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觀展指南|臺北故宮摹山水實景,巴黎蓬皮杜憶大地藝術

2020-12-16 澎湃新聞
小暑剛過,三伏將至。一系列藝術展覽將成為人們的消暑「利器」。在國內,各地的博物館與美術館已經悉數開放。卡茨個展、庚子藝事展與芬蘭藝術家組合展等呈現疫情後的藝術策展與創作動態。臺北故宮博物院則在近日迎來「新展攬勝——近現代實景山水畫」與「筆歌墨舞」,呈現歷代名作,並探討實景與山水畫之間的複雜關係。

在國外,英國國家美術館於7月8日起重新開放,標誌著英國的藝術機構開始回歸正常軌道。法國蓬皮杜與羅浮宮也開始迎接公眾,其中,蓬皮杜於7月1日起展出大地藝術家克裡斯託與妻子讓娜-克勞德的回顧展,克裡斯託於兩個月前去世,展覽也成為了人們紀念他的一種方式。

上海

春風千裡——江南文化藝術展

地點:上海博物館

展期:2020年5月26日—8月23日

展覽在呈現江南藝術、講述江南歷史的基礎上,從文物出發,提煉出江南文化深層的五種特徵,精選代表性藝術品近二百件。

「無盡意——趙樸初書法藝術展」

地點:上海博物館

展期:2020年5月21日—7月19日

今年5月21日是趙樸初逝世20周年紀念日,展覽展出了趙樸初先生各個時期珍貴書法93件(組),涵蓋詩詞曲俳、書法藝術等豐富內容,以彰顯其愛黨愛國、弘法利民的博大胸懷,詠志抒懷、諷喻導揚的詞風詩意,臨池不輟、求精求變的筆墨情趣。

海上風標——謝之光、林風眠、關良誕辰120周年作品展

地點:上海中國畫院美術館

展期:2020年6月12日—7月12日

2020年是謝之光、林風眠、關良誕辰120周年,展覽共展出上海中國畫院作品近一百件,內容涵蓋中國畫人物、山水、花鳥。

印說海粟——劉海粟用印研究展&文字證源——劉海粟書法研究展

地點:劉海粟美術館

展期:2020年6月12日起

兩個展覽分別從劉海粟的用印和書法的角度做專題研究,從中可以看出劉海粟先生中西繪畫兼擅,而用印中可見其朋友交往和他近一個世紀親歷、親證的藝術人生。書法則顯示其青年時代即具有的胸懷視野和書藝天賦,進衍至晚年裹鋒如篆、散卓如草,如蒼龍拏攫,如老藤盤曲的線質丕變,而最終以自我特質的書法線性。

庚子藝事展

地址:羅浮紫藝術 (上海市天平路112號)

展期:2020年6月27日—7月27日

策劃者表示,最初其實是想將疫期一些藝術界真正同道中人的真實心情以藝術的形式進行紀錄與呈現,且更偏重於個人化的感觸與記錄,以有別於一些大型主題性展覽。揮筆助陣參展的五十多位文化藝術界知名人士包括韓羽、尚長榮、計鎮華、夏陽、劉振元、魏明倫、毛尖 、張偉麟、陳九、何立偉等。

湖州之遠——絲筆茶瓷文化特展

地點:上海市歷史博物館

展期:2020年5月22日—7月12日

展覽圍繞「絲」「筆」「茶」「瓷」四大主題展開,精選展品近百件,包括明代考古出土的絲綢服飾、趙孟頫、吳昌碩書法作品、歷代珍貴茶具、原始瓷禮樂器等,揭示文物背後所承載的湖州人文底蘊和匠心精神。

亞歷克斯·卡茨

地點:復星藝術中心(黃浦區中山東二路600號)

展期:2020年5月29日—2020年8月9日

展覽通過涵蓋繪畫、雕塑和剪帖裝置作品在內的30餘件代表性作品,以及影像和書籍文獻,展現今年93歲的藝術家近60年的創作脈絡和其對具象繪畫藝術的探索。

多元與融合——上海油畫雕塑院典藏作品展

地點: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

展期:2020年7月10日—8月25日

此次展覽展出上海油畫雕塑院藏品50餘件,以改革開放以來的作品為主體,作品題材和風格多樣,人物、靜物、風景、具象、意象、抽象性作品兼具。從中這些鮮明而濃鬱的時代氣息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化,以及身處其間的藝術家們的情感經驗、藝術追求與創作狀態。

天開文運、墨蘊神韻——墨海樓胡開文藏品展

地點:筆墨博物館

展期:2020年6月26日—8月2日

在清四大墨家中,「胡開文」乃後起之秀,但發展勢頭勁健,經營地域覆蓋大江南北。1966年,位於安徽休寧早已停業的胡開文創業舊址遭到破壞,裡面的大量墨模、成品以及由曾國藩題寫的招牌難覓蹤跡。失蹤數十年的曾國藩題「胡開文」店招近日在上海筆墨博物館亮相,與之一同展出的還有上海知名收藏家王毅收藏的大量清末民國時期的墨品及相關文獻,展現了歷史上胡開文墨業店眾業大之氣勢。

隨物生心

地點: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

展期:2020年5月31日—10月11日

展覽呈現了芬蘭藝術家組合湯米·格倫德和佩特裡·尼蘇南的作品。兩位藝術家出身建築專業,並長期在當代藝術領域展開跨界創作,將圖形、雕塑、建築、運動和聲音融入數學、光學、物理學等,通過獨特的藝術方式,將日常而無形的「現象」轉譯為可視、可感之物。

石影墨痕——南北名家文房石畫展

地點:上海芊荷藝術空間(上海市長寧區愚園路716號101室)

展期:2020年6月27日—7月26日

中國繪畫作品中以石入畫的歷史悠久,此次展覽展出丘挺、湯哲明、劉欣、許俊華、沈偉、邵仄炯、施江城、徐鋼、錢軼士、謝興濤、廉亮近30件畫石作品。策劃者施遠還邀請諸位畫友,選取了16塊展石對影勾勒,並委託富陽蔡氏製成水印小箋。

後時尚時代

地點:上海攝影藝術中心

展期:2020年4月11日—7月15日

展出近百件時尚攝影師作品,包括尼克·奈特、彼得·林德伯格、邁爾斯·奧爾德裡奇等。

江蘇

融·合:從春秋到秦漢特展

地點:南京博物院

展期:2020年5月18日— 8月17日

選取春秋戰國到兩漢時期的文物約350件,展現了從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多元的文化面貌到秦漢一統的多民族國家發展進程。

江南佳麗:蘇州博物館藏仕女畫精品展

地點:蘇州博物館

展期:2020年5月18日—8月16日

展覽匯集了館藏仕女畫精品時間跨度從清代中期至近現代其作者既有仕女畫名家如費丹旭、改琦之流,亦有一些名不見經傳而難得一見的小名家。

鮮虞風雲——古中山國文物精品展

地點:蘇州博物館

展期:2020年6月12日—9月2日

展覽由蘇州博物館、河北博物院和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策劃,甄選164件/套珍貴文物,分為「鮮虞東徙·肇建中山」、「車轔馬嘯·逐鹿中原」、「鐘鳴鼎食·生死同歡」三個單元,全面展示了中山國在經濟、文化和軍事等方面的不凡成就。

考古探吳中、風雅頌吳中

地點:吳中博物館

展期:2020年6月28日起

6月28日正式開館,這一新開的博物館通過文字、實物、影像等多種形式全面展示吳地文化特色,呈現「考古探吳中」和「風雅頌吳中」兩大常設展,前者是用考古發現的資料,去串聯吳地、吳中、甚至江南的歷史,而後者則是廣義的吳文化,展現從春秋戰國到明清時代,從風物、人情、地理再到雅頌的傳承,講述吳文化在歷史階段的變遷與發展。

師法造化·元氣淋漓——紀念徐風誕辰120周年特展

地點:無錫博物院

展期: 2020年6月6日— 9月1日

徐風(1900—1988),師從徐悲鴻,是著名畫家和美術教育家,無錫近現代畫家群體代表人物之一。展出徐風先生各個時期的中國畫、素描、水粉水彩畫、油畫、書法精品80餘幅,同時展出圖文並茂的個人藝術年鑑38幅,全面再現其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繪畫藝術人生。

浙江

魏風堂堂:雲岡石窟的百年記憶和再現

地點: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

展期:2020年6月12日—11月30日

展覽分四個單元展出112件(套)文物,回顧並整理了一個多世紀以來,研究和記錄雲岡石窟的中外學術文獻、珍貴歷史影像。許多展品是首次亮相,其中不少直接來自研究院文物庫房。豐富的雲岡雕刻之美,讓觀眾走入了「雲岡時間」。展品還包括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與雲岡石窟研究院聯合完成的世界上首個可拆卸3D列印數位化石窟——雲岡第12窟1:1複製窟。

北京

妙合神形——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明清肖像畫展

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展期:待定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明清肖像畫多近千件,類型多元,涵括帝王·皇族、雅集·行樂、名臣·名士·閨秀和學者像傳等。本展覽主要以四個單元來展示明清肖像畫的概貌,藉此既可略窺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肖像畫特色,亦可了解明清時期肖像畫的嬗變與演進歷程。

雕繪乾坤——潮州木雕展

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展期:待定

本次展覽共展出廣東省博物館、潮州市博物館和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160餘件(套)展品。這些展品技藝高、題材全、品類豐,集中呈現了潮州木雕集雕刻、漆藝、貼金等技法於一體的藝術特色,代表了潮州木雕的精緻工藝、藝術價值,反映了潮州木雕多神崇拜所形成的獨特文化景觀。

遼寧

夏香遠溢——瀋陽故宮藏書畫展

地點:瀋陽故宮博物院

展期:2020年6月9日起

展覽展出包括朱耷、石濤、鄒一桂、高其佩、任薰等清代畫家30餘幅館藏夏季題材的書法繪畫作品。

山西

儒風漢韻——漢畫像石拓片藝術展

地點:大同市雲岡石窟研究院雲岡美術館

展期:2020年6月13日—8月13日

漢畫像石是漢代大多沒有留下名字的民間藝人雕刻在墓室、棺槨、祠堂、墓闋等建築石構上的石刻藝術品,興起於西漢早期,延續至東漢末期,堪稱漢代生活的百科全書。此次展覽匯集了漢畫主要分布區的六十幅漢畫像石拓片,表現了漢代先民的思想觀念和精神信仰,展現了兩漢時期輝煌的藝術。

甘肅

飛天神韻·莫高精神——敦煌石窟文化藝術展

地點:甘肅省博物館

展期:2020年6月13日—8月13日

展覽通過「展覽+講座」的形式,以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利用群體先進事跡,弘揚「莫高精神」。

臺北

《攬勝——近現代實景山水畫》、《筆歌墨舞》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展期:2020年7月10日至9月23日展覽透過「風格與景致」「廬山真面目」「新時代的遊蹤」「山川在握」「時局下的勝景」與「實景的啟示」等六個單元,討論繪畫風格本身摹寫實景的能力、影響實景描繪的觀點與框架,以及實景山水畫於二十世紀以來受到寫生概念與政局影響下的發展,藉此探討近代實景山水畫裡「實景」與「山水畫」間若即若離的複雜關係。

「筆歌墨舞」特展則呈現了傳為梁楷、馬遠及董其昌等的畫作。

青銅饗宴:古代的禮儀與樂曲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展期:2020年6月25日起

展覽聚焦於院藏的商周青銅禮器,介紹重要器類與豐富裝飾。展覽同時運用創新的影音多媒體科技,打造大型沉浸式劇場,並特別設置複製文物觸摸體驗區,邀請觀眾在多元的感官體驗中,一窺古人的物質生活與精神世界。

院藏善本古籍選粹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 第一展區

展期:2020年6月13日—9月20日

展覽分「清宮藏書」及「訪舊搜遺」兩大單元。前者旨在說明前清宮廷圖書庋藏與分布概況,兼及其卷帙之浩繁、裝幀之考究;後者則以介紹臺北故宮成立後不斷搜購、徵集、獲贈之所得為要,其中不乏臺北故宮博物院所欠闕,且深具文化學術價值者。觀眾置身其間,當可進一步認識院藏善本古籍的遞嬗過程及其文化意涵,以及中國傳統印刷技法與圖書裝幀之類型特色。

海外

日本

倫敦國家美術館名作展

地點: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

展期:2020年6月18日—10月18日

此次展覽展出61件來自被稱為「歐洲繪畫史的教科書」的倫敦國家美術館藏品,橫跨從文藝復興至後印象派的繪畫歷史。

杉本博司-琉璃的淨土

地點:京都市京瓷美術館

展期:2020年5月26日—10月4日

作為翻修後的首展,以「琉璃」「淨土」「偏振光」為關鍵詞回顧日本當代藝術家杉本博司對宗教、科學、藝術的探討與創作活動,同時展現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不斷渴望淨土的日本文化心靈。

法國

德國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阿爾布雷希特·阿爾特多夫

肉體與靈魂——從多納泰羅到米開朗基羅

地點:羅浮宮(7月6日重新開放)

展期:以上展覽分別延長至2021年1月4日、2021年1月18日

2020年上半年羅浮宮有兩場大展,據羅浮宮官網顯示,這兩場特展將推遲至今年10月舉辦。「阿爾布雷希特·阿爾特多夫」聚焦活躍於文藝復興時期雷根斯堡的畫家、設計師和雕刻師。

「肉體與靈魂」共展出150件作品,展示了從多納泰羅(Donatello)到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期間,人體在其運動的多樣性中的表現是如何在雕塑中被展現的。

克裡斯託與妻子讓娜-克勞德

地點:蓬皮杜藝術中心

展期:2020年7月1日至10月19日

巴黎蓬皮杜中心迎來大地藝術家克裡斯託及其妻子讓娜-克勞德的大型回顧展。今年5月,克裡斯託在其紐約家中去世,沒能親眼見到這個他付諸了不少心血的重要展覽。展覽從他1958年初到巴黎後的早期創作開始,呈現出他從小型物體包裹到大型紀念碑包裹的漫長之路。

英國

提香:愛,欲望和死亡

地點:英國國家美術館(7月8日重新開放)

展期:延長至2021年1月17日

此次展覽主要聚焦於1551年,菲利普親王(未來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委託提香創作7件以羅馬詩人奧維德(Ovid)《變形記》故事為藍本的繪畫作品。這7件作品的創作進行了近十年(其中一件未交付),展覽將6件分藏于波士頓、馬德裡和倫敦等地作品聚於一處,這是400多年來它們首次共同展出。

尼古拉斯·梅斯:黃金時代的荷蘭大師

地點:英國國家美術館(7月8日重新開放)

展期:延長至9月20日

英國第一個致力於梅斯的展覽,通過梅斯的近50幅畫作,展現他是如何擺脫倫勃朗對他影響最大的歷史場景與聖經場景描繪,轉向日後最被追捧的日常生活場景繪畫和肖像畫作。從僕人居住區的非法活動到上流社會的肖像,梅斯捕捉了荷蘭黃金時代樓上樓下的生活。

畢卡索與紙的藝術

地點:英國倫敦皇家藝術研究院

從《格爾尼卡》的研究到4.8米寬的拼貼畫,展覽呈現橫跨畢卡索80年生涯的300多件紙製作品。觀眾可以在展覽的紀錄片片段中看到畢卡索的創作過程、為《格爾尼卡》所做的研究,以及一些速寫本。與朵拉·瑪爾的書信、插圖詩歌、攝影合作,也將引領觀眾一窺藝術家的生活。

安尼施·卡普爾在霍頓莊園

地點:諾福克郡霍頓莊園

展期:2020年7月12日—11月1日

展覽展出安尼施·卡普爾的24件雕塑以及素描和小型作品,作品與霍頓莊園的古典建築形成對比。展覽重點呈現卡普爾使用鏡面材質和石材製作的大型作品,如《天空之鏡》等。

西班牙

重聚

地點:普拉多博物館

展期:2020年6月6日—9月13日

展覽共展出249件作品,按照從15世紀到20世紀初的時間順序將普拉多博物館的永久收藏,包括許多西方美術史中經典的作品進行重新布展並置展出,包括凡·德爾·韋登的《耶穌下十字架》和弗拉·安吉利科的《受胎告知》,以及提香、丟勒等自畫像等,呈現出一部從文藝復興至20世紀初的濃縮的歐洲藝術史。

德國

古希臘的肖像藝術

地點:柏林舊博物館

展期:延展至9月27日

展覽展出超過50件文物,回顧古希臘肖像藝術的發展歷史,討論肖像的「理想」與「個性」之間的關聯。展覽的核心是來自兩家慕尼黑展館的20件藏品,包括多位古希臘文學家、政治家和哲學家的雕塑,以及一隻繪有兩位詩人的花瓶。

荷蘭

在畫中:描繪藝術家

地點:梵谷博物館

展期:延期至2020年8月30日

以梵谷的自畫像為主線,共展出了從1850年到1920年的77件作品,其中53件來自法國、美國、英國和瑞典等國,從多個方面探索並聚焦梵谷自畫像的作用、意義和影響。這也是梵谷博物館首次把展覽的主題放在這位藝術家的肖像畫類型及影響上。

義大利

拉斐爾:1520—1483

地點:羅馬奎裡納萊博物館


展期:延展至2020年8月30日

展覽從拉斐爾的逝世開始,以倒敘的時間線來回顧拉斐爾傑作,最終回到其經典繪畫語言誕生的起點。展覽展現了羅馬如何影響了拉斐爾,而他反過來又如何影響了這座城市。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一周觀展指南|臺北故宮的宮廷家具,蘇博展廳的古代佳麗
    上海博物館除供石大展外,即將開幕的有「無盡意——趙樸初書法藝術展」,浙江省博物館呈現的「徐謂禮文書」猶如一部南宋官制百科全書,為世人開啟了一扇回望南宋的門扉;臺北故宮博物院「貴冑榮華─清代宮廷的日常風景」則藉由家具之精與文物之好,體現宮廷生活之精好。
  • 一周觀展指南|這個炎夏,賞良渚玉、扇面展和「中國本色」
    溪山清賞——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山水畫系列展之摹古山水展期:2019年6月1日—10月20日地點:中國三峽博物館2019年起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將以館藏中國山水畫為主題,推出山水畫系列展,分三期,從實景山水、摹古山水和寄情山水的角度讓觀眾欣賞到山水畫「可行、可望、可居、可遊」的獨特魅力。
  • 一周觀展指南|臺北故宮的倪瓚,上海藝術家的抗疫
    一周觀展中,國內主要大部分省市展覽已開,除了延長現有展覽的展期外,4月上旬將有展覽新開,其中包括上海中華藝術宮的抗疫主題展、攝影藝術中心的「後時尚時代」、臺北故宮「話畫:說明卡片探索記」等。一些常設展當然也是極值一觀,如上海博物館歷代書法繪畫館的歷代書畫珍品。
  • 一周觀展指南|臺北故宮「筆歌墨舞」,上博呈現「煙江疊嶂」
    本周的展覽中,臺北故宮博物院無疑是一個焦點,三大展覽「話畫:說明卡片探索記」、「筆歌墨舞—故宮繪畫導賞」、「受贈書畫展」同期開展,其中「筆歌墨舞「特展包括米友仁《雲山得意圖》、倪瓚的《紫芝山房圖》等。上海博物館的賞石珍品展進入布展階段,歷代繪畫館繼續展出的赫赫名跡有北宋王詵《煙江疊嶂圖卷》、元代王冕《墨梅圖》等。
  • 一周觀展指南紫禁城六百年展倒計時,臺北故宮聚焦梁楷蔡襄
    繼「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前不久落幕之後,故宮博物院「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也將在一周之後閉幕。而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最新一期「國寶聚焦」呈現了宋代蔡襄《書尺牘》冊和梁楷《潑墨仙人》冊。
  • 一周觀展指南|紫禁城六百年展倒計時,臺北故宮聚焦梁楷蔡襄
    繼「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前不久落幕之後,故宮博物院「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也將在一周之後閉幕。而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最新一期「國寶聚焦」呈現了宋代蔡襄《書尺牘》冊和梁楷《潑墨仙人》冊。這也是繼故宮舉辦宋代蘇軾大展後,又一與宋代文化藝術相關的特展。
  • 一周觀展指南|巴黎展「賈科梅蒂與裸體」,東京觀三國與考古
    上海除了上海博物館的「空白期瓷器」、「法國藏太平洋藝術」展外,民營美術館如寶龍美術館、餘德耀美術館、昊美術館分別開啟了一系列當代藝術展;在北京,畢卡索展成為了一些藝術愛好者的必去之地;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的特展則包括《明太祖坐像》等在內的「巨幅書畫」以及「筆墨見真章—歷代書法選萃」、「動物園」等4場特展;在敦煌,敦煌研究院陳列館則呈現絲路文明的吐蕃時期藝術珍品。
  • 一周觀展指南|上海賞漆器,倫敦讀亞述,巴黎看羅丹
    11月中旬,在art021藝博會、西岸藝博會、上海藝博會落幕後,包括上海雙年展在內的諸多當代展覽仍在進行,此外,上海博物館也正式推出了「千文萬華:中國歷代漆器藝術展」、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用展覽講述了南社與近代上海社會變革,老字號朵雲軒則展示了京劇演員李軍的書法;此外,臺北故宮展示了「俄羅斯普希金博物館特展」。
  • 臺北故宮明年看點:有南薰殿帝後像,也有北宋山水巨作
    其中「權利的形狀—南薰殿帝後像特展」作為開年大展,將展示臺北故宮最重要的收藏之一——南薰殿帝後像。 明年秋季,臺北故宮推出的「鎮院國寶—範寬、郭熙、李唐」將同時呈現美術史赫赫名跡、三件北宋山水巨作——宋範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
  • 國慶觀展指南|上海展美國藝術與錢瘦鐵,臺北呈書畫國寶菁華
    在上海,有上海博物館重磅推出的「1865-1945:美國現代藝術八十年」大展,中華藝術宮今起對外展出的則有籌備策劃極久的「錢瘦鐵藝術展」,上海歷史博物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等也持續展出關注度頗高的展覽。10月1日起,臺北故宮將推出一系列特展,其中「國寶再現—書畫菁華特展」可謂遼博「中國古代繪畫展、書法展」後 ,下半年最重磅、陣容最強大的特展,26件展品,件件皆是國寶級名跡。
  • 臺北故宮「筆歌墨舞」:韓幹猿馬存疑,倪瓚修竹清逸
    澎湃新聞獲悉,傳唐韓幹 《猿馬》軸、宋李唐《乳牛圖》、宋人《番騎出獵圖》、錢選《煙江待渡圖》、元倪瓚 《修竹圖》等中國歷代書畫史名跡2021年1月1日起開始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對外展出。這一名為「筆歌墨舞——臺北故宮繪畫導賞」的展覽共選取從唐至清代的三十餘件書畫作品,涵蓋人物、花鳥、山水等題材,展期持續至2021年4月6日。
  • 一周觀展指南|山西北朝壁畫展倒計時,北京畫廊周重新啟動
    青年藝術家們的創作成果,是以無錫古街、山水園林、大運河為主題,以中國畫、油畫、壁畫為表現形式的藝術作品,並配合相關主題的文物,並輔以與研究成果相關的文創產品一併呈現。重慶溪山清賞——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山水畫系列展之三寄情山水展期:2020年4月25日—6月28日地點: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4樓歷代書畫廳2019年,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策劃以館藏中國山水畫為主題,推出山水畫系列展,分三期從實景山水
  • 臺北故宮的宮廷家具,蘇博展廳的古代佳麗
    2019年,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策劃以館藏中國山水畫為主題,推出山水畫系列展,分三期從實景山水、摹古山水和寄情山水的角度讓觀眾欣賞到中國傳統山水畫「可行、可望、可居、可遊」的獨特魅力
  • 臺北夜生活指南,逛故宮喝啤酒看美女,讓你夜不能眠!
    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一個節目,叫做《夜生活指南》,這個節目中展示的都是臺北人真正的夜生活。裡面了介紹了很多的文物食物,飲品以及藝術品。這個節目主要是你展示了一個藝術其樂融融的臺北生活。來臺北旅遊,臺北故宮是一定要去參觀一下的,最好的參觀時間是周五、周六的晚上。因為周五、周六這兩天故宮在夜間也是開放的,白天來的話,有可能會因為故宮遊客太多而沒法玩盡興。但是如果晚上來的話,人就相對少一點,而且這個時候的臺北故宮感覺也不一樣,有種不一樣獨特的韻味。
  • 宋畫,叩響生命的價值|水墨|構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
    從這件作品中不難看出,李成藝術的「氣象蕭疏,煙林清曠」無不與他企圖展示其敏感而豐富的內心世界緊密相關。《溪山行旅圖》 北宋 範寬 絹本設色 206.3cm×103.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範寬發展了荊浩的北方山水畫派,並能獨闢蹊徑,因而宋人將其與關仝、李成並列,譽為「三家鼎峙,百代標程」。在用筆上多採用「雨點皴」,再施以「搶筆」,在刻畫北方山水的風骨方面可謂得天獨厚。
  • 藝術人物 | 他強調摹古,反對創新,為何能成「四王」之首?
    藝術人物 | 他強調摹古,反對創新,為何能成「四王」之首?但當仔細研讀王時敏的《西廬畫跋》和《王煙客集》等後,便能發現,王時敏的「摹古」有其自己的判斷和選擇——本於平淡天真;王時敏所謂的「畫家正脈」是文人畫種體現出的筆墨兼妙以及高古、簡淡韻致的追求。王時敏 臨黃公望擬董源夏山圖 仿宋元人縮本畫及跋冊第十六開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王時敏並非一味摹古的,他追求的是在順古求變。
  • 臺北故宮裡的乾隆洋彩欣賞
    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無不精細入神,所用顏料與琺瑯色同。」 清宮琺瑯彩瓷分兩類,一是瓷胎畫琺瑯(琺瑯彩),一是瓷胎洋彩。兩者均是盛清時期宮廷工藝的曠世傑作,深受清高宗寶愛,藏之於乾清宮,供皇帝幾暇賞玩,傳至今日已是極其珍貴稀有的藝術精品。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乾隆時期琺瑯彩系瓷器多達五百件以上,多完成於乾隆五至九年間。
  • 見證故宮國寶流離山洞的往事,臺北故宮展「北溝傳奇」
    臺北故宮博物院「北溝傳奇」現場中的文物包裝箱臺中糖廠倉庫外景臺中糖廠倉庫文物箱件入存實景1949年10月,針對運送到臺灣地區的故宮文物,相關管理部門認為文物應遷離市區,以求妥慎,並以尋覓山麓之地,建築專用庫房為宜,遂決定以臺中霧峰北溝山麓為庫房興建地點
  • 臺灣最大博物館,內藏文物近70萬件,人稱「臺北故宮」
    說到故宮,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北京故宮,坐落在我國首都的故宮古建築群,其宏大的規模,雄渾的氣勢,承載了絕大多數人對皇家建築的想像。但故宮不止一座,在我國臺北,也有一座可與北京故宮相媲美的皇家建築群,其珍藏的文物比故宮都多,這就是臺北故宮博物院。
  • 見證故宮國寶流離臺中山洞的往事,臺北故宮展「北溝傳奇」
    澎湃新聞獲悉,2020年是故宮博物院院藏文物運存臺中北溝七十周年,10月9日,「北溝傳奇」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展覽分「文物遷臺」、「典守維護」、「清查點驗」等六大單元,以臺北故宮博物院院史資料室集藏的檔案文獻及歷史影像為主要內容,輔以當時文物被運的舊照史料,呈現故宮文物流離中被運到臺灣地區初期的歷史經緯與往事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