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仙山樓閣圖」

2020-12-25 騰訊網

「晉唐遺夢·絕世孤品」

立秋之後,因疫情推遲的嘉德「大觀」之夜姍姍來遲,其中不乏有唐寅、董其昌等人的傳世名跡,但論最受矚目之作,應當歸屬一幅絕世孤品——

張大千「仙山樓閣圖」

「仙山樓閣圖」的軸頭與軸裹

展開畫軸,畫作的技法更加與眾不同。

畫面中,作為主角的山巒以青綠作為主調,山頭渲染白粉,遠山則用硃砂與大片石綠撞色,形成霞光般綺麗的色彩;

中景部分,樓閣橫亙溪岸與叢樹之中,以白粉裝飾屋頂、朱紅施染立柱,地板以藍白間色鋪成,無論獨特的鬥拱還是濃烈的色彩,都不同於常見的宋、明建築,而呈現出與敦煌壁畫中唐代建築一脈相承的特色。

其中,張大千為了強調屋緣,在簷下裝飾了兩排整齊的青綠圓點,建築的基築直接立在溪水中,這些特徵都與與莫高窟172窟主室北牆的壁畫相似,應當來自於張大千對敦煌的深入研習,由此營造出獨到的古雅氣質。

敦煌莫高窟172窟北壁壁畫局部

畫幅的近景容易使人聯想到北宋山水常見的形式:「主石」+「主松」的宗主位組合。但畫法上同樣採用濃重的青綠、邊緣裝飾白粉。叢樹之間,各種色彩交疊、滲透、碰撞;石綠、硃砂與墨色交融滲透,形成奇特而神秘的光影。

空間上,近景處的樹石通過樸素但嚴謹的疊壓,與畫面中部拉開距離。幾株古木直插霄漢,遙遙與遠山相接。其中一株虯結如蟠龍,橫倚於樓閣之上,打破畫面的平衡,增加視覺張力。

至此統覽全幅,畫面豐富的色彩交融衝擊,融匯於流淌的古意之中;而石綠鋪陳略顯陰冷的山腳下,裝飾瑰麗的樓閣又仿佛來自另一個世界;在它一側樹木如暗紅的虯龍,又像佛塔直立,衝上畫面的高處——那裡是一團濃烈的業火,仿佛在天際燃燒。

這一剎那,北宋的恢弘、唐人的濃烈、敦煌的綺麗融於此間,再結合畫軸鬼魅般的裝璜,終使本幅「仙山樓閣圖」成為絕世孤品,代表了後世追溯晉唐的最高成就。

相關焦點

  • 七月,到臺北故宮避暑「仙山樓閣」,訪董源《洞天山堂》
    「澎湃新聞」獲悉,展覽中不僅可以看到傳五代時期董源的《洞天山堂》、明代仇英的《雲溪仙館圖》,而且可以觀賞元代方從義、明代謝時臣、文嘉、文伯仁等仙山題材的山水佳作。另外,此次展覽以明代時期仙山題材的山水畫居多。據悉,傳董源《洞天山堂圖》的展期是7/1-8/13,方從義《神嶽瓊林圖》的展期是8/14-9/25,冷謙《白嶽圖》的展期是8/14-9/25。
  • 一起去臺北故宮的「蓬萊仙山」追求長生?
    明 仇英 《雲溪仙館圖》軸 局部   「何處是蓬萊——仙山圖特展」第一單元「仙境飄渺」中,傳宋趙大亨《蓬萊仙會》、明文嘉《畫瀛洲仙侶》、明文伯仁《方壺圖》分別向我們描繪了畫家心中蓬萊、瀛洲、方壺三大仙境的景象
  • 布局精妙,一步一景,張大千繪《溪山圖》
    張大千 溪山圖《溪山圖》是張大千中期作品,創作於1946年。這個階段,張大千在四川一帶遊歷,蜀中奇美的山水對他創作影響很大。畫中出現的奇峰怪石匯總了蜀中多處名勝風光。張大千 溪山圖 局部從宋代起,衡量山水畫的標準是可居可遊,相當於給每一個人的內心找到情感歸宿。這樣的作品才可以激發出共鳴,獲得世人的認可。
  • 百年巨匠——張大千
    20世紀50年代,張大千遊歷世界,獲得巨大的國際聲譽,被西方藝壇贊為「東方之筆」。百年巨匠-張大千 第3集:東張西畢 張大千是全能型畫家,其創作達「包眾體之長,兼南北二宗之富麗」,集文人畫、作家畫、宮廷畫和民間藝術為一體。
  • 臺北故宮舉辦「何處是蓬萊——仙山圖特展」 「仙境飄渺」「別有...
    本次特展所展出的畫作中,有瑰奇變幻的仙山樓閣,有隱於山林中的洞天福地,也有民間傳說中的崑崙、蓬萊、方壺、瀛洲等仙境。這些畫作,營造出「仙氣縹緲」的獨特氛圍,這也為炎炎夏日,帶來了一股清涼的「仙氣」。除了仙山和仙境,還有不少繪畫講述了人們耳熟能詳的「成仙」的故事,在一片清幽的意境中,呈現出超凡脫俗之感。宗教是古代藝術史上最常見的主題,中外皆是如此。
  • 老照片:圖1穿和服的川島芳子,圖6張大千和小他30歲的少妻
    圖:穿和服的川島芳子 圖:民國時期的末代格格金默玉。金默玉本名愛新覺羅·顯琦,清朝肅親王愛新覺羅·善耆第十七女,川島芳子胞妹,被稱為是「清朝最後一位格格」。
  • 張大千:在大連畫的什麼畫?
    2011年5月,香港蘇富比春拍,《嘉耦圖》以1.599億元人民幣成交。2016年4月,香港蘇富比春拍,《桃源圖》2.27億成交。2016年11月,北京保利秋拍,《瑞士雪山圖》1.64億成交。2016年11月,北京嘉德秋拍,《巨然晴峰圖》1.035億成交。
  • 張大千:老牛愛吃嫩草,傳奇的一生
    也正是這幅「廬山圖」耗盡了張大千最後的生命,作畫期間多次心臟病發作送往醫院急救,稍微恢復便又重新被抬上畫案,醫生家人,都勸不住。直到1983年3月11日畫成落筆,最後一刻,才駕鶴西去。觀瀑圖渣得透頂的情種:再老也要談戀愛很多人不知道,張大千在是畫家之前,就是個情種;張大千在會畫女人之前,就睡過很多女人。
  • 趙伯駒《江山秋色圖》 《蓮舟新月圖》 《蓬萊仙館圖》 《仙山樓閣...
    兩者都展示了北宋全景山水之宏偉,山勢巍峨盤桓,分別精心點綴了樓閣、村舍、舟橋、長廊,以及忙碌於其間的眾人,使畫面洋溢著生命的氣息,但兩者在表現手法上還是有明顯的區別:《千裡江山圖》以簡潔的墨線勾、皴,薄施赭色後,用石綠、石青反覆罩染,多達八九層,並在畫絹的反面用青綠色襯染,故其青綠石色厚重沉穩,歷千年而依然靚麗;《江山秋色圖》則勾、皴更為精細工致,並用墨青色層層烘染,山石土坡普罩赭石色,一幅水墨淡彩山水畫已經成形
  • 張大千痛失初戀曾落髮為僧 上海遇知音終生相惜(圖)
    記者曾靈免費開放張大千作品首次合璧據悉,這次巡展也是首次合璧海峽兩岸收藏的張大千作品,匯聚了吉林省博物院所藏張大千早期作品35件,四川博物院收藏的張大千中期作品,(臺北)歷史博物館所藏的張大千晚期精品力作35件(套)。
  • 三巨匠「聚首」 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47幅真跡在渝展出
    徐悲鴻與張大千合作《杜甫詩意圖》。《杜甫詩意圖》成畫於1936年,由徐悲鴻與張大千合作完成。畫作取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意,二人以古樹、柴門為組合,借山水錶達憂國憂民的情懷。徐悲鴻以蒼勁有力的筆法刻畫參天大樹,張大千則用灑脫的筆法繪出茅舍,在狂風中壯碩的樹幹來回搖擺,堅挺的竹枝搖曳不定,杜甫草堂弱不禁風……
  • 國畫技法|張大千畫仕女
    ——張大千題畫詩我畫畫,完全是興趣,我想畫時,哪怕是半夜兩三點鐘也經常爬起來畫,太太也跟著起來。不想畫,就不畫,哪怕是今天家裡沒錢買米,還是不畫。畫仕女的臉型與五官,仍與畫其他人物一樣,先用淡墨勾線,勾準後再用淡硃砂烘託。
  • 既懂吃也會燒 更能創造美食的「吃貨」張大千
    但是,真正要論既懂吃,也會燒,更能創造美食,並將中國經典美食弘揚到世界各地,恐怕也只有張大千了。(圖1)圖1.張大千親自下廚掌勺走近張大千(美食篇)從大千的經歷看,他成名很早,26歲就開潤格鬻書畫。(圖2、3)圖2.張大千《宴李子章等菜單兩份》鏡框(2014年蘇富比62.5萬港元成交,折合50萬元人民幣,無款、無印章)圖3.張大千《蔬果圖六幀》一生痴迷美食,嘗遍天下佳餚「吃是人生最高藝術!」這是張大千的名言、也是宣言。張大千不僅喜好吃,而且會品嘗。有業內人士說,判斷美食家的重要標準有兩條,即愛吃,又懂吃。
  • 上海齊白石藝術研究會會長-湯發周解讀張大千的精品書畫!速藏!
    《血戰古人——張大千繪畫》,第122-123頁,圖版14,史密森國家博物館薩克勒美術館,美國華盛頓,1991年。2.《雄獅美術》第250期第149頁,臺北雄獅美術雜誌社,1991年。【說明】1.孫養儒上款。孫氏本名震方,以字行,安徽壽州人。
  • 張大千藝術博物館以「八德園」為藍本,預計明年9月完工
    去年9月,張大千弟子孫雲生之子孫凱向成都市政府捐贈其繼承和收藏的張大千物品與畫作共計645件,實現了張大千落葉歸根,「畫圖留與後人看」的夙願。同期,張大千藝術博物館建設工作全面展開。孫凱早前在接受《東方早報》專訪時就曾言意欲重建八德園。據他介紹,「八德園中的一草一木,湖水奇石,張大千都親自設計,並從中國古詩詞中找出典故雅號給每一處景致命名。
  • 張大千用五百兩黃金換的一幅情報圖,如今珍藏故宮、禁止出境
    二、君臣相疑而張大千卻興奮不已,恭恭敬敬把這幅畫請回了家裡,廢寢忘食的研究,仿佛入了魔。過了一段時間,人們才知道,原來張大千買回來的這幅畫,正是失蹤已久的《韓熙載夜宴圖》!李煜見到這幅畫,欣喜不已,認為韓熙載只是徒有其表,遂放下心來,這幅畫救了韓熙載一命,但是也摧垮了韓熙載的志向,從《韓熙載夜宴圖》中也不難發現,雖然管樂動人,但身處其中的韓熙載,表情並沒有多麼高興,終其一生,他從未遇到明主,得到重用。
  • 畫老虎,張大千不敢畫,齊白石不會畫,畫了兩幅像「病貓」
    張齊這兩大名家都罕有虎圖流傳於世,難道這張大千真的不敢畫老虎嗎?難道齊白石又真的不會畫老虎嗎?翻開近現代繪畫的拍賣年鑑,可以找到一幅張大千虎圖的記錄,一幅作於四七年的《下山虎》拍出了一百零九萬。張大千虎圖既然有張大千的虎圖流傳於市場,那麼坊間為何又說他不敢畫虎呢?
  • 「我善烹調,畫藝之上」:張大千的「食單書法現象」
    再走進那景色旖旎的庭院裡,有一個專用於燒烤的「烤亭」,亭前一塊巨石上,鐫刻著《大千居士乞食圖》,這是張大千75歲生日時的一幅自畫像,也創作於1973年美國加州的十七裡灣,畫的左上角用遒勁樸茂的筆墨、豪放暢達的氣勢、調侃幽默地語言題寫了一首小詩:「左持破缽右拖筇,度陌穿衢腹屢空。老雨甚風春去盡,從君叫啞破喉嚨。」
  • 藝術大師|中西方最有名的碰撞:當畢卡索遇見張大千!
    一位是西方繪畫的標誌性人物畢卡索,另一位是我國近代了不起的國畫大師張大千看似毫無關係的倆人,卻來了一場史詩般的會晤,可以說是中西藝術史的一次大碰撞:01畢卡索和張大千的相聚故事發生在57歲的張大千偕夫人應邀去法國巴黎舉辦了「敦煌畫展」和「張大千近作展」。借著這個機會,他拜訪了旅居法國75歲的畢卡索。畢卡索熱情的接待了張大千,並給張大千展示了自己200多幅仿齊白石的畫作,並真誠地向張大千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