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網劇引爆千年懸案,故宮裡的《清明上河圖》是不是真跡?

2020-12-22 騰訊網

近日,萬眾期盼的《古董局中局》2終於播出了。

在《古董局中局》1中破獲佛頭案的大英雄許願,到了第二季,英雄的光環不但消失了,反而還慘得一逼。

許願原本是想揪出老朝奉報仇,卻因報復心切反被人下套利用,在公開的媒體中大肆宣揚故宮典藏的《清明上河圖》是贗品,一家外資的香港拍賣公司趁虛而入,並對媒體聲稱自己手裡有《清明上河圖》的真跡,一時間轟動全國。

就在兩方爭執不下之際,戴海燕博士針對《清明上海圖》,提出了諸多爭議點,有關於作者的,有關於名稱涵義的……

而劇中針對《清明上河圖》的這些爭議,也是目前學術界爭議不下的話題。

《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到底是誰?

《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都城汴梁(河南開封)的市井風情,從建築、樹木、河、橋到人、車馬、傘、船等,無一細緻入微的描繪展現出來,生動還原了當下那一刻的汴梁城的繁華盛景。

可偏偏這樣一幅作品上,卻並未找到關於作者的署名。一般人都會在自己完成的畫作上簽名,更何況是這樣一幅作者傾盡心血的曠世奇作。

若不是金朝人張著在畫卷後面寫了85字題跋,並在題跋中指出了此畫出自北宋畫家張擇端之手,恐怕這幅曠世奇作的身世就得成迷了。

金朝人張著寫的題跋

可即便如此,仍有學術界的人對此畫作者存疑。

因為在歷史上,關於張擇端的記載,除了張著的這85個字的題跋提到過之外,再無任何史料記載,就連宋代的繪畫專著,也沒有一本提到過張擇端。在宋徽宗組織編寫的《宣和畫譜》中,記錄了歷代畫家231人,作品6396幅,就是沒有張擇端和《清明上河圖》。

這麼牛的畫家,這麼牛的畫,難道宋朝人都不知道嗎?

關於這個疑問,學術界有人猜測,認為張擇端有可能是南宋或者是金人,因為身份原因便沒能載入史料,而《清明上河圖》的成畫時間因為晚於宣和時期,而沒被記錄在冊。

故宮裡的《清明上河圖》,到底是不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真跡?

《清明上河圖》的作者並不出名,但因畫作本身精巧生動的畫工及其所包含的歷史含義,使其成為一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曠世奇作。

然而,《清明上河圖》和它的作者一樣,歷經了波折劫難,幾進幾出皇宮,流轉於多個藏家之手,最後被末世皇帝溥儀偷帶出宮。

到1950年,東北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前身)在清理戰亂中失散的庫存文物時,《清明上河圖》才得以重見天日。據記載,當時庫房中共有三幅名為《清明上河圖》的畫作,經專家鑑定後,確定其中一幅為真跡。

《清明上河圖》從被創作完成以來,一直備受世人矚目,歷代摹本種類、數量眾多。

目前,存世的《清明上河圖》摹本在中國大陸藏有十件、中國臺灣十件、歐洲六件、美國六件、日本十一件、下落不明五件。

市面上各朝代的臨摹版本眾多,如何確定故宮收藏的《清明上河圖》一定就是真跡?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卷 故宮博物院藏

清朝年間,嘉慶皇帝通過抄家獲得了張擇端珍本的《清明上河圖》,並請太上皇乾隆為此畫做鑑定,乾隆一看便知此本為真跡。那時他正在給宮內保存的歷代書畫編輯目錄,取名《石渠寶笈》,於是就在張擇端真跡畫卷的開頭蓋上「石渠寶笈」和「寶笈三編」兩個印章,算是給了真跡一個正式的名分。

所以印章成了主要的鑑定依據,根據「石渠寶笈」和「寶笈三編」兩個印章,確認故宮裡典藏的《清明上河圖》為真跡。

當然,故宮裡典藏的《清明上河圖》並不止一幅,為了更好的保護真跡,所以對外展出時所用的版本是「清院本」,「清院本」相較於真跡,年代較近,且顏色更加豔麗。

《清明上河圖》中的「清明」是指清明節期間嗎?

針對《清明上河圖》中「清明」和「上河」二詞的含義,學術界意見不一。

有的學者認為「清明」就是指「清明節」,而「上河」是上墳之意。

持該觀點的人認為從畫作許多細節中可以看出當時的人正在進行掃墓、踏青等活動。

如:畫中有一隊人馬自郊外入城,女主人乘坐的轎子插滿楊柳雜花(這是北宋開封一帶掃墓時乘轎的特有習俗:流行用「楊柳雜花」裝飾轎子,有驅邪求福的含義);畫中還有一家賣紙錢的店鋪……

可另一部分學者卻針對畫中的細節提出異議,聲稱《清明上河圖》畫的是「夏末初秋」的景致,而非「春景」。

理由一是畫卷右首有馱負10簍木炭的驢子。因為當時汴京城是以燒煤為主,臨近冬天才準備烤火用的木炭。《東京夢華錄》記載:每年農曆十月,汴京始「進暖爐炭,幃前皆置酒作暖爐會也」;

二是畫面上酒肆多處,酒旗上寫著「新酒」二字,而《東京夢華錄》載:「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市人爭飲」;

三是畫面中氣候還很炎熱,街上有賣西瓜的,還有行人穿著短袖。

注:《清明上河圖》局部細節——短袖

另外有一點,畫裡面拿扇子的人多,並非代表天氣炎熱。

宋朝時候的人,春夏秋冬都帶扇子。這扇子不是扇風的,它還有一個作用,就是在街頭偶遇熟人,卻不想被認出時,便拿扇子遮一下臉。

注:《清明上河圖》局部細節——扇子

根據以上種種細節得出,此畫的季節並不是清明節時期,那麼「清明」便不是指的清明節,而是意指「清明盛世」,「上河」指的是「汴河」。

就在兩派學者針對畫中季節爭論不休之時,一部分中立的學者又提出新的觀點:「清明」是地名,即東京內的清明坊。因為畫中所繪是從清明坊到虹橋汴河兩岸的活動情景。而「上河」是對汴河某一河段的特殊稱呼。

專家就幾種意見爭執不下,到目前為止,「清明」、「上河」究竟作何解釋,還未有定論。

清明上河圖為何沒畫金明池?

金明池是北宋時期著名的皇家園林,位於東京汴梁城(今開封)外。相當於當今北京的王府井,是北宋最有地標性的建築。

宋朝時期,一部分皇家園林是定期對市民開放的,每年的三月一日至四月八日,金明池都會準時「開池」,任市民遊玩。而且在開放期間,金明池還會舉辦盛大的水戲表演。每有御駕親臨,遊人亦不須迴避,爭相觀睹。

而在張擇端生活的北宋宣和年間,金明池甚至在夜間也對外開放:「宣和……乙巳之春,開金明池,有旨令從官於清明日恣意遊宴。是夜,不扃郭門。貴人競攜妓女,朱輪寶馬,駢闐西城之外」。

所以金明池不光只是皇家聖地,還是世人遊玩觀賞的繁華之地。

如此繁華之地,可偏偏張擇端卻沒畫。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裡沒有金明池,他畫到城市最繁華處,便戛然而止。

他畫遍汴梁城街道的每一處景致,卻獨獨不畫最為繁華的金明池?

這讓人費解。

而且,在故宮保存的《清明上河圖》中,宋徽宗五字題跋和他的雙龍小印已然不見。

於是學界有人大膽提出,聲稱後世收藏的張擇端版《清明上河圖》是幅殘卷。

而且根據史料記載:明代閣臣李東陽分別於1491年10月11日和1515年4月10日,在畫卷上寫了兩個題跋,他說:「圖高不滿尺,長二丈有奇。」

也就是說,《清明上河圖》畫心長二丈多一點。而現存故宮的《清明上河圖》只有528公分,與二丈相比,足足少了四尺!

如果《清明上河圖》的真跡真如李東陽所言,那麼殘卷到底流落至了何處,長達兩米多的殘卷上所畫的內容又有哪些汴梁城風貌,這些疑問隨著消失的那部分殘卷,成了迷。

《清明上河圖》的眾多疑團,為其平添了一抹神秘色彩。而它畫作裡的一人一物,一草一樹,究竟隱含了多少意境與秘密,還靜默的等待著人們繼續一探究竟。

相關焦點

  • 千古之謎揭曉,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明上河圖》是張擇端真跡嗎?
    對於大多數沒有在故宮見到《清明上河圖》真跡的人,印象中的"國之瑰寶"是不是長這樣?或者是這樣?但其實,大家不知道的是,《清明上河圖》可不只是一幅!而是有好多好多幅。總體來說說,《清明上河圖》大致可以區分為3大系統。
  • 全球收藏《清明上河圖》30幅,為何這幅才是真跡?作者至今存疑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哪一幅才是真跡呢?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的一幅,畫上有宣和二年宋徽宗的題跋,看上去很像是真跡。宋徽宗本人就是大畫家,總不會被贗品給糊弄吧。可專家並不認為這是真跡。被藝術品公認是真跡的,反而是既沒有創作時間,也沒有署名的一幅,現被北京故宮收藏。為什麼會這樣?
  • 清明上河圖真假存疑!《古董局中局》揭秘三處難以解釋的破綻
    這些疑點也是現實裡的爭議,雖然並不能以此推翻故宮收藏的清明上河圖是真品的結論,但是足以引起軒然大波有利於許願找到仇人老朝奉,因此許願將疑點寫信給報社公開,引起巨大爭論。電視劇中的清明上河圖最後被許願和老朝奉聯手證明是真跡,現實中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圖》也曾有過真假爭議。
  • 幫助鑑定《清明上河圖》真跡的原來是這本書
    1952年,時年37歲的書畫鑑賞大師楊仁愷先生在整理收繳的溥儀攜帶的文物時,從被當作贗品丟棄的紙堆裡,發現了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真跡,使得這件中國文化瑰寶重見天日。這幅真跡的發現頗具戲劇性。據楊老回憶,溥儀帶了三幅《清明上河圖》,當時工作人員把畫得很工細的兩張明朝蘇州仿製的《清明上河圖》(俗稱「蘇州片」)選了出來,他則在被遺棄的書畫中發現了另一卷題名《清明上河圖》的古畫,除了它的題跋、畫法等之外,最主要的是它所畫的北宋城市景象與另一部記述同時代城市生活的書《東京夢華錄》相一致,比如《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北宋開封的橋是木橋,其他兩幅上畫的是石橋,而這幅畫上的橋正是木橋,由此他斷定這幅古畫才是北宋張擇端的
  • 臺北故宮LINE,《清明上河圖》貼圖大熱
    臺北故宮也一樣,近年推出不少玩味創新的宣傳與產品,激起不少年輕人興趣。這個古玩文物殿堂近日再獻新猷,帶來過癮非常的《清明上河圖》LINE貼圖,引來大批網友贊好課金。清宮畫院版《清明上河圖》局部清宮畫院版《清明上河圖》局部《清明上河圖》,繪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兩岸風光,以散點透視的構圖法,讓繁華景貌和大宋民眾躍然長卷之上。
  • 臺北故宮《清明上河圖》今年將首度到南院展出
    中新網1月13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新春伊始,臺北故宮今天公布2020南北院5大亮眼展覽,其中《清明上河圖》將首度到南院展出。另外,臺北故宮日前在官網宣布,懸缺已久的常務副院長將由余佩瑾接任。臺北故宮日前在官網公布懸缺已久的常務副院長,由資歷豐厚的餘佩瑾接任。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士畢業的餘佩瑾,先前是臺北故宮器物處處長,研究領域含括中國陶瓷史、17至18世紀清宮與世界的交流,去年受到好評的「小時代的日常—一個17世紀的生活提案」則由她策劃。
  • 他們用了6年,把《清明上河圖》做成了一本立體書
    但出於文物保護的目的,《清明上河圖》的真跡幾乎每隔十年才能公開展示一次,能親眼所見真跡並近距離觀賞的機會,實在難得。不過現在有一個機會,能讓你把《清明上河圖》帶回家慢慢欣賞!故宮出版社出版的《清明上河圖》立體書,不僅高清重現了《清明上河圖》全卷,更是用立體結構重新詮釋這幅名畫,讓它以另一種方式生動呈現在我們眼前!
  • 宋朝軼事: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畫寬24.8釐米,長528.7釐米。大喜之極,當即用他的「瘦金體」在畫旁題上「清明上河圖」五個字,並蓋上了雙龍小印。至此,名畫問世,宋徽宗成了此畫的第一位收藏者。後來,到清朝末年的800多年裡,清明上河圖一直蹤跡不明,流傳的故事也精彩絕倫。
  • 藏在《清明上河圖》裡的200個秘密
    自上世紀五十年代,《清明上河圖》真跡重見天日後,興起了一股研究之風,諸多爭議也隨之而來:這到底是不是一幅政治畫?是何人、何時而畫?《清明上河圖》裡的「碼頭區」繼續往裡走,可以看到大量的船停靠在岸邊,搬運工人在將一袋袋的貨,從船裡運到岸上。《清明上河圖》裡的「碼頭區」周邊出現了很多配套的小店,裝飾都比較簡陋,像是一些「快餐」店、小茶鋪。
  • 《清明上河圖》裡描繪的河流,到底是什麼河,真相在這裡!
    宋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 故宮博物院藏宋張至龍的《北津》有:『船過別浦波痕沒,堠立當塗裡界明。古木雲邊僧住處,落花風裡鳥啼聲。青山莫道渾無事,日與行人管送迎。』宋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 故宮博物院藏宋王禹偁《寄汶陽田告處士》有『汶水年來漲綠波,先生居此興如何。門連別浦閒垂餌,宅枕平沙好種莎』,宋晏幾道《留春令》有『別浦高樓曾漫倚。
  • 《清明上河圖》VS《蒙娜麗莎》哪個更有價值?異想天開
    如果《清明上河圖》PK《蒙娜麗莎》,猶如關公戰秦瓊 從根本上來說,《清明上河圖》和《蒙娜麗莎》的藝術價值沒法相比較。 因為「磚家」都說了,這樣的藝術品「其藝術價值無法估量」。
  • 廣州塔旁的巨幅「清明上河圖」,一秒穿越宋朝汴京盛世
    最近,《清明上河圖3.0》數字藝術展空降廣州帶著熱愛古風文化的人們穿越千年觀賞宋朝汴京全景還有很多人穿著漢服打卡盛世長卷會動的《清明上河圖》Riverside Scene at Qingming Festival第一次見到動態的清明上河圖
  • 《清明上河圖》和《蒙娜麗莎》,哪幅畫的藝術價值更高,為什麼?
    《清明上河圖》和《蒙娜麗莎》都是國寶級存在,不可能出售,所以也無法用金錢來衡量。這種作品,往往又寄託了各自的民族情感,所以在不同國家,得到的答案也會不同。我們不妨把思路轉換一下,把這兩幅畫,分別和自己國內的作品相比,看看有什麼特點,即使有所偏頗,也不容易引起爭論。
  • 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城市,各種珍貴文物,河南開封博物館有多受歡迎
    博物館一景作為繪畫大師張擇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城市,開封的歷史自然也和《清明上河圖》聯繫在了一起,目前這幅畫的真跡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館,不過開封博物館裡也有一副電子版清明上河圖自然成為了博物館裡最具人氣的一個景觀。當然,這幅畫也給後人了解宋代人們的民風民俗,建築風格,市井生活提供了依據。這裡還提供河南話的解說,非常親切!
  • 獻完《清明上河圖》,張擇端去哪兒了?
    故宮武英殿,我站在《洛神賦圖》和《韓熙載夜宴圖》面前,突然感覺千年的時光被抽空了,那些線條像是剛剛畫上去的,墨跡還沒有幹透,細膩的衣褶紋線,似乎會隨著我們的呼吸顫動。那時,我一面摒住呼吸,一面在心裡想,「吳帶當風」對唐代吳道子的讚美絕不是妄言。但這些畫都不如張擇端《清明上河圖》規模浩大、複雜迷離。
  • 感覺自己萌萌噠:清明上河圖十大萌點
    原標題:感覺自己萌萌噠:清明上河圖十大萌點   中國文物網訊 (編輯 張豔)最近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石渠寶笈」特展開展了,其中國寶文物《清明上 河圖》很受觀眾歡迎。據悉,流傳後世《清明上河圖》主要有三大版本,一為宋本《清明上河圖》,作者張擇端,現藏於故宮博物院,所以被稱為《清明上河圖》故 宮藏本。二為明本《清明上河圖》,又稱「仇英本」。三為清院本《清明上河圖》。
  • 千年宋風《叫我大掌柜》場景設計:重繪清明上河圖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一覽千年宋風奇景。新國風市井經營手遊《叫我大掌柜》全網預約開啟。感悟宋時市井百態,發展商業、興造建築、經營店鋪、招募奇人異士又或行商奇遇……在重繪的清明上河圖場景中,開始你的千年汴梁之旅吧。
  • 6年打磨5米立體長卷,紙藝工匠「復活」《清明上河圖》
    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將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華盛景和百態人生收於畫中。現如今,有人歷時6年,用5.04米長卷高度還原《清明上河圖》,以立體書的形式讓歷史名畫「活」了起來。立體的城門樓這本立體書名為《大宋風華:立體<清明上河圖>》,純手工製作,出自紙藝工匠王偉之手。翻開書頁,虹橋慢慢立了起來,橋上車馬擁擠,橋下船舶穿梭,鬧市街頭都變得立體可感。
  • 《清明上河圖》裡的中藥鋪
    《清明上河圖》中的趙太丞家和劉家香藥鋪生活在北宋末年的畫家張擇端繪製的《清明上河圖》,真實反映了汴京以及汴河兩岸的自然風光和街市繁榮情景。北宋京城的民間診所也遍布大街小巷,《清明上河圖》中還有很多涉及中藥經營的畫面,如一些酒店裡兼售香藥,大街上擺攤設點叫賣膏藥等。
  • 都知《清明上河圖》乃張擇端著作,然其主要內容與價值,被淡化了
    隨著時間流逝,至今大部分的作品都失傳了,如今存世的《清明上河圖》,只知其名,那其內容講了什麼呢?>張擇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圖》寬25.2釐米,長528.7釐米,絹本設色。在五米多長的畫卷裡,繪了數量龐大的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車、轎、大小船等。房屋、橋梁、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