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起去臺北故宮的「蓬萊仙山」追求長生?
對於生命短暫的人類而言,最終極的願望之一莫過於「長生不死」了。但古往今來,誰又能不死呢?今天,隨著科技和醫療水平的發展,人類的壽命在不斷延長,但與「長生」的距離還非常遙遠,更別提醫療水平落後,平均壽命只有三十多歲的古人了。但「長生不死」卻是人類一直以來的重大議題之一。
7月1日,臺北故宮博物院特展「何處是蓬萊—仙山圖特展」開幕,向我們展示了人類對「長生不死、得道成仙」的追求與探索。展覽分「仙境飄渺」、「別有洞天」、「修行採藥·遇仙升仙」三個單元,通過三十幅繪畫向我們描摹出古人幻想中的仙境世界,以及仙境走入人間並成為人們修仙福地的過程。
幻想中的仙境世界
其實對「長生」的追求在人類文明發展早期就開始了,以中華文明為例,早在戰國時期,人們就相信世間存在「蓬萊、方丈、瀛洲」三大神山,山上長滿了可以使人長生不老的仙藥,只要找到仙山,就可長生不死。因此,秦始皇、漢武帝等帝王紛紛派人前去尋找。
雖然仙山一直沒被找到,但不妨礙人們對其發揮想像。蓬萊在人們心中是一個奇花異草遍地、珍禽怪獸出沒的島嶼,島上房屋都是用黃金白銀建成,仙霧繚繞,光彩奪目。瀛洲在會稽海外70萬裡,方圓4000裡,上有神芝仙草,有高千丈的玉石山,叫青玉膏山,山中有泉水叫玉醴泉,泉水像酒一樣,味道甘甜,喝幾升就會醉,可以使人長生不老。方丈又稱方壺,是古人傳說中神仙聚居的地方。
明 仇英 《雲溪仙館圖》軸
明 仇英 《雲溪仙館圖》軸 局部
「何處是蓬萊——仙山圖特展」第一單元「仙境飄渺」中,傳宋趙大亨《蓬萊仙會》、明文嘉《畫瀛洲仙侶》、明文伯仁《方壺圖》分別向我們描繪了畫家心中蓬萊、瀛洲、方壺三大仙境的景象。
趙大亨,活躍於公元12世紀,南宋畫家,與衛松曾同為趙伯駒、趙伯驌家僕,侍候趙氏兄弟作畫。傳為他創作的《蓬萊仙會》在描繪蓬萊這座海上仙山時,著重突出了雲煙繚繞的仙境氛圍,烘託出畫家理想的生活境界,令人悠然神往。
明 文嘉 《畫瀛洲仙侶》 軸 70.6x25.7公分;詩塘22.6x25.7公分;全幅51.3公分
明代畫家文徵明次子文嘉的精細之作《畫瀛洲仙侶》,畫面左半部是巨大的山嶺,山間雲霧縹渺,樓閣林立,近景是坡石樹林,中間有小橋相通,橋上兩人正在交談,隨行的童僕抱著書和琴囊匆匆趕來。這既是畫家心中的仙山瀛洲,也是他理想中的文人日常。
明 文伯仁 《方壺圖》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縱120.6公分、橫31.8公分
明 文伯仁 《方壺圖》軸 局部
文徵明侄子文伯仁的《方壺圖》描繪的是碧波萬頃、祥雲繚繞中的海上仙山方壺,圖中波濤翻卷、雲海飄動、山峰挺拔、葉木茂密,一派家學的細筆畫風。
此外,一些畫家還創作了一些描繪仙人的作品,如傳宋趙伯駒《飛仙圖》和宋《緙絲仙山樓閣》。
傳宋 趙伯駒 《飛仙圖》 軸 110.1x51.8公分、詩塘 31.5x51.8公分、全幅 79.8公分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傳宋 趙伯駒 《飛仙圖》 軸 局部
在人們心中,仙人應該如《莊子·逍遙遊》中描寫的那樣:「藐姑射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 傳宋趙伯駒《飛仙圖》中,一仙人手持荷花乘飛龍,翱翔於海山瑤島。這與《莊子 逍遙遊》中的描繪幾乎相同。
宋 緙絲仙山樓閣 縱25.5釐米,橫40.8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 緙絲仙山樓閣 局部
《緙絲仙山樓閣》中,一棟正氣浩然的仙居樓閣挺立其中,周圍仙鶴、鸞鳳飛舞,五色祥雲繚繞,福山壽海環抱,山澗桃菊點綴,一派浪漫仙境。但樓內的場景卻與現實生活沒有什麼不同,一樓賓主兩人正席地而坐,相聊甚歡。二樓有兩女子在軟語細說,旁邊四個人正憑欄觀景。
明 謝時臣《四皓圖》軸
《陸深願豐堂會仙山圖》 張鈇 明代
(責編:王鶴瑾、魯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