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到臺北故宮避暑「仙山樓閣」,訪董源《洞天山堂》

2021-01-09 澎湃新聞

基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院藏宋元明清的畫作,且具備多樣、豐富的仙山面貌。「何處是蓬萊—仙山圖特展」將於7月1日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2樓展覽室開展。「澎湃新聞」獲悉,展覽中不僅可以看到傳五代時期董源的《洞天山堂》、明代仇英的《雲溪仙館圖》,而且可以觀賞元代方從義、明代謝時臣、文嘉、文伯仁等仙山題材的山水佳作。另外,此次展覽以明代時期仙山題材的山水畫居多。據悉,傳董源《洞天山堂圖》的展期是7/1-8/13,方從義《神嶽瓊林圖》的展期是8/14-9/25,冷謙《白嶽圖》的展期是8/14-9/25。

傳五代 董源 《洞天山堂圖》軸

傳五代 董源 《洞天山堂圖》軸 局部

萊仙島與崑侖神山是傳說中的兩大仙境樂園,《史記》記載,戰國時期君王遣人探求「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而崑侖山則是《山海經》所描述的神域。兩地皆居住著仙聖,並有豐富物產及神異動植物。六朝至唐代時期,隨著道教盛行,道士們逐漸將地圖上的真實名山仙道化,形成洞天福地之說,使得仙境更具現實性。名山洞府對於追求仙道的人而言,不僅是採藥、煉丹、修行的地方,更是遇仙、升仙的媒介。

明 文伯仁 《方壺圖》軸

明 文嘉 《畫瀛洲仙侶圖》軸

對於求仙仿道、仙山樓閣、玉洞群仙等仙境題材在中國山水畫作品中經常可以看到。有的刻畫仙人故事,如傳宋趙伯駒的《飛仙圖》;有的講述道士修仙如明鄭重的《仿王蒙葛洪移居圖》;有的描繪仙境生活,如明仇英的《雲溪仙館圖》。畫面中無不充斥對得道成仙的嚮往。基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院藏宋元明清的畫作,且具備多樣、豐富的仙山面貌。「何處是蓬萊—仙山圖特展」將於7月1日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2樓展覽室開展。此次特展精選三十幅繪畫,分「仙境飄渺」、「別有洞天」、「修行採藥·遇仙升仙」三個單元。展覽中不僅可以看到傳五代時期董源的《洞天山堂》、明代仇英的《雲溪仙館圖》,而且可以觀賞元代方從義、明代文嘉、文伯仁等仙山題材的山水佳作。另外,此次展覽以明代時期仙山題材的山水畫居多。據悉,傳董源《洞天山堂圖》的展期是7/1-8/13,方從義《神嶽瓊林圖》的展期是8/14-9/25,冷謙《白嶽圖》的展期是8/14-9/25。

元 方從義 《神嶽瓊林圖》軸

明 謝時臣《 四皓圖》軸

第一單元「仙境飄渺」,呈現畫中瑰奇變幻的仙山樓閣,以及崑崙、蓬萊、方壺、瀛洲等仙境樂園,作品包括宋緙絲《仙山樓閣圖》、明文伯仁《方壺圖》、傳宋趙大亨《蓬萊仙會》等。第二單元「別有洞天」,以道教的洞天福地觀念為主軸,彰顯靈山洞府的神秘氛圍,與道士畫家對聖山的崇敬,傳五代董源《洞天山堂圖》、元方從義《神嶽瓊林圖》是代表作品。此二件作品屬於限展品,分前後期展出。

第三單元「修行採藥·遇仙升仙」則是探尋一般人的慕仙心理,及入山修道由凡入聖的實踐與超脫,展件包括傳宋燕文貴《三仙授簡》、明崔子忠《雲中雞犬》等。

傳宋 燕文貴 《三仙授簡圖》軸

明 陸治 《仙山玉洞圖》軸

明 崔子忠 《雲中雞犬圖》軸

值得一提的是,「葛稚川移居」是歷代畫家表現求仙仿道、遁世修行的經典題材,元四家之一的王蒙有傳世名作《葛稚川移居圖》,明代鄭重有《仿王蒙葛洪移居圖》,明末崔子忠有《雲中雞犬》,清代有張若澄《畫葛洪山居圖》,等等。這些作品都描繪了東晉道學家、煉丹家葛洪騎牛攜子侄徙家至羅浮山煉丹的故事。詩仙李白也曾對葛洪無比的羨慕,詠詩云:「聞說神仙晉葛洪,煉丹曾此佔雲峰。」詩聖杜甫在《贈李白》詩中也提到,「未就丹砂愧葛洪」。由此可見,歷代文人雅士無不羨慕嚮往葛稚川的修仙生活。

文人士大夫乃至平民百姓嚮往神仙生活,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歷代統治者的倡導。統治者一方面為了強調君權神授,另外一個方面就是通過煉丹服食、求道訪仙等途徑以求長生不老,實現永久統治。漢武帝常服食丹藥,李唐王朝奉老子為祖先,宋徽宗以道君自居,明嘉靖皇帝為求長生退隱深宮二十年,清雍正皇帝勤政之餘不忘煉丹修仙。上有所好,下必有所依。再加之,求長生、嚮往仙境,也是上至皇家貴族、士大夫,下至平民商賈人性本能的願望。且有明一代,達到了一個高峰。因此,這一時期畫家的筆下或滿足統治者長生不老的願望,或憧憬自己駕鶴成仙的夢想,畫裡面常常會出現「重巒疊嶂之間有仙山樓閣,浩瀚四海之中隱蓬萊仙境」的場景。

明 仇英 《雲溪仙館圖》軸

明 仇英 《雲溪仙館圖》軸 局部

明 仇英 《雲溪仙館圖》軸 局部

如果說,明代是道教傳播的一座高峰,那麼明代仇英所繪道教題材的繪畫同樣也是一座高峰,他所描繪仙境的傳世山水作品不勝枚舉。其中,《雲溪仙館圖》軸就是其中代表。在此幅畫作中,遠景白雲繚繞,仙山崢嶸矗立中築有樓閣,樓閣中有仕女閒談、走動、或歌或舞。溪水從谷澗流出,匯流成河;河邊長松亭亭。全幅設色清麗恬淡,山石皆以小斧劈寫之,建築細謹,承襲院體界畫之風。另外,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還有一件仇英作品——《仙山樓閣圖》,與此圖相類似,畫面上方同寫有陸師道仙山賦。

——————————

延伸閱讀

何處是蓬萊—仙山圖特展展件清單

展期

:2018 年 7 月 1 日至 9 月 25 日正館陳列室:202、208、212

仙境飄渺

1. 宋 緙絲仙山樓閣 冊

2. 明 文伯仁 方壺圖 軸

3. 明 文嘉 畫瀛洲仙侶 軸

4. 明 仇英 雲溪仙館 軸

5. 傳宋 趙大亨 蓬萊仙會 軸

6. 傳宋 趙伯駒 飛仙圖 軸

7. 明 張鈇 畫陸深願豐堂會仙山圖 卷

8. 明 謝時臣 四皓 軸

9. 清 乾隆朝 繡雲山樓閣 軸

10. 傳宋 方椿年 諸仙匯祝圖 卷

11. 清 顧銓 摹阮郜女仙圖 卷

12. 清 緙絲群仙祝壽圖 軸

別有洞天

13. 傳五代 董源 洞天山堂 軸 (展期:7/1-8/13)

14. 元 方從義 神嶽瓊林 軸(展期:8/14-9/25)

15. 元 冷謙 白嶽圖 軸(展期:8/14-9/25)

16. 明 陸治 仙山玉洞 軸

17. 明 張宏 林屋洞 冊

18. 明 鄭重 仿王蒙葛洪移居圖 軸

19. 清 董教增 羅浮山圖 軸

20. 清 張若澄 畫葛洪山居圖 軸

21. 清 王炳 仿趙伯駒桃源圖 卷

修行採藥遇仙升仙

22. 明 石銳 軒轅問道 卷

23. 傳宋 李唐 仙巖採藥 冊

24. 傳宋 厲昭慶 採芝獻壽 冊

25. 傳宋 燕文貴 三仙授簡 軸

26. 宋 無款 松巖談道 冊

27. 明 崔子忠 雲中雞犬 軸

28. 傳元 無款 畫鍾離仙跡 卷

29. 清 無款 赤松 冊

30. 清 無款 安期生 冊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舉辦「何處是蓬萊——仙山圖特展」 「仙境飄渺」「別有...
    近日,臺北故宮舉辦了獨具特色的展覽:「何處是蓬萊——仙山圖特展」。展覽精選數十幅宋元明清時期以仙山為題材的繪畫,分「仙境飄渺」、「別有洞天」、「修行採藥·遇仙升仙」三個單元展出。謝田7月1日到9月25日,臺北故宮舉辦了書畫特展《何處是蓬萊——仙山圖特展》,系統展示了館藏道教主題的山水繪畫,此外同期還有《偽好物》和《杏林春暖》兩個特展,也有不少道教主題的畫作亮相,讓人們重新認識了道教在藝術作品中的特色。佛教的目的是成佛,道教的目的是成仙。道教的觀點中,成仙好處很多,可以長生不老,可以騰雲駕霧,甚至能雞犬升天。
  • 一起去臺北故宮的「蓬萊仙山」追求長生?
    原標題:一起去臺北故宮的「蓬萊仙山」追求長生?   對於生命短暫的人類而言,最終極的願望之一莫過於「長生不死」了。但古往今來,誰又能不死呢?今天,隨著科技和醫療水平的發展,人類的壽命在不斷延長,但與「長生」的距離還非常遙遠,更別提醫療水平落後,平均壽命只有三十多歲的古人了。
  • 這些透著仙氣的畫最近在臺北展出 道教題材的中國古畫您見過嗎?
    北京故宮收藏的《千裡江山圖》就是道教題材的繪畫,但看上去似乎就是山水風景而已,只有專家才能認出其真正的主題。作者:謝田《雲中雞犬圖》近日,臺北故宮舉辦了獨具特色的展覽:「何處是蓬萊——仙山圖特展」。展覽精選數十幅古代以仙山為題材的繪畫,分「仙境飄渺」、「別有洞天」、「修行採藥·遇仙升仙」三個單元展出。
  • 張大千「仙山樓閣圖」
    張大千「仙山樓閣圖」 「仙山樓閣圖」的軸頭與軸裹 展開畫軸,畫作的技法更加與眾不同。
  • 臺北故宮博物院即使改名換姓也難變其文物及中華文化脈絡的傳承
    ,更是中外遊客與文化、歷史愛好者的必訪景點。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院之鼎——毛公鼎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在收藏文物數量上雖僅僅佔到原先故宮博物院的五分之一,但是許多珍品卻是精中之精的國之重寶
  • 宋畫,叩響生命的價值|水墨|構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
    《春山瑞松圖》 宋 米芾 軸 紙本設色 縱35釐米 橫44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米芾,祖籍山西太原,後遷居襄陽(今湖北襄樊),世稱「米襄陽」。其畫擅山水,出自董源,天真爛漫,不求工細,多以水墨橫點,人稱「米點皴」,而其山水面貌多雲煙變滅之景,人稱「米家山水」,在中國山水畫中別具一格。
  • 有人說「北京故宮只剩空殼,真正的精品在臺北故宮」,是真的嗎?
    導讀要說中國哪裡的文物最多最珍貴,大多數人肯定毫不猶豫的回答是北京故宮博物院,186餘萬件珍貴文物,絕大多數都是千金難換的寶貝。其實,中國還有一座被掏空的山,裡面也存滿了稀世珍寶,關於它的來歷,還要追溯到新中國成立前夕的那段歷史。
  • 臺北故宮「筆歌墨舞」:韓幹猿馬存疑,倪瓚修竹清逸
    澎湃新聞獲悉,傳唐韓幹 《猿馬》軸、宋李唐《乳牛圖》、宋人《番騎出獵圖》、錢選《煙江待渡圖》、元倪瓚 《修竹圖》等中國歷代書畫史名跡2021年1月1日起開始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對外展出。這一名為「筆歌墨舞——臺北故宮繪畫導賞」的展覽共選取從唐至清代的三十餘件書畫作品,涵蓋人物、花鳥、山水等題材,展期持續至2021年4月6日。
  • 為了臺北故宮門票的收入,藍綠營又吵起來了
    面對國民黨財政情況捉襟見肘,有黨代表提出臺北故宮門票收入應歸國民黨,結果引發藍綠論戰。隨後黨代表陳麗旭在發言時稱,臺北故宮博物院裡的國寶不是臺灣的,是國民黨帶來的,「請國民黨中央站出來帶領大家把故宮寶物要回來,從此故宮博物院的門票收入歸國民黨,我們就有收入來源了對不對」。陳麗旭還稱,國民黨從過去的泱泱大黨到現在被掐著脖子,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笑話,而現在國民黨最大的悲哀是黨產被凍結,理由是國民黨的黨產不清不楚,「請我們的中央強硬起來吧,學學民進黨過去在野的樣子,讓我們好好地野一下」。
  • 臺灣最大博物館,內藏文物近70萬件,人稱「臺北故宮」
    說到故宮,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北京故宮,坐落在我國首都的故宮古建築群,其宏大的規模,雄渾的氣勢,承載了絕大多數人對皇家建築的想像。但故宮不止一座,在我國臺北,也有一座可與北京故宮相媲美的皇家建築群,其珍藏的文物比故宮都多,這就是臺北故宮博物院。
  • 故宮的家底
    1930年3月基本清查結束後,當時編纂的6編28冊《故宮物品點查報告》中,總共登記了117萬餘件物品。除了1949年運往臺北的故宮南遷文物,臺北故宮博物院後來還收集了5萬多件文物,總數達到了65萬件。「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文物雖然有65萬件,但其中38萬件是故宮的院藏清宮檔案,17萬多件是舊版圖書。」
  • 【國畫精賞】元 吳鎮《雙松圖》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國畫精賞】元 吳鎮《雙松圖》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 吳鎮 雙松圖 軸 絹本水墨 180x111.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樹皮以長披麻皴來表現,筆法又和董源、巨然相似。坡岸多作礬頭,亦是董巨山水畫的重要特色。全作的筆力雄勁,墨氣沈厚,別有一番平淡天真的韻致。吳鎮 雙松圖 軸 局部
  • 臺北故宮博物院有一道不錯的菜:「東坡肉」炒「翠玉白菜」
    一講到臺北,首先大家都會想到那裡的小清新、文藝範,還有就是夜市裡的美食。臺北並不算大,101作為地標有時候不經意抬頭就可能出現前方。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韻味,然而來到臺北,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打卡,看看這些國寶,在中國的四大故宮中,臺北故宮算是最年輕的後起之秀,但是知名度卻毫不遜色,這和他的歷史成因有很大的關係。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臺北故宮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
    臺北故宮博物院。(圖片來源:臺灣「中時新聞網」)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島內上周傳出臺北故宮博物院將由原來隸屬於臺行政主管部門的二級機關轉為歸屬於臺文化主管部門的三級機關,甚至還傳出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被質疑「去中國化」,引發輿論熱議。
  • 臺北故宮藏巨幅書畫換展了!
    四月初,臺北故宮的202展廳又換了一批巨幅書畫。如果單以畫的大小來論,與北京故宮相比,臺北故宮「石渠」書畫特多大軸中堂。這是因為目前大陸的遺存,絕大多數是被末代皇帝溥儀盜出宮去的,大都為手卷、冊頁等易攜帶者。雖說臺北故宮的書畫收藏,幾乎囊括了唐五代北宋的傳世名作,但因為展館的原因,這批藏品裡的巨幅書畫展示曾一度受到阻礙。
  • 來臺北必遊景點,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文物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當時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重要文物南遷與此。來到故宮博物院,映入眼帘的「天下為公」很有氣勢。
  • 臺北故宮裡面還有多少寶貝
    臺北故宮裡面還有多少寶貝?臺北故宮是大陸遊客臺灣遊的必到景點,東坡肉形石,和翡翠白菜這些鎮館之寶,讓遊客嘆為觀止。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2018年曾經提到:"1949 年運來臺北的都是書畫、細軟,重的東西搬不動。北京故宮藏品以宮殿,器物等大東西見長,臺北故宮藏品以書畫文物見長。書畫文物在中華文化傳承方面最具分量。"
  • 拿著大陸的文物,卻對臺北故宮「下手」
    據臺媒報導稱:民進黨當局目前開始籌備將臺北故宮降級,原屬於「行政機構」的臺北故宮可能會在不久後降級成為「文化部」的下屬單位,還可能會改名為「華夏博物館」或者「亞洲博物館」。臺北故宮具有歷史和文化意義 改名就是割斷與大陸的聯結臺北故宮之所以叫「故宮」,這一名稱還要從1948年說起,當時臺北故宮裡絕大多數文物都是國民黨從大陸帶走的,每一件文物都凝聚著中華民族5000年的文化精華。然而民進黨當局現在要將臺北故宮降級改名,就是要在歷史文化方面同大陸割裂,這是兩岸堅決反對的。
  • 臺北故宮《清明上河圖》今年將首度到南院展出
    中新網1月13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新春伊始,臺北故宮今天公布2020南北院5大亮眼展覽,其中《清明上河圖》將首度到南院展出。另外,臺北故宮日前在官網宣布,懸缺已久的常務副院長將由余佩瑾接任。臺北故宮日前在官網公布懸缺已久的常務副院長,由資歷豐厚的餘佩瑾接任。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士畢業的餘佩瑾,先前是臺北故宮器物處處長,研究領域含括中國陶瓷史、17至18世紀清宮與世界的交流,去年受到好評的「小時代的日常—一個17世紀的生活提案」則由她策劃。
  • 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館裡的七大國寶,有生之年一定要去看一眼
    臺北故宮又稱臺北故宮或中山博物院,屬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1965年在臺北市陽明山建成,其包含了大量清代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熱河行宮中的藏品,是臺灣仿北京故宮建造的一座大型歷史博物館。相信了解臺灣的都知道,臺北故宮一直以來就號稱國寶眾多,更是頻頻展出一眾珍品和孤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