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古畫動漫」講述明代皇帝騎馬出京與坐船還宮

2021-01-07 澎湃新聞

說起巨幅歷史畫作,最為人熟知的是北京故宮所藏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而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兩卷《明人畫出警入蹕圖》,卻鮮有人了解。」澎湃新聞·古代藝術「獲悉,所謂《明人畫出警入蹕圖》包括長26米《出警圖》和超過30米《入蹕圖》,人物眾多,場面宏偉,是歷代繪畫作品中少見的超級巨作。從2018年底起至2019年3月底,臺北故宮博物院以《明人畫出警入蹕圖》以「古畫動漫」的形式,講述明代皇帝騎馬出京,坐船還宮的景象。

《明人畫入蹕圖》(局部)

《出警入蹕圖》是描繪明朝皇帝出京謁陵盛況的宮廷畫卷。畫面中皇帝在宮廷侍衛的護送下,騎馬出京,聲勢浩大地來到京郊的十三陵拜先祖,然後再坐船返回北京的情景。皇帝一出一入,相互呼應,氣勢壯觀,栩栩如生。雖未署名。但可以確定是許多宮廷畫師的合力創作。畫中只有皇帝一個正面形象,其餘只是側面形象,皇帝乘船歸來的樣子也是生動傳神。

《明人畫出警圖》(局部)

史書記載,明十七帝共有三人曾經拜謁過祖宗陵寢,分別是明宣宗朱瞻基、明世宗朱厚熜和明神宗朱翊鈞。經專家從畫作的特點以及個別地理位置判斷,此畫中的皇帝,正是明神宗朱翊鈞。明神宗是一個在歷史上爭論頗多的皇帝,但從畫作中還是能看出,當時的大明王朝國力之盛。

文武百官在西直門橋恭迎,而西直門橋,也成為判定《出警入蹕圖》的皇帝是萬曆的主要原因。根據《萬曆起居注》記載,萬曆皇帝到西郊謁陵時乘馬而去,坐船從水路而歸,這正好與《出警入蹕圖》的描繪相符。《起居注》還記載萬曆皇帝歸來時文武百官都在西直門橋歡迎皇帝而《出警入蹕圖》的結尾處所繪製的也是西直門橋,由此可見《出警入蹕圖》描繪的確實是明神宗萬曆皇帝。

《明人畫出警圖》(局部)

《出警圖》與《入蹕圖》雖分開的兩幅長卷,但是所繪的卻同是皇室謁陵,在傳統觀賞中,《出警圖》是由右往左;《入蹕圖》則由左往右。

《出警圖》繪皇帝騎馬,由陸路出京,《入蹕圖》畫皇帝坐船,走水路還宮。其中「蹕」是帝王出行的車駕,「警蹕」是清道之意,「出警入蹕」,意指皇帝出巡歸來。

《明人畫出警圖》(局部)

此兩幅所繪主題為帝王掃墓,出行歸來沿途浩蕩的隊伍包括護衛、儀仗、侍從、隨行百官,雖系一個主題,但用兩種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出行時走陸路,返回時走水路,故產生不同的畫景,為區分兩畫,把「警蹕」兩字分開,「警」給了出行,「蹕」給了入行,如是兩者合而為「出警入蹕圖」。

《明人畫入蹕圖》(局部)

《明人畫入蹕圖》(局部)

《出警入蹕圖》總長度近60米,是臺北故宮博物館最長的一幅畫卷。全部展出及其不易,所以臺北故宮「古畫動漫」長卷呈現出的時空的階段性和連續性。

除《明人畫出警入蹕圖》外,臺北故宮「古畫動漫」系列還精選了院藏《清院本清明上河圖》、《明仇英漢宮春曉圖》、《明文徵明仿趙伯驌後赤壁圖》、《清徐揚日月合璧五星聯珠圖》、《清院本十二月令圖》、《百駿圖》、《宋蘇軾書黃州寒食詩》、《宋黃庭堅花氣薰人帖》。

《明人畫入蹕圖》(局部)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博物院今年5大展覽亮相
    (圖/臺北故宮博物院提供)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臺北故宮博物院最新公布2020南北院展覽檔期,從人氣國寶、書畫名品、明清宮廷藏書、盛清琺瑯彩瓷,到蒙藏四大活佛、梵蒂岡宗座圖書館珍藏等宗教特展,五大展覽內容縱跨歷代,橫越東西,精採可期。
  • 臺北故宮《清明上河圖》今年將首度到南院展出
    中新網1月13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新春伊始,臺北故宮今天公布2020南北院5大亮眼展覽,其中《清明上河圖》將首度到南院展出。另外,臺北故宮日前在官網宣布,懸缺已久的常務副院長將由余佩瑾接任。臺北故宮日前在官網公布懸缺已久的常務副院長,由資歷豐厚的餘佩瑾接任。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士畢業的餘佩瑾,先前是臺北故宮器物處處長,研究領域含括中國陶瓷史、17至18世紀清宮與世界的交流,去年受到好評的「小時代的日常—一個17世紀的生活提案」則由她策劃。
  • 臺灣最大博物館,內藏文物近70萬件,人稱「臺北故宮」
    說到故宮,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北京故宮,坐落在我國首都的故宮古建築群,其宏大的規模,雄渾的氣勢,承載了絕大多數人對皇家建築的想像。但故宮不止一座,在我國臺北,也有一座可與北京故宮相媲美的皇家建築群,其珍藏的文物比故宮都多,這就是臺北故宮博物院。
  • 明代古畫中的玩具馬是「穿越」的?它會自己動,一直未解!
    在我們國家,也有很多的古畫細節大家都不能理解,現在也解不開,今天小編就帶來一副明代的古畫《太平盛世》,它上面還出現了穿越的小動物?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這幅畫一共有10個畫冊,而且每一冊都講述了一個故事。這幅畫現在被收藏在臺北的故宮裡。
  • 故宮複製師將「哆啦A夢」畫進中國古畫(圖)
    《竹馬》:用大雄替代了乾隆皇帝,用哆啦A夢換下了躲在樹後的黑熊  近日,網上流傳一組「藍胖子穿越系列」圖,日本漫畫中常見的哆啦A夢用它的任意門穿越到了中國的古畫中。  這組「穿越」系列的圖是80後故宮博物院古書畫複製師王赫的創意作品。他說創意來自於今年五月份的靈光一閃,如果「機器貓」能出現在古畫裡會多麼有意思。於是他的第一幅作品《藍胖子之任意門》就誕生了。
  • 臺北故宮珍藏的多寶格,是清代皇帝的「玩具箱」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遊覽中,有人會提出「皇帝足不出戶,日常靠什麼打發業餘時間呢?」,這倒是個好玩的問題,臺北故宮裡還真的珍藏了幾十件供清代皇帝解悶的「玩具箱」,我們叫它「多寶格」,我們一起去看看。皇帝足不出戶,他不能夠隨便到街上逛街,他在家裡頭玩多寶格也是人情之常。有這麼樣子可愛的多寶格他就可以殺時間了、消磨光陰了。這件收藏於臺北故宮的多寶格,名叫碧玉雕花方盒,在它的裡面精心收藏著皇帝曾經把玩過的珍玩。青金石龍、白瓷酒盅、瑪瑙蟬、紫水晶做成的圖章,這件多寶格中所收藏的珍玩一共有二十三件之多。
  •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瓷器鑑賞
    景德鎮御窯【名稱】:粉彩花鳥水仙盆【文物現狀】: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1955年,禹縣(今禹州)陶瓷廠開始研製、探索湮沒已久的鈞瓷胎釉的基本配方與燒成技術,不僅燒制出玫瑰紫,海棠紅、天青、月白等傳統色釉,還發展了十多種花釉,並增加了現代日用器皿、藝術陳設瓷等新品種。鈞窯明永樂青花蟠龍天球瓶是一款明永樂年間所制的宮廷御用瓷器,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 故宮六百年鑑賞⑩|古畫古瓷裡的「桃之夭夭」
    正值桃花盛開時節,「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推出的「600年故宮鑑賞」系列本期關注的即是兩岸故宮所藏以「桃花」為主題的古畫古瓷。兩岸故宮所藏古畫古瓷中的「桃花」還有元代錢選的《八花圖》(局部)、張中的《桃花幽鳥圖》,明代陳洪綬的桃花扇面以及清代惲壽平、鄒一桂分別所作的兩幅《桃花圖》等。其中錢選的《八花圖》中描繪的折枝桃花筆致柔勁,一絲不苟,敷色清雅,濃淡相宜,精工而不滯板,細膩而不纖巧。
  • 臺北故宮文創發展的經驗之故宮文創的萌芽期
    清華美院聯合中華美學文化基金以「兩岸文化創意產業平臺,美學交流渠道」為目的,特別邀請到臺北故宮博物院前任院長馮明珠女士,蒞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給大家帶來一場
  • 七月,到臺北故宮避暑「仙山樓閣」,訪董源《洞天山堂》
    基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院藏宋元明清的畫作,且具備多樣、豐富的仙山面貌。「何處是蓬萊—仙山圖特展」將於7月1日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2樓展覽室開展。有的刻畫仙人故事,如傳宋趙伯駒的《飛仙圖》;有的講述道士修仙如明鄭重的《仿王蒙葛洪移居圖》;有的描繪仙境生活,如明仇英的《雲溪仙館圖》。畫面中無不充斥對得道成仙的嚮往。基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院藏宋元明清的畫作,且具備多樣、豐富的仙山面貌。「何處是蓬萊—仙山圖特展」將於7月1日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2樓展覽室開展。此次特展精選三十幅繪畫,分「仙境飄渺」、「別有洞天」、「修行採藥·遇仙升仙」三個單元。
  • 臺北故宮「筆歌墨舞」:韓幹猿馬存疑,倪瓚修竹清逸
    澎湃新聞獲悉,傳唐韓幹 《猿馬》軸、宋李唐《乳牛圖》、宋人《番騎出獵圖》、錢選《煙江待渡圖》、元倪瓚 《修竹圖》等中國歷代書畫史名跡2021年1月1日起開始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對外展出。這一名為「筆歌墨舞——臺北故宮繪畫導賞」的展覽共選取從唐至清代的三十餘件書畫作品,涵蓋人物、花鳥、山水等題材,展期持續至2021年4月6日。
  • 古畫中的「生活用品」有哪些?
    畫家還繪出了元宵節期間最受兒童歡迎的玩具——花燈。兩名童子手持提兔兒燈,一提瓜形燈,旁邊的桌子上還放著一隻走馬燈。 3 多種玩具 宋代蘇漢臣的《秋庭戲嬰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圖中一對小姐弟正趴在圓墩上玩小遊戲,這遊戲叫「推棗磨」,玩具是自製的。
  • 臺北故宮博物院裡不可錯過的明代犀角雕
    尤其是明永樂之後,與南洋諸國往來頻繁,犀角製品漸多,除了傳統的杯式製品外,還出現了諸多犀角文玩器件。而犀角杯本身的工藝、式樣也得到了極大的豐富。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有數量豐富的犀角雕刻品,本期,讓我們來欣賞四件具有代表性的明代作品。
  • 穿越到明代,如何當畫師?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佚名《出警圖》局部 在有畫家落款的作品中,除姓名外,畫家還常常寫明本人的入值場所、官職、籍貫等情況,如故宮博物院藏
  • 奇石:臺北故宮「東坡肉」的「姊妹石」
    他於2010年5月13日打電話與我約見,說他在2009年獲得的一塊紅燒肉石,堪與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的肉形石媲美。並告知他已初步查明,臺北故宮博物院現藏的肉形石是內蒙古阿拉善王爺進貢清廷的。我看到於君收藏的這塊紅燒肉石,在質、形、色上與臺北故宮肉形石有著極大的區別。實事求是地講,從專業角度來看,於君藏紅燒肉石的確是原汁原味、不加修飾的天然肉形石,而臺北故宮的肉形石是經過加工、燒染的。
  • 故宮600年特展開幕:排隊給故宮「過生日」,觀展攻略來了
    如果說走在紫禁城裡,是透過建築了解歷史,這個大展是將紫禁城的「時」「空」壓縮,把600年的故事向你完整講述了一遍。展覽結構展覽整體分為三大主題:宮城一體、有容乃大、生生不息。在這近500年的時間裡,紫禁城經歷了N多次毀建改,通過明代紫禁城的格局圖與古畫中的建築細節,我們可以找到故宮的延續與變化。
  • 故宮是什麼?
    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用時十四年建成北京城和紫禁城模型製作:陳三歲、魚豔天清入關後繼續沿用了明代紫禁城宮殿如今也有很多建築是明代建築改建或增建甚至很多宮殿依舊是明代的宮殿的總體布局方面基本未有改變明清故宮是現今世界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結構宮殿建築群除了上述的宮殿
  • 臺北故宮裡的乾隆洋彩欣賞
    兩者均是盛清時期宮廷工藝的曠世傑作,深受清高宗寶愛,藏之於乾清宮,供皇帝幾暇賞玩,傳至今日已是極其珍貴稀有的藝術精品。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乾隆時期琺瑯彩系瓷器多達五百件以上,多完成於乾隆五至九年間。
  • 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館裡的七大國寶,有生之年一定要去看一眼
    臺北故宮又稱臺北故宮或中山博物院,屬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1965年在臺北市陽明山建成,其包含了大量清代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熱河行宮中的藏品,是臺灣仿北京故宮建造的一座大型歷史博物館。相信了解臺灣的都知道,臺北故宮一直以來就號稱國寶眾多,更是頻頻展出一眾珍品和孤品。
  • 臺北故宮明年看點:有南薰殿帝後像,也有北宋山水巨作
    其中「權利的形狀—南薰殿帝後像特展」作為開年大展,將展示臺北故宮最重要的收藏之一——南薰殿帝後像。 明年秋季,臺北故宮推出的「鎮院國寶—範寬、郭熙、李唐」將同時呈現美術史赫赫名跡、三件北宋山水巨作——宋範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