》都是高中的事兒,為什麼在小學裡安插了一篇「野草」?
03《好的故事》
說了這麼多,那麼好的故事到底是一篇什麼樣的文章呢?對於沒讀過這篇文章的同學可能非常好奇了,那麼就來看看這篇課文吧!
上圖也許有些不清晰,大家可以找來原文讀一讀,讀完一遍,你感覺自己懂了周樹人的意思,算我輸。
04《好的故事》寫作背景
關於《好的故事》寫作背景,大部分的資料是這樣寫的:此文寫於1925年,當時的中國極其混亂,帝國主義正在迫害中國,廣大的勞動人民生活較艱苦。在這種艱難的情況下,作者同廣大人民一樣,期望美好的未來儘快來到,故作此文寄以希望。
那麼背景僅僅如此嗎?「昏沉的夜」只是指的當時的大環境嗎?此時的魯迅又是什麼樣子的狀態呢?
文章的結尾標註的寫作時間是1925年2月24日,實際上根據《魯迅日記》的記載,《好的故事》應該是寫於1925年1月18日。也就是1925年的剛剛開始,那麼剛剛過去的1924年發生了什麼事兒呢?
1、在1924年由於「女師大事件」,教育總長章士釗親自出面,下令免去魯迅的教育部僉事的職務。
2、與二弟周作人決裂後,1924年按照《魯迅日記》的記載,魯迅去八道灣的房子拿書和一些用具,剛進門就被周作人和他的妻子羽田信子辱罵毆打,並且打電話叫來了張鳳舉等人,羽田信子向他們描述魯迅的所謂罪狀,凡是捏造得不合理的地方,都由周作人補足,接著魯迅把自己的書和器物拿走了。
3、1924年魯迅和後來的妻子許廣平相識,而此時魯迅已經有一個妻子朱安。
4、1924年,泰戈爾來訪中國,魯迅和泰戈爾的衝突發生在接風宴會當晚,泰戈爾當晚仿佛一個下凡的天神一般,被眾多舌燦蓮花的文學家們讚美歌頌,好像一個大型追星彩虹屁現場。而魯迅卻和這些人格格不入,眉間緊皺,最後中途離場,留下四個字「一塌糊塗」。
……
再看課本的課後練習題後面的閱讀連結,我們似乎就可以明白了,明白了確實是「昏沉的夜」、是「悵惘和失望」、是「矛盾」。
05希望
正如魯迅先生自己所說:
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那麼,《好的故事》中作者希望這樣美麗的生活是什麼呢?
烏桕,新禾,野花,雞,狗,叢樹和枯樹,茅屋,塔,伽藍,農夫和村婦,村女,曬著的衣裳,和尚,蓑笠,天,雲,竹……
以上這些東西組合的景色,在魯迅或者某個年代,或者某個年齡的人們看來是「美的人和美的事」,
而讓我們現在的小學生們,把這些東西組合起來的畫面稱為「美麗、優雅、有趣」,真的太為難我們的小學生了。
我絕對相信,很多老師,很多學生,很多家長都希望——把這一篇《好的故事》給換掉。
魯迅有那麼多文章,為什麼非得安排這麼一篇老師難教,學生難懂的文章在小學語文課本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