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47歲書法作品,筆法精湛,聞名後世700年!

2021-01-11 小七聊書畫

文 / 小七

各位書法愛好者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小七,當我們談到中國的書法家時,大家都會想到自己喜歡的書法家,有的網友喜歡書聖王羲之,還有的網友喜歡鍾繇的楷書,也有的網友喜歡宋徽宗的「瘦金體」,今天小七介紹的這位書法家也非常的有名,他就是趙孟!

說到趙孟作為一名書法愛好者大家並不陌生,他可是元代著名的書法家,從小趙孟就非常的喜歡書法,而且經過多年的研究其書法可以說是集百家所長,完全得到了王羲之、鍾繇、顏真卿的書法精髓,其行書、隸書、草書、還有繪畫都非常的在行,其作品更是達到了書法的藝術美,今天小七就和大家一起分享47歲時趙孟的書法作品,當你看了以後也一定會喜歡上這幅書法作品的!

趙孟47歲的書法作品叫《洛神賦》,當大家看到上面的這張照片以後大家是不是體會到了趙孟的書法藝術精髓呢?其筆法變化非常的豐富,而且用筆非常的靈活,筆法圓潤自然,結構非常的嚴謹,書法作品的結構把握的也是非常的到位,當大家欣賞完以後是不是感受到了趙孟書法的藝術精髓呢?

正是因為這幅書法作品被趙孟寫出了書法藝術美,所以這幅作品也被後人所臨摹,即使過了700年仍然有人願意臨摹,這也足以證明趙孟的書法達到了書法的藝術美,如果一幅書法作品沒有寫出書法藝術美的話,那這幅書法作品也不可能傳承700多年!

小七看了趙孟的這幅作品《洛神賦》以後體會到了中國書法的博大精深,要想領悟透中國的書法,那我們還得多臨摹古人的書法,特別是對於臨摹幾年的書法愛好者,大家一定要堅持下來,千萬不要為了出名而創作一些個性的字體,那樣的話只會淪為一名江湖大師!

要想把中國的傳統書法傳承,那我們就得耐得住性子臨摹古人的書法,只要我們堅持十幾年,我想你也能司到中國書法的藝術精髓,完了再加上自己的創作,那一定能寫出大家都喜歡的字體。各位網友,大家看了趙孟的《洛神賦》以後有何不同的感想呢?歡迎大家在我們的評論區一起交流互動,讓我們共同交流中國的傳統書法,把中國的傳統書法發揚和傳承下去!

本文原創,不得抄襲,抄襲必究!

相關焦點

  • 趙子昂在47歲時寫得一部作品,筆法豐富多變,冠絕後世700年
    趙子昂《洛神賦》當好的文學作品與好的書法作品碰撞結合,又會迸發出怎樣的火花呢?他一生謄寫《洛神賦》多遍,其中以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一版作品最為精湛,時年趙氏47歲,該作品用筆圓活遒勁,筆法豐富多變,充分展現出趙子昂的書法風格,冠絕後世700年。
  • 曹植神遊天外,創下《洛神賦》,趙孟行書寫成,700年不衰
    曹植創作的《洛神賦》語言優美、辭藻華麗、想像豐富、場面宏大,深受後世的文人以及書法家喜歡。像王獻之、文徵明、趙構、趙子昂以及成親王等人,都曾用精美的書法抄寫過,而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當屬趙子昂筆下的行書《洛神賦》。
  • 有沒有筆法是書法的標誌,能不能寫出個人風格,結字才是關鍵
    每一個學習書法的人或許都有一個美好的夢,總想著自己什麼時候能寫出自己的風格來。如果沒有,你肯定也會對自己鍾情的字帖有一種疑問,這種書法作品怎麼就會在人人寫毛筆字的時代脫穎而出了呢?小時候寫字,聽到別人誇字寫得漂亮,心裡就暗自高興。
  • 書法筆法論
    這就產生了書法評價或欣賞的最基本的藝術標準,筆法要正確,不能有筆病,這是書法及格不及格的門檻。筆法是最難以掌握的技術,又是最為重要的環節。系統、紮實而長期不間斷的筆法訓練是書法藝術的基本功,沒有捷徑,無法投機取巧。從歷史上評價書法作品時有「得筆」及「得執筆法」等評語來看,不是任何書法家都能有此褒獎的,有些很有名的書法家在用筆方面是被指有缺點的。
  • 趙孟臨摹的「書中龍」,只見筆畫不見風神,王羲之在世會說不妥
    趙孟畫像中國書法從宋朝開始,聚焦於一群文化精英身上,他們普遍有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重任感,書法藝術被定位為「文娛」「雅玩」,「要之皆一戲」「意足我自足,放筆一戲空」( 米芾)趙孟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這樣玩下去,中國書法可能要沒落
  • 趙子昂在63歲時候寫一幅書法,筆法變化豐富,影響書壇700年!
    要說哪一幅書法能夠代表趙子昂的楷書造詣,當屬他的小楷《道德經》,這幅書法是他在六十三歲的時候所寫,影響書壇七百年。趙子昂楷書局部欣賞趙子昂六十三歲的時候正是書法創作的巔峰時期,此時的趙子昂在筆法、結構、章法上都已經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他的楷書精髓都體現在這幅書法之中。
  • ...書風走向成熟的前奏——淺論趙孟《山堂詩》立軸的書法史意義...
    前述葉德輝在邊跋中說:「書法初從北海脫體,蓋與玄妙觀山(三)門記前後之作。」據王似峰、黃惇所編《趙孟年表》記載,大德七年,也就是1303年,趙孟50歲。這一年,他書寫了牟巘《玄妙觀重修三門記楷書卷》。兩相參照可知,葉德輝認為《山堂詩》立軸書於1303年前後。
  • 趙孟書法為什麼能被稱為「元書第一」?
    趙孟書法在當時被推為元人第一。方回稱之為「天下善字今第一」,鮮于樞語評價其書法「篆、隸、正、行、顛草俱為當代第一」(鮮于樞語),有人縱向比較為「上下五百年,縱橫一萬裡,舉無此書」(胡汲仲語),也有人橫向比對稱「公之翰墨,為國朝第」(陶宗儀語)。
  • 一代書法奇才,寫出書法史上最美行楷,這字影響後世1000年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唐朝「詩豪」劉禹錫這首《陋室銘》千百年來一直為世人謹記,短短幾十字抒發出自己的高雅情趣,以及對於俗世的厭惡,此作品中很多詩句都有警醒、規誡作用,被稱為千古絕唱!其中,元朝的一代書法奇才趙子昂,也十分偏愛此文,他30歲時抄寫的《陋室銘》,可謂是冠絕一時。
  • 終見真章:臺北故宮展出五件珍藏書法作品
    7月4日起,「筆墨見真章——臺北故宮博物院書法導賞」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展出,展出包括漢《曹全碑》墨拓本軸、傳晉王羲之《大道帖》卷、傳元趙孟 《書急就章》冊 、明董其昌 《臨十七帖》卷 、明湯煥 《遊西山詩》冊等。有意思的是,展出的王羲之《大道帖》與趙孟《書急就章》冊均為存疑之作,所以都用「傳」字命名用以區別。
  • 最漂亮的書法字體—楷書
    我國楷書發展第一個巔峰時代出現在1800多年前的曹魏時期,一位叫做鍾繇的政治家創寫了楷書並取得大成,被後世譽為「正書之祖」。(鍾繇字帖)在魏晉時期共同開創了這第一個楷書巔峰時代的,還有我們熟悉的衛夫人(衛鑠)、王羲之、王獻之等書法名家。
  • 入古者,筆法要豐富,青史留名就一個字「變」
    答案大家都懂,那就是:筆法。元 趙孟《王羲之<蘭亭序>十三跋》云:「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功,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普通人也好,書法老師也好,都在給大家強調,書法筆法的重要性,甚至把筆法神化了。唐張彥遠的《法書要錄》記載:蔡邕受於神人。
  • 北京才女出生書香世家,自幼練習書法,成功加入書法家協會!
    那麼蘇澤立的書法作品到底怎麼樣呢?我們一起欣賞一下吧!大家看到上面的這幅書法作品以後有何不同的感想呢?是不是被這幅書法作品所吸引呢?這幅書法作品正是出北京才女蘇澤立之手,這幅書法作品的布局也是非常的到位,我們看到右邊四個大字「春風得意」筆法精湛,左邊3豎行小字行書同樣非常的漂亮,這樣的布局也是很有創意,並且贏得了書法愛好者的稱讚,看到這樣的書法作品以後大家是不是也非常的喜歡呢?如果你是一名書法愛好者,那肯定也從蘇澤立的書法作品中看到了古代著名書法家的筆法吧?
  • 米芾最巔峰的一部作品,被譽為「中華第一美帖」,影響後世900年
    眾所周知,書法的形式構成分為三個要素:筆法、字法和章法。元代大書法家趙子昂曾說過: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功,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筆法歷代是書法練習中最神秘、最難掌握的地方,若能得到古人筆法或者名家筆法的傳承,必然會受益匪淺。
  • 黃庭堅、趙孟、文徵明……歷史上的大書家如何學「蘇字」?
    《黃州寒食詩帖》是蘇軾存世作品中最為精彩的代表作,被後世譽為「天下第三行書」。黃庭堅在《山谷集》裡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他曾自稱:「我書造意本無法」、「自出新意,不踐古人」。黃庭堅稱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這說明蘇軾一生屢經坎坷,致使他的書法風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和《祭黃幾道文》等帖。
  • 趙孟:上下五百年,縱橫一萬裡,他是元明清三朝書畫的一代宗師
    但在這樣矛盾的人生經歷裡,趙孟卻用他圓融的處世之道,令蒙古的統治者信任,居廟堂而憂其民,落筆畫而驚風雨。或許,正是這樣的境地,趙孟才得以成就一個「元人冠冕」的頭銜,被後世人譽為開啟元、明、清三代水墨體系的一代宗師。
  • 米芾的書法造詣真高,700年前的一張作品,把蘇軾也諷刺了一把
    北宋米芾的作品大家都比較了解,但真正深入研究和讀懂他作品的人卻並不多,甚至可以說模仿者眾多,但真正掌握米芾作品精髓的書法家很少。聊到宋朝書法家們,蘇軾和米芾到底誰的水平高誰的水平低至今專家也很難說清楚,一方面就是因為他們雙方的筆墨作品存世並不多,很難來評判。另一方面就是米芾的作品與蘇軾的作品風格差不多,沒有比較的一個必要。但在普通人的眼裡,米芾的作品造詣似乎比蘇軾更多,蘇軾在文詞文化的造詣卻比米芾要高一些。
  • 唐伯虎書法真跡,臨摹王羲之《蘭亭序》,筆法行雲流水真好看!
    那麼伯虎的書法水平到底怎麼樣呢?那我們一起欣賞一下,當你看了唐伯虎的書法作品《蘭亭序》以後肯定也會被這樣的書法所吸引!大家看到上面的這幅《蘭亭序》以後是不是體會到了書法的藝術美呢?這幅書法作品筆法行雲流水,筆法精湛,和王羲之的書法真跡《蘭亭序》相比更有幾分流暢感,這就是不同書法家寫出來的書法作品也是不一樣,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筆畫圓潤,字體漂亮,而唐伯虎臨摹的《蘭亭序》字體行雲流水,給人另一種藝術美,大家看了唐伯虎的書法以後是不是也喜歡這樣的書法作品呢?你認為這樣的字能達到書法藝術美嗎?你喜歡這樣的書法作品嗎?大家可以在我們的評論區一起交流互動!
  • 廖承志的10幅書法題字作品欣賞,筆力遒勁自然渾厚,字如其人也
    廖承志廖承志先生的書法作品並不多,但是從他的書法中我們可以看到廖承志先生在書法上的修為。而廖承志先生的「自由書寫」絕對不是對書法內容的胡亂創作,而是更具寫的內容,字體的架構、字與字之間的行距,上下呼應等關係的考量的用筆,而且是對書作內容的整體有法度的行筆。有人說廖承志的字沒有碑帖的底蘊,談不上書法。小編則認為,用毛筆非要寫出碑刻的感覺,必然與傳統的筆法不一樣的。這就等於另起爐灶了不是,要說開宗立派、承前啟後都對,與傳統書法殊途同歸就算了吧。
  • 「提按」的筆法王羲之經常用,卻為何受到眾多書法博導的鄙薄?
    「提按」是書法中非常重要的筆法,很多人練書法都是從「提按」開始的。提筆點畫細,按筆點畫粗。「提按」結合,運用恰當,便能寫出和字帖上類似粗細的筆畫,所以它一直是很受近人推崇的一種筆法。可是,「提按」的筆法卻受到很多人不少書法博導的鄙薄,如孫曉雲、邱振中、陳振濂等人。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央美院博導孫曉雲女士認為「提按」的筆法是錯誤的,「捻管」(「轉筆」)才是最重要的筆法。她說:「以右手『經典』執筆法有規律地來迴轉動毛筆,令筆畫縱橫自如的方法,即是『筆法』。運用這種筆法,即是『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