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清明上河圖》今年將首度到南院展出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1月13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新春伊始,臺北故宮今天公布2020南北院5大亮眼展覽,其中《清明上河圖》將首度到南院展出。另外,臺北故宮日前在官網宣布,懸缺已久的常務副院長將由余佩瑾接任。

臺北故宮日前在官網公布懸缺已久的常務副院長,由資歷豐厚的餘佩瑾接任。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士畢業的餘佩瑾,先前是臺北故宮器物處處長,研究領域含括中國陶瓷史、17至18世紀清宮與世界的交流,去年受到好評的「小時代的日常—一個17世紀的生活提案」則由她策劃。

2020年臺北故宮南院年節將推出「清明上河圖特展」,1月22日至4月26日《清明上河圖》首度南下,展出清院本《清明上河圖》、宋代張擇端《清明易簡圖》及明代仇英《清明上河圖》,另外搭配新媒體作品《古畫動漫-清明上河圖》、《書畫互動桌-清明上河圖》與《話·畫-清明上河圖》,讓民眾通過豐富的感官體驗,遙想汴京的繁華盛景。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博物院今年5大展覽亮相
    (圖/臺北故宮博物院提供)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臺北故宮博物院最新公布2020南北院展覽檔期,從人氣國寶、書畫名品、明清宮廷藏書、盛清琺瑯彩瓷,到蒙藏四大活佛、梵蒂岡宗座圖書館珍藏等宗教特展,五大展覽內容縱跨歷代,橫越東西,精採可期。
  • 臺北故宮LINE,《清明上河圖》貼圖大熱
    臺北故宮也一樣,近年推出不少玩味創新的宣傳與產品,激起不少年輕人興趣。這個古玩文物殿堂近日再獻新猷,帶來過癮非常的《清明上河圖》LINE貼圖,引來大批網友贊好課金。清宮畫院版《清明上河圖》局部清宮畫院版《清明上河圖》局部《清明上河圖》,繪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兩岸風光,以散點透視的構圖法,讓繁華景貌和大宋民眾躍然長卷之上。
  • 千古之謎揭曉,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明上河圖》是張擇端真跡嗎?
    對於大多數沒有在故宮見到《清明上河圖》真跡的人,印象中的"國之瑰寶"是不是長這樣?或者是這樣?但其實,大家不知道的是,《清明上河圖》可不只是一幅!而是有好多好多幅。總體來說說,《清明上河圖》大致可以區分為3大系統。
  • 熱播網劇引爆千年懸案,故宮裡的《清明上河圖》是不是真跡?
    故宮裡的《清明上河圖》,到底是不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真跡? 《清明上河圖》的作者並不出名,但因畫作本身精巧生動的畫工及其所包含的歷史含義,使其成為一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曠世奇作。
  • 臺北故宮「古畫動漫」講述明代皇帝騎馬出京與坐船還宮
    說起巨幅歷史畫作,最為人熟知的是北京故宮所藏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而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兩卷《明人畫出警入蹕圖》,卻鮮有人了解。」澎湃新聞·古代藝術「獲悉,所謂《明人畫出警入蹕圖》包括長26米《出警圖》和超過30米《入蹕圖》,人物眾多,場面宏偉,是歷代繪畫作品中少見的超級巨作。
  • 臺北必看三大館:臺北故宮博物院,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館
    來臺北,有三大館是必看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館。臺北故宮坐落於群山環抱之間,風水寶地。1965年建成,佔地16公頃。清明上河圖真跡即收藏於此,且收藏有無數國寶。國父孫中山先生塑像臺北國父紀念館位於臺北信義區,101大樓附近。建成於1972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百年誕辰而建。國父孫中山雕像威嚴親切。紀念館裡有孫中山先生的生平,也有一些書法、臺灣畫家的畫展。
  • 臺北故宮要閉館三年?民進黨為了選舉胡搞瞎搞!
    在臺北故宮院長陳其南與民進黨嘉義縣長候選人翁章梁等人聯手下,臺北故宮將在2020年執行「新故宮」計劃。規劃北院(在臺北)將閉館3年,部分重要文物移至南院(嘉義)展出。此舉引發島內強烈質疑,直批蔡英文當局「靠國寶救選舉」臺北「鎮館三寶」生氣系列據臺媒報導,臺「立法院」12日審查臺北故宮預算案,中國國民黨「立委」柯志恩質詢時爆料稱,臺北故宮日前召開內部會議,每年吸引四五百萬觀光客的北院2020年起將閉館3年進行整修,屆時展品將改到南院展出。臺北故宮院長陳其南證實「基本上是朝這個方向」,但計劃還沒落實到細節。
  • 他們用了6年,把《清明上河圖》做成了一本立體書
    900年前,一幅《清明上河圖》,將北宋都城的盛世繁華、人文風貌盡收畫中。2.2米的畫卷中藏有豐富的信息,粗略瀏覽只能感受一時的視覺震撼,而畫中所蘊藏的文化和歷史價值,值得後世仔細觀摩。故宮出版社出版的《清明上河圖》立體書,不僅高清重現了《清明上河圖》全卷,更是用立體結構重新詮釋這幅名畫,讓它以另一種方式生動呈現在我們眼前!
  • 都知《清明上河圖》乃張擇端著作,然其主要內容與價值,被淡化了
    論起《清明上河圖》的來源,是與北宋息息相關的,主要描繪的是風俗。進而,《清明上河圖》還是中國的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其著作者為北宋畫家張擇端,他自幼好學,在遊學之中學習繪畫,宋微宗時期,就職於翰林圖畫院。,其最具有代表性的畫有:《西湖爭標圖》、《金明池爭標圖》《清明上河圖》。
  • 見證故宮國寶流離臺中山洞的往事,臺北故宮展「北溝傳奇」
    解放戰爭爆發後,隨著國民黨軍隊的節節敗退,故宮南遷文物被選出一部分前後分三批也運抵臺灣島,其後以臺中霧峰北溝山麓的山洞為庫房,一直到196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建成前,故宮文物都是以「北溝文物陳列室」的狀態,呈現在世人面前。
  • 見證故宮國寶流離山洞的往事,臺北故宮展「北溝傳奇」
    解放戰爭爆發後,隨著國民黨軍隊的節節敗退,故宮南遷文物被選出一部分前後分三批運抵臺灣島,其後以臺中霧峰北溝山麓的山洞為庫房,一直到196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建成前,運送臺灣地區的故宮文物都是以「北溝文物陳列室」的狀態,呈現在世人面前。
  • 感覺自己萌萌噠:清明上河圖十大萌點
    看了仇英《清明上河圖》中的這些龍舟、鳳舟和虎舟,感覺現在每到端午節出來的那些龍舟真是遜斃了,這幾個舟的造型完勝當今端午舟。   中國文物網訊 (編輯 張豔)最近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石渠寶笈」特展開展了,其中國寶文物《清明上 河圖》很受觀眾歡迎。據悉,流傳後世《清明上河圖》主要有三大版本,一為宋本《清明上河圖》,作者張擇端,現藏於故宮博物院,所以被稱為《清明上河圖》故 宮藏本。二為明本《清明上河圖》,又稱「仇英本」。三為清院本《清明上河圖》。
  • 有人說「北京故宮只剩空殼,真正的精品在臺北故宮」,是真的嗎?
    導讀要說中國哪裡的文物最多最珍貴,大多數人肯定毫不猶豫的回答是北京故宮博物院,186餘萬件珍貴文物,絕大多數都是千金難換的寶貝。其實,中國還有一座被掏空的山,裡面也存滿了稀世珍寶,關於它的來歷,還要追溯到新中國成立前夕的那段歷史。
  • 臺北故宮鎮館之寶到底是什麼?可不是「翠玉白菜」和「肉形石」
    到臺灣旅行的重頭戲就是臺北故宮,依山傍水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氣勢宏偉、綠瓦黃牆,和北京故宮的宏大相比,它略顯小巧。但臺北故宮博物院最吸引人的地方,不是它的建築,而是藏品,這裡共收藏、展出的稀世珍品超過65萬件之多。
  • 故宮的家底
    2005年,參觀了故宮的臺灣學者李敖「懺悔」道:「過去我說大陸故宮有宮無寶,臺北故宮有寶無宮。我認為我錯了,要為此懺悔。」在1924年清遜帝溥儀被逐出紫禁城時,宮內許多最珍貴的文物被溥儀帶走,並就此流失。此後在1949年國民黨政府敗退臺灣地區時,存放在南京的許多故宮南遷文物精品被運往臺灣也早已是盡人皆知。
  • 6年打磨5米立體長卷,紙藝工匠「復活」《清明上河圖》
    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將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華盛景和百態人生收於畫中。現如今,有人歷時6年,用5.04米長卷高度還原《清明上河圖》,以立體書的形式讓歷史名畫「活」了起來。立體的城門樓這本立體書名為《大宋風華:立體<清明上河圖>》,純手工製作,出自紙藝工匠王偉之手。翻開書頁,虹橋慢慢立了起來,橋上車馬擁擠,橋下船舶穿梭,鬧市街頭都變得立體可感。
  • 我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在臺灣,臺北故宮有哪些「鎮館之寶」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為了文物安全,故宮博物院準備組織文物南遷。1933年1月山海關失陷後,故宮博物院決定將故宮部分文物分批運往上海。至5月15日先後運走文物5批,共13491箱,約20萬件(套)。包括書畫、瓷器、銅器、玉器以及文獻等大量珍貴文物。
  • 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漫畫引發雅俗爭議,系已故漫畫家鄭問作品
    央視新聞客戶端8月18日消息,臺北故宮博物院今年6月起展出了臺灣已故漫畫家鄭問的作品。臺灣典藏雜誌社社長對此表示臺北故宮博物院不應該舉辦屬於通俗文化的漫畫展。此番觀點,有些人深以為然,但也遭到一些漫畫家和愛好者地反駁。去年3月,臺灣知名漫畫家鄭問因心肌梗塞去世,在其弟子的申請下,今年6月,鄭問個人展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舉辦。
  • 清明上河圖真假存疑!《古董局中局》揭秘三處難以解釋的破綻
    《古董局中局2》又叫《古董局中局之清明上河圖》,顧名思義《清明上河圖》是本劇的主角,故事圍繞許願和黃煙煙鑑別《清明上河圖》真假展開。疑點1.清明上河圖上沒有作者張擇端的印章或題字。這些疑點也是現實裡的爭議,雖然並不能以此推翻故宮收藏的清明上河圖是真品的結論,但是足以引起軒然大波有利於許願找到仇人老朝奉,因此許願將疑點寫信給報社公開,引起巨大爭論。電視劇中的清明上河圖最後被許願和老朝奉聯手證明是真跡,現實中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圖》也曾有過真假爭議。
  • 北京故宮元宵賞燈預約火爆,島內感慨:「去中國化」害了臺北故宮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張雯雯】北京故宮在元宵夜首度開放遊客預約賞燈的消息一出,購票網站瞬間癱瘓。這不禁讓臺灣島內感慨萬千,臺北故宮近幾年淪為政治鬥爭和「去中國化」的犧牲品,兩岸故宮的發展已經此消彼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