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莫高窟經典壁畫為原型,敦煌研究院與騰訊影業、騰訊動漫聯合出品「敦煌動畫劇」,在微信和QQ小程序「雲遊敦煌」上同步首映。用戶不僅可以觀看和分享該系列動畫劇,還可以親身參與動畫劇的配音和互動。
這是「雲遊敦煌」小程序上線一個月以後,敦煌莫高窟壁畫的又一次「蛻變」:從讓用戶「雲遊」到讓「壁畫」說話、活動,這期間設計者和敦煌人都經歷了什麼?
院長變「說書人」用戶自選人物配音
《九色鹿》對於70後、80後的人們來說並不陌生,那是經典的國產動畫片,講述了九色神鹿救了弄蛇人,結果弄蛇人反而向國王告密,最後九色鹿以神力脫困,並懲罰了弄蛇人。
在「雲遊敦煌」小程序裡,九色鹿再次從壁畫中走來,由敦煌研究院院長親自為我們講述《神鹿與告密者》的故事。
與傳統的動畫片不一樣的是,此次推出的「敦煌動畫劇」並沒有選擇重新繪製壁畫故事形象,而是在數位化修復和「還原」壁畫的基礎上,將故事中的角色和人物進行了動態化的製作,同時還增加了與用戶的互動,讓用戶可以為劇中人配音。
根據提示,用戶可以自行選擇一位劇中人,按下錄音鍵,對著程序上給出的臺詞,便可以錄製了。錄完以後用戶可根據回放選擇「完成」或者「重新錄製」。
據悉,與《神鹿與告密者》同期推出的還有《太子出海尋珠記》《誰才是樂隊C位》《仁醫救魚》和《五百強盜的罪與罰》。
從「雲展覽」到「活壁畫」動畫劇始於頭腦風暴
為何要讓莫高窟的壁畫「活」起來?因為敦煌想抓住青年人的心。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在2月份接受媒體採訪時曾提到,敦煌非常看重青年群體,希望用青年人熟悉的方式、感興趣的形式去傳遞敦煌文化。
趙聲良認為這次疫情對博物館界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對於敦煌來說,應該廣泛運用人工智慧、虛擬漫遊等新技術,藉助5G和雲計算帶來的高速率的傳輸,構建線上線下相融通的傳播體系,輸出更多精品數字傳播內容,多渠道傳播敦煌文化蘊含的人文精神和時代價值,用匠心呵護遺產,以文化滋養社會。
趙聲良說這話時,「雲遊敦煌」剛推出,當時還是以「雲展覽」功能為主。但讓敦煌「活起來」的計劃已經開始醞釀了。
騰訊動畫劇項目組的工作人員介紹說,「雲遊敦煌」第一版引發了文化圈和行業的討論,也讓騰訊團隊看到吸引大量用戶來小程序了解敦煌文化的可能。經過多次頭腦風暴,騰訊給敦煌研究院提了一個建議,是否可以將靜態的壁畫和聲音、影像相結合?於是他們選擇了壁畫故事動畫劇的形式,也就有了這五部動畫片的誕生。
「九色鹿」、「反彈琵琶」所有的動畫片都有來歷
今年3月初,頭腦風暴出動畫片的主意後,騰訊的工作團隊一直跟敦煌研究院進行探討。此期間,敦煌研究院老師的專業和嚴謹給騰訊團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騰訊相關人員介紹,製作動畫片花時間的地方主要是挑選動畫,莫高窟現存洞窟有735個,許多洞窟裡都有經典的壁畫。項目組首先考慮用哪些故事會更吸引人。由於「九色鹿」是老百姓已經非常熟悉的故事,選用它是無疑的。但跟「九色鹿」同類型的「五百強盜成佛」也非常經典——它來自莫高窟北魏第285窟,是最早的連環畫式的因緣故事畫。於是,在確定了「九色鹿」以後,這個故事也入選了。
挑選定了「九色鹿」「五百強盜成佛」,項目組認為大家都喜歡看很美好的東西,特別美的「飛天」一定要有,還有「反彈琵琶」。於是,定了一個飛天主題的壁畫。
疫情期間,醫護人員的抗疫事跡讓他們記在心裡。項目組就問敦煌壁畫裡有沒有醫生的故事,研究院老師推薦了「流水醫生」的故事。於是有了《仁醫救魚》,藉此歌頌醫者仁心。
最後是「善事太子」,同樣來自特別出名的296窟。這個洞窟裡本身有30多個畫面,「善事太子」是最難做的,它繪製於洞窟四披,畫面內容和故事情節都非常豐富。「當我們進入這個洞窟看到了這麼一幅壁畫, 30多個畫面,卻不知道故事從哪裡開始,在哪裡結束。這種壁畫,就算到了現場,如果沒有人告訴你從哪裡看,大家是看不懂的。我們選它,就是讓沒去現場的觀眾明白這個壁畫講什麼,儘管它非常有挑戰性。」項目組的成員說。
五個故事裡,只有「反彈琵琶」是沒有故事情節的。秉持不能「瞎編」的原則,項目組將重點放在了樂器上,「做一個合奏,不同的樂器彈奏不同的聲音加上琵琶,最後再合奏一曲。沒想到,最後呈現的效果還是挺好的。」
文化觀察
社交攜手文創 讓敦煌IP走近大眾
此次的動畫劇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它可以讓用戶自行配音。實際上,這是一個技術難點。技術組始終沒有放棄的原因在於:儘管只播放動畫片也能達到深入淺出談文化的目的,但如果能在社交矩陣裡流轉起來,就可以讓敦煌文化傳播得更廣,發揮網際網路科技和社交平臺的巨大優勢,讓傳統文化與普通公眾產生創造性的連接。
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抑或傳播渠道上,「社交」是這個文創產品的一大特色。除了給動畫片配音,包括像「雲遊敦煌」中的「今日畫語」板塊,也強調了這一特性。而大眾除了在微信、QQ上可以看到敦煌動畫劇,在騰訊微視、騰訊看點、騰訊視頻等多個內容平臺也能觀賞動畫劇,將其社交性、互動性發揮到了最大。
當然,無論什麼樣的技術手段、無論平臺如何「社交」,都必須圍繞著藝術內容本身。
在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看來,內容為主、形式為輔,「敦煌文化綿延千年,如何更好地走近大眾,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命題。首先保證內容的完整性和嚴肅性,通過對新型技術和擁有新型技術合作方的學習和了解,一方面對沒有成熟展示技術的內容進行定製性研發,另一方面對市場上已經成型的技術進行學習收為己用進行匹配。在工作的過程中通過不斷創新模式,希望能做到兩者相輔相成,主次分明。在實際的項目中通過用戶的體驗度作為項目成功與否的評判標準,不斷修正兩者的關係。」而騰訊方面則表示,希望能夠打造一個新文創的經典範例,將「數字文保」推入到了一個新階段。
(記者王磊 統籌滿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