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痛失初戀曾落髮為僧 上海遇知音終生相惜(圖)

2021-01-08 手機鳳凰網

「兩岸張大千辭世三十周年紀念展」本月13日盛大開展

本月13日,成都,海峽兩岸「張大千」首次合璧!成都商報記者昨天了解到,「萬裡江山頻入夢———兩岸張大千辭世三十周年紀念展」本月13日將在四川博物院盛大開幕。本次大展是目前一代大師張大千專題作品的最大規模的紀念展,(臺北)歷史博物館、吉林省博物院、四川博物院和深圳博物館四館同仁經過多年努力,終於攜手合辦此次頗具歷史意義的大展(深圳、成都、長春、臺北四地巡展),成都站共推出150幅張大千各個歷史時期的藝術精品(其餘三站展出105件作品),其中來自(臺北)歷史博物館的35件(套)作品更是借著這次巡展首次亮相大陸。記者曾靈

免費開放張大千作品首次合璧

據悉,這次巡展也是首次合璧海峽兩岸收藏的張大千作品,匯聚了吉林省博物院所藏張大千早期作品35件,四川博物院收藏的張大千中期作品,(臺北)歷史博物館所藏的張大千晚期精品力作35件(套)。四川博物院院長盛建武在談到這次展覽的重要性時表示:「這些作品展示了張大千不同歷史時段的藝術風貌,使我們可以一窺早年大千先生師古之跡,繼觀其敦煌尋夢、追唐宋高古之風,再蹤其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終聚中西藝術之精華。無疑是海內外藝術界所期冀的一大盛事。」更有專家感言,此次合璧大展,其意義不亞於之前的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的合璧。

而對於四川的藝術愛好者來說,能在家鄉近距離欣賞到張大千如此多、精、美、全的藝術佳作,實乃幸運。據悉,展期將持續至5月25日,對公眾免費開放。

機會難得全面欣賞張大千作品

四川內江誕生的張大千,在中國近現代繪畫藝術領域中,是一位畫藝卓越、情感豐富、個性鮮明、充滿激情和創作力的藝術大師。曾被徐悲鴻譽為「五百年來一大千」。(臺北)歷史博物館館長張譽騰介紹,張大千的繪畫藝術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其一是早年師習明清以降的文人水墨畫風,作品清新俊逸;其二是中年時期赴敦煌臨摹,一變而趨精麗雄渾之風;其三是晚年發展潑墨潑彩風格,開拓了現代水墨的新境界。」此次的150件展品由吉林省博物院、四川博物院和(臺北)歷史博物館貢獻。值得一提的是,這三個博物機構各自收藏著張大千一個歷史時期的代表作,以此完成張大千藝術生涯的「完整拼圖」。比如,吉林省博物院在上世紀60年代徵集到大量近現代書畫名家的作品,其中以張大千的作品數量最為豐富,達到百件以上,成為其特色收藏之一,此次吉林省博物院選取張大千的畫作35件,涉及山水、花鳥、人物各科,均為1949年以前的早期和中期作品,較為清晰地反映他五十歲以前的畫學經歷和畫風嬗變過程,是研究早期繪畫的珍貴資料,其中部分作品更來自大收藏家張伯駒的捐贈。吉林省博物院院長趙瑞軍表示,這次畫展完整再現張大千早中晚不同時期的作品風貌,為全面欣賞張大千的藝術提供了極為難得的機會。

而坐落在大千故鄉的四川博物院,和吉林省博物院、(臺北)歷史博物館同樣作為收藏藝術作品的重鎮,除了其早期作品外,更有百餘件張大千於敦煌臨摹石窟壁畫之作,「這些作品提供了追索其精麗巨構與重彩畫風轉變的重要軌跡。」

高端講座一氣呵成領略大千傳奇

「作畫如欲脫俗氣,洗浮氣,除匠氣,第一是讀書,第二是多讀書,第三是須有系統,有選擇地讀書。」張大千以這樣的讀書論開啟了自己的世界藝術之旅和行走之旅。為了從學術上為張大千藝術研究者提供更好的交流機會,在本次大展舉辦期間,四川博物院還邀請全球多位張大千藝術研究專家舉辦多場學術交流。其中一場由臺灣地區學者、著名張大千研究專家巴東主講的學術講座格外吸引眼球,四川博物院副院長魏學峰也準備與巴東展開一場關於張大千藝術的對話。張大千自述「一生最識江湖大」,這些精心安排的講座,或許能一氣呵成領略張大千的大千傳奇。成都商報記者謝禮恆

張大千和溥心畬的亂世佳人們

于非闇1935年撰文,把張大千和溥心畬並稱為「南張北溥」。這兩位比肩的畫壇巨匠,毫無疑問都具有精妙絕倫的藝術造詣。然而他們畫筆之外的現實命運,卻令人咋舌地大相逕庭。張大千一生叱吒風雲,頗有時勢造英雄的氣魄,不愧為「五百年來一大千」;舊王孫溥心畬則一輩子揮之不去落魄與悲涼,只可謂今之古人、生不逢時。在他們錯綜複雜的人生脈絡中,各色女人陸續擔當了極為關鍵的角色。是紅袖添香還是紅顏禍水?點點滴滴折射出兩位大家的傳奇。

滾滾紅塵中拈花微笑

在種種姻緣紛至沓來之前,張大千曾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初戀。他的那個她,是青梅竹馬,比他大三個月的表姐謝舜華。

痛失純愛初戀落髮為僧

張大千的母親見兩個娃娃這麼投緣,就在他倆十歲時定了親。定親後,小姐姐對少年張大千更是體貼,這讓情竇初開的他,更認定了這位未婚妻。18歲時,八弟張大千隨二哥張善孖去日本學兩年染織,說好了回國後就成親。臨走那天,未婚妻懷揣四個熱乎的雞蛋,躲在村外的林子裡等著他,一直把他送到大路上才依依惜別。誰料這一別,竟成了訣別……1918年冬天,19歲花季的小姐姐患幹血癆病逝。據說是她太思念未婚夫,終日鬱郁,拖垮了身體。空悲切!舊式女人的痴情等待,往往伴隨著強烈的自我耗損。若她能有一些新女性的獨立灑脫,一邊等待一邊好好保重自己,後來的故事是否會全部改寫呢?

一心盼著早日回老家與之團聚的張大千,在日本驚聞噩耗,猶如五雷轟頂。痛徹心扉的大男孩不顧國內局勢危急,立刻回來奔喪。無奈當時張勳復闢,內地一片混亂,他到上海後發現無法回到交通不便的四川內江。在張善孖的督促下,只好又回日本繼續學業。

在這段還未真正成親的初戀中,張大千把他整顆的赤子之心都放在裡面了,這也是他唯一全心全意的戀愛,毫無保留。當愛情之夢猝然破滅後,沒有女人再這樣完整地擁有過張大千的一腔愛意。

1920年,仍然深陷情殤的張大千,終於回國。伊人已去,事業迷茫,不知何去何從的張大千遁入空門,在上海松江禪定寺出家了。「大千」正是出家時所賜的法號。三個月的禪修生活,讓原本苦悶不堪的21歲青年好好清空自己,靈性大開,平靜了許多,也看開了許多。但是他終究塵緣未了,在當了百天的和尚後,被二哥押回老家。

短暫的出家修行,讓本來就很有慧根的張大千境界高闊不少,日後更多豁達與圓融,瀟灑與豪邁,能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佛語禪心伴終生。

不滿包辦婚姻納妾生子

被「押」回老家後,張大千才知道家裡人已經為他包辦了另一門親事,新娘是19歲的曾正蓉。張大千不喜歡這位矮矮胖胖的夫人,勉強成婚後不久,就去上海拜師了。溫順的曾正蓉就這樣被擱在一邊,日後盡職盡責料理家務、伺候公婆。可能是張大千一直冷落她,結婚十年之後,她才生下唯一的女兒。這種感情上被遺棄的心酸與苦痛,與誰能說?

婚後兩年,張大千娶了含苞待放的黃凝素為妾。她漂亮、苗條,又精明能幹,還略懂一點畫事,甚得夫君歡心。張大千的許多仕女畫,就是以這位小自己8歲的川妹子為模特。二太太不僅為夫君帶來創作靈感,還為張家開枝散葉,一共生下8個子女。不斷地生孩子,還要照顧這麼多孩子,讓黃凝素大多時間只能在家,不能陪伴四處闖蕩遊歷的張大千。這為十多年後三太太的進門,埋下伏筆。而三太太的受寵,讓性格要強、脾氣火辣的黃凝素長年備受冷落與煎熬,終日以牌為友,以至於後來紅杏出牆,1947年與張大千離婚。從15歲嫁入到40歲離開,這25年最風華正茂的時光,她全部獻給了前夫張大千。

上海遇知音終生相顧惜

在娶妻之後,納妾之前,張大千其實另有一段珍貴良緣。或許是太過珍貴,他把此段相知相惜的感情升華為飽含平等與尊重的知己關係。

1920年秋,張大千來到上海,拜師前清名士曾熙和李瑞清,學習書畫。當時他借住在寧波巨富李薇莊的家宅中,與同歲的李家三小姐李秋君相識。清麗可愛的秋君自幼喜歡繪畫,拜吳吉芬、李瑞清為師,專習仕女,天賦極高。兩人彼此欣賞對方的才華,也傾慕對方的風雅。難得才貌雙全的三小姐動了情,李家隨後提出願將秋君下嫁給大千。憑著男人的直覺,張大千跪下,誠惶誠恐地拒絕,坦言自己在家鄉已娶妻室,哪能委屈一代才女秋君作妾!

秋君此後竟然終身未嫁,繼續精進丹青,成為上海著名畫家。但她仍然甘心侍奉大千,如賢妻一樣無悔奉獻。甚至在大千雲遊四方時,收徒弟的大事,都由秋君來定。徒弟們也敬她為「師娘」。張大千格外珍惜這位知己的厚愛,走到哪裡都寫信與之分享他的藝術見聞與感悟,無論是上黃山,去敦煌還是後半生客居海外。這些心裡話,只與秋君說,連大千身邊的妻妾都沒這個福分。如此習慣一直持續了40年,直到秋君去世。抗戰前,張大千還把自己的兩個女兒過繼給已經三十多歲的秋君,怕她孤單。秋君則悉心照顧和培養,視作親生。

這段柏拉圖式的絕戀,不禁讓人扼腕長嘆,恨不逢時未嫁成!但轉念想來,張大千這樣「束之高閣」的處理,於他於她,恐怕都是最為明智。李秋君是張大千一生的摯愛,不是妻子,卻勝過所有的妻妾。其她紅顏,都是張大千生命中的過客,情愛來了,情愛去了,但是惺惺知己情才是張大千最大的牽掛。他曾在秋君晚年時,寫信道:「一生曾蒙無數紅顏厚愛,然與三妹相比,六宮粉黛無不黯然失色。」男女之愛,超然若此,已有永恆的況味。

北平藝人十年患難與共

大太太持家,二太太生娃,交遊甚廣、名聲日隆的職業畫家張大千,身邊缺少一位可以帶出去應酬的大方女眷。

1935年,他來到北平準備畫展,花費巨資租下頤和園內的聽鸝館作為住處。這裡曾是慈禧太后聽戲的園子,風景怡人,讓張大千的繪畫從「師古人」漸入「師造化」的階段。初春時節,張大千認識了16歲的北平藝人懷玉姑娘。吐蕊之年的懷玉,一雙纖纖素手,讓畫家醉心不已。他在以她為模特的仕女畫中題詩,把懷玉喻為格調高雅的雪裡梅花。畫裡畫外,兩人情投意合,親密無間,張大千欲納之為妾。同住聽鸝館的二哥張善孖堅決反對,只因懷玉是藝人!且不論這個理由本身,二哥對於張大千來說,長兄如父,恩重如山。張大千的成長與習畫;去日本留學;闖蕩上海畫壇;四處遊歷;來北京發展等,無論畫技還是人脈,一路都是張善孖手把手教養與引薦。既然二哥不贊成,八弟只好澆滅這短暫的火花。還不諳世事的懷玉,為此很是傷心失落了一陣。殊不知,禍兮福之所倚,且看半年後嫁給大千的另一位北平藝人的命運,就明白了。

同年初秋,黃凝素在蘇州待產,不安分的張大千又看上了唱京韻大鼓的藝人楊宛君。19歲的宛君秀麗聰慧,身材高挑,同樣有一雙凝脂玉手。這樣的天生尤物,張大千情不自禁要俘獲。他請于非闇做介紹人,與宛君姑娘相會,其才華與談吐讓宛君很是傾心。況且張大千當時已是知名畫家,生活闊綽,雖然年齡比她大一倍,但是家境清貧的宛君還是樂意做她的三太太。

有勇有謀的宛君後來救過丈夫一命。當時張大千落入日本人手中,危急之時,只見一輛醫院的救護車疾駛過來。宛君和醫生朋友下車,鎮定地騙過日本軍官,稱張大千患上傳染性肝炎,急需回醫院救治。日本人一聽,嚇得趕快讓他們都上車,也顧不得多問了。這次救命之恩,讓張大千十分佩服宛君的機智與膽識。

「七七事變」爆發後,兩人從北平歷經磨難逃到香港,再取道柳州、梧州、重慶,回到成都。張大千全家老小,自此隱居青城山上清宮數年。其間,三位夫人以姐妹相稱,不得不佩服張大千對內管理的本領。

再後來,宛君跟隨大千去了敦煌。那段極為艱難困苦的荒涼日子,吃的是大麥炒麵,睡的是黃土窯洞,背後有多少宛君的艱辛付出?無論風光還是苦累,大千與宛君夫唱婦隨的日子,大約持續了近十年,直到下一位少女走入張大千的心扉,就像當年宛君一樣,勢不可擋。

1949年,張大千攜四太太離開大陸,留下了剛剛三十出頭的年輕宛君,從此與丈夫天各一方。她沒有子女,一個人熬過接連不斷的政治鬥爭,生活之悽涼慘澹,不敢想像。即使如此,她仍苦等了張大千一輩子,直到年逾古稀,臨終彌留之際還在呼喚:「大千,我能見到你嗎?」這忠貞不渝的等待,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俏佳人作陪暢遊四海

長江後浪推前浪。楊宛君的「後浪」,是她萬萬沒有想到的徐雯波。這位比楊宛君小十幾歲的少女,是張大千女兒張心瑞的同學。她平時喜愛畫畫,有一天得知心瑞的父親就是張大千,於是很想來目睹一下這位畫家。沒想到,當時46歲的張大千見到這位16歲的盈盈佳麗,先被她的嫻靜優雅迷住了。

一位是正遭遇「中年危機」的大畫家,才高八鬥,但家事纏身(與黃凝素矛盾很大),日子過得鬱郁煩心;一位是父母雙亡、寄住在姑母家的文藝美少女,青春如初露,但內心很渴望父親般的疼愛與導師式的指點。

於是張大千答應徐小姐可以經常來家看他作畫,徐也欣然前往。兩人秘戀之後,張大千又儘量抽空去她姑母家畫畫,博得姑母的認可。姑母雖然仰視張大千的才華,但堅決反對這門親事。

畢竟徐雯波出身於書香門第,受到良好教育,父母都是大學畢業,不幸在瘟疫中早亡。這樣亭亭玉立的女學生,怎能嫁給比她大三十歲的老男人做四姨太呢。但是小女子鐵了心要嫁,並以懷孕為由,姑母只好同意。1947年,這對老夫少妻低調完婚,兩年後離開大陸,後半生漂泊海外。張大千沒有看錯,徐雯波的確是一位內外兼修的全能妻子,而且在他晚年時寸步不離、精心照料。1983年,張大千在臺北病逝。在這四房妻妾中最風光,陪伴大千時間最長的徐雯波,終究失去了摯愛的丈夫。晚年的她,拜馬壽華為國畫老師。在畫案旁,她定是常常想起大千揮毫潑墨的身影吧?

相關焦點

  • 在上海品讀摩耶精舍,攝影裡的「張大千園林」
    澎湃新聞獲悉,2020年11月11日至2021年4月11日,上海餘德耀美術館將舉辦展覽「摩耶精舍:張大千的園林」(The Abode of Illusions: The Garden of Zhang Daqian),展出一組由胡崇賢攝影、張大千題識,兩位藝術家共同創作的作品。
  • 張大千為愛出家為僧,僅過了3個月便還俗,原因讓人哭笑不得
    其實,張大千在這個時候也曾致力於佛教,但他在焚燒戒律時犯了一個錯誤(在佛教儀式中,任何人逃入虛空,剃鬚後,他都會用香火焚燒僧人頭上的傷疤,這是佛教的正式弟子)。因為他認為佛教本來就沒有焚戒的規矩,這是梁武帝自己創造的圖案。起初,「燒環」只是死囚經歷的。梁武帝信佛後,特赦天下死囚。
  • 張大千書畫才情第一,引得無數少女盡折腰!
    張大千在中國近現代繪畫藝術領域中,是一位畫藝卓越、情感豐富、個性鮮明的藝術大師。曾被徐悲鴻譽為「五百年來一大千」。今天我們主要來說說張大千的情感生活。張大千曾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初戀,是比他大三個月的表姐謝舜華。張大千的母親見兩個娃娃這麼投緣,就在他倆十歲時定了親。
  • 蔡志忠落髮為僧,曾說:我們要來這輩子不是要來換取名利……
    近日,少林寺藏經閣內,莊嚴肅穆,佛音迴蕩,享譽海內外的我國臺灣著名漫畫家蔡志忠在此落髮為僧,從此成為少林寺大家庭的一員,法名釋延一。延一曾在央視一期《開講啦》節目上這樣鼓勵同學們,他說(摘錄):我們生命其實是有限的,我們要來這輩子不是要來換取名利,換取財富,這些都帶不走的。成功就是我們做出了什麼事情,是讓多少人獲益,而這件事情使 我們的名字附著在上面。
  • 盧偉冰痛失知音 申開朗離開榮耀 以後和誰互懟?
    這些年小米和華為的爭端從未停止,經過這幾年的發展,國內手機市場華為和小米已經不是一個量級的選手了,所以下面這個圖還是非常生動的,小米要對標華為,華為卻讓小弟榮耀上?不過對於數碼圈的吃瓜群眾來說會失去不少樂趣,畢竟盧偉冰少了一個對手,不會伯牙絕弦了吧,自己的高山流水遇知音已經離開榮耀了啊!
  • 百年巨匠——張大千
    為現當代畫壇上最具影響的國畫大師之一,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也是世界畫壇上著名的藝術偉人。20世紀50年代,張大千遊歷世界,獲得巨大的國際聲譽,被西方藝壇贊為「東方之筆」。百年巨匠-張大千 第3集:東張西畢 張大千是全能型畫家,其創作達「包眾體之長,兼南北二宗之富麗」,集文人畫、作家畫、宮廷畫和民間藝術為一體。
  • 布局精妙,一步一景,張大千繪《溪山圖》
    這幅《溪山圖》就是典型的傳統面貌,畫中一步一景,構圖精妙,讓人真想走入畫中,和山水為友,享受松風泉聲帶來的妙趣。張大千 溪山圖《溪山圖》是張大千中期作品,創作於1946年。這個階段,張大千在四川一帶遊歷,蜀中奇美的山水對他創作影響很大。畫中出現的奇峰怪石匯總了蜀中多處名勝風光。
  • 國畫大師張大千,心中一定要有繪畫的境界,對後世影響頗深
    作為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張大千堪稱是百年難得一遇的奇才,由他創作的潑墨山水畫,藝術性是非常高的,直到今天仍然無人能出其右,也是一件非常值得稱道的事情。而在進行繪畫創作的時候,張大千也曾經表示,心中一定要有繪畫的境界,才有可能在繪畫作品當中體現出來,而這一點,對後代的繪畫家影響頗深。
  • 未婚妻去世,張大千選擇出家。僅過10天就還俗,原因讓人哭笑不得
    在中國繪畫界有諸多位大師級人物,比如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這裡不得不提焦點名人張大千,他之所以焦點,是因為這位不僅是個享有盛名的畫家,更是一個風趣灑脫的男人。張大千在21歲那年,因極度思念病逝的未婚妻而萌生了出家的念頭,隨之他便住進了上海松江的禪定寺,還讓主持為之取名「大千」的法名,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為了愛情出家,張大千的行徑已經很另類,但他還不滿足。據說燒戒是斷除我執的標誌,戒疤越多,說明戒律越高,於是張大千便從松江一路化緣到寧波,希望當時佛門中聲望最高的諦閒法師能為之燒戒疤。
  • 張大千藝術博物館以「八德園」為藍本,預計明年9月完工
    去年9月,張大千弟子孫雲生之子孫凱向成都市政府捐贈其繼承和收藏的張大千物品與畫作共計645件,實現了張大千落葉歸根,「畫圖留與後人看」的夙願。同期,張大千藝術博物館建設工作全面展開。孫凱早前在接受《東方早報》專訪時就曾言意欲重建八德園。據他介紹,「八德園中的一草一木,湖水奇石,張大千都親自設計,並從中國古詩詞中找出典故雅號給每一處景致命名。
  • 張大千:一生1妻3妾6情人,摯愛卻是讓他三跪且始終愛而不得的她
    比之這類「痴」,還有一種韻味不一樣的「痴」,只是,相比之下,這種「痴」不是成眷屬,而是終生的思念和守候,如民國時期被西方藝壇譽為「東方之筆」的張大千與同為畫家的李秋君。張大千對李秋君的「痴」,是被深藏的「痴」,而這深藏,大約也是痴的一種。
  • 張大千:老牛愛吃嫩草,傳奇的一生
    碰上有一天,黃賓虹去看曾農髯,見其書桌頭放著一幅石濤的手卷,以為是真跡,一下子就痴迷住了,愛不釋手,要買。曾農髯說:「這是我學生張大千的啊,你要買,找他吧。」黃賓虹屁顛屁顛兒過來找張大千了。張大千很是喜歡。曾經的喪愛之痛,以及要入寺為僧的壯志,已經忘得一乾二淨啦。
  • 上海齊白石藝術研究會會長-湯發周解讀張大千的精品書畫!速藏!
    孫養儒曾祖孫家鐸,系鹹豐狀元、光緒帝師、京師大學堂創辦人孫家鼐二兄;祖父孫傳樾,系孫家鐸次子,後迎娶李鴻章兄瀚章次女;其父孫多森為孫傳樾次子,系中國銀行第一任總裁;其伯父多鑫為李鴻章四弟蘊章孫女婿,族伯多鈺為李瀚章孫女婿;其二姑嫁李瀚章長孫李國成。孫氏因時任中孚銀行董事的傅增湘之關係而與張大千結交,多有獲贈,均極精之什。2.羅桂祥舊藏。
  • 張大千:在大連畫的什麼畫?
    我喜歡張大千的畫,不單單因為他是中國現代畫壇上最具影響力的國畫大師,還因為他的畫裡有不一樣的傳奇故事。張大千師古而出新,境界高絕,是中國繪畫史上百年不得一見的天才。每一位大師的成功都離不開勤奮和努力,張大千年輕時就曾花費大量時間臨摹古人名作,而且隨著繪畫技法的不斷成熟和創作思想的不斷升華,張大千臨仿石濤和八大的作品深得精髓,幾乎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境界。
  • 聽蜀僧濬彈琴:離了故土的人,在哪裡都是過客,心都是客心
    得閒,查閱古琴曲和相關詩詞的資料,查到「綠綺」,有遇知音的感覺。且不說綠綺是西漢司馬相如一曲《鳳求凰》偷得卓文君美人心的著名作案工具,就只這「綠綺」二字看著就心思兒漣漪圈圈的。漢字美妙呢,著實美妙。綠是色彩,綺是有花紋的細綾,綠綺就是綠色的有花紋的細綾。僅這兩字,有顏色,有材質,還有材質的模樣和品質,看得見摸得著似的。
  • 張大千「仙山樓閣圖」
    張大千「仙山樓閣圖」 「仙山樓閣圖」的軸頭與軸裹 展開畫軸,畫作的技法更加與眾不同。
  • 老照片:圖1穿和服的川島芳子,圖6張大千和小他30歲的少妻
    圖:穿和服的川島芳子 圖:民國時期的末代格格金默玉。金默玉本名愛新覺羅·顯琦,清朝肅親王愛新覺羅·善耆第十七女,川島芳子胞妹,被稱為是「清朝最後一位格格」。
  • 論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的時代意義
    張大千先生是中國現代藝術史上的一代宗師。他一生致力於傳統繪畫藝術的整理、發掘、革新和發展。他以文化使者自任,足跡遍及南北美洲及歐洲各國,不遺餘力地傳播和弘揚祖國的文化藝術,贏得了廣泛的讚譽。1957年紐約美國世界美術協會,公舉大千先生為「當代第一畫家」。大千先生才華橫溢,多才多藝,其詩、書、畫、印、鑑,堪當五絕。徐悲鴻先生尊其是「五百年來第一人」。
  • 張大千:我看青山多嫵媚!
    中國畫自唐宋而後,有文人畫一派,不免偏重在筆墨方面,而在畫理方面,則比較失於疏忽。如果把唐、宋大家名跡拿來細細地觀審,那畫理的嚴明,春夏秋冬、陰晴雨雪,簡直是體會無遺。如董源畫樹,八面出枝,山石簡直有夕陽照著的樣子,關仝畫叢樹,有枝無幹。這豈是平面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