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觀展指南|巴黎展「賈科梅蒂與裸體」,東京觀三國與考古

2021-01-12 澎湃新聞

正逢暑假之際,國內外美術博物館的特展頻頻亮相。上海除了上海博物館的「空白期瓷器」、「法國藏太平洋藝術」展外,民營美術館如寶龍美術館、餘德耀美術館、昊美術館分別開啟了一系列當代藝術展;在北京,畢卡索展成為了一些藝術愛好者的必去之地;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的特展則包括《明太祖坐像》等在內的「巨幅書畫」以及「筆墨見真章—歷代書法選萃」、「動物園」等4場特展;在敦煌,敦煌研究院陳列館則呈現絲路文明的吐蕃時期藝術珍品。

在海外,日本東京即將以考古學角度講述「三國」,京都文化博物館則展現池大雅的藝術;巴黎與加拿大溫哥華各自呈現賈科梅蒂的藝術,其中,

身體的故事:賈科梅蒂作品中的裸體」呈現了賈科梅蒂作品中的女性裸體為主題的油畫與雕塑作品。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為您梳理這一周值得一看的展覽與講座精選。

上海

灼爍重現:十五世紀中期景德鎮瓷器展

展期:2019年5月28日—9月1日

地點:上海博物館

展覽由上海博物館與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聯合舉辦,將展出國內外28家機構收藏和出土的超過280件器物,分4個部分展示正統到天順時期的皇家官瓷、景德鎮御窯廠出土的瓷器及標本、與各地分封藩王相關的產品以及民窯瓷器。

浮槎於海: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藏太平洋藝術

展期:2019年5月16日—8月18日

地點:上海博物館第一展廳

展示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所藏大洋洲藝術作品中最為精美的部分,150件作品具有非凡的美學和人類學價值,它們提供了一個視角,讓人們認識到一個廣袤的文化區域是如何的豐富多彩、包含著怎樣的多元身份與超越地理距離的多樣關係。

丹尼爾·阿爾軒:現在在現

時間:2019年6日29日—10月24日

地點:昊美術館(浦東新區祖衝之路2277號1-3F)

展覽呈現藝術家的代表作及近作,延續其對建築和人體關係的探索,同時討論歷史與時間的非線性敘事可能。

百物曲

時間:2019年6日22日—8月25日

地點:上海外灘美術館(黃浦區虎丘路20號)

呈現54位挑戰藝術與其他領域間明確邊界的創作者,包括手藝人、治療師、教師、研究者、電影製作人、舞蹈編導、活動家、詩人以及視覺藝術家。

經由時光的九次旅程

展期:2019年7月3日 - 10月7日

地點:餘德耀美術館

展覽以「經由時光的九次旅程」為主題,邀請9位藝術家各自創作一件場域特定的作品,包括藝術裝置、維度空間、聲音景觀等。

何人說夢:來自挪威的當代藝術

展期:2019年7月7日——9月8日

地點:OCAT上海館(上海市靜安區文安路30號)

本次展覽以「何人說夢」為主題,將展出5位挪威當代藝術家的7件作品。展覽中的故事將以聲音和時間為載物,圍繞夢境、潛意識與記憶鋪陳開來,呈現他們多變的創作意圖與豐富的創作語言。

捷克玩具奇遇記

時間:2019年6月27日—8月11日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設計中心(psD)(黃浦區花園港路200號)

通過29件繪畫與裝置作品,為觀眾呈現一個童話般的純粹世界,邂逅設計獨特的玩具,展開一場趣味十足的奇遇。

踱步:七十年的走過

時間:2019年6月21日—9月8日

地點:龍美術館 西岸館(龍騰大道3398號)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展現龍美術館在新中國美術作品的收藏以及新中國主題創作領域的持續性研究成果,探討新中國美術的歷史沿革、發展變化、創作特點以及時代意義,策劃推出此次展覽。

第十三屆全國美展選撥展

展期:2019年7月3日—7月18日

地點:上海寶龍藝術中心(上海市閔行區新鎮路)

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適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據悉,展覽作品共199件,包括遴選177件上海選拔展作品(中國畫90件、油畫87件),與第八屆、九屆上海美術大展中的中國畫、油畫獲獎作品,以及部分評委的中國畫、油畫作品一併展出。同時,其中部分作品將送至全國美展參評。

疊作湘波皺·海上書畫名家成扇展III

展期:2019年7月6日-8月5日

地點:朵雲藝術館(南京東路422號4樓)

展覽以扇文化為主題,聚焦劉小晴、肖純園、蕭家聲、丁申陽、陸康、陳翔等書畫家的書畫作品。

延伸的內景 :袁慶一作品展

展期:2019年7月14日 - 8月28日

地點:安簃藝術空間(上海市靜安區銅仁路90弄4號1樓)

袁慶一是現代美術社團湖南「磊石畫會」的發起成員,是「85美術新潮」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此次展覽以「延伸的內景」為主題,探討其作品內在。袁慶一的名字,和《春天來了》、《菸灰缸》、《視》等已然經典化了的作品聯繫在一起。與此同時,他亦是個人藝術輝煌時刻的毅然離場者、身處海外多年的初心保持者、以及成熟穩健的回歸者。其「再出發」的按鈕首先是通過「舊畫新作」的方式啟動的。

小草又一夢 :曹振華作品展

展期:2019年7月3日 - 7月30日

地點:

上海大廈10樓「百老匯藝術雅集」

繼2017年在上海圖書館完成「一夢五十年」的《小草之夢》之後,畫家曹振華的作品展《小草又一夢》在上海大廈「百老匯藝術雅集」舉行。展覽以繼承中國畫的傳統筆墨為宗旨,用黑白灰點線面基本手法表現創作者的心意。曹振華,字祖晨,1957年9月生於上海。先後師從滬上書畫家凌安生、左航林、胡振郎、王善良、齊鐵偕等,現為上海中江書畫院理事,現代書畫研究會會員,上海海派書畫研究會會員。

山水的瞬間:邵仄炯作品展

展期:2019年7月6日-8月18日

地點:周圍藝術畫廊(四川中路33號703室)

在此次展中,畫家邵仄炯並非簡單地臨摹與變體,而是在解讀古人作品風格語境的基礎上,輔以自己的理解。其中絹本作品《疊山》得源於中國繪畫史上的經典巨作;《寬山》系列以山脈的局部來實踐、強調範寬山水畫中紀念碑式的雕塑感。

本生·徐旭峰作品展

展期:2019年7月6日—7月28日

地點:芊荷藝術空間(上海市長寧區愚園路716號101室)

現場展出徐旭峰作品二十餘組件,作品涉及面豐富,不僅選取了來自中國各類佛造像的法式、古希臘神話故事的元素,更有市井中芸芸眾生的真實與溫度。畫家在造型的擇取上則傾向於蘊含哲學意味的荒誕感,延續戲與夢的感官。徐旭峰祖籍寧波,現為上海書畫院展覽部主任。

魚尾紋和歌謠 :棉花個人作品展

展期:2019年7月6日—8月25日

地點:金橋碧雲美術館(浦東新區紅楓路151號)

棉花的作品關注人性,關注生命與生俱來的神性和詩性,關注生命與時間、自然、宇宙之間的神秘關聯。此次展覽,藝術家將帶來近年新創作的油畫,及為故鄉特別創作的幾組作品,並和她之前的作品風格迥異,這些作品將在本次展覽中首次亮相。

北京

秋史金正喜與清朝文人的對話

展期:2019年6月18日 - 8月23日

地點:中國美術館

展覽展出87件作品,聚焦韓國學者金正喜(1786-1856)和清朝文人之間的藝術對話,回顧19世紀的中韓交流鼎盛期,促進今天的中韓文化交流與互鑑。

釉彩國度——葡萄牙瓷板畫500年

展期:2019年6月12日—10月7日

地點:故宮永壽宮展廳

這是故宮博物院首次與葡萄牙國立瓷板畫博物館合作舉辦的展覽,共展出16世紀至21世紀50餘幅葡萄牙瓷板畫精品。由於每幅瓷板畫都是由數塊瓷板拼接而成,因此,用於展覽的瓷板多達5000塊左右。

畢卡索——一位天才的誕生

展期:2019年6月15日—9月1日

地點:北京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展覽基於國立巴黎畢卡索博物館的館藏,從中精心挑選出103件作品,全面回顧畢卡索創作生涯的前三十年,力求呈現出畢卡索從早期到中期的藝術成長經歷。

敦煌

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吐蕃時期藝術珍品展

展期:2019年7月2日—10月22日

地點:敦煌莫高窟

來自全球的120餘件套精美文物,將立體呈現吐蕃時期文化藝術的歷史面貌及其與絲綢之路文化的交流互動。這是全球首次以吐蕃為主題的文物大展,對絲綢之路文明、吐蕃及中亞歷史、文化、藝術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

江蘇

金色阿富汗:古代文明的十字路口

展期:2019年7月9日 - 10月9日

地點:南京博物院

展覽將展出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超過200件文物,這批公元紀元前後的珍寶印證了古希臘文明、古波斯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代中國文明等周邊各國文化對阿富汗文明的影響。

集其大成-蘇博館藏董其昌及晚明各流派繪畫特展

展期:2019年6月25日—8月18日

地點:蘇州博物館

此次展覽遴選館藏董其昌師友圈與明末清初各流派山水共二十餘件,內容即以松江、新安、遺民為主,形制上卷、冊、軸兼備,從中可以窺見明末清初山水畫壇流派紛呈、氣象萬千的局面。

大邦之夢:吳越楚玉器·青瓷特展

展期:2019年6月18日 - 8月18日

地點:蘇州博物館

展覽展出逾300件玉器和原始瓷器,分為「禮尚往來」、「樂享天籟」、「工藝融合」、「瑞玉為信」、「美玉為禮」、「巧玉為飾」等八個部分,集中展示春秋戰國時期吳、越、楚三個國家的文化內涵與融合曆程。

浙江

越王時代:吳越楚文物特展

展期:2019年6月6日 - 9月6日

地點:浙江省博物館

展出全國27家文博機構的超過320件/組重要文物,其中一級文物80件,以越文化為主線,展示春秋戰國時期長江中下遊地區最有影響力的三個諸侯霸主——吳、越、楚之間相互徵伐、文化融合的歷史。

絲路歲月:大時代下的小故事

時間:2019年6月21日—9月8日

地點:中國絲綢博物館時裝館臨展廳

展覽試圖用13個時代不同、民族不同、身份不同、人生經歷不同的人物所遺留下來的「小故事」,來重塑在風雲變幻的絲路歲月中大小人物或精彩似傳奇,或平凡如你我的一生。

廣州

骨法用筆——廣州藝術博物院藏白描畫展

展期:2019年6月29日起

地點:廣州藝術博物院(越秀區麓湖路13號文化科普園內)

展覽挑選出院藏近、現代畫家創作的白描作品一批,並結合歷史圖片和文獻向公眾展現線描技法的多樣性和豐富的表現力,以及對現代中國畫發展的重要性。

瀋陽

從地中海到中國:平山鬱夫藏絲路文物展

展期:2019年6月21日 - 8月25日

地點:遼寧省博物館

展出平山鬱夫收集的文物及其創作的絲路題材畫作192件/套,年代從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8世紀,包括雕刻、繪畫、玻璃器具、染織品、飾品、書籍等,展現了陸上絲綢之路從地中海中部地區、兩河流域到印度的古代文明。

香港

影像包浩斯:埃裡希·葛斯梅勒鏡頭下舉世聞名的設計學府

展期:2019年4月12日—7月21日

地點: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為紀念包浩斯成立一百周年,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與威瑪古典基金會、香港歌德學院、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及香港大學博物館學會攜手舉辦展覽,旨在通過包浩斯畢業生和教師埃裡希·葛斯梅勒的攝影鏡頭,窺探這所世界知名學府帶來的百年影響。

臺北

巨幅書畫

展期:2019年7月1日—9月25日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7月1日起,臺北故宮將推出數個新展,其中「巨幅書畫」展覽的作品包括《明太祖坐像》、明代戴進《春酣圖》、明代許儀《荷香清夏》、明代劉度《仿趙承旨長春翠柏》、明 謝時臣《仿李成寒林平野文徵明題長歌合卷》等。

筆墨見真章—歷代書法選萃

展期:2019年7月1日—9月25日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書法是漢文化圈特有的藝術,長久以來在中國文化傳統中蔚成體系,也自然應用在日常生活裡,了無古今的隔閡。有關中國書法從古到今發展的歷程,始終是大家關心的課題,本項展覽即由此出發,揭示其間發展的脈絡。

受贈名品展—現代書畫選萃

展期:2019年7月1日—9月25日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陳列室展出歷年捐贈、寄存作品選萃,立意在於深化對捐贈文物的研究與推廣,讓大眾能夠共享文化資產。展出的作品以活動於臺灣的書畫家為主,包括黃君璧(1898-1991)、臺靜農(1902-1990)、林玉山(1907-2004)、王壯為(1909-1998)、傅狷夫(1910-2007)、姚夢谷(1912-1993)、江兆申(1925-1996)等七位。

故宮動物園

展期:2019年7月5日—9月25日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這是史上頭一回,臺北故宮博物院為兒童舉辦「故宮動物園」特展了。小朋友到故宮,會看到各式各樣的動物圖畫,裡面包括雄壯威武的獅子、老虎,也有可愛的長頸鹿和金魚。

東京

三國志展

展期:2019年7月9日 - 9月16日

地點:東京國立博物館

此展是紀念中日文化交流協定締結40周年的特別展,通過漢朝到三國時代的文物及最新研究成果,呈現一個「真實的三國志」。展品包括2009年發現的曹操高陵、被視為吳國皇族規格的南京市上坊1號墓等出土的文物,反映歷史上三國時代的真實面貌。

有「青」的生活 - 衣服、器具、雜貨

展期:2019年7月2日—7月28日

地點:浮世繪太田紀念美術館(東京都渋谷區神宮前1-10-10)

江戶時代,隨著木棉的普及與染色技術的改良,藍色染織品(藍染)在庶民中流行,廣泛使用於和服的浴衣、手帕、簾幕等,再加上帶有藍色花紋的「染付」瓷器的流通,「青」在日本人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感大大增強。浮世繪反映的江戶生活中藍色不勝枚舉,值得一提的是,浮世繪中的藍色是普魯士藍顏料在江戶時代傳入日本的重要成果,葛飾北齋、歌川廣重的許多經典風景畫都得益於此,是浮世繪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京都

池大雅作品展

展期:2019年6月29日—8月25日

地點:京都文化博物館(京都中京區高倉通)

池大雅,18世紀江戶時代書畫家,是日本文人畫的集大成者,原名池野秋平,因嚮往中國,通常以中國風的單姓池自稱,號大雅。展覽展出池大雅書法、繪畫及相關資料。

橫山華山展

展期:2019年7月2日—8月17日

地點:京都文化博物館

橫山華山是日本江戶時代後期畫家,主要活躍於京都一帶,傾心於水墨畫的大家曾我蕭白,師從狩野派、岸派、四條派等多個不同的美術流派,手法不拘一格,風格自由自在。

倫敦

Made in 2019:設計博物館30年

展期:2019年7月4日起

地點:倫敦設計博物館

2019年是倫敦設計博物館成立30周年,博物館舉辦本次特別展覽,邀請多位設計師和藝術家參展,以數字30為核心創作一枚紀念標誌。

那比派畫家菲利克斯·瓦洛東個展

展期:2019年6月30日—9月29日

地點:皇家藝術研究院

展覽將展出瑞士和法國籍那比派(Nabis)畫家菲利克斯·瓦洛東(Félix Vallotton) 的超過80幅油畫和版畫,探索他對20世紀藝術發展(尤其是版畫領域)的重要影響,這是英國第一次為他舉辦個展。

辛迪·舍曼攝影回顧展

展期:2019年6月27日—9月15日

地點:英國國家肖像館

展出美國當代攝影師辛迪·舍曼的約150張攝影作品,時間從1970年代迄今,展品來自全球公私收藏機構,部分展品為第一次公開展出。這是辛迪·舍曼首次在英國舉辦個人回顧展。

巴黎

法國女性印象派畫家貝爾特·莫裡索個展

展期:2019年6月18日 - 9月22日

地點:奧賽博物館

展出法國女性印象派畫家貝爾特·莫裡索(Berthe Morisot)的作品,包括她最為人熟知的一幅油畫——以姐姐 Edma 及其女兒為模特繪製的《搖籃》,呈現她的繪畫生涯。

身體的故事:賈科梅蒂作品中的裸體

展期:2019年7月4日—11月6日

地點:法國賈科梅蒂基金會

此次展覽以阿爾貝託·賈科梅蒂作品中的女性裸體為主題,展出一系列雕塑、油畫和素描作品。「如何呈現人類身體」是賈科梅蒂藝術生涯中重要的議題,自從事藝術創作以來,他始終探索著如何確立一種新的表現形式。

紐約

惠特尼博物館館藏作品展:1900-1965

展期:2019年6月28日起

地點:惠特尼博物館

展出超過70位藝術家的120件作品,全部來自惠特尼博物館自身館藏,藉助這些作品介紹1900至1965年的美國藝術史,同時也是對博物館自身歷史和使命的回顧。

溫哥華

阿爾貝託·賈科梅蒂:穿越時空

展期:2019年6月15日 - 9月29日

地點:溫哥華美術館

展覽以「穿越時空」為主題,將展出瑞士藝術家阿爾貝託·賈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的雕塑和繪畫作品,展示他的創作靈感、在雕塑材料與工藝方面的創新,以及對其他歐洲藝術家的影響。

講座信息

上海十五世紀中葉明朝由盛而衰的歷史轉折

時間:2019年7月12日(周五)19:00-21:00

地點:上海博物館學術報告廳

主講人:趙毅(遼寧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明王朝在十四世紀中葉建國,經洪、永、熙、宣四代帝王之經營,國力達到鼎盛,史稱「仁宣之治」。宣宗病逝,其子祁鎮九歲即位皇統,此時的明王朝已立國近七十年,諸多問題經長期積累,在英宗正統朝爆發。正統十四年明英宗被王振挾持親徵瓦剌,兵敗被俘,標誌明王朝走出了繁榮時代。

講座將圍繞以下五個要點,層層剖析朱明王朝是如何由盛而衰走出其繁榮時代的:1. 英宗衝齡即位,宦官幹政2. 地荒人逃,民變頻發3. 麓川之役,斫傷國力4. 衛所空虛,武備廢弛5. 瓦剌崛起,英宗北狩

銀子的那些事兒

時間:2019年7月7日(周日)10:00

地點:上海博物館觀眾活動中心

主講人:吳旦敏(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研究部副研究員,展覽「熠熠千年:中國貨幣史中的白銀」策劃)

白銀在中國是一種特殊的存在,人們在先秦時期就已經使用銀,然而銀在唐代才具有貨幣資格,成為貨幣體系中的主要貨幣更是要到明代中晚期。儘管如此,它連結了中國古代長期以青銅鑄幣為主幣的貨幣制度和近代信用貨幣制度,在國家財政和社會經濟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講座將介紹白銀在貨幣體系中的角色歷經的重要轉變,從文獻和文學作品內容的角度解析白銀的貨幣職能,兼談本次展覽的內容和策劃思路。

江蘇

楚文化的正能量

時間:2019年7月6日(周六)14:00至16:00

地點:蘇州博物館學術報告廳

主講人:劉玉堂(畢業於武漢大學,歷史學博士,博士生導師。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華中師範大學特聘教授,武漢大學等高校客座教授。)

2019年6月18日,蘇州博物館舉辦「大邦之夢——吳越楚玉器·青瓷」特展,這是繼2017年度「大邦之夢——吳越楚青銅器」展覽後的系列學術展。近三百件玉器和原始瓷精品匯聚於蘇州博物館,集中展示春秋戰國那段崢嶸歲月。配合此次展覽,蘇州博物館特邀劉玉堂教授為觀眾朋友闡釋楚國歷史文化形成的獨特風貌和特殊貢獻。

相關焦點

  • 一周觀展指南丨考古文物特展「灼爍」暑期,再識文化守護
    本周,有關中國考古文物的特展比較集中,似乎已經變成了這個暑假的主題。來上海,有「灼爍重現:十五世紀中期景德鎮瓷器展」;在蘇州、杭州,有代表吳越楚文化的玉器、陶瓷、青銅器特展;去北京,萬裡同風之下,可以欣賞到新疆文物精品;到敦煌莫高窟,吐蕃時期藝術珍品展正在呈現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而在日本東京,通過曹操高陵、南京市上坊1號吳國皇族墓等出土的文物,展現了一個「真實的三國志」。
  • 東京10點|熱血浪漫考古《特別展 三國志》(全作品攝影OK)
    所以,當東京國立博物館帶來東京近年規模最大的三國歷史展,並打著「現在,來看真實的三國志吧!」的旗號時,不禁讓我緊張疑惑:這次考古藝術向的三國歷史展,是會升溫熱血歷史,還是冷卻浪漫演義呢?這次展覽精選展出了全國46個博物館的162件三國文物,這些博物館雖然我全都想去,但去過只有6家!講真,作為三國迷,專門飛來東京看這展,比在國內逐個博物館巡遊,可划算多了!「全作品攝影OK」:雖然日本近年開始對常規館藏展開放攝影,但對於特展,即使展品來自國外都一律禁止拍照,或只允許拍幾件展品。
  • 一周觀展指南|上海讀江南與庚子藝事,東京展和服與變遷
    在日本,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迎來倫敦國家美術館藏品展,而東京國立博物館則將展現和服的歷史;因疫情而中斷的羅馬拉斐爾紀念展與荷蘭梵谷博物館特展也已重新開放。鮮虞風雲——古中山國文物精品展地點:蘇州博物館展期: 2020年6月12日— 9月2日展覽由蘇州博物館、河北博物院和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策劃,甄選164件/套珍貴文物,分為「鮮虞東徙·肇建中山」、「車轔馬嘯·逐鹿中原」、「鐘鳴鼎食·生死同歡」三個單元,全面展示了中山國在經濟、文化和軍事等方面的不凡成就
  • 賈科梅蒂:落滿灰塵的孤獨人影,我們永遠無法靠近(組圖)
    賈科梅蒂在布置展覽,布列松  1939年的一個夜晚,阿爾伯特·賈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在巴黎的花神咖啡館逗留到很晚。  一戰後於是誕生了存在主義哲學、喧囂的達達主義流派、超現實主義藝術家,以及始終孤立之外的賈科梅蒂。他在巴黎那個200多平方米的簡陋工作室,像苦行僧一般待了幾十年。即便晚年獲得了聲名,他仿佛仍然像自己創作的雕塑般,不停地行走,旁人無法靠近。
  • 國慶觀展指南 | 從《開國大典》看到「又見大唐」
    在海外,法國巴黎奧賽博物館推出「埃德加·德加』歌劇院』主題畫作展」,巴黎畢卡索博物館呈現畢卡索等魔術畫;倫敦則將在10月4號起迎來「倫勃朗逝世350周年紀念展」。「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為您梳理國慶期間值得一看的展覽精選。
  • 巴爾蒂斯談賈科梅蒂 | DawanArt
    賈科梅蒂和我還有一個共同的點,就是我們都討厭勒·柯布西耶的建築。他把房屋給毀了。他設計的房屋的屋頂全都光禿禿的,而屋頂恰巧是最能體現建築的想像力的部分。他在巴黎設計了一個體育館,我告訴他那就是一個湯盆,他快氣瘋了。還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把賈科梅蒂和我緊緊聯繫在一起。
  • 一周觀展指南|日本將迎顏真卿大展,法國聚焦雷諾瓦父子
    在北京,為紀念滿城漢墓考古發掘50周年,國家博物館呈現「漢世雄風」特展;臺北故宮博物院則在元旦之際開幕了四個新展,包括最值得關注的「來禽圖展」。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1月16日,將迎來集聚眾多古代名跡的顏真卿大展,而在法國,則有聚焦雷諾瓦父子的大展。「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特梳理各地值得一看的展覽與講座精選。
  • 一周觀展指南|安藤忠雄在上海,「吳昌碩和他的時代」在東京
    雖寒流來襲,各類藝術場館在年末的熱鬧後依然陸續有新展推出,上海博物館繼俄羅斯油畫、山西壁畫與貴霜文物後,又將迎來希臘雅典衛城的珍寶,北京國家博物館「章乃器捐獻文物展」在展出其文物的同時,也展示章乃器的愛國情懷,東京繼去年年初推出「董其昌和他的時代」後,2018開年推出「吳昌碩和他的時代」,在吳昌碩去世90年後展出其對日本美術的影響。
  • 近期觀展指南:藝術與愛不可辜負
    原標題:一周觀展指南|卡茨大展來到上海,北朝壁畫繼續延期臨近兒童節,不少美術館博物館都推出了多項針對孩子們的活動和展覽,如「放飛的童真」等。最近開幕的重要展覽中,上海博物館有「春風千裡——江南文化藝術展」,約200件展品呈現江南藝術的豐富姿態與文化縱深。
  • 一周觀展指南|臺北故宮摹山水實景,巴黎蓬皮杜憶大地藝術
    湖州之遠——絲筆茶瓷文化特展地點: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展期:2020年5月22日—7月12日展覽圍繞「絲」「筆」「茶」「瓷」四大主題展開,精選展品近百件,包括明代考古出土的絲綢服飾、趙孟頫、吳昌碩書法作品、歷代珍貴茶具、原始瓷禮樂器等,揭示文物背後所承載的湖州人文底蘊和匠心精神。
  • 一周觀展|東京觀文徵明特展,廣州讀倫勃朗到莫奈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和書道博物館連袂舉行了明代書畫家文徵明大展,展出日本現有的文徵明作品和在同一時代活躍大家的書法,並探索文徵明的魅力並介紹其對後代的影響,展品包括文徵明《草書千字文卷》《楷書離騷九歌卷》等。
  • 一周觀展指南|《女史箴圖》倫敦再現身,一年僅展六周
    在近期的展覽中,繼遼博「又見大唐」特展後,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證古澤今」甲骨文文化展與河南「二里頭夏都文化展」等古代文物展覽成為焦點外,在法國巴黎,「達·文西逝世500周年紀念展」已在羅浮宮開幕;在英國,大英博物館展示了一年僅展6周的顧愷之《女史箴圖》。
  • 東京國立博物館特展《三國志》開展 18件四川文物精彩亮相
    7月9日,由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和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等聯合舉辦的特別展《三國志》在東京國立博物館開展,170件(組)來自甘肅省博物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多家中國文博單位的珍貴文物稀數亮相,向觀眾展現了三國研究領域的最新考古成果。
  • 一周觀展指南|大英圖書館珍寶來到上海,中國芳香去往巴黎
    驚蟄已過,仲春來到,如同動植物的甦醒,3月起,各類展館陸續開啟新一年的展覽,中華藝術宮、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蕭勤藝術大展」和「仲條正義設計展」展現藝術家創作的變化,上海圖書館迎來「來自大英圖書館的珍寶」更是讓人期待。上海博物館則是將中國古代香文化帶到巴黎。
  • 一周觀展指南| 杭州讀錢瘦鐵與橋本關雪,國博觀抗疫大展
    在海外,英國國家美術館的「提香特展」延長至2021年1月17日,義大利「拉斐爾特展」延展至8月30日。巴黎蓬皮杜中心迎來大地藝術家克裡斯託及其妻子讓娜-克勞德的大型回顧展。義大利威尼斯則邀請五位深受布列松影響的攝影師、電影導演等,挑選出50幅布列松的作品進行呈現。
  • 中國最早的祭壇竟然在遼寧,「裸體孕婦」成為考古重大發現!
    01裸體孕婦陶塑的發現東山嘴祭壇遺址最大的亮點型發現是在祭壇東側出土了兩件裸體孕婦陶塑,其中一件通體光滑,頭部和右臂有殘缺,臀部肥大,左臂曲通過上下兩張對比圖片,可以非常明確地看出裸體孕婦的特徵。這是我國第一次明確發現的女性裸像,是考古界的重大發現。女神崇拜是原始社會的重要信仰,陶塑裸體孕婦像強烈地表現出女性的特徵,並在東山嘴圓形祭壇旁出土,可推斷為紅山文化時期的生育之神。
  • 中日全新「三國志大展」,170件文物還原真三國
    東京國立博物館副館長 井上洋一以上圖片 ©攝/展玩銅印章 三國魏/曹休墓出土/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2019特別展「三國志」展品附鼓俑紅陶船東漢/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梁君垌14號墓出土/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 *2019特別展「三國志」展品
  • 「挖啥呢」 新展 | 在日本好評如潮的「三國志」大展,回北京了!
    今年夏天,挖啥呢君的一大遺憾,就是沒能造訪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繼顏真卿展後,東博的「三國志」大展再度在中日兩國引發熱議和好評,我朋友圈中隔三差五出現的「打飛的觀『三國志』大展現場圖」,令人羨煞無比。而今,「三國志」大展眼看就要在日本巡展結束,難道到頭來中國觀眾又只剩舔屏的份?
  • 一周觀展指南|走近慕夏,走進葛飾北齋的「富士之路」
    今年是慕夏逝世80周年,經歷2017年東京國立新美術館與2018年南京博物院大展,慕夏作品來到上海,200餘件展品勾勒出藝術家多元側面。今年也是日本畫家葛飾北齋逝世170年,東京浮世繪太田紀念美術館將開幕「北齋-通往富士之路」,展現貫穿其一生的「富士山」題材。
  • 一周觀展指南|上博賞文房供石,杭州觀閨閣藝術
    觀展者們可通過掃碼互動觀展,進入其中的奇妙AR世界,並在與AR動畫形象的趣味互動中,感受春日美好。四川彩繪地中海:一座古城的文明與幻想地點:四川博物院展至5月10日通過來自義大利帕埃斯圖姆考古遺址公園的134件精美文物,梳理這座城市的歷史變遷,以彩繪展現義大利「希臘化」時代歷史