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裡的中藥鋪

2020-12-10 南京江北新區

《清明上河圖》中的趙太丞家和劉家香藥鋪

生活在北宋末年的畫家張擇端繪製的《清明上河圖》,真實反映了汴京以及汴河兩岸的自然風光和街市繁榮情景。街市內店鋪星羅棋布,各類招幌林立,商賈雲集,人流如織,叫賣聲此起彼伏,一派繁華的都市景象呼之欲出。在鱗次櫛比的屋宇和摩肩接踵的人流中,有幾處中藥鋪明顯可見。北宋末年的藥鋪既看病又賣藥,也稱為「安濟坊」或「病院」。

在街市的最西面,有一處坐北朝南、面積較大的門面,大門上方懸掛一匾額,上書「趙太丞家」四個大字。太丞即太醫丞,宋朝為太醫局所屬主管醫藥的官員,為從七品。可見這家藥鋪為趙姓醫官所辦,既是皇姓,又有官方背景,所以所處位置非常優越。大門左右兩側立有高大招牌,西面上寫「治酒所傷真方集香丸」,東面上寫「大理中丸醫腸胃」。集香丸和大理中丸均為中醫方劑名,出自《御藥院方》和《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集香丸具有消秋滯之功效,主治傷生冷硬物不消。大理中丸可用於脾虛胸膈痞悶,心腹撮痛,不思飲食。旁邊招牌還有「五勞七傷」「理小兒貧不計利」等字樣。中醫學上五勞指心、肝、脾、肺、腎五臟的勞損;七傷指大飽傷脾,大怒氣逆傷肝,強力舉重,久坐溼地傷腎,形寒飲冷傷肺,憂愁思慮傷心,風雨寒暑傷形,恐懼不節傷志。

從這些廣告語可以看出趙太丞擅長內科、兒科,而且杏林春暖,醫德高尚。室內裡面擺有櫃檯和藥櫃,前面設有座椅,上坐一位中年婦女,懷抱小兒,旁有一人站立。婦女前面站立著一位長者,正俯身看視,在為小兒診治,看來此人便是主治大夫趙太丞。

在「趙太丞家」東面不遠的十字路口處,又有一家大型藥鋪,門前高高地豎著一個招牌,上面書寫「劉家上色沉檀楝(棟)香」,「鋪」字被一獨輪車所擋,大門上方橫匾額上也有一行字,但是不甚清晰,「沉檀、丸散、香鋪」幾個字依稀可辨。從門前車水馬龍,人群熙熙攘攘的情形看,此店應為一個規模很大的香藥鋪,以大宗批發為主,兼營零售,生意十分興隆。宋代醫方推崇「香藥」,比如《局方》「治一切氣」方常以香藥為主,如丁香、檀香、麝香、乳香、沉香等,各種《香譜》記載香藥多達近百種。《東京夢華錄》卷二《宣德樓前省府宮宇》載:「御廊西即鹿家包子,餘皆羹店、分茶、酒店、香藥鋪、居民。」卷三《相國寺內萬姓交易》載:「殿後資聖門前,皆書籍玩好圖畫,及諸路散任官員土物香藥之類。」

劉家香藥鋪北面的東西大街上有一處門面,門前立有一塊大招牌,上書「楊家應診」四個字。由此可推斷,此處是一位姓楊的大夫開的診所。門前一人站立,似乎在迎接招呼前來就診之人,服務之熱情可見一斑。還有兩人在大門外「熱聊」,好像是大夫在送一位剛剛在此就醫的病人,反覆交代服藥劑量和方法,病人有些依依不捨。右側一位老者牽引著一個孩童正在去藥鋪就診。前方一輛馬車拉著一位病癒者急著趕路回家。

北宋時期,政府對中醫發展十分重視,專門成立負責藥品製造和經營的官方機構,即熟藥所,又稱「賣藥所」,從藥材收購、檢驗、管理到監督中成藥的製作,都有專人負責。

政和四年(1114年),根據尚書省的建議,熟藥所改名為醫藥惠民局,主要製造出售丸、散、膏、丹等中成藥和藥酒,這些藥物服用簡便、攜帶方便、易於保存,很受醫生和病人歡迎。

北宋京城的民間診所也遍布大街小巷,《清明上河圖》中還有很多涉及中藥經營的畫面,如一些酒店裡兼售香藥,大街上擺攤設點叫賣膏藥等。《東京夢華錄》卷三《馬行街北醫鋪》一節中寫道:「馬行北去,乃小貨行時樓,大骨傳藥鋪,直抵正系舊封丘門,兩行金紫醫官藥鋪,如杜金鉤家,曹家獨勝元,山水李家口齒咽喉藥,石魚兒班防禦,銀孩兒栢郎中家醫小兒,大鞋任家產科,其餘香藥鋪席,官員宅舍,不欲遍記。」

(素材來源|光明日報 編輯|馮秋璐 江北新區融媒體中心出品)

相關焦點

  • 藏在《清明上河圖》裡的200個秘密
    《清明上河圖》裡的「碼頭區」繼續往裡走,可以看到大量的船停靠在岸邊,搬運工人在將一袋袋的貨,從船裡運到岸上。《清明上河圖》裡的「碼頭區」周邊出現了很多配套的小店,裝飾都比較簡陋,像是一些「快餐」店、小茶鋪。
  • 熱播網劇引爆千年懸案,故宮裡的《清明上河圖》是不是真跡?
    故宮裡的《清明上河圖》,到底是不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真跡? 《清明上河圖》的作者並不出名,但因畫作本身精巧生動的畫工及其所包含的歷史含義,使其成為一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曠世奇作。
  • 清明上河圖「騙局」,張擇端沒說的話,原來都在畫裡了
    清明上河圖「騙局」,張擇端沒說的話,原來都在畫裡了不知道有多少小夥伴和我一樣,小時候曾讀過一個叫《一幅壯錦》的民間故事。在這個故事中,老奶奶把在集市上買回來的田園畫,一針一線的織成了一幅壯錦。故事的最後,這幅壯錦裡的花草、房屋、山水全部變成了現實,從此一家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 感覺自己萌萌噠:清明上河圖十大萌點
    原標題:感覺自己萌萌噠:清明上河圖十大萌點   中國文物網訊 (編輯 張豔)最近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石渠寶笈」特展開展了,其中國寶文物《清明上 河圖》很受觀眾歡迎。據悉,流傳後世《清明上河圖》主要有三大版本,一為宋本《清明上河圖》,作者張擇端,現藏於故宮博物院,所以被稱為《清明上河圖》故 宮藏本。二為明本《清明上河圖》,又稱「仇英本」。三為清院本《清明上河圖》。
  • 《清明上河圖》裡描繪的河流,到底是什麼河,真相在這裡!
    《清明上河圖》畫中所描繪的河歷來被認為是汴河,而很多人認為,這條河並不是正河,而是別浦,即用作渡口的自然河。周邦彥《蘭陵王·柳》又有『漸別浦縈迴,津堠岑寂』之句,其中的別浦,並非送別之浦,而是別通之浦。唐白居易的《白氏六帖》引晉周處《風土記》釋浦曰:『大水有小口別通曰浦。』
  • 宋朝軼事: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畫寬24.8釐米,長528.7釐米。大喜之極,當即用他的「瘦金體」在畫旁題上「清明上河圖」五個字,並蓋上了雙龍小印。至此,名畫問世,宋徽宗成了此畫的第一位收藏者。後來,到清朝末年的800多年裡,清明上河圖一直蹤跡不明,流傳的故事也精彩絕倫。
  • 他們用了6年,把《清明上河圖》做成了一本立體書
    但出於文物保護的目的,《清明上河圖》的真跡幾乎每隔十年才能公開展示一次,能親眼所見真跡並近距離觀賞的機會,實在難得。不過現在有一個機會,能讓你把《清明上河圖》帶回家慢慢欣賞!故宮出版社出版的《清明上河圖》立體書,不僅高清重現了《清明上河圖》全卷,更是用立體結構重新詮釋這幅名畫,讓它以另一種方式生動呈現在我們眼前!
  • 獻完《清明上河圖》,張擇端去哪兒了?
    這兩種解釋的內在關聯是:清明的時節,是一個與過去發生聯繫的日子、一個回憶的日子,在這一天,所有人的目光都是反向的,不是向前,而是向後,張擇端也不例外,在清明這一天,他看到的不僅僅是日常的景象,也是這座城市的深遠背景;而張擇端這個時代裡的政治清明,又將成為後人們追懷的對象,以至於孟元老在北宋滅亡後對這個理想國有了這樣的追述:「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習皷舞;班白之老,不識幹戈」。
  • 臺北故宮LINE,《清明上河圖》貼圖大熱
    這個古玩文物殿堂近日再獻新猷,帶來過癮非常的《清明上河圖》LINE貼圖,引來大批網友贊好課金。清宮畫院版《清明上河圖》局部清宮畫院版《清明上河圖》局部《清明上河圖》,繪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兩岸風光,以散點透視的構圖法,讓繁華景貌和大宋民眾躍然長卷之上。已知最早版本由北宋張擇端所畫,藏於北京故宮。臺北故宮則藏有明代大畫家仇英及清宮畫院等版本。
  • 千古之謎揭曉,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明上河圖》是張擇端真跡嗎?
    故宮裡的《清明上河圖》,到底是不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真跡?《清明上河圖》被創作以來經歷了很多的波折劫難,幾進幾出皇宮,流轉於多個藏家之手,最後被溥儀帶出宮,它的摹本也非常多。但是在清朝年間,嘉慶皇帝曾請太上皇乾隆為此畫做鑑定,乾隆一看便知是真跡,於是給蓋了2個章,所以印章成了主要的鑑定依據,根據「石渠寶笈」和「寶笈三編」兩個印章,確認故宮裡典藏的《清明上河圖》為真跡。
  • 幫助鑑定《清明上河圖》真跡的原來是這本書
    1952年,時年37歲的書畫鑑賞大師楊仁愷先生在整理收繳的溥儀攜帶的文物時,從被當作贗品丟棄的紙堆裡,發現了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真跡,使得這件中國文化瑰寶重見天日。這幅真跡的發現頗具戲劇性。據楊老回憶,溥儀帶了三幅《清明上河圖》,當時工作人員把畫得很工細的兩張明朝蘇州仿製的《清明上河圖》(俗稱「蘇州片」)選了出來,他則在被遺棄的書畫中發現了另一卷題名《清明上河圖》的古畫,除了它的題跋、畫法等之外,最主要的是它所畫的北宋城市景象與另一部記述同時代城市生活的書《東京夢華錄》相一致,比如《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北宋開封的橋是木橋,其他兩幅上畫的是石橋,而這幅畫上的橋正是木橋,由此他斷定這幅古畫才是北宋張擇端的
  • 中國十大傳世精品名畫-《清明上河圖》知識鑑賞
    一、《清明上河圖》畫家小傳《清明上河圖》是北宋時期著名畫家張擇端的代表作。張擇端(生卒年不詳),字正道,又字文友,今山東諸城人。青年時期生活在汴梁,宋徽宗時供職翰林圖畫院。善界畫,人物、城郭、市街、舟車等。
  • 都知《清明上河圖》乃張擇端著作,然其主要內容與價值,被淡化了
    論起《清明上河圖》的來源,是與北宋息息相關的,主要描繪的是風俗。進而,《清明上河圖》還是中國的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其著作者為北宋畫家張擇端,他自幼好學,在遊學之中學習繪畫,宋微宗時期,就職於翰林圖畫院。隨著時間流逝,至今大部分的作品都失傳了,如今存世的《清明上河圖》,只知其名,那其內容講了什麼呢?
  • 臺北故宮《清明上河圖》今年將首度到南院展出
    中新網1月13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新春伊始,臺北故宮今天公布2020南北院5大亮眼展覽,其中《清明上河圖》將首度到南院展出。另外,臺北故宮日前在官網宣布,懸缺已久的常務副院長將由余佩瑾接任。2020年臺北故宮南院年節將推出「清明上河圖特展」,1月22日至4月26日《清明上河圖》首度南下,展出清院本《清明上河圖》、宋代張擇端《清明易簡圖》及明代仇英《清明上河圖》,另外搭配新媒體作品《古畫動漫-清明上河圖》、《書畫互動桌-清明上河圖》與《話·畫-清明上河圖》,讓民眾通過豐富的感官體驗,遙想汴京的繁華盛景。
  • 清明上河圖真假存疑!《古董局中局》揭秘三處難以解釋的破綻
    《古董局中局2》又叫《古董局中局之清明上河圖》,顧名思義《清明上河圖》是本劇的主角,故事圍繞許願和黃煙煙鑑別《清明上河圖》真假展開。疑點1.清明上河圖上沒有作者張擇端的印章或題字。張擇端是清明上河圖作者是由首次由金人張著記錄的,在宋朝並沒有張擇端是作者的記錄。2.清明上河圖上宋徽宗加蓋的雙龍小印丟失。宋徽宗是清明上河圖的第一位正式擁有者,還在上面用瘦金體親自題注,加蓋了自己的雙龍小印,這使畫作的真實程度存疑一定疑義。
  • 《清明上河圖》VS《蒙娜麗莎》哪個更有價值?異想天開
    如果《清明上河圖》PK《蒙娜麗莎》,猶如關公戰秦瓊 從根本上來說,《清明上河圖》和《蒙娜麗莎》的藝術價值沒法相比較。 因為「磚家」都說了,這樣的藝術品「其藝術價值無法估量」。
  • 清明上河圖:歲月皆刻畫墨中,百態盡顯絹綾上
    宋代風俗畫《清明上河圖》 在中國美術史上,《清明上河圖》可謂是一幅最具傳奇色彩的作品,也是歷朝歷代被臨摹最多的一幅作品。《清明上河圖》歷經兵火,幾遭劫難,流傳過程充滿傳奇。而它本身也有許多待解之謎:它的創作者張擇端是哪個朝代的人?
  • 北宋的美好生活,商品經濟繁榮,清明上河圖給你的驚喜
    一般問你最喜歡的朝代是哪一個朝代,我們的答案一般都是宋朝,那麼宋代到底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喜歡,宋代又有哪些東西是值得我們嚮往的呢,有這樣一幅圖叫做清明上河圖,就為我們提供了答案,接下來那就讓我們走進描繪北宋日常生活的清明上河圖,走進清明上河圖給我們帶來的北宋好時光。
  • 江蘇泗陽農家女五年間繡出七米《清明上河圖》
    「前天村書記跟我說,要把《清明上河圖》放在村史館展出,感覺這五年付出沒白費。」7月6日,江蘇省泗陽縣張家圩鎮大元村的顏迎春邊把自己繡制的《清明上河圖》展開,邊說出內心的激動。顏迎春今年50歲,曾經做過13年代課教師。
  • 6年打磨5米立體長卷,紙藝工匠「復活」《清明上河圖》
    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將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華盛景和百態人生收於畫中。現如今,有人歷時6年,用5.04米長卷高度還原《清明上河圖》,以立體書的形式讓歷史名畫「活」了起來。立體的城門樓這本立體書名為《大宋風華:立體<清明上河圖>》,純手工製作,出自紙藝工匠王偉之手。翻開書頁,虹橋慢慢立了起來,橋上車馬擁擠,橋下船舶穿梭,鬧市街頭都變得立體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