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見真章:臺北故宮展出五件珍藏書法作品

2020-12-05 珠江美術

7月4日起,「筆墨見真章——臺北故宮博物院書法導賞」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展出,展出包括漢《曹全碑》墨拓本軸、傳晉王羲之《大道帖》卷、傳元趙孟 《書急就章》冊 、明董其昌 《臨十七帖》卷 、明湯煥 《遊西山詩》冊等。有意思的是,展出的王羲之《大道帖》與趙孟《書急就章》冊均為存疑之作,所以都用「傳」字命名用以區別。

呈現歷代名家墨跡

「筆墨見真章」開篇,有這樣一段簡要的中國書法發展梳理:

秦漢時代是書法發展的關鍵時期,一方面三代以來古文大篆書寫、銘刻分歧的現象,歸於統一,產生標準書體小篆;另方面春秋戰國時代萌芽的新興書體隸書,也在此際從篆書簡省蛻化成熟,發展為漢代通行的書體。由於時代潮流趨向簡便快捷,隸書又持續蛻變分化,遂有草書、行書和楷書的形成。書體遞變原非朝夕立就,因此進入魏晉南北朝之後,過渡型書風以及各體參雜的混合書風時而可見,顯示書體蛻變遷延歲月,方能在結構和筆法上建立自己的規律。

隋唐時代是另一個關鍵時期,政治統一帶來南北各地書風會流,筆法發展臻於完備,從此楷書成為歷代通行的書體。入宋以後,為保存前賢書法長遠流傳,刻帖日漸盛行。但是宋人並不以繼承傳統為足,書法取向表現個人情性、得其天趣。

元代繼起,轉而提倡復古,晉唐書法傳統得以延續。然而,不受傳統束縛的意念也活躍起來,至明代浮現縱橫跳脫的氣息。明人書法面貌至為紛雜,行草書尤其活潑自由,適與當時依循傳統法度者形成對比。其間突顯個性自成一格的書家,也走出實現自己的路徑,不為時代潮流所吞沒。

清代以降,三代秦漢古文篆隸陸續出土,堪稱是得天獨厚。在務實的學術風氣影響之下,清人摩挲碑版,從而與刻帖相互為用,書法發展的視野得以串聯古今,終能在篆書、隸書兩方面汲古創新,引領新方向。

此次「筆墨見真章——臺北故宮博物院書法導賞」展出歷代名家墨跡包括漢《曹全碑》墨拓本軸、傳晉王羲之《大道帖》卷、傳元趙孟 《書急就章》冊 、明董其昌 《臨十七帖》卷 、明湯煥 《遊西山詩》冊等。展覽時間跨度從漢至民國,同時希望可以通過藏品展示中國書法從古至今發展的脈絡。

展品清單

1、漢《曹全碑》墨拓本軸:

漢代《曹全碑》墨拓本,全稱《郃陽令曹全碑》,篆額佚失不存。

曹全,甘肅敦煌人,侍親至孝,任郃陽令時恩澤廣被,同僚頌揚高德,東漢靈帝中平二年(185),記其功績於碑石之上。

此碑於明代萬曆年間出土。碑文結體勻整,筆勢流暢,逸致翩翩,優雅不失朝氣,遒古秀麗兼備,於沉潛中兼具流暢感,充分顯現成熟的書寫技法,是漢代隸書代表。

2、(傳)晉王羲之《大道帖》卷:

《大道帖》上次展出是在2008年,在臺北故宮院慶大展——「晉唐法書名跡」特展時,與王羲之重要作品《快雪時晴帖》《平安何如奉橘帖》共同展出,時隔12年它再次展出了。

(傳)晉 王羲之《大道帖》(局部)

《大道帖》是眾多傳王羲之的作品中比較有爭議的一張。此貼為行草作品,書兩行:「大道久不下,豈先未然耶。」此帖筆勢連貫類草書,卻以行書結字為主調。筆畫腴潤圓柔,第一行「大」字到「下」字,連筆而書,最後一字「耶」的末筆拉長,收筆加粗,成彎弧狀。由於王羲之沒有這類書法風格的作品傳世,故多數論者認為可能是宋代的米芾所臨。而米芾學書,曾下過雙鉤摹寫的苦功,足見其「胡寫亂畫」是有前提的。

(傳)晉 王羲之《大道帖》卷(局部)

書畫鑑定家金運昌在《管窺草書〈平安帖〉》一文中稱:「如臺北故宮藏《大道帖》,北京故宮藏《雨後帖》等。多出宋人之手,臨寫以意為之。筆法或有精窳之分,然原作形貌保存甚少。僅可作為研究王字流傳的重要參考資料而已。」

宋 米芾 《復官帖》(局部)

書畫鑑定家徐邦達在《談古書畫鑑別》一文中從毛筆的特性出發,認為:《大道帖》「和宋中葉以來如米芾等人寫得豐滿、肥潤、圓熟的書法,如米芾書《復官帖》所用的較軟的筆是大不一樣的。」

「以之辯明清內府舊藏、並曾記載在《庚子銷夏記》、《石渠寶笈》續編、三編的晉·王羲之《大道帖》、王獻之《中秋帖》等不是晉人之筆,一種理由就是因為此二本的筆劃都特別潤豐圓熟,其筆頭含墨水很多,所以肥厚處不會開叉,用晉代的有心硬筆是寫不出來的。此二本最後結合其它方面的印證,認為都是宋代米芾的臨寫本。這就是利用工具——毛筆特性作旁證,來解決真偽是非問題的一些很好的例證。」

(傳)晉 王羲之《大道帖》卷(局部)

《大道帖》字幅內外有「潞王之寶」、「韓逢禧印」、「張篤行印」、「米萬鍾」、「儀周鑑賞」等印,並有元趙孟、明朱之蕃、清張照的跋,從中可知其流傳的蹤跡。

明 朱之蕃跋(傳)晉王羲之《大道帖》

清 張照跋(傳)晉王羲之《大道帖》

元 趙孟跋(傳)晉王羲之《大道帖》

《大道帖》後有趙孟跋云:「梁武帝評書至右軍,謂『龍跳天門,虎臥鳳閣』,此帖是已。諸家刻中皆未之有。世間神物,豈默有靳惜者,不欲使濫傳耶?將好事猶未至也。有能礱片石刻以傳遠,僕願供摹拓之役。屬奔走南北,此事殆廢,不知何時果此緣也?至元丁亥九月七日題。孟。」

3、傳元趙孟《書急就章》冊 :

傳元趙孟《書急就章》冊舊題為《元趙孟書急就章》,有學者指出應為元代俞和晚年所書,細觀冊後的題跋,應是俞和臨本。

俞和,字子中,號紫芝生,寓居杭州。據傳少時得趙氏親授,書風相似,人莫能辨。漢晉章草於此作中,從古樸化為婉媚,長橫及捺筆處用波磔,短橫頓收,俞氏則於獨點處用磔法,短橫處提筆出鋒出之,筆姿變化靈活多端。明代王世貞曾評價其「用章草書《急就章》,覺古色藹然」。

(傳)元 趙孟《書急就章》冊

4、明 董其昌《臨十七帖》卷

《臨十七帖》本卷未署年款,研究者指出應為《餘清齋法帖》匯刻《十七帖》的臨本,時間在萬曆二十四年(1596)之後,可據以理解明代末期《十七帖》流行的時代背景,以及董氏臨古與考據並重的書學態度。

董其昌,字玄宰,號思白,江蘇華亭人。萬曆十七年(1589)進士,官至禮部尚書,諡文敏。善書畫,富收藏,尤精鑑賞。

明 董其昌臨《十七帖》

臺北故宮此次還展出了舊拓王羲之的《十七帖》,兩貼也可參照觀看。

《十七帖》為書聖王羲之晚年致友人信札之集成,因第一札起首寫有「十七」二字而得名。原跡見於唐代,今已佚失不傳,後人多借傳世的臨、摹、刻本及文獻著錄來勾勒原帖範式。全篇書體概以草書為主,用筆流暢,線條遒勁有力,姿態勻稱優美,宋人黃伯思譽為「書中龍也」。

舊拓王羲之《十七帖》冊

《十七帖》傳世刻本眾多,大致可分成「館本」和「賀監本」兩種。宋拓館本《十七帖》集錄二十九札,末尾有一「敕」字,故又稱「敕字本」,著名者如日本三井高堅氏(1867-1945)聽冰閣舊藏的「三井本」。書聖王羲之(303-361)尺牘的書法亦藉此流傳千古。

臺北故宮所藏舊拓《十七帖》屬於「館本」,刻拓精良,然僅存二十六札,缺十七行。末開鈐有賈似道「悅生」葫蘆印,「僧權」二字完好,研判與明代《鬱岡齋帖》所收的《十七帖》關係密切,清人郭尚先泥金題跋更指出其為祖本。

5、明湯煥《遊西山詩》冊

明代湯煥《遊西山詩》書寫《秋日宿西山臥佛寺》、《遊香山寺》自作詩兩首,書法受元代「雜體書」影響,混雜楷、行、草和章草四體,唯筆法更加自由奔放,獨樹一幟。

湯煥(生卒年不詳),字堯文,號鄰初。浙江杭縣人,隆慶四年(1570)舉人。善書法、精篆刻,高士奇(1644-1703)謂其「以書法稱於時,蓋從晉人蹊徑而入者。」

明 湯煥《遊西山詩》

來源:美術報

原標題:臺北故宮書法上新:(傳)晉王羲之《大道帖》卷、漢《曹全碑》墨拓本軸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博物館有4件書法作品,件件價值連城,能看一眼也滿足了
    ,說到書法作品,我想到了臺北故宮博物館中的4件書法藏品,件件都是價值連城,作為一名書法愛好者,即使看一眼那也非常的滿足。,如今被珍藏在我國的臺北故宮博物館。第二幅書法作品是李隆基的《鶺鴒頌》,這幅作品也被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館,可以說是一件鎮館之寶,這幅作品共337個字,據專家介紹這幅書法作品也是唐朝宮廷的雙鉤本,觀景雙鉤本也是最接近真跡的一幅書法作品,因此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館的這幅《鶺鴒頌》書法作品也讓我們領略到了李隆基的書法藝術美。
  • 臺北故宮博物院今年5大展覽亮相
    (圖/臺北故宮博物院提供)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臺北故宮博物院最新公布2020南北院展覽檔期,從人氣國寶、書畫名品、明清宮廷藏書、盛清琺瑯彩瓷,到蒙藏四大活佛、梵蒂岡宗座圖書館珍藏等宗教特展,五大展覽內容縱跨歷代,橫越東西,精採可期。
  • 臺北故宮珍藏的多寶格,是清代皇帝的「玩具箱」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遊覽中,有人會提出「皇帝足不出戶,日常靠什麼打發業餘時間呢?」,這倒是個好玩的問題,臺北故宮裡還真的珍藏了幾十件供清代皇帝解悶的「玩具箱」,我們叫它「多寶格」,我們一起去看看。這件收藏於臺北故宮的多寶格,名叫碧玉雕花方盒,在它的裡面精心收藏著皇帝曾經把玩過的珍玩。青金石龍、白瓷酒盅、瑪瑙蟬、紫水晶做成的圖章,這件多寶格中所收藏的珍玩一共有二十三件之多。在北京故宮的宮殿裡,也擺放著許多被稱為多寶格的家具,與臺北故宮的多寶格相比,北京故宮的多寶格的外形要大,數量也要多出很多。臺北故宮展出的多寶格數量只有三四十件。
  • 我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在臺灣,臺北故宮有哪些「鎮館之寶」
    著名節目主持人白巖松說:"由於歷史的原因,造成了海峽兩岸各有一個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同根同源,都珍藏著大量代表了中華古代文化的奇珍異寶"。今天就來說說臺北故宮博物院。一、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前世今生。
  • 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漫畫引發雅俗爭議,系已故漫畫家鄭問作品
    央視新聞客戶端8月18日消息,臺北故宮博物院今年6月起展出了臺灣已故漫畫家鄭問的作品。臺灣典藏雜誌社社長對此表示臺北故宮博物院不應該舉辦屬於通俗文化的漫畫展。此番觀點,有些人深以為然,但也遭到一些漫畫家和愛好者地反駁。去年3月,臺灣知名漫畫家鄭問因心肌梗塞去世,在其弟子的申請下,今年6月,鄭問個人展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舉辦。
  • 臺北故宮明年看點:有南薰殿帝後像,也有北宋山水巨作
    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正式公布了2021年的展覽計劃。澎湃新聞獲悉,在延續2020年的策展思路,繼續推出」國寶聚焦」「筆墨見真章」「筆歌墨舞」等精品展覽外,2021年,臺北故宮北部院區將展出「權利的形狀—南薰殿帝後像特展」「畫琳琅—貨郎圖」「大阪市立美術館珍藏展」「鎮院國寶—範寬、郭熙、李唐」等。
  • 一件藏於臺北故宮的「書法至寶」,曾被譽為「天下第一美帖」!
    很多人問什麼樣的書法作品能代表中國書法的最高水平呢?其實藝術的標準是沒有辦法量化的,但是在書法史的流變過程當中,逐漸產生了一些讓歷代書法家公認的經典名帖,傳至深遠,經久而不衰!這些作品被世人總結出了「天下十大行書」,基本可以代表中國書法的最高水平了。
  • 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館裡的七大國寶,有生之年一定要去看一眼
    臺北故宮又稱臺北故宮或中山博物院,屬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1965年在臺北市陽明山建成,其包含了大量清代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熱河行宮中的藏品,是臺灣仿北京故宮建造的一座大型歷史博物館。相信了解臺灣的都知道,臺北故宮一直以來就號稱國寶眾多,更是頻頻展出一眾珍品和孤品。
  • 臺北故宮博物院即使改名換姓也難變其文物及中華文化脈絡的傳承
    在我們中國的寶島——臺灣省就擁有一座與北京故宮博物院齊名、甚至珍藏的歷史文化寶物價值更為厲害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裡大約珍藏有近69萬餘件歷史文物,而它們不只是許許多多中國人心中的國寶
  • 有人說「北京故宮只剩空殼,真正的精品在臺北故宮」,是真的嗎?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在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共有文物696344件,然而日常對外展出的文物僅有2000餘件,未展出的大量文物在哪裡呢?答案就是臺北故宮後面的那座山,建造時工匠將山掏空,展出的文物在館內,普通的文物放在庫房,而精品中的精品則嚴密保護在山洞中,裡面各個角落都裝滿了監控和紅外報警設備,想從山洞裡盜寶是不可能的事情。
  • 臺灣最大博物館,內藏文物近70萬件,人稱「臺北故宮」
    說到故宮,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北京故宮,坐落在我國首都的故宮古建築群,其宏大的規模,雄渾的氣勢,承載了絕大多數人對皇家建築的想像。但故宮不止一座,在我國臺北,也有一座可與北京故宮相媲美的皇家建築群,其珍藏的文物比故宮都多,這就是臺北故宮博物院。
  • 臺北故宮的宮廷家具,蘇博展廳的古代佳麗
    上海博物館除供石大展外,即將開幕的有「無盡意——趙樸初書法藝術展」,浙江省博物館呈現的「徐謂禮文書」猶如一部南宋官制百科全書,為世人開啟了一扇回望南宋的門扉;臺北故宮博物院「貴冑榮華─清代宮廷的日常風景」則藉由家具之精與文物之好,體現宮廷生活之精好。
  • 一周觀展指南|紫禁城六百年展倒計時,臺北故宮聚焦梁楷蔡襄
    、紅陶祭器、人像雕塑等珍貴文物160餘件,集中展示了距今五、六千年左右的紅山文化遺址歷次重要發現和最新考古成果,其中田家溝和半拉山墓地出土文物為首次在遼寧省外展出。書體涉及篆、隸、楷、行、草,可謂五體皆備,洋洋大觀,全面系統地展現出歷代書法藝術的發展脈絡,其中不乏出版物之底本,是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學習借鑑的最佳範本,也是一次難得的讓觀眾可以近距離欣賞、學習和研究的碑帖盛宴。
  • 一周觀展指南紫禁城六百年展倒計時,臺北故宮聚焦梁楷蔡襄
    北京畫院選取了院藏的85件齊白石作品赴南昌八大山人紀念館展出,這是北京畫院藏齊白石作品第一次和江西觀眾見面,其中部分齊白石手稿也是首度面向觀眾展出。展覽除了展出《深圳賦》榜書作品,還特意將孫憲華多年來具有代表性的書法作品加以整理同時展出。  臺北  國寶聚焦  展期:2020年10月31日—2021年1月31日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
  • 臺北故宮《清明上河圖》今年將首度到南院展出
    中新網1月13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新春伊始,臺北故宮今天公布2020南北院5大亮眼展覽,其中《清明上河圖》將首度到南院展出。另外,臺北故宮日前在官網宣布,懸缺已久的常務副院長將由余佩瑾接任。臺北故宮日前在官網公布懸缺已久的常務副院長,由資歷豐厚的餘佩瑾接任。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士畢業的餘佩瑾,先前是臺北故宮器物處處長,研究領域含括中國陶瓷史、17至18世紀清宮與世界的交流,去年受到好評的「小時代的日常—一個17世紀的生活提案」則由她策劃。
  • 一周觀展指南|臺北故宮摹山水實景,巴黎蓬皮杜憶大地藝術
    「無盡意——趙樸初書法藝術展」地點:上海博物館展期:2020年5月21日—7月19日今年5月21日是趙樸初逝世20周年紀念日,展覽展出了趙樸初先生各個時期珍貴書法93件(組),涵蓋詩詞曲俳、書法藝術等豐富內容,以彰顯其愛黨愛國、弘法利民的博大胸懷,詠志抒懷、諷喻導揚的詞風詩意,臨池不輟
  • 臺北故宮的倪瓚,上海藝術家的抗疫
    一周觀展中,國內主要大部分省市展覽已開,除了延長現有展覽的展期外,4月上旬將有展覽新開,其中包括上海中華藝術宮的抗疫主題展、攝影藝術中心的「後時尚時代」、臺北故宮「話畫:說明卡片探索記」等。一些常設展當然也是極值一觀,如上海博物館歷代書法繪畫館的歷代書畫珍品。
  • 王羲之這50餘字,被宋徽宗畢生珍藏,乃是書法界的「至寶」!
    真正的書法藝術其實距離普通人還是比較遠的,沒有過一定書法經驗地人,往往能夠欣賞的是一些規整而端莊近似於「美術字」的範式,而對於真正的優秀作品,往往看不懂。這是因為書法的審美技巧不是人天生的,而是經過一定階段的培養所獲得的,對於書法而言,在印刷體課本教學時代品培養出來的人,往往只能看懂近似於「印刷體」的書法。而對於草書,很多人則嗤之以鼻。
  • 一周觀展指南|臺北故宮的宮廷家具,蘇博展廳的古代佳麗
    上海博物館除供石大展外,即將開幕的有「無盡意——趙樸初書法藝術展」,浙江省博物館呈現的「徐謂禮文書」猶如一部南宋官制百科全書,為世人開啟了一扇回望南宋的門扉;臺北故宮博物院「貴冑榮華─清代宮廷的日常風景」則藉由家具之精與文物之好,體現宮廷生活之精好。
  • 臺北必看三大館:臺北故宮博物院,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館
    來臺北,有三大館是必看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館。臺北故宮坐落於群山環抱之間,風水寶地。1965年建成,佔地16公頃。清明上河圖真跡即收藏於此,且收藏有無數國寶。國父紀念堂國父孫中山先生塑像臺北國父紀念館位於臺北信義區,101大樓附近。建成於1972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百年誕辰而建。國父孫中山雕像威嚴親切。紀念館裡有孫中山先生的生平,也有一些書法、臺灣畫家的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