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的時代意義

2020-12-22 遠志說畫

張大千先生是中國現代藝術史上的一代宗師。他一生致力於傳統繪畫藝術的整理、發掘、革新和發展。他以文化使者自任,足跡遍及南北美洲及歐洲各國,不遺餘力地傳播和弘揚祖國的文化藝術,贏得了廣泛的讚譽。1957年紐約美國世界美術協會,公舉大千先生為「當代第一畫家」。大千先生才華橫溢,多才多藝,其詩、書、畫、印、鑑,堪當五絕。徐悲鴻先生尊其是「五百年來第一人」。大千先生的畫,蒼茫不失清潤,深厚中自蘊典雅。有人生動地形容道:如宋元明清諸家齊唱,合出一個當代藝術巨子。本文所要著重探討的是大千先生藝術道路上最重要的轉折:敦煌行及其文化價值。

1941年至1943年的兩年零七個月的時間,大千先生率弟子、蕃僧數十人遠涉敦煌,譜寫了現代藝術史上的一曲壯歌。對於這樣一個繁度浩大的工程,他組織了一個龐大的工作團隊來工作。在古代寺觀及洞窟壁畫的傳統中才有這樣的組織,而對於文人畫家而言,是絕無僅有的。當時已是譽滿域內的大畫家,大千先生為什麼要毅然拋棄都市閒適的文人生活,而到敦煌去尋夢呢?據他自己說:「談起敦煌面壁的緣起,最先是聽曾、李兩位老師談起敦煌的佛經、唐像等,不知道有壁畫。抗戰後回到四川,曾聽到原在監察院任職的馬文彥講他到過敦煌,極力形容有多麼偉大。

我一生好遊覽,知道這古蹟,自然動信念,決束裝往遊。」此外,葉恭綽先生也婉轉地勸過大千有機會去敦煌一遊。大千先生在晚年為《葉遐庵先生書畫集》所作序言中回憶道:「先生因謂予曰:『人物畫一脈自吳道玄、李公麟後成絕響,仇實父失之軟媚,陳老蓮失之詭譎,有清三百年,更無一人焉。』力勸予棄山水花竹,專精人物,振此頹風;厥後西去流沙,寢饋於莫高、榆林兩石室近三年,臨撫魏、隋、唐、宋壁畫幾三百幀,皆先生啟之也。」大千先生相遇曾、李二師是在1902年前後,從兩位恩師處受到敦煌藝術的感染,是在他剛踏上藝術道路的起始階段,圓這個夢是他遵從師訓的必然,另一方面也是他自身藝術求變的需要。

張大千臨摹初唐菩薩頭像圖卷

著名學者林思進在《大風堂臨撫敦煌壁畫集序》中說:「吾友張君大千,夙負振畸,究心絢素,名高海內,無暇拙言。其平生所撫宋元法畫至夥,顧猶未足,更思探月窟,問玄珠,乃裹糧具扉,西邁嘉峪,稅駕瓜沙……間特告餘,此不徒吾國六法藝事之所祖,固將以證史闕,稽古制。而當時四夷慕化,取效中州,其衣冠文物,流行於今之歐西新世者何限,吾所以勤力為此者,意則在斯。」這麼一說,大千的動機和目的是為了窮探六法的根源,滿足他夢寐以求的六朝隋唐真跡。

從20世紀20年代初到他踏上敦煌之旅的這20年間,他已從一個學藝者成為了傳統派的大家。他意識到在明清的範圍內,把自己的技法歷練得如何純熟,都不能與同時代的傳統派畫家拉開距離,如何把傳統文人畫家的水墨畫風與職業畫家設色精麗的畫風相調和,這才是促使他敦煌之行的根本原因。大千先生去敦煌之前,並不知道那裡有如此宏豐的壁畫,他只知道佛經、彩塑豐富,而且不少佛經已被人盜走,石窟中只剩下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彩塑。他想作為一個畫家,如果能將這些立體的彩塑借他的畫筆而轉移到平面的畫紙上來,也是對研究中國藝術發展史上的一項大成就,所以當初他預計幾個月就能夠完成,沒想到一面壁就近三載。

臨摹北魏夜半逾城圖軸

1941年,大千先生率夫人楊宛君、次子心智以及重慶中央大學教師、徐悲鴻先生的高足孫宗慰赴敦煌。一到莫高窟,大千一行即被滿壁的古代繪畫及精美彩塑所驚倒,大千先生認為都是「歷代傑作,國畫至寶」。於是他決定放棄原來的描繪彩塑的計劃,將這部分工作,交由孫宗慰一人去做,大千自己則改而臨摹石窟壁畫。為了工作進展有序,大千先生首先對石窟進行了編號。大千先生也是中國人中以個人力量為莫高窟編號的第一人。大千先生的編號是據祁連山下來水渠的方向,由南至北,由左至右,再順洞折回向上,有點像英文字的雙線「E」字,歷時五個多月的辛苦工作,共編了309號。準備工作就序,1942年,大千先生又專門聘請了藏族喇嘛畫師昂吉、三知、曉梧格郎、羅桑瓦茲、杜傑林切赴敦煌。同年大千六侄張比德,門人蕭建初、劉力上,知交謝稚柳等人也趕來相助。五位喇嘛畫僧的主要任務之一是準備畫布。

臨摹敦煌觀音像

他們先將畫布銜接得天衣無縫,再繃在木框上,為了易於著筆,要塗抹膠粉三次,用大石磨砑七次,才算完工。同等重要的任務是調製顏料,佛教壁畫的顏料自有其傳統,絕不是傳統中國畫工所熟悉的。摹制壁畫時,大千指導門人、子侄和喇嘛畫僧分工合作,克服各種技術上的困難,例如洞內光線陰暗、空間有限,原壁畫色彩年久變色,顏色剝落、線條隱晦,先要爬上蹲下用玻璃紙覆在牆上勾摹輪廓,然後貼在畫布上,映著日光再用木炭勾出影子,再勾墨線,最後才敷色。凡是佛像人物等主要部分,都是大千親自勾勒上色,其餘樓臺亭閣,或其他背景的裝飾部分,則由他人協助分繪。當時大千常一隻手持蠟燭,一隻手拿畫筆,有時站在木樓上,有時蹲著,甚至還要躺臥在地上描,往往要經過數十次觀研之後才能下筆,每幅均手續繁複,大幅需要兩個多月才能完成,小幅也要十數天。每天清晨入洞工作,薄暮出來時,個個都是蓬頭垢面,就這樣日復一日地在藝術之爐中熔煉著。

臨摹持劍菩薩圖軸

在臨摹的原則上,大千先生強調要「完全一絲不苟地描,絕對不能參入己意」。在對形把握的同時,也從中對壁畫精神內涵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

從時代風格變遷來看,大千先生以為:「元魏之作,冷以野山林之氣勝;隋繼其風,溫以樸寧靜之致遠;唐人丕煥其文,濃敦厚,清新俊逸,並擅其妙。斯丹青之鳴鳳,鴻裁之逸驥矣!五代宋初,躡步晚唐,跡頗蕪下,說世事之多變,人才之有窮也;西夏之作,頗出新意,而刻畫板滯,並在下位矣。」大千先生對於時代風格所呈現的畫跡,觀察入微,他說:「北魏喜誇張,畫多誇大,西域新疆出良馬,北魏畫馬,多以西域,馬蹄較常馬大兩倍,其誇張於此概見。」又如大千先生細緻地臨摹歷代菩薩的手相,以至後來他可以這些不同的手相分辨出這是北魏的、隋唐或宋朝的佛手。進而判定這是一幅隋畫、唐畫或宋畫。學問做到如此精微,這恐怕是張大千先生過人之處吧。正是從這些不為人所注意的小處著手,大千先生才真正領悟到敦煌藝術所包孕的精博,也同時掌握了歷代技巧的遞嬗。

臨摹獅奴圖軸

在藝術精神上,大千先生認為,敦煌壁畫宏大的規模,是中華民族偉大力量的表現,在藝術價值上超過山西雲岡石刻和河南龍門造像,大千先生從十個方面分述了敦煌壁畫對中國繪畫的影響:一是佛像、人像畫的抬頭;二是線條的被重視;三是勾染方法的復古;四是使畫壇的小巧作風變為偉大;五是把畫壇的苟簡之風變為精密;六是對畫佛與菩薩像有了精確的認識;七是女人都變為健美;八是有關史實的畫走向寫實的路上去了;九是寫佛畫卻要超現實來適合本國人的口味了;十是西洋畫不足以駭倒我國畫壇了。大千先生對敦煌藝術的認識,也同時轉化到他自己的藝術實踐中去,無論是線條、設色、布局等方面,敦煌之行以前和以後的作品都大不一樣。他看到壁畫,才知道古人心思的周密,精神的圓到,而對於藝術的真實,不惜工夫、不惜工本、不厭其詳的精密的態度,激發了他力挽畫壇苟且的風氣,上溯古代藝術宏大博雅的精神,以開拓新的文人畫風。

臨摹盛唐伎樂菩薩圖軸

大千先生一共在敦煌生活了兩年零七個月,臨摹壁畫大小共276件,目前藏四川省博物館的有183件,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有62件,還包括莫高窟和榆林窟的作品。另有大千先生臨摹這批壁畫的百餘幅線描稿也保存在四川省博物館。其間所經歷的艱苦實遠非一般人所能想像。正如作家高陽先生所說:「張大千是在敦煌在藝術上的苦行僧,精神上與玄奘西域取經有相通之處,表現了他的勇氣、毅力及對藝術的虔敬。他在敦煌兩年有餘的生活之本身,便是一大成就。」

對於大千臨摹敦煌壁畫藝術價值的認識和評價,一直是畫壇有爭議的。早在1941年夏,大千剛到莫高窟不久,就將自己臨摹的莫高窟單身壁畫二十餘幅寄回成都託友人舉辦「張大千西行紀遊畫展」,此間褒貶不一。有人甚至認為敦煌壁畫是水陸道場的工匠畫,庸俗不堪,畫家沾此氣息更走入魔道。但是大千先生並未因此而退縮,反而增添了在敦煌幹出一番事業的決心。他認為唐、宋畫家必畫壁,敦煌壁畫多是出自名手而非一般工匠所為,「實六法之神皋,先民之矩」。(文/魏學峰)

魏學峰

相關焦點

  • 專家解讀張大千:從地獄裡帶出新中國畫
    張大千,上世紀最富傳奇色彩的中國藝術家之一,對近代中國畫技法的傳承起到決定性作用,尤其是對敦煌壁畫的拯救性臨摹和宣傳貢獻巨大。3月5日,原四川省博物館副館長、省博首席專家魏學峰,就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的意義,在成都博物館做了主題演講。
  • 段文杰|談敦煌壁畫臨摹中的白描畫稿
    一千年間的敦煌壁畫有三種不同形態的定形線:早期,即十六國北朝時代,主要為鐵線描;中期,即隋唐時代,主要為蘭葉描,晚期,即五代、宋、西夏、元時代,主要為折蘆描和以多種線描塑造同一物象的靈活多變描法。第三種功能線是提神線,是在壁畫定形上色後,或因色彩覆蓋後底線模糊不清,或因一些重要部位需要強調,以及人物頭部開臉傳神等而用較深的墨線再一次精確的刻劃。
  • 千年莫高窟背後: 誰締造了敦煌壁畫?|頂尖博物館探訪③
    ,沒有一點縫隙,張大千對隨行的人說:「不得了!他驚嘆於敦煌壁畫的藝術成就,提出「敦煌壁畫是出自名手而非工匠」的觀點。佛教最初傳入中國時,典籍數量有限,除了參考文字,畫師們必須充分發揮想像力,才能完成一幅完整的壁畫。張大千由此認定,這些壁畫作者絕不是普通的工匠。至今仍有許多畫家贊同這一觀點。日本著名畫家平山鬱夫生前第一次去莫高窟,「如同觸電似的不動地停立著」。
  • 敦煌壁畫「動畫」記
    將精彩絕倫的壁畫轉化為活潑平易的動畫,是前敦煌研究院榆林窟講解員許鑫盼了6年的夢想。2014年聽說國外有人把名畫做成動畫,他試圖聯繫過對方,看看能否也在敦煌壁畫上實現這一構想,但未能如願。「自己實在沒有能力,只有那個心思。」許鑫笑言,6年前未實現的心願,現在終於有團隊做出來了。
  • 百年巨匠——張大千
    20世紀50年代,張大千遊歷世界,獲得巨大的國際聲譽,被西方藝壇贊為「東方之筆」。百年巨匠-張大千 第3集:東張西畢 張大千是全能型畫家,其創作達「包眾體之長,兼南北二宗之富麗」,集文人畫、作家畫、宮廷畫和民間藝術為一體。
  • 張大千:老牛愛吃嫩草,傳奇的一生
    ,應該就是臨摹敦煌壁畫。1940年10月,張大千帶著他的三老婆楊宛君,還有兒子心智來到敦煌。敦煌有什麼?敦煌有莫高窟,是這個世界最一流的壁畫,可惜千百年來,一直隱藏在大漠深處的石窟中,少有世人可見。張大千此行,就是要一筆一筆地將敦煌莫高窟裡的畫,全部都臨摹下來。
  • 國畫大師張大千,心中一定要有繪畫的境界,對後世影響頗深
    在1941年的時候,張大千帶領自己的學生和家人一同來到了敦煌莫高窟,打算潛心研習壁畫作品。也正是在這裡,張大千體驗到了古代繪畫的精髓,並運用到自己的繪畫作品當中,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效果。在臨摹壁畫的時候,張大千還曾經為莫高窟編號,堪稱是藝術界的第一人。
  • 馬莉:敦煌壁畫中佛教法器圖像研究的現狀及意義
    如李力《從考古發現看莫高窟唐代壁畫中的香爐》、王明珠《定西地區博物館藏長柄銅香爐——兼談敦煌壁畫的長柄香爐》、王惠民《敦煌與法門寺的香供養具——以「香寶子」與「調達子」為中心》、戴春陽《敦煌石窟覆鬥頂的考古學觀察——覆鬥頂非模仿鬥帳》、王樂《敦煌手繪幡帶的圖案類型》、胡同慶《敦煌壁畫中的杖具——錫杖考》、楊森《敦煌壁畫中的麈尾圖像研究》、郭俊葉《敦煌火珠圖像探微》、劉永增《敦煌石窟尊勝佛母曼荼羅圖像解說
  • 70多年前的「向遠西行」,敦煌展關山月西行寫生與臨畫
    展覽藉由關山月先生的繪畫和經歷回溯了歷史的溫度,力圖帶領觀眾通過勾勒那個特殊時代的文化風貌與精神氣質,感受烽煙時代中的文化清流。在這一非凡的寫生旅程中,他獲得了完全不同於嶺南地域風貌的視覺體驗,敦煌壁畫的獨特風格、雄渾瑰麗的西北景色和多民族的奇異風俗為他的作品注入了新的活力,對他後來的美術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目前,關於關山月這次臨摹敦煌壁畫的資料很少,能見到的只是他寫的一些回憶和深圳關山月美術館收藏他的82張敦煌臨畫。
  • 張大千「仙山樓閣圖」
    「晉唐遺夢·絕世孤品」 立秋之後,因疫情推遲的嘉德「大觀」之夜姍姍來遲,其中不乏有唐寅、董其昌等人的傳世名跡,但論最受矚目之作 張大千「仙山樓閣圖」
  • 六年級下冊第23 課《敦煌壁畫》學習方案向大家展示敦煌壁畫之美
    教學重點:抓住重點語句及文段,認識敦煌壁畫的特點和價值,體會我國古代藝術家的卓越才能和頑強意志。教學難點:通過理解重點語句及文段,體會課文表達的情感,提高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和領悟文章思想情感的能力。教學準備:搜查有關敦煌及敦煌石窟、莫高窟壁畫的資料。
  • 文創測評︱當千年壁畫成為動畫新番,雲遊敦煌的體驗如何?
    敦煌壁畫本就是集世界藝術之大成,人物姿態生動雅致,環境場景包羅萬象,色彩沉穩卻不失絢麗,我們的作品本該如此韻味無窮。這種風格上的回歸,對國產動畫來說,或許是一次極具引導意義的開拓與創造。動畫劇《五百強盜的罪與罰》 西魏的壁畫風格很有流動感,極具感染力劇情:故事簡單?忠於壁畫?
  • 幾分鐘看懂敦煌壁畫,「雲遊敦煌」小程序又上新了動畫短劇
    在多人多角色配音的講述中、在壁畫斑駁的質感裡,3-5分鐘的動畫讓古老的敦煌壁畫煥發出了鮮活的生機,更真切地走近了大眾。用戶除了傳播和分享,還可以通過動畫劇中的角色扮演,自己參與配音與互動。事實上,動畫劇是敦煌研究院與騰訊動漫、騰訊影業三方合作的一個傳統文化項目。
  • 敦煌藝術傳承丨王宏恩教授現場解讀敦煌壁畫藝術
    王宏恩,1954年12月26日生於甘肅靈臺縣,西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退休教授,碩士生導師,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客座研究員。曾受聘瓜州縣文物局,擔任敦煌石窟——東千佛洞西夏壁畫臨摹研究工作藝術總監。2019年11月27日上午九點,王宏恩教授在蘭州理工大學彭家坪校區展覽館對敦煌壁畫藝術(高清複製)進行解讀。展覽館現場今天的敦煌早已成為了藝術聖地,敦煌藝術也成為畫家心中的嚮往。可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王宏恩選擇敦煌時,卻是組織的安排而非自覺的選擇。
  • 敦煌壁畫中的秘密
    敦煌壁畫,是中國巖彩畫的集大成者。莫蘭迪會發現,敦煌莫高窟的巖彩來自天然礦石、進口寶石、人工製造化合物的綜合運用,一張張壁畫背後的材料價值就造價不菲,遠勝於他畫的靜物小品。
  • 「史論」金成輝丨20世紀中期民族美術研究所的敦煌考察研究
    民族美術研究所組織研究人員赴敦煌考察研究,為編寫美術史教材收集石窟藝術方面的資料。在敦煌莫高窟的兩個月中,通過臨摹壁畫和調查洞窟,積累了豐富的研究資料,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民族美術研究所的敦煌考察並沒有呈現出清晰脈絡和整體面貌,通過現有文獻的梳理與辨析,從文化語境、考察目的、人員組成、考察過程、成果與影響五個方面分析此次考察的具體細節,進而明確民族美術研究所敦煌考察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 「敦煌動畫劇」首播:漫遊千年壁畫,探索虛擬觀展新模式
    原標題:「敦煌動畫劇」首播:漫遊千年壁畫,探索虛擬觀展新模式「傳說山中住著一隻美麗的神鹿,從來沒有人親眼見到過它……」隨著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配音聲響起,觀眾原本熟悉的敦煌壁畫上的人物也隨之動了起來。這是4月13日在「雲遊敦煌」上首播的「敦煌動畫劇」——《神鹿與告密者》中的場景,新劇短小精悍,既延續了敦煌壁畫原有的藝術性,又增加了新的元素,令觀者欲罷不能。
  • 常書鴻:若有來生,仍守敦煌
    著有《敦煌藝術的源流與內容》、《敦煌藝術》、《敦煌壁畫藝術》等。 左:常書鴻在臨摹壁畫 右:1959年10月,畫家常書鴻(左二)在指導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人員臨摹壁畫。
  • 【發現敦煌】敦煌壁畫中的天馬
    【發現敦煌】敦煌壁畫中的天馬 2021-01-13 17: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