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去臺北故宮的「蓬萊仙山」追求長生?

2021-01-09 人民網

原標題:一起去臺北故宮的「蓬萊仙山」追求長生?

  對於生命短暫的人類而言,最終極的願望之一莫過於「長生不死」了。但古往今來,誰又能不死呢?今天,隨著科技和醫療水平的發展,人類的壽命在不斷延長,但與「長生」的距離還非常遙遠,更別提醫療水平落後,平均壽命只有三十多歲的古人了。但「長生不死」卻是人類一直以來的重大議題之一。

  7月1日,臺北故宮博物院特展「何處是蓬萊—仙山圖特展」開幕,向我們展示了人類對「長生不死、得道成仙」的追求與探索。展覽分「仙境飄渺」、「別有洞天」、「修行採藥·遇仙升仙」三個單元,通過三十幅繪畫向我們描摹出古人幻想中的仙境世界,以及仙境走入人間並成為人們修仙福地的過程。

  幻想中的仙境世界

  其實對「長生」的追求在人類文明發展早期就開始了,以中華文明為例,早在戰國時期,人們就相信世間存在「蓬萊、方丈、瀛洲」三大神山,山上長滿了可以使人長生不老的仙藥,只要找到仙山,就可長生不死。因此,秦始皇、漢武帝等帝王紛紛派人前去尋找。

  雖然仙山一直沒被找到,但不妨礙人們對其發揮想像。蓬萊在人們心中是一個奇花異草遍地、珍禽怪獸出沒的島嶼,島上房屋都是用黃金白銀建成,仙霧繚繞,光彩奪目。瀛洲在會稽海外70萬裡,方圓4000裡,上有神芝仙草,有高千丈的玉石山,叫青玉膏山,山中有泉水叫玉醴泉,泉水像酒一樣,味道甘甜,喝幾升就會醉,可以使人長生不老。方丈又稱方壺,是古人傳說中神仙聚居的地方。

  明 仇英 《雲溪仙館圖》軸

  明 仇英 《雲溪仙館圖》軸 局部

  「何處是蓬萊——仙山圖特展」第一單元「仙境飄渺」中,傳宋趙大亨《蓬萊仙會》、明文嘉《畫瀛洲仙侶》、明文伯仁《方壺圖》分別向我們描繪了畫家心中蓬萊、瀛洲、方壺三大仙境的景象。

  趙大亨,活躍於公元12世紀,南宋畫家,與衛松曾同為趙伯駒、趙伯驌家僕,侍候趙氏兄弟作畫。傳為他創作的《蓬萊仙會》在描繪蓬萊這座海上仙山時,著重突出了雲煙繚繞的仙境氛圍,烘託出畫家理想的生活境界,令人悠然神往。

  明 文嘉 《畫瀛洲仙侶》 軸 70.6x25.7公分;詩塘22.6x25.7公分;全幅51.3公分

  明代畫家文徵明次子文嘉的精細之作《畫瀛洲仙侶》,畫面左半部是巨大的山嶺,山間雲霧縹渺,樓閣林立,近景是坡石樹林,中間有小橋相通,橋上兩人正在交談,隨行的童僕抱著書和琴囊匆匆趕來。這既是畫家心中的仙山瀛洲,也是他理想中的文人日常。

  明 文伯仁 《方壺圖》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縱120.6公分、橫31.8公分

  明 文伯仁 《方壺圖》軸 局部

  文徵明侄子文伯仁的《方壺圖》描繪的是碧波萬頃、祥雲繚繞中的海上仙山方壺,圖中波濤翻卷、雲海飄動、山峰挺拔、葉木茂密,一派家學的細筆畫風。

  此外,一些畫家還創作了一些描繪仙人的作品,如傳宋趙伯駒《飛仙圖》和宋《緙絲仙山樓閣》。

  傳宋 趙伯駒 《飛仙圖》 軸 110.1x51.8公分、詩塘 31.5x51.8公分、全幅 79.8公分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傳宋 趙伯駒 《飛仙圖》 軸 局部

  在人們心中,仙人應該如《莊子·逍遙遊》中描寫的那樣:「藐姑射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 傳宋趙伯駒《飛仙圖》中,一仙人手持荷花乘飛龍,翱翔於海山瑤島。這與《莊子 逍遙遊》中的描繪幾乎相同。

  宋 緙絲仙山樓閣 縱25.5釐米,橫40.8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 緙絲仙山樓閣 局部

  《緙絲仙山樓閣》中,一棟正氣浩然的仙居樓閣挺立其中,周圍仙鶴、鸞鳳飛舞,五色祥雲繚繞,福山壽海環抱,山澗桃菊點綴,一派浪漫仙境。但樓內的場景卻與現實生活沒有什麼不同,一樓賓主兩人正席地而坐,相聊甚歡。二樓有兩女子在軟語細說,旁邊四個人正憑欄觀景。

  明 謝時臣《四皓圖》軸

  《陸深願豐堂會仙山圖》 張鈇 明代

(責編:王鶴瑾、魯婧)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舉辦「何處是蓬萊——仙山圖特展」 「仙境飄渺」「別有...
    近日,臺北故宮舉辦了獨具特色的展覽:「何處是蓬萊——仙山圖特展」。展覽精選數十幅宋元明清時期以仙山為題材的繪畫,分「仙境飄渺」、「別有洞天」、「修行採藥·遇仙升仙」三個單元展出。謝田本次特展所展出的畫作中,有瑰奇變幻的仙山樓閣,有隱於山林中的洞天福地,也有民間傳說中的崑崙、蓬萊、方壺、瀛洲等仙境。這些畫作,營造出「仙氣縹緲」的獨特氛圍,這也為炎炎夏日,帶來了一股清涼的「仙氣」。除了仙山和仙境,還有不少繪畫講述了人們耳熟能詳的「成仙」的故事,在一片清幽的意境中,呈現出超凡脫俗之感。宗教是古代藝術史上最常見的主題,中外皆是如此。
  • 七月,到臺北故宮避暑「仙山樓閣」,訪董源《洞天山堂》
    基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院藏宋元明清的畫作,且具備多樣、豐富的仙山面貌。「何處是蓬萊—仙山圖特展」將於7月1日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2樓展覽室開展。基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院藏宋元明清的畫作,且具備多樣、豐富的仙山面貌。「何處是蓬萊—仙山圖特展」將於7月1日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2樓展覽室開展。此次特展精選三十幅繪畫,分「仙境飄渺」、「別有洞天」、「修行採藥·遇仙升仙」三個單元。展覽中不僅可以看到傳五代時期董源的《洞天山堂》、明代仇英的《雲溪仙館圖》,而且可以觀賞元代方從義、明代文嘉、文伯仁等仙山題材的山水佳作。
  • 神話傳說中的四座仙山,每一座都是神仙的居住之地
    仙人是神話傳說中可以跳出三界、長生不死的人物,對於「仙」字,《說文解字》是這麼解讀的:「仙,長生仙去,從人從山。」人和山組成了「仙」,普通凡人修煉得道、長生不死遷入山中,便被稱為仙人。由此可見神仙與山一直存在著密切的關係。道教作為傳統宗教,將神仙崇拜作為基本信仰。
  • 這些透著仙氣的畫最近在臺北展出 道教題材的中國古畫您見過嗎?
    北京故宮收藏的《千裡江山圖》就是道教題材的繪畫,但看上去似乎就是山水風景而已,只有專家才能認出其真正的主題。作者:謝田《雲中雞犬圖》近日,臺北故宮舉辦了獨具特色的展覽:「何處是蓬萊——仙山圖特展」。展覽精選數十幅古代以仙山為題材的繪畫,分「仙境飄渺」、「別有洞天」、「修行採藥·遇仙升仙」三個單元展出。
  • 秦始皇尋找蓬萊仙山未果,漢武帝也未果,就自己建了一座
    《山海經·海內北經》中記錄的這句話,讓「蓬萊」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在世人的認知當中。蓬萊、方丈、瀛洲,傳說是神仙居住的海上三座仙山,找到仙山上的仙人,習得仙法討得仙藥,就可以長生不老。而這三座仙山中,尤以蓬萊之名最盛。
  • 北京故宮元宵賞燈預約火爆,島內感慨:「去中國化」害了臺北故宮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張雯雯】北京故宮在元宵夜首度開放遊客預約賞燈的消息一出,購票網站瞬間癱瘓。這不禁讓臺灣島內感慨萬千,臺北故宮近幾年淪為政治鬥爭和「去中國化」的犧牲品,兩岸故宮的發展已經此消彼長。
  • 原來三山五嶽中的三山,最早說的是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但是三山就有所爭議,據說在上古時期就有三山之說,那時候的三山指的是:蓬萊、方丈山、瀛洲三座仙山。這三座山,在地球上沒有遺留下一丁點的痕跡,所以,後來人們認為,純屬虛構,就是一個神話,所以就把這三山改成黃山、廬山、雁蕩山。那麼這三座仙山,到底有沒有存在過?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臺北故宮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
    臺北故宮博物院。(圖片來源:臺灣「中時新聞網」)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島內上周傳出臺北故宮博物院將由原來隸屬於臺行政主管部門的二級機關轉為歸屬於臺文化主管部門的三級機關,甚至還傳出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被質疑「去中國化」,引發輿論熱議。
  • 三仙山:傳說中「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的所在地,值得推薦
    傳說中「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是秦皇漢武尋覓長生不老藥的地方,因此來這裡拜仙祈福的人們絡繹不絕。如今的三仙山,無需登山跋涉,更多是遊弋於氣質婉約的南方園林,建築精美的亭臺水榭,金碧輝煌的廟宇樓閣之間。
  • 古劍奇譚裡的蓬萊公主巽芳:只要和你在一起,去哪裡都無所謂
    蓬萊素有仙島之稱,而蓬萊人的壽命也是很長的,自從一次出遊,巽芳遇上了歐陽少恭,因為少恭身受重傷,巽芳不忍心拋下他,幫他治傷,後來他們相熟以後,巽芳便將他帶入了自己的家鄉,從此他們便相知相愛在一起了。後來,少恭為了尋找長生之法,不得已離開蓬萊,巽芳很不舍地送他離開。誰知少恭走了以後,蓬萊就發生了天災,巽芳為了等少恭回來,一直守著蓬萊對抗天災,結果巽芳容顏盡毀,頭髮變白,一夕之間變成了一個老人。之後巽芳在路上救了回來找她的少恭,可是因為自己已經容顏老去,不願與他相認。
  • 神話中歸墟有五座仙山,今人卻只知蓬萊、方丈、瀛洲?
    古往今來,世人皆想求得長生之術,或沉迷修仙,或煉丹服藥,或遍訪名山,尋仙問道也曾一度成為一項熱門的活動。曾幾何時,帝王將相為求長生,重用方士,勞民傷財大費周章乃至無所不用其極。天地傾覆,水往東南,竟然不滿不溢,百川之水都到哪裡去了?那「水潦塵埃歸焉」的東南之地又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呢?於是《列子》給了回答: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裡,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其下無底,名曰歸墟。」是說東南邊有一條名字叫做歸墟的大海溝,其深無底,百川都由此匯入。
  • 蓬萊仙境與《蓬萊間》,真的有法有仙有白起?探秘蓬萊神話流變
    02蓬萊仙境的形成尋仙覓跡,追求長生的活動在戰國時期開始繁榮。至秦始皇大一統時期,更是為仙山術士的發展提供了沃土,始皇帝畢生都追求長生不老之術,幻想著「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統治者為滿足對仙家神話的追求,大興土木,建造玉宇瓊樓,打造蓬萊仙境。《史記·封禪書》載:「其北治大池,漸臺高二十餘丈,命曰太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家海中神山龜魚之屬。」魏晉時期求仙問道的活動規模雖未及前朝,但統治者對「蓬萊」的追求並未削減。
  • 拿著大陸的文物,卻對臺北故宮「下手」
    導讀:最近兩岸關係十分嚴峻,民進黨試圖與大陸擺脫關係,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的黑手開始伸向臺北故宮。據臺媒報導稱:民進黨當局目前開始籌備將臺北故宮降級,原屬於「行政機構」的臺北故宮可能會在不久後降級成為「文化部」的下屬單位,還可能會改名為「華夏博物館」或者「亞洲博物館」。
  • 臺北故宮裡面還有多少寶貝
    臺北故宮裡面還有多少寶貝?臺北故宮是大陸遊客臺灣遊的必到景點,東坡肉形石,和翡翠白菜這些鎮館之寶,讓遊客嘆為觀止。東坡肉形石當年國民政府敗退臺灣,帶走了大批文物,那麼到底有多少寶貝帶去了呢?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2018年曾經提到:"1949 年運來臺北的都是書畫、細軟,重的東西搬不動。北京故宮藏品以宮殿,器物等大東西見長,臺北故宮藏品以書畫文物見長。書畫文物在中華文化傳承方面最具分量。"
  • 觀瀾丨古代帝王到山東,到泰山之後為什麼還要到蓬萊?
    蓬萊建制久遠。秦時,今長島及蓬萊境域同屬黃縣(今龍口市)管轄,唐朝神龍三年即公元707年時,蓬萊升為縣,長島縣境改屬蓬萊縣管轄。因此,長島今天重新併入蓬萊,其實是「從蓬萊來,回蓬萊去」。蓬萊的知名度在海內外頗高,是眾所周知的「人間仙境」。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降格是臺灣文化失格
    若說臺北故宮博物院改名的政策目的是為區隔「北京故宮」,或是「去中國化」,那就更令人大惑不解了!臺北故宮博物院與「北京故宮」雖然原都屬於「故宮博物院」,但是藏品各異,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在數量上雖僅佔原「故宮博物院」的五分之一,但是許多珍品卻是精中之精的重寶。如今一個亮晃晃的金字招牌卻要白白讓給大陸獨享,有何可昭告天下的道理呢?
  • 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館裡的七大國寶,有生之年一定要去看一眼
    臺北故宮又稱臺北故宮或中山博物院,屬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1965年在臺北市陽明山建成,其包含了大量清代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熱河行宮中的藏品,是臺灣仿北京故宮建造的一座大型歷史博物館。相信了解臺灣的都知道,臺北故宮一直以來就號稱國寶眾多,更是頻頻展出一眾珍品和孤品。
  • 來臺北必遊景點,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文物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當時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重要文物南遷與此。來到故宮博物院,映入眼帘的「天下為公」很有氣勢。
  • 臺北故宮珍藏的多寶格,是清代皇帝的「玩具箱」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遊覽中,有人會提出「皇帝足不出戶,日常靠什麼打發業餘時間呢?」,這倒是個好玩的問題,臺北故宮裡還真的珍藏了幾十件供清代皇帝解悶的「玩具箱」,我們叫它「多寶格」,我們一起去看看。這件收藏於臺北故宮的多寶格,名叫碧玉雕花方盒,在它的裡面精心收藏著皇帝曾經把玩過的珍玩。青金石龍、白瓷酒盅、瑪瑙蟬、紫水晶做成的圖章,這件多寶格中所收藏的珍玩一共有二十三件之多。在北京故宮的宮殿裡,也擺放著許多被稱為多寶格的家具,與臺北故宮的多寶格相比,北京故宮的多寶格的外形要大,數量也要多出很多。臺北故宮展出的多寶格數量只有三四十件。
  • 我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在臺灣,臺北故宮有哪些「鎮館之寶」
    著名節目主持人白巖松說:"由於歷史的原因,造成了海峽兩岸各有一個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同根同源,都珍藏著大量代表了中華古代文化的奇珍異寶"。今天就來說說臺北故宮博物院。一、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