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測評︱當千年壁畫成為動畫新番,雲遊敦煌的體驗如何?

2020-12-03 澎湃新聞

2020年初,為支持防疫工作,敦煌莫高窟暫停開放。敦煌研究院在3月上線了「雲遊敦煌」微信小程序,以一種更便捷的方式,讓我們能隨時隨地欣賞那些大漠中的壁畫,在家「雲遊」敦煌。

更使人眼前一亮的是4月上映的「敦煌動畫劇」,不僅是千年壁畫「聲動首映」,還讓觀眾參與動畫配音,看似「好看又好玩兒」。那麼,在國產動畫愈發受到關注的今天,敦煌動畫劇的突破性如何?而敦煌研究院和騰訊聯動的「雲遊敦煌」小程序,是否能帶人走進千年敦煌的現場?我們對其稍作測評。

敦煌動畫劇 《太子出海尋珠記》

畫面:可貴的本土美術風格

「四月新番」,對喜愛動漫的人來說非常重要,因為每年四月在日本上映的動畫大多是重頭戲,傑作輩出。而這個春天,每日一集地追「敦煌新番」,也是我看動漫二十多年來的第一次,期間數次回憶起幼時在電視機前看《九色鹿》、《大鬧天宮》的感受。

改編自敦煌壁畫的動畫《九色鹿》 上海美影廠,1981

當年的國產動畫沿承中國動畫學派,畫面和配音都有獨特的張力和感染力,如今國動做得很漂亮,但主流風格與當代日漫相似度太高,總覺得缺點韻味。其實,曾經極具中國風格的動畫,在世界上影響很大,手塚治虫就是看了上海萬氏兄弟導演的《鐵扇公主》後棄醫從「漫」。

亞洲第一部長篇動畫《鐵扇公主》 中國聯合影業公司,1941

1981年,手塚治虫與萬籟鳴相見,激動地說:「我是看了你的片子以後,才搞動畫的。」二人合作了一張孫悟空和阿童木的珍貴「合影」,臨別時手塚治虫手繪兩張阿童木給萬籟鳴作為紀念,可見中國動畫的世界地位。

孫悟空與阿童木的珍貴「同框」

之後,手塚治虫影響了藤子·F·不二雄、鳥山明等日本漫畫名家,日本當代漫畫才迅速起航,而中國動漫的發展卻差強人意。九十年代、千禧年代那批獨具風格的中國漫畫家受到的關注十分有限,近些年國產動漫起勢後,由於多方面的原因,從畫面到分鏡幾乎都有濃濃的「日漫風」,尤其是動畫劇集,愈發精良的美術畫面與日漫如出一轍,卻也少了本土感染力。

手塚治虫贈給萬籟鳴做紀念的畫作之一

本以為只有在幾年出一部的國產動畫電影中,才能偶爾得見中國動畫導演的本土風格,這次卻在四月的「敦煌動畫劇」裡眼前一亮,看到以「敦煌壁畫」為原型的畫面,非常令人振奮,不僅回歸了我們自己獨有的美術風格,還被千年壁畫的美妙深深感染。敦煌壁畫本就是集世界藝術之大成,人物姿態生動雅致,環境場景包羅萬象,色彩沉穩卻不失絢麗,我們的作品本該如此韻味無窮。這種風格上的回歸,對國產動畫來說,或許是一次極具引導意義的開拓與創造。

動畫劇《五百強盜的罪與罰》 西魏的壁畫風格很有流動感,極具感染力

劇情:故事簡單?忠於壁畫?

作為動畫劇,即使美術方面「站在了巨人肩膀上」,故事及劇情是否具有吸引力仍會影響口碑。綜合來說,敦煌動畫劇的評價褒貶不一。

聲演愛好者清水說:「我和朋友們看了一下,敦煌動畫劇的設定還是有趣的,故事本身也很有教育意義,像九色鹿就是我小時候看過的啟蒙動畫,可惜這個故事對成年人可能就沒有太大吸引力了。從故事本身來說,我覺得它更適合小朋友,但我擔心他們是否能接受這種畫風,雖然作為成年人我會覺得這種畫面很美。」

動畫劇《神鹿與告密者》 莫高窟第257窟《九色鹿》

敦煌愛好者蔣川卻覺得:「我很喜歡這些故事,故事很完整,甚至還覺得有點懸念,主要他們就是敦煌壁畫上原汁原味的故事,還原度很高。唯一有點遺憾的是,佛教故事中其實有很多隱喻,他們可能沒有表現出來這一塊。」

動畫劇 《太子出海尋珠記》的主要角色 莫高窟第296窟《善事太子》

雖說佛教因緣故事,大多相對簡單,但也有不少故事情節動人,有充分的改編空間,為何沒做出腦洞大開的改編呢?製作團隊其實有自己的想法。

敦煌動畫劇項目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這次動畫劇的5個故事,是從上百個敦煌壁畫故事中先精選出20個,再又綜合挑選了5個具有不同時代代表性、不同藝術風格差異性的素材,並且與敦煌研究院的老師一起,「對這些故事去每一幅地找到了壁畫原型」,初衷便是以「忠於壁畫」前提,「先上第一批,看看大家喜不喜歡,有什麼反饋」。

「那些經文故事,是敦煌研究院的前輩一代一代人的考究,才解碼了出來」,所以「一定不能對壁畫或者對經文有任何編撰和杜撰」,人物名字、人物動作、人物關係、情節發展等都要遵循壁畫,「我們希望是去還原和呈現,不是再次創作新的數據內容……是真真實實地還原了敦煌原樣,做成動畫的形態。」動畫負責人提到。

動畫劇《仁醫救魚》 莫高窟第55窟《流水長者子》

雖然以還原壁畫為原則,但敦煌研究院的老師仍然允許動畫團隊發揮一定創意。

在故事創意方面,《誰才是樂隊C位》值得討論。有人覺得這個故事毫無情節,對話過於現代,沒有敦煌的感覺,也有人覺得這個故事很貼合時下流行,接受度稍高。

動畫負責人透露:「本來我們沒有選《反彈琵琶》,因為它沒有故事,但這幅壁畫真的是非常完整,非常罕見,它的藝術風格在敦煌壁畫裡也非常高,所以我們包裝了一個鬥藝的場景,想去呈現它,並不是為了教育大眾,而是希望大家可以通過這個壁畫看到,一千年前,我們有這麼一個美麗的宏大的產品。」

反彈琵琶,莫高窟第112窟(中唐)

確實,《誰才是樂隊C位》的人物臺詞有那麼一點尷尬,情節轉折也略顯生硬,但樂隊鳴奏聲響起的那刻,富有節奏感的旁白,把人帶回了大唐長安,音樂和動效,令人仿佛從敦煌壁畫中開始穿越,想起母親提到在她小時候風靡全國的飛天舞,「那位舞者有個動作,是反彈琵琶,太美了。」還想起敦煌淨土圖中的胡旋舞,「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颻轉蓬舞。」白居易的盛唐。

《誰才是樂隊C位》 動起來的反彈琵琶圖,配上音樂非常生動 

宗白華曾講:「敦煌的藝境是音樂意味,以音樂舞蹈為基本情調。」我再次從動畫的視聽中體悟到了這點。這一刻的動畫劇,有了在敦煌親眼看到壁畫由諸多朝代「一層一層」相繼覆上的現場感——立體、充滿活力。

或許我們對敦煌動畫劇的期待,不必是一則多麼吸引人的故事,而是在2020年,科技和當代動畫人對敦煌壁畫的再演繹、音樂的再演繹,這也是後人看到壁畫的「一層」。動畫藝術應該去創造和表達,過度迎合市場就會失去生命力,如果沒有敦煌動畫劇這樣風格的國產動畫逆主流而行,下一代可能也沒機會建立更多元的動畫審美。從這一點上來說,敦煌動畫劇非常有意義,期待後續。

製作:情懷與技術兼備

如今,我們能在手機上看到敦煌動畫劇,能隨時看到還原度極高的敦煌壁畫,其實是一份曠日持久的戰果。

76年前,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常書鴻帶領段文杰、史葦湘、李其瓊等一批畫家奔赴西北,為保護及研究敦煌壁畫,終日在石窟中臨摹。這批天性本是浪漫奔放的藝術家,為了體味古代畫工的筆觸,哪怕描畫一處飾物,都要鑽研大量史書古籍,以期觸及臨摹對象的思想神韻。

法華經變化城喻,莫高窟第217窟(盛唐) 常書鴻臨摹

繪畫技巧經過幾十年的點滴打磨,才能日趨接近壁畫的本來面目。這本來面目,不僅僅是畫面上毫無二致,更多是與古人通過壁畫的溝通後,被當代畫家注入的靈氣、心意。敦煌那批低調的老一輩畫家,為全世界帶去了真正具有原作氣韻的敦煌摹本,他們中的不少人已在孤漠中與世長辭。

西方淨土變,莫高窟第320窟(盛唐) 段文杰臨摹

敦煌是一個「很慢」的地方,在古人的藝術傑作前,沒有任何速成之事。即使是壁畫的數位化成果,也經歷了近30年的打磨。1989年,樊錦詩就萌生用數位化技術保護敦煌壁畫的想法並開始嘗試,1998年,敦煌研究院與美國芝加哥的西北大學合作,以多種新方法進行壁畫數位化,這過程非常艱辛,因為每一處圖像覆蓋,都要極為精確,積累了一定經驗後,敦煌研究院數字中心在2006年成立,一寸一寸推進壁畫的數位化工作。

2006年,敦煌石窟高精度數字攝影工作現場

樊錦詩在自傳中感慨:「僅2013年一年中完成的27個洞窟的數位化工程,就包括了至少10萬張照片,它們都是由數字中心的工作人員一張一張手動調試完成的。轉眼間,80年代的那一批青年攝影師,如今都已年過半百。」

而本次動畫團隊在製作過程中,也經歷了類似敦煌研究員的修行,動畫負責人提到:「每個人物的飄帶我們都重新畫過,它原來會有一些缺陷,比如剝落和褪色,我們參考了很多壁畫原圖,一筆一筆填補了起來。畫面動起來後,飄帶的處理會非常難,我們一直在和敦煌研究院的老師反覆打磨,他們一直不太滿意,我們就繼續修改,到上線的前一天,我們還在改。」

《誰才是樂隊C位》 中的伎樂天

了解敦煌的人會知道,敦煌壁畫人物細膩而又強大的生命力,就蘊含在與人物姿態融為一體的飄帶中,臨摹飄帶的功夫,積累了幾十年、幾代人……對飄帶的「不滿意」也是敦煌研究院多年慢工出細活的動力。節奏極快的網際網路公司能夠耐心打磨這壁畫上重要的細節,十分可貴。

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供養像,莫高窟第130窟(盛唐) 段文杰臨摹

配音:互動玩法差強人意

除了畫面完全脫胎於敦煌壁畫這一點外,敦煌動畫劇在配音上也是亮點:集結了深受年輕人喜愛的動畫配音演員和敦煌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共同為壁畫故事「獻聲」。

寶木中陽、山新、阿傑等一批青年配音演員的聲音,二次元的朋友都很熟悉,這次為敦煌壁畫配音,雖然臺詞不多,但足見其成長與用心。國動未來的發展,配音演員需要受到更多關注,這次敦煌動畫劇也是不錯的「破圈」機會。

敦煌研究員的聲音,聽著特別親切,因為這聲音來自大漠,大家常覺得老一輩敦煌人在大漠很孤寂。古文字專業的鋼筆小欣去敦煌的初衷,便是「很想看看常書鴻那輩考古人精心搶救的文物怎麼樣了」,她特地去看了看敦煌研究院,「院子裡特別安靜,也沒有人,感覺走過一遍就能想像當時(他們工作)的場景。」 如今在敦煌工作依然令人敬佩,動畫中的旁白配音拉近了我們與他們的距離。

敦煌研究院 鋼筆小欣攝

可惜敦煌動畫劇的「配音」玩法,稍有些令人遺憾。本來,配音這種形式在文創中還算有趣,動畫劇場請了不少年輕人一聽聲音就可辨認的配音演員,也吸引了大批動漫粉絲,但實際互動起來,卻有些索然。

聲演愛好者清水喜歡「PIA戲」,平時會和朋友們在網上找劇本共同演繹,也會玩一些配音軟體,這些愛好者在「玩兒」的時候,極其認真,有時候他們的一場戲聽下來,感覺像「看」了一部有畫面的劇。

敦煌動畫劇配音界面

清水說:「我不太理解這個配音為什麼要全部配完才能聽,正常的應該是每配完一句都可以回聽,我們需要及時去對比、糾正。配音秀通常有原聲,是在原劇的基礎上再造,對音色要求比較高,好的配音秀人家就會讚嘆,『哇,好像原聲啊』,我聽敦煌的動畫劇,覺得音色要求倒不難,但原聲是有降噪的,我們用手機配很難達到那種效果,因為不需要對口型,這個配音對玩配音秀的人來說,可能難度低了點。如果多人一起配的話,就和聲演比較接近,類似於用聲音演繹的情景劇,劇本很重要,對戲感要求比較高,我可能不太會想PIA這樣的『劇本』,因為PIA戲需要互動,角色之間相互影響,才可以更好地自由發揮,我自己試配過《神鹿與告密者》,人物雖有聯繫,但場景產生時,角色的交互感很低。」

配音時可選擇多個角色

蔣川則持不同觀點:「我挺想參與到這個動畫劇的配音中,還想找朋友們一起來配,主要因為我特別喜歡敦煌壁畫,我覺得給壁畫配音,是一種跟壁畫互動的方式,倒不需要多專業,比較適合我們對敦煌感興趣的普通用戶吧。」

可惜,蔣川至今還未找到願意跟他一同配音的小夥伴。蔣川的朋友六六說:「剛聽到這個配音我很激動,因為聽到了寶木中陽的聲音,我從玩《古劍奇譚》時就很喜歡他,聽著他們的原聲,學著給壁畫配音,好像在跟他們互動,有點小興奮,可能我對配音不熟悉,配的過程中很快就沒耐心,我還是選擇看動畫吧。」

總之,敦煌動畫劇的觀影體驗還不錯,動畫項目組也非常有實踐精神,第一批的5部動畫大膽選用了不同時期的壁畫,風格多元,就是為了根據反饋來繼續優化,相信這不會是一個以敦煌為噱頭的短期項目,未來會有更生動、更有感染力的敦煌動畫,也會有互動性更好的配音活動。

雲遊:線上洞窟內容豐富

雖然動畫劇目前只更新了5集,但敦煌研究院在「雲遊敦煌」小程序中,毫無保留地分享了敦煌石窟中的壁畫及彩塑,展示的內容非常豐富。

無疑,敦煌是全人類的文化寶庫。早在兩千年多年前的漢帝國時期,敦煌就是溝通歐亞大陸的河西重鎮,各國文化在此交匯集成,漢武帝時,既名「敦煌」,可見地「大」氣「盛」。北魏太武帝推行「廢佛令」期間,敦煌由於地處邊境,成為西域及中原僧侶不可多得的避難地,文化興盛。而玄奘西行,也從敦煌經過,盛唐佛教蔚然成風,敦煌之世界地位一時無兩,被日本奉為珍寶的法隆寺壁畫與莫高窟壁畫若出一轍。

日本奈良法隆寺金堂壁畫

在敦煌開鑿第一個石窟的僧人,名叫樂僔,時間在公元366年。千年前第一聲斧鑿,是為何在鳴沙山的斷崖落下,崖壁上的第一抹畫筆,又是被誰添上,這些謎團為敦煌抹上了傳奇色彩,至今未解,然而後人可見的是,從公元4世紀至14世紀,這裡逐漸綿延起密如蜂巢的石窟寺,自南向北,訴說著不同人的故事。將我們與樂樽,以及後來千千萬萬有名無名的僧人、畫工、工匠、供養人相連結的人類瑰寶,就是敦煌壁畫。

除了大家熟知的莫高窟外,敦煌還有榆林窟、東千佛洞、西千佛洞、五個廟石窟,均保留著豐富的壁畫,《玄奘取經圖》的壁畫最初就被發現於榆林窟,這些洞窟現在幾乎都可以通過「雲遊敦煌」小程序看到,還有不少未開放石窟,也可以在線瀏覽,可見敦煌研究院對大眾的誠意。

榆林窟 人稱「姊妹窟」 紀煒攝

「雲遊敦煌」小程序中可以看到的壁畫不僅限於莫高窟

打開小程序,每日都會收到一副來自敦煌壁畫的「今日畫語」,也可抽取當日「智慧錦囊」,這些壁畫妙語,既慰藉人心又不過分討好,雖然算不上獨具創意,但數字畫面細膩真實,在線圓了不少人的「敦煌夢」。喜歡敦煌的朋友看了說:「就為這原汁原味的壁畫,我也會每天打開一次這個小程序。」

「今日話語」的壁畫質感 讓人如臨其境

取材自敦煌壁畫的「錦囊」 帶來古人的智慧

小程序中敦煌壁畫的還原度不錯,美術專業的張瞻,畢業後常去敦煌,他表示:「這些壁畫還原度還可以的,色彩好,小程序作為普及很好。」而剛開始學畫畫的敦煌愛好者蔣川感嘆,「能在手機上看到這些壁畫太讓我興奮了,敦煌的內容很豐富,可以作練習的素材。」習作後,蔣川說:「古人很偉大,他們用那麼簡單的顏料,做出那樣豐富的陰影處理,摹後才知有多難,筆法多細膩,要學要練的東西太多。」

蔣川依據「雲遊敦煌」練習的畫作

雲遊V.S.現場:各有千秋

那麼,「雲遊敦煌」小程序真的可以帶人在家中暢遊敦煌嗎?總體來講,各有千秋。

很多去過敦煌的人都提到,當自己親眼看到敦煌的壁畫是「一層一層」時,非常驚嘆,壁畫的立體感與整體感,讓他們印象深刻。

古文字專業的鋼筆小欣說:「只有在現場才會發現,真的很多壁畫就是一層一層覆上去的,有些上層剝落了之後,會顯現出下層的壁畫,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有個洞窟上面是唐代的壁畫,下面是南北朝的,能看到壁畫風格非常不一樣,很滄桑,有一種穿越千年的故事感,當時有些百感交集。」

莫高窟 鋼筆小欣攝

在國外從事技術工作的Eden,出國前特意和友人去了一趟敦煌:「現場非常震撼,我們去的路上都是戈壁,本來就有大漠孤煙的感覺了,看的那些壁畫都在洞裡,限時,大概只能進去10個人,洞窟裡面是黑的,需要導遊拿著特殊手電照著看,此導遊也非彼導遊,他們是敦煌研究院的,講解非常非常專業。」

老者為敦煌研究員彭金章,為鮮有人問津的敦煌北區考古做出重要成果

「很多壁畫在頭頂,是一種天然VR的效果,小一千年的石窟,很多都褪色脫掉了,有些壁畫是唐朝先畫了一層,明朝有人發現掉了,又加一層,清朝發現又掉了,再加,現在有的全掉了,結果幾個層次裡反倒可以看到當時的『今人』去填『古人』的痕跡。另外,石窟裡的壁畫非常密集,小程序中壁畫大多是局部圖,我覺得滄桑感和震撼感都差了些。」Eden回憶道。

敦煌所處的西北大漠 紀煒攝

古建從業者番茄表示:「說實話,我打開小程序基本只會看圖片和圖片名稱,至於解釋就不會花過長時間瀏覽。對於知道敦煌的人,可能會覺得壁畫很不錯,但是對那些並不了解敦煌的人,我想只能看局部圖,沒有音樂或動效,不一定會引起很大興趣。不過在我看來,能夠將這些殘留的美妙圖片整理出來、編輯分享,就已經是對敦煌藝術推廣的最大貢獻了。」

「雲遊敦煌」中的壁畫 化城喻,莫高窟第217窟(盛唐)

對於局部圖的展示,鋼筆小欣有不同觀點:「實地看時,有很多洞窟是關閉的,還有很多地方用網保護起來,也不好意思走太近,洞窟裡其實很黑,導遊用手電給我們照著,有的我也看不太清楚,小程序裡我還能看到多一些細節。另外,現場洞窟之間相距挺遠的,很多人隨便看了幾個就走了,我那天幾乎把所有的都走了一遍,腿都斷了,這個可以盡情看,還不錯。」

小程序中顯示的局部圖 點擊後其實也可放大瀏覽

美中不足:導覽設計重點不明

令人遺憾的是,作為網際網路文創,「雲遊敦煌」目前的導覽設計似乎對用戶沒那麼友好。

顯然,「雲遊敦煌」的導覽試圖照顧到普羅大眾,考慮了不同用戶的偏好並試圖兼顧。「導覽」中既有路人容易上手的「數字創意」,抽錦囊、做絲巾、壁畫填色遊戲,又有敦煌愛好者熟悉的「藝術形式」,分為壁畫、彩塑、石窟形制三個入口,而對敦煌有興趣的用戶,還設置以「朝代」、「顏色」為切口的專題,至於更專業的敦煌粉絲,則可以直接選擇搜索洞窟編號、壁畫名、彩塑名,能夠把如此大量的壁畫資料做如此多樣的展示,不難感受到團隊的良苦用心。

按朝代探索的體驗很不錯

可惜的是,除了精準「搜索」和按「朝代」探索,不論哪種分類,進入後都有些不盡如人意。想通過隨意瀏覽在壁畫分類中找到與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宛若雙生的敦煌《帝王圖》,在石窟形制中瀏覽有《捨身飼虎圖》的428窟,甚至僅是在彩塑中找到45窟中兩尊曼妙的女像菩薩,都不太容易,因為不是小程序將這些內容分到了我不曾了解的分類中,就是在一堆同類內容中藏得太深,比如45窟的兩尊菩薩像,通過「彩塑-第2分類的菩薩像-第4分類的肋侍菩薩像-第30張圖片」才找到,這期間近乎把所有類別的菩薩彩塑都瀏覽了一遍,恐怕對普通用戶來說,那些耳熟能詳的名作放得有些分散。

右肋侍菩薩,莫高窟第45窟(盛唐)

雖說這不甚方便的「探索」,倒也有些隨緣觀賞的樂趣,但這些分類,既不是完全按照敦煌學界前輩的分類來作科普,也不是完全迎合普羅大眾的遊覽興趣,還是令人有些迷惑。至於壁畫下的「相關推薦」,關聯性也算不上太強。

鋼筆小欣說:「小程序中我最喜歡『全景探索』的部分,可以看到洞窟的3D全景,而且拎出了重點洞窟,我一眼就看到了熟悉的洞窟畫面,把我去敦煌的記憶都喚起來了,配上圖文,有種回顧溫習的感覺。可惜這一塊內容放在頁面的太下面,上方的各種探索導覽有點瑣碎、雜亂,文字圖片也太多,感覺摸不到重點。」

很真實的現場 可以看到有整體感的壁畫

雖然導覽上還待優化,但整體瑕不掩瑜。尤其說到「全景洞窟」的探索方式,實在讓人心懷感激。近期有不少博物館都推出了所謂線上遊覽,進入後卻發現很多連展櫃都看不清楚,移動不利索,更別說展品細節了。敦煌的全景漫遊,是真的讓人拿起手機,自家牆壁就變成了洞窟現場,壁畫上還標記有重點,點開後可以看局部,兼顧了遊覽的整體感和細節度,僅從這一點上,我個人對「雲遊敦煌」的期待已經基本滿足。

全景漫遊兼顧了整體和細節

總的來說,小程序還是為線下遊覽做了不少預備和補充,在內容上充分滿足了「雲遊」的需求。氛圍方面,我們也看到短短一個月中,陸續增加了音樂、動效,包括敦煌研究院研究員的講解音頻,產品正在迅速迭代,努力為在線用戶營造現場氛圍,至於部分用戶期待的故事感和代入感,或許可在今後得見。

「雲遊敦煌」小程序如果只是為敦煌景區帶去更多承載量以外的遊客,可能未必是好事,而如果能帶大眾更真切地走進敦煌,對「敦煌」的理解不再局限於符號印象,喚起大家保護文物的意識,亦或哪怕有一位年輕人,以小程序為資料索引,逐步深入對敦煌的研究,甚至以敦煌學為志業,都是幸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雲遊敦煌「動」起來壁畫背後有故事
    近日,以莫高窟經典壁畫為原型,敦煌研究院與騰訊影業、騰訊動漫聯合出品「敦煌動畫劇」,在微信和QQ小程序「雲遊敦煌」上同步首映。用戶不僅可以觀看和分享該系列動畫劇,還可以親身參與動畫劇的配音和互動。這是「雲遊敦煌」小程序上線一個月以後,敦煌莫高窟壁畫的又一次「蛻變」:從讓用戶「雲遊」到讓「壁畫」說話、活動,這期間設計者和敦煌人都經歷了什麼?
  • 幾分鐘看懂敦煌壁畫,「雲遊敦煌」小程序又上新了動畫短劇
    「傳說山中住著一隻美麗的神鹿,從來沒有人親眼見到過它……」 根據敦煌莫高窟最有名的九色鹿壁畫故事改編的動畫劇——《神鹿與告密者》4月13日在「雲遊敦煌」小程序上線了。此後每日相繼推出的,還包括《太子出海尋珠記》《誰才是樂隊C位》等5部動畫短劇。
  • 為千年壁畫尋數字講解好聲音,全民K歌與敦煌打造「有聲有色」新文創
    今年2月,騰訊與敦煌研究院聯合打造了「雲遊敦煌」小程序,作為敦煌官方唯一的線上「數字博物館」,通過現代化的數字手段和生動有趣的互動全方位推廣敦煌文化。近日,「雲遊敦煌」迎來2.0升級,首次以有聲動畫的新形式展現經典的敦煌壁畫故事。
  • 「千年等一回」壁畫變身動畫劇
    4月13日,以莫高窟經典壁畫為原型,敦煌研究院攜手騰訊旗下騰訊影業和騰訊動漫聯合出品「敦煌動畫劇」,在微信和QQ小程序「雲遊敦煌」上同步首映。用戶不僅可以觀看和分享該系列動畫劇,還可以親身參與動畫劇的配音和互動。
  • 「敦煌動畫劇」首播:漫遊千年壁畫,探索虛擬觀展新模式
    原標題:「敦煌動畫劇」首播:漫遊千年壁畫,探索虛擬觀展新模式「傳說山中住著一隻美麗的神鹿,從來沒有人親眼見到過它……」隨著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配音聲響起,觀眾原本熟悉的敦煌壁畫上的人物也隨之動了起來。這是4月13日在「雲遊敦煌」上首播的「敦煌動畫劇」——《神鹿與告密者》中的場景,新劇短小精悍,既延續了敦煌壁畫原有的藝術性,又增加了新的元素,令觀者欲罷不能。
  • 飛天女神也要「爭C位」:敦煌壁畫如何變身動畫劇?
    「雲遊敦煌」中的「今日話語」頁面4月17日,五集由敦煌研究院、騰訊影業和騰訊動漫聯合出品的「敦煌動畫劇」,在微信和QQ小程序「雲遊敦煌」上全部更新,播出後頓時走紅網絡,許多明星紛紛轉發,作為合作出品方之一,人民日報也在官方微信上為動畫劇「打call」。
  • 敦煌壁畫「動畫」記
    將精彩絕倫的壁畫轉化為活潑平易的動畫,是前敦煌研究院榆林窟講解員許鑫盼了6年的夢想。2014年聽說國外有人把名畫做成動畫,他試圖聯繫過對方,看看能否也在敦煌壁畫上實現這一構想,但未能如願。「自己實在沒有能力,只有那個心思。」許鑫笑言,6年前未實現的心願,現在終於有團隊做出來了。
  • 敦煌動畫劇來襲,以動漫之力再現千年壁畫
    敦煌動畫劇來襲,以動漫之力再現千年壁畫不知道你們最近聽說了嗎,敦煌壁畫最近出動漫了,而且在13好的時候敦煌研究院,這個動畫劇剛剛首映了,其實聽到這個消息,香菜醬還是挺開心的,畢竟敦煌莫高窟,可是千年國粹啊,能以動漫的形式做出來,肯定會讓大家了解到更多敦煌壁畫的故事
  • 院長親自講述、動畫劇點亮千年歷史……故宮之後,敦煌IP能否「出圈...
    據了解,文旅產品「雲遊敦煌」小程序上線兩個月,遊覽量即突破1200萬人次,相當於甘肅2019年國慶假期全省接待量的一半以上,截至目前瀏覽量超過1500萬。不過,敦煌文化距離真正「出圈」仍待時日。如何讓高冷的歷史文化接近更多年輕人,讓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創意結合,敦煌仍在路上。
  • 開拓特色新文創IP長音頻領域,QQ音樂攜敦煌開啟千年壁畫有聲故事徵集
    4月13日,敦煌研究院官方音樂號正式入駐QQ音樂,不僅為聽眾帶來經典壁畫的有聲故事,更首次帶來騰訊攜手敦煌打造的「敦煌動畫劇」,包括人們耳熟能詳的九色鹿的傳說在內的《神鹿與告密者》《太子出海尋珠記》《誰才是樂隊C位》《仁醫救魚》《五百強盜的罪與罰》等千年壁畫的精彩動畫故事,以全新視角呈現千年壁畫故事中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美學價值,讓敦煌文化「動聽」又「好看」,帶給用戶耳目一新的沉浸式文化體驗。
  • 數字文保讓景點不冷,騰訊聯手敦煌研究院造雲遊敦煌動畫劇
    要說雲遊博物館有什麼值得推薦的路線,莫過於敦煌研究院推出的「雲遊敦煌」小程序。上線10天訪問量破500萬4月13日,小程序「雲遊敦煌」版本更新,由敦煌研究院攜手騰訊旗下騰訊影業和騰訊動漫聯合出品的「雲遊敦煌動畫劇」正式上線,並將持續五天爆更。這些動畫劇均是以敦煌莫高窟經典壁畫為原型,以動畫視頻的形式來講述壁畫中的故事。
  • 「雲遊敦煌數字講解員」誕生,全民K歌助力千年敦煌文化煥發新聲
    「千年敦煌,新聲傳頌」,6月13日晚,全民K歌聯合敦煌研究院、騰訊集團舉辦的「雲遊敦煌-敦煌畫語傳頌人」總決賽圓滿收官。經歷一個月的海選,20位優秀選手脫穎而出,在總決賽中以聲音展開激烈比拼。最終來自山東青島的選手陳喆(全民K歌ID:1886946150)精彩的誦讀,得到雲遊敦煌聲推官(評委)們——敦煌研究院接待部副主任宋淑霞、配音演員/配音導演姜廣濤、國家一級演員/配音導演狄菲菲以及大眾的認可,榮獲「雲遊敦煌數字講解員」稱號。之後他將為敦煌壁畫配音,作品將收錄在「雲遊敦煌」小程序中,向所有進入線上敦煌博物館的訪問者,「聲」情傳頌敦煌壁畫千古流傳的故事。
  • 宅家能走進敦煌千年壁畫裡,還能讓九色鹿說話?動漫化能帶火傳統...
    宅在家中,竟能這樣融入敦煌壁畫打開「雲遊敦煌」小程序,遊客就能進入「敦煌動畫劇」的觀賞頁面。目前這一系列只更新了兩集,每集的海報製作成洞窟形態,而在每部動畫劇的背後,都有其專屬的敦煌壁畫與寓言故事。其中,13日首映的《神鹿與告密者》,取自莫高窟著名的北魏第257窟「九色鹿」,趙聲良擔任解說。
  • 敦煌研究院攜手騰訊聯合出品「敦煌動畫劇」
    敦煌研究院攜手騰訊旗下騰訊影業和騰訊動漫聯合出品「敦煌動畫劇」,在微信和QQ小程序「雲遊敦煌」上同步首映。用戶不僅可以觀看和分享該系列動畫劇,還可以親身參與配音和互動。
  • 騰訊出品優質國漫又現新IP,科幻大片《終鑰之歌》,國風大美敦煌
    騰訊影業與騰訊遊戲、騰訊動漫、閱文集團共同組成了騰訊互娛泛娛樂業務矩陣,其確立的基於IP「不孤立做電影」的思路,讓IP成為我國動漫和影視作品的未來路線。關於《終鑰之歌》的科幻故事內容,騰訊動漫主創團隊首先構建起了整體的世界觀框架,然後再邀請了諸多中國科幻和動漫知名創作者如陳楸帆、七月、囧叔、班傑明等,以及普通用戶組成的創意團提供內容補充,共同暢想從2200年到3200年的人類千年文明史。
  • 王者榮耀:雲遊敦煌五部動畫作品聲動上映,對應敦煌皮膚英雄分析
    王者榮耀與敦煌研究院二度合作,新皮膚即將上線,她既是全民記憶系列,又是五五開黑節專屬皮膚,更是敦煌主題皮膚。或許不需要說她是誰,反正很多人早已經知道了。她就是瑤,有人親切稱她為瑤妹,而有人則戲說她是混子。孰是孰非,不好定論。
  • 火出圈的敦煌壁畫大片你看了沒?
    最近,敦煌壁畫火出了圈。提到敦煌,當然要說到敦煌的壁畫。壁畫素有「牆上博物館」的美譽。很多人去敦煌只為看一眼那些精美的壁畫。但是這些壁畫表達的是什麼?講的是什麼樣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甚至去了現場,也不一定能清楚。
  • 圍觀敦煌動畫劇的大排面,騰訊影業聯動80+明星齊獻聲
    不要998,不要98,只要一部手機,就能雲遊敦煌,透過屏幕看壁畫人物說話,感受千年IP「改編」的超級大排面,這樣的全新觀劇體驗,堪稱當前朋友圈的最火熱話題!微信、QQ端首映連載,熱更五天,還沒看的你現在加入追劇大軍也不遲,要不先聽小編為你科普一下。
  • 敦煌動畫劇迎來「九色鹿本鹿」,用科技賦予文化生命力
    提及本次與「敦煌動畫劇」的合作與網友的熱烈反響,上海電影譯製廠廠長張拯頗為欣慰。動畫劇上線後,創意性的聲音互動形式讓多年從事語言藝術行業的他們頓時眼前一亮,於是主動聯繫動畫劇項目組,提議給壁畫藝術加上好聲音。面對上譯廠拋出的橄欖枝,「雲遊敦煌」團隊也十分重視。
  • 壁畫會說話,敦煌研究院與騰訊影業聯合出品的動畫劇有點料
    《敦煌動畫》首映 圖片源於網絡這不,更大的驚喜也來了!千年壁畫一朝復&34;,令人神往的壁畫故事以動畫劇的形式在&34;小程序上線,由敦煌研究院和騰訊影業聯合出品,原來還可以這麼玩!敦煌天團 圖片源於網絡動畫劇不但有壁畫角色的傳神復刻,繪聲繪色地文化故事科普,用戶還可以自行選擇故事和角色嘗試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